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今天(2022年11月8日),欧盟那边会进行一次CBAM的“三方会谈”(trilogue)。通过会谈,欧洲议会、欧盟理事会和欧盟委员会将讨论分歧,寻求妥协,可能会确定最终的立法方案。此前,CBAM“三方会谈”在7月11日和10月4日已经举行了两次,这次可能是最后一次。近期,欧盟的产业和智库都密集发声,以期对即将进行的谈判施加影响。从2021年7月欧委会提出CBAM立法草案到现在,世界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经济、气候和地缘政治方面的变化大多是欧盟立法者始料未及的。在这种情况下,CBAM是否需要考虑新形势并“与时俱进”就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前不久,欧盟智库“欧洲气候变化与可持续转型圆桌会议”(ERCST)发表了一篇报告《CBAM:使设计与持续变化的情况相一致》。该报告对CBAM提出之前和之后的世界变化做了很好的总结,许多观点颇具启发性。下文就介绍一下这篇报告。CBAM本来就是情况变化的产物。欧盟是从2019年开始才把CBAM当成一个正式的政策选项的。在此之前虽然也提了很多年,但是一直没有当真。促成这个态度转变的主要是三个外部事件。首先是《巴黎协定》的签署。如果在《巴黎协定》谈判期间欧盟就把“碳关税”提上日程,很可能会破坏敏感的谈判气氛,使本来就充满分歧的国际气候合作谈判破裂。《巴黎协定》一签,这个顾虑就没有了。第二是特朗普。他上台后采取的单边贸易限制措施引发了贸易摩擦的升级。同时,WTO的贸易自由化谈判毫无进展,争端解决机制陷入瘫痪,这些都侵蚀了人们对国际经济合作的信心。在特朗普的单边贸易措施的衬托下,“碳关税”看起来也不是那么离经叛道了。第三是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就在欧盟提出更高的气候目标并“享受”飞涨的碳价同时,特朗普政府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盟友美国的行动使欧盟感到,各国在气候方面协同行动“共同进步”的前景暗淡,看来单靠《巴黎协定》也解决不了各国的气候“自觉性”不一样的问题。正是在上述背景下,CBAM的社会土壤形成了,欧委会在2019年底正式宣布推动CBAM立法。而在2021年7月欧委会提出CBAM立法草案之后,外部环境又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是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和能源危机。能源成本飙升使得欧盟的制造业度日艰难,许多能源密集型企业被迫停产或减产。如果这种状况一直持续,那么在当下特别强调欧盟关键产业和供应链安全的大背景下,公众对欧盟绿色新政措施的接受程度就会下降。虽然到目前为止,欧盟的政策制定者基本上顶住了在绿色新政措施上“开倒车”的压力,但是对待CBAM还是会更加慎重。这是因为CBAM会抬高钢、铝等基础材料的价格,而增加的成本最终会转嫁给下游企业和消费者。在目前的经济状况下,这是一个敏感问题。(此图的来源是ICIS,并非ECRST报告。图中列出了欧盟的化工和化肥企业因气价飙升而停产、减产的情况。)第二是地缘政治的变化。俄乌战争根本地改变了冷战结束以来的地缘政治平衡。在欧洲,战略安全重新回到政治前排,甚至超越了气候变化成为最紧迫的议题。欧洲重新认识到自身的战略脆弱性以及对美国等盟友的军事依赖,调整了政治优先。这可能意味着欧洲未来在推进有可能刺激盟友的政策时会更加慎重。在CBAM问题上,美国的关切在于欧盟不承认“隐性碳价”(指除碳市场或碳税之外的气候政策合规成本)。如果美国的外交政策在国会中期选举或者下一次大选之后发生变化,欧盟的气候政策也许会进一步让位于安全考虑。第三是各国的气候政策越来越分道扬镳。2022年8月,美国通过了“史上最强”的气候法案——减少通货膨胀法案(IRA),这是欧盟始料未及的。IRA法案下的巨额政府补贴具有刺激私营部门投资的杠杆效应,最终可能撬动高达1.7万亿美元的投资,“将使美国变成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清洁能源技术市场”。