西大心理

其他

国际著名媒体PsyPost报道心理学部团队关于睡眠质量与攻击性关系的研究

近日,国际著名媒体PsyPost对雷旭教授团队关于睡眠质量与攻击性因果关系的研究进行了采访报道。在该研究中,纳入了450名年龄范围在16~26岁的大学生,通过包含两个时间点的纵向研究设计,利用交叉滞后面板分析以及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手段对睡眠质量与攻击性之间的因果关系及潜在影响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缺乏高质量的睡眠会导致攻击性增加,但高攻击性并不会导致睡眠质量变差。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显示,睡眠质量对攻击性的影响可能与大脑前额叶皮层的自发活动减少以及大脑边缘区域的自发活动增加有关。睡眠对人类极其重要,不仅体现在其生理作用,还包括社会互动中的重要意义。睡眠不足会增加个人的敌意,这会破坏他们的人际关系,并对人际交往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人们有意识地努力获得充足和高质量的睡眠是很重要的。近年来,雷旭教授团队围绕睡眠质量与攻击性间关系这一主题已获得多项研究成果。本次发表在《Biological
2023年2月7日
其他

学部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揭示高敏感儿童环境易感性特质

亲社会行为是指自愿的、旨在帮助他人或使他人受益的行为,其可以促进儿童时期的社会适应和青少年时期的成功发展。前人的相关研究表明,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特质的儿童接收和加工环境信息的方式和程度存在差异,因而受环境影响的程度不同,其亲社会行为也随之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模式(Hastings
2022年12月12日
其他

高创造性者的“渐进式”信息检索特征及其大脑动态特性

创造性对于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至关重要,创新想法的产生得益于个体多种能力的综合应用。让思维“outside
2022年11月7日
其他

学部团队研究揭示大脑功能连接特征可预测饮食障碍相关症状学特征

近两年来,人们对一般群体饮食障碍症状(如限制性进食、暴食和过度进食等)大脑模式的认识正不断增加,但基于全脑连接组以识别饮食障碍症状学神经标记的研究仍然缺乏。鉴于早期症状行为可以预测未来进食障碍,同时,确定从适应性(健康)到适应不良(不健康)现象的全动态范围有利于揭示进食障碍发生发展的本质与作用机制,因此考察饮食障碍症状的关键神经标记具有重要科学价值。近日,心理学部陈红教授团队围绕非临床成人饮食障碍症状开展创新性研究,成果已发表在Psychological
2022年11月6日
其他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团队联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和墨尔本大学发文揭示从评价恐惧到社交焦虑的发展过程和神经基础

10.1016/j.ijchp.2022.100345.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697260022000539排版
2022年10月31日
其他

心理学部研究揭示大脑奖赏系统在应激复原中的重要作用及其长期可塑性机制

在现代社会的高竞争环境下,人们需要时刻迎接工作和生活中不断袭来的挑战与威胁。由于长期处于社会心理应激状态是引发情绪障碍与精神疾病的重要因素,因此寻找促进个体从应激中获得有效复原的因素并探索其深层的机制对于人类的幸福与发展至关重要。过去十年间的研究发现大脑奖赏系统在应激复原中起着关键作用,但是尚没有研究直接证实应激时奖赏脑区的激活与应激反应(皮质醇分泌)的恢复存在联系。另外,个人奖赏特质能否促进应激中奖赏系统的激活,以及如何通过长期的神经生物学路径塑造这一能力也有待探究。近日,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杨娟教授团队结合行为、神经内分泌以及多模态神经影像学的方法探究了以上问题。研究结果发现高奖赏敏感性通过更少的日常觉醒皮质醇累积塑造了海马-额下回的功能连接,最终促进了应激时壳核的激活(图2A)。此外,左侧壳核的激活和奖赏敏感性均与个体在应激任务中的表现呈正相关,意味着其表征着高奖赏敏感性个体在应激中依然追求正反馈(奖赏)的在应激中寻求积极奖赏的行为,这是应激情境下适应性表现。综上,本研究首次证明了大脑奖赏系统在应激中的运转与应激生理恢复之间的关系,并且建立了奖赏系统影响应激复原的长期可塑性模型(图2B),强调应激复原能力通过心理与行为、大脑与神经内分泌系统等多层面因素长期共同塑造而成。该科研工作已在线发表在Neurobiology
2022年9月28日
其他

心理学部团队研究揭示身体觉知的神经基础

(见图1)。以IFGoperc作为种子点进行大尺度功能连接分析发现,右侧岛盖部额下回-右侧楔前叶与身体觉知呈正相关,并且调节了身体觉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2022年9月6日
其他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团队发文揭示个体的脑功能连接特征可预测应激事件下的抑郁程度

新冠肺炎对人民的生活造成了特定的影响,疾病感染的风险以及长期的居家隔离也影响了大众的心理健康。本研究基于前期建立的青少年人格特质的多模态脑影像数据库,探讨了疫情期间个体抑郁情绪的变化,及其相关的神经标记,以促进应激事件下抑郁高危群体的预测。该数据库于2019年9月至2019年12月之间(疫情前)完成了被试(N=
2022年7月27日
其他

心理学部团队研究揭示特质希望与积极应对方式关系的神经基础

Hope”的研究,通过全脑相关分析和大尺度功能连接分析方法,旨在从静息态的视角揭示个体特质希望与积极应对方式关系的神经基础。研究发现,特质希望及其路径思维与左侧额极(frontal
2022年4月28日
其他

心理学部教授团队在《Cognitive Neurodynamics》发文建立拖延行为障碍的神经预测诊断模型

►►►拖延(procrastination)是指个体明知道会产生不利后果,但仍自愿推迟开始或完成某一任务的行为。严重的拖延行为将导致个体更糟糕的学业成绩和工作表现,进而对个体的心理健康(mental
2022年4月27日
其他

心理学部团队发文揭示海马-腹内侧前额叶神经环路在日常应激影响急性皮质醇分泌中的重要调控作用

2022年2月10日,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杨娟教授团队在JCR一区期刊《Psychosomatic
2022年3月2日
其他

创新依赖于大脑内功能模块间的有效协同——易于建立远距离概念之间的新奇联系

创造性是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原动力。而创新的关键在于培养和激发个体的创造性潜能。高创造性的个体除了具备特定领域的知识经验外,更重要的是大脑内形成了特定的功能模块之间的“有效协同”,建立基于个体知识表征里远距离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易于产生创新的想法和产品。大脑的这种不同脑区之间协调加工的方式依赖于人脑在结构和功能组织上的层级化模式。研究大脑的层级加工模式对于理解和提升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人脑如何加工信息一直是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目标。研究认为,人脑功能组织具有层级化加工模式,支持了从初级感知觉信息到复杂抽象认知的信息编码过程。基于静息态fMRI技术和功能连接梯度分析方法(functional
2022年3月1日
其他

心理学部团队发文揭示社交媒体过度使用与注意力分散的关系

准备刷10分钟微博睡觉,点开最喜欢的博主A看看今天发生了什么吧博主A转发了博主B的视频,必须点进去看看博主B博主B在两小时前点赞了博主C,好奇看看博主C博主C截图怼了博主D,赶紧手动搜索博主D围观博主D里有个人的评论看起来很牛,不由自主瞄几眼博主E里面有抽奖啊,赶紧转发一波再说博主A又发微博了,进去看看艾特的博主F……于是两个小时过去了。也许上面的例子有些夸张,但在信息爆炸和信息碎片化的网络信息交流时代,无论是视频、图像还是文字,各种形式的媒体都在争夺人们稀缺的注意力。互联网用户就像是算法的奴隶,在信息茧房里被动地接受着“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的轮番轰炸。然而,长时间在快节奏的社交媒体进行碎片化阅读是否会导致注意力分散,思维浅薄化,丧失深入、系统地阅读完整信息的能力呢?为解决以上问题,王金良教授团队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近期,该团队部分工作“The
2022年1月9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心理学部团队发文揭示网络游戏障碍玩家决策过程中的异常双系统神经活动

disorder,IGD)列入精神疾病范畴,网络游戏障碍业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为什么玩家尽管知道负面结果的存在仍然持续不断地沉溺于游戏?双加工模型(Diederich
2021年12月16日
其他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团队在《Cerebral Cortex》发文揭示了时空干扰效应的神经机制

效应任务与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相结合,探讨了时空干扰的神经基础。在实验中,两个小圆从中心向左或右视野依次闪现,两个圆之间的时间间隔随机选自0.8
2021年12月14日
其他