在报告作者看来,IRA会造成“绿色泄漏”——全球的低碳技术投资和产能都向美国迁移。众所周知,欧盟笃信只有碳定价(碳市场或碳税)才是最有效的气候手段,它的脱碳政策也是根植于这一经济学信仰。欧盟不但自己相信,也希望别人相信。欧盟认为只有各国都建立起有效的碳市场,才能够避免“气候政策不对称”及其引发的“碳泄漏”问题。然而现实并非如欧盟所愿。碳定价机制在世界其他地方发展的并不是特别快,而通过气候合作(例如关联碳市场)实现碳价趋同则更是遥远。尤其是美国通过气候法案(IRA)这件事使“气候政策不对称”问题更突出了——盟友美国真的要在气候问题上有所行动了,但是选择了依靠补贴而不是碳定价的脱碳道路(美国的国内政治格局决定了碳定价路线想走也走不通)。美国通过IRA法案迫使欧盟不得不面对现实——碳定价不是气候行动的唯一道路。ERCST报告的作者认为,美国的气候法案给美国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优势——在欧盟的碳市场机制下,是由产业承担排放成本(购买排放配额),全社会获益;而在美国的补贴机制下,则是产业通过脱碳获得补贴,而由社会(全体纳税人)承担成本。简言之,欧盟的脱碳是企业买单,而美国是全社会买单。美国对绿色产业的大力补贴还会带来三个影响。第一,美国的绿色产业会和全世界争夺原材料。第二,由于补贴冲淡了投资风险,美国会从全球的绿色转型资金池中吸走投资。第三,会加速全球的低碳技术的商业化应用。以上是报告作者对国际形势变化的分析。笔者认为是这篇报告的干货。基于上述分析,ERCST报告的作者认为,当下欧盟的决策者应该加大对产业的扶持,而不是增加产业的负担。具体来说,首先是慎重取消欧盟工业部门的免费排放配额。解决“气候政策不对称”带来的碳泄漏问题,有两条路可选。一条路是补贴国内生产者,缓解其成本压力,例如欧盟向高排放行业发放免费排放配额,再如美国的IRA法案。另一条路则是对进口产品收费,也就是征收CBAM(关于CBAM与欧盟碳市场免费配额之间的渊源,请参见:碳市场视角的CBAM逻辑)。报告认为,目前欧盟产业正处于“危机模式”,所以不宜过快取消免费配额,否则欧盟将面临“去工业化”的风险。第二是CBAM要认真考虑承认其他国家的“隐性碳价”这一选项,即认可非碳定价形式的排放成本。报告认为,美国通过IRA法案意味着未来国家间的“气候政策不对称”将加剧而不是缓解。这已不再是气候政策力度的不对称,而是气候政策道路的不对称。考虑到国际地缘政治的走向,CBAM的设计应当避免与美国发生摩擦。另外,CBAM强迫其他国家的气候政策走碳定价的道路,也可能违背了《巴黎协定》的隐含原则——自主选择减排路径。第三是CBAM要照顾欧盟的出口利益。目前的CBAM设计只顾及进口,回避了因碳成本差异而导致的欧盟出口竞争力下降问题。关于这个主张,当前报告的作者曾经专门发表过一篇报告,认为有可能把CBAM的出口措施设计的符合WTO规则。报告还提到,有观点认为,确认WTO合规性未必必须是第一要务。总之,世界变化很大。欧盟的CBAM设计者肯定会考虑到这些变化。更重要的是,国际间的气候合作与外交(斗法)会向何处去?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本文的目的在于消除信息不对称,并不代表赞同报告观点。(本文仓促成文于赴沪之高铁上,在手机上输入并排版。日后再修改完善。)对抄袭行为的警告:今后如发现抄袭行为,本公众号将“友情提醒”抄袭者,包括点名、截屏对比抄袭部分等,并酌情采取其他必要行动。作者:吴必轩海华永泰(北京)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特邀研究员wubixuan@hiwayslaw.com微信:chitchat1234版权声明:本公众号中的文章,除另有声明外,版权均归作者吴必轩个人所有。未经作者授权许可,请勿对其文章内容转发、引用、修改、删减、增加、改编或汇编发布,包括但不限于发布于公开媒体,或微信公众号、微博、App、官网、直播等自媒体。请勿使用于商业或其他目的。尊重版权,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