心理学部团队在Cerebral Cortex发文揭示新冠疫情期间男性跨期决策的改变及其大脑功能连接组特征

2019年末开始席卷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给各国经济社会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威胁了个人的生命安全和生活秩序。已有研究表明疫情给个人的心理健康也带来了广泛的负面影响,例如增加了焦虑、抑郁、压力相关障碍以及精神创伤等的流行率。并且这种负面影响会持续很长时间,并不会随着疫情的缓和而得到缓解,持续半年以上。也有研究注意到疫情期间以男性为主的群体冲动性行为以及风险性行为的增加,如赌博、暴力和毒品犯罪等。这些行为的一个共同点是对即时奖励的偏好,而不考虑潜在的长期危害。跨期决策是指在不同时间发生的结果之间进行选择的过程,比如你是愿意今天拿走25块钱工资还是一周后来拿30元工资呢?冲动性强的个体会倾向于选择立即拿走25元消费以得到即刻满足,而未来规划者则会选择后者,得到延迟满足。跨期决策中选择越多的立即选项则被认为是决策冲动性越高。我们假设疫情可能导致了男性冲动性的增加,这种改变能够通过跨期决策来测量,并且探讨了疫情前的大脑功能连接组特征能否预测这个改变。本研究基于疫情前建立的中国人人格特质的多模态脑影像数据库。以经典跨期决策研究工具——金钱选择问卷(Monetary
2021年12月10日
其他

心理学部团队发文揭示超重/肥胖者的食物决策冲动性及认知神经机制

超重和肥胖是当前社会面临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因为相较于体重正常者,超重/肥胖个体在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等疾病方面都有较高的患病率和死亡率。超重和肥胖也会带来一些身体形象上的不自信,因此现代社会人人挂在嘴边的就是“我要减肥”了。虽然减肥的秘方很简单——少吃多运动就好,但超重和肥胖者很难抑制住自己对食物的冲动,而这种面对食物冲动的潜在大脑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为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采用巴瑞特冲动问卷(BIS-11)、耶鲁食物成瘾问卷(YFAS)等对被试的特质冲动性进行测量。接着采用虚拟的食物延迟折扣任务来测量决策冲动性,先给被试呈现一个标准的白色小立方体(边长1.58厘米),告知被试这就是一个标准“口”的大小(可以想象为自己最喜欢的食物咬一口的多少)。接着被试以标准“口”为单位,在不同延迟时间和不同数量的食物数量(如现在吃3.5
2021年11月14日
其他

心理学部团队发文揭示心理资本和控制感对疫情环境下医务人员工作压力与焦虑情绪的关系具有中介调节作用

医务工作者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新冠疫情的暴发使得医务工作者的工作过程和工作环境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比如工作时间增长、工作任务加重、工作风险增加、工作程序增多、社会关注度增高、舆论压力增大等)。这些变化不仅加剧了他们的工作压力,还影响到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显然,医务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状态对他们抗击疫情的工作效率有重要影响。因此,探讨新冠疫情环境下影响医务工作者不良情绪的因素,对国内外的抗击疫情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往研究表明,工作压力与焦虑情绪具有密切的关系,表现为工作压力越大焦虑情绪越严重。不过,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新冠疫情的特殊情境下是否受一些积极心理因素的影响,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但未知的问题。陈安涛团队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相关研究成果(题为Relationship
2021年11月2日
其他

心理学部团队发表系列论文报道5-羟色胺2A/2C受体调控“感觉运动门控”的关键脑区

“感觉运动门控”是指中枢神经系统过滤无关感觉信息的干扰从而保证中枢神经系统只对有意义的感觉信息进行深度编码的神经机制。而精神分裂症患者通常伴有“感觉门控”功能缺失,从而使正常的认知活动受到大量无关信息的干扰而不能有效完成,表现出认知混乱、注意缺陷和思维紊乱等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状。“感觉运动门控”功能采用“前脉冲抑制”实验进行检测,在人类或哺乳动物,突发性的强感觉刺激(如高分贝听觉刺激)可以引起一个潜伏期短、反应强烈的惊跳反射。但如果在强刺激之前呈现一个弱的刺激,那么强刺激产生的惊跳反射幅度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这个过程被称为“前脉冲抑制”。已有研究发现5-羟色胺2A/2C受体(5-HT2A/2C受体)对“前脉冲抑制”(即“感觉运动门控”)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激动5-HT2C受体或反向激动5-HT2A受体(即降低受体功能)可以逆转精神分裂症动物的“前脉冲抑制”缺失,但其逆转作用的关键脑区尚不清楚,阻碍了进一步研究5-HT2A/2C受体调控“前脉冲抑制”功能的机制。陈伟海副教授团队针对这一问题,采用精神分裂症小鼠动物模型、脑立体定位技术、药理学技术研究5-HT2A/2C受体调控“前脉冲抑制”功能的关键脑区。研究成果近日在《Neuropharmacology》(中科院二区,IF:
2021年10月21日
其他

学部团队研究揭示负性情绪对限制性饮食者食物记忆抑制影响的机制

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已有超过一半的中国成年居民达到超重肥胖水平。为了防止肥胖,越来越来多的人选择节食作为控制体重的方式。节食也称为“限制性饮食”,指通过控制热量摄入以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而现实中往往事与愿违——大部分限制性饮食者更容易出现暴饮暴食的现象,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世界上没有什么烦恼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消极情绪可能是导致限制饮食者“越减越重”关键诱因。《食物与情绪:食欲背后的心理学》一书的作者朵琳﹡芙秋通过讲述自己暴饮暴食的经历揭示了在感觉到恐惧、愤怒、紧张甚至是羞愧情绪时会把食物当作救星,渴望在食物中感受到快乐、安慰和陪伴。心理学部陈红教授团队以往研究显示,消极情绪下,节食者对食物的抑制控制能力减弱(Liu
2021年8月30日
其他

大脑左右半球连通性对创造性的影响:基于胼胝体结构的研究

创造力(Creativity)是人类特有的高级认知功能,是指提出新颖而有用的想法的能力。在现代世界,创造力已经成为人类活动的许多领域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探索创造力背后的神经机制有助于探寻创造力的本质、更好的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最近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创造力与位于大脑双侧半球的多个区域的交互有关,但大脑半球间信息交换的最重要的结构基础——胼胝体(Corpus
2021年8月18日
其他

心理学部团队在《Cerebral cortex》发文揭示疫情前恐惧相关的神经网络可预测疫情中的恐惧易感性

恐惧(fear)是一种与进化密切相关的基本情绪,它可以激发一系列防御机制,在人类的生存和适应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人类长期处于恐惧状态中,可能发展为恐惧症、焦虑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对个人的身心健康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2019年新冠疫情(COVID-19)的爆发在全球引起极大的恐慌,导致人们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那么,在面临相同的灾难性公共事件,为什么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情绪?这是否具有相应的神经基础?能否提前做出预测呢?为此,冯廷勇教授团队开展一项采用疫情前恐惧相关的神经网络来预测疫情中个体的恐惧程度的研究。本研究基于前期建立的中国人人格特质的多模态脑影像数据库,在中国疫情严重期(2020.02.21—2020.02.28)在线采集了恐惧等行为数据,个体的脑影像在疫情前完成采集(2019.09—2020.1)(图1)。图1
2021年8月11日
其他

心理学部团队系列发文揭示自尊类别的多元神经表征模式

自尊(self-esteem)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评估。个人自尊(PSE)是个体在评价个人属性(如能力,才能)时获得的价值感。关系自尊(RSE)是个体基于与重要他人(如家人和好朋友)的关系获得的自我价值感。集体自尊(CSE)是个体在所属群体(如国家、民族或特定团体)中所获得的自我价值感。虽然三类自尊概念都涉及到对自我价值感的评价,但却具有不同的外延以及文化凸显性。近日,心理学部团队借助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及多变量模式分析技术,全面揭示不同类别自尊的大脑神经基础的相似性和独特性的复杂机制。研究论文“Multivariable
2021年7月30日
其他

心理学部团队发表适应性认知控制大尺度脑网络机制的研究报告

为了实现目标,人们往往需要克服干扰,抑制无关信息,并让自身的行为与目标保持一致。认知控制构成了这类目标导向行为的基础,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认知控制具有适应性,这一重要特征表现为个体能根据环境变化来灵活地调整行为,又被称为适应性控制(adaptive
2021年5月13日
其他

心理学部团队研究揭示非临床成人饮食障碍症状的神经基础

饮食障碍和相关饮食失调行为是十分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它严重影响个体的身体健康和心理社会行为。以往有关饮食障碍(如,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的神经影像学研究主要聚焦于临床病人,这些研究揭示了大脑网络(参与异常行为控制、奖赏反应和过度自我参照加工)在饮食障碍发生和维持中起重要作用。然而,运用大尺度静息态功能网络探讨神经网络(执行控制网络、奖赏网络和自我参照网络)在饮食障碍中作用的研究还很少涉及非临床样本。近期,心理学部陈红教授团队围绕非临床成人饮食障碍的症状开展创新性研究,旨在提供有关“非临床成人饮食障碍症状的神经基础”的证据。本研究在经过初步的数据筛查后,共纳入693名健康青年(68.69%
2021年4月20日
其他

心理学部团队在《Cerebral Cortex》发文揭示结果价值与任务厌恶通过两条独立的神经环路影响拖延行为

coupling)加剧个体的拖延倾向(图3)。由此可见,结果价值和任务厌恶对拖延行为有着独立的作用通路。因此,增强对任务结果的预期想象以及调控对任务的厌恶感都可以有效地减少拖延行为。
2021年4月16日
其他

创新来自于脑功能的奇妙耦合:源自多种认知加工过程的涌现

创造性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标志性特征,使得我们能够产生新颖且有效的想法,从而拥有远胜于其他物种的问题解决及发明创新能力。失去创造性,人类文明的发展将失去重要的内在动力,我们在科学、工业及艺术等领域取得的非凡成就亦会荡然无存,甚至无法适应性地面对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证据强调了创造性认知的脑基础,及其在健康心智状态中的重要地位。该领域的最新观点认为,创造性是一种涉及不同认知活动的组件过程,大尺度脑网络之间特定形式的功能整合是不同认知加工单元得以有效交互的基础。据此,本研究试图探究:是否存在可靠的神经生物标记,为创造性与不同认知功能的普遍关系提供支持?以及这种神经标记是否能够揭示出与创造性相关的特质性信息传递路径?本研究在大规模样本中(n = 931),基于个体多项创造性任务的综合表现及静息态脑影像数据,识别了大脑不同区域间的功能连接对于预测个体创造性水平的重要性,进而根据相关性的方向建构了关于“高-低”创造性水平的全脑功能连接模式(A)。研究发现高创造性的脑连接模式基本遵循脑功能网络的内在组织架构,可从中识别出三个相对独立的功能模块,这些模块同时也界定了一种特定的网络整合形式。而在低创造性的脑连接模式中,这种特定的网络整合形式将被扰乱(B)。通过模式的跨样本迁移,研究进而基于HCP数据库,证实了高创造性模式同样广泛编码了关于多种认知加工能力的重要特征。在此方面,涉及默认网络及额顶控制网络相互整合的功能模块解释了绝大部分的变异(C)。利用元分析方法,研究发现高创造性模式内的功能模块分别由负责不同认知功能的脑区所主导,这些认知功能包括感觉运动、执行控制和基于记忆的认知加工。反之,低创造性模式主要由负责运动和视觉处理的脑区所驱动(D)。最后,研究表明高创造性的脑功能网络模式在优化功能网络之间的信息传输效率上具有独特的优势,这种由特定模式所标记的高效信息传输路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不同功能模块的约束。这些发现支持了对创造性产生机制的一种解释,即创造性是不同认知加工过程的涌现性,对创造性认知理论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该成果近期发表在《Neuroimage》杂志上,复旦大学的
2020年12月18日
其他

心理学部团队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 Methods》发表研究报告全面剖析静息态脑电的重测性

是处于休息状态大脑神经电生理活动在头皮表面的总体反映。近日,心理学部雷旭教授领导的团队系统地对静息态脑电图的重测信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相关研究论文在认知神经领域方法学期刊《Journal
2020年12月2日
其他

左脑vs.右脑:大脑半球的功能非对称性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大脑半球非对称性是进化的结果,它使得人类加工信息更加快速和高效。已有大量研究表明某些特异性任务在双侧半球的结构特征或功能激活模式上存在差异,而其中关于创造性的左右半球加工特点一直是热门的议题。迄今存在两种观点:一是创造性思维是右半球优势加工的体现;二是左右半球交互促发创造性思维。尽管创造性领域的研究者常会选择其一论述探究发现,但如何辩证看待半球交互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仍然缺乏足够的实证研究。本研究拟利用静息态功能成像数据,从个体差异的视角探索双侧半球的交互模式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且考察了两种典型的创造性加工任务:视空创造性和言语创造性。本研究利用基因-脑-行为(GBB)
2020年1月15日
其他

个体决策冲动性的可预测性

何清华教授团队在《NeuroImage》发表论文揭示背内侧前额叶皮层的局部一致性模式可以预测个体决策冲动性2019年7月8日,西南大学心理学部何清华教授团队联合北京师范大学薛贵教授团队一起在国际神经影像领域权威杂志《NeuroImage》上发表题为“The
2019年7月13日
其他

冯廷勇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发表拖延决策的认知机制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一首“明日歌”道出了拖延的弊端,它亦警示后人谨防拖延。拖延(Procrastination)是指尽管预见到会带来不利后果,
2019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