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链研究院

其他

煤电容量电价来了,未来电价是涨还是跌?

写在前面:由于微信修改了公众号推送规则,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最新文章,请将【能链研究院】公众号设为【星标★】。受光伏组件价格大幅下跌刺激,收益率提升,2023年光伏装机量一路飙升。2022年的光伏装机量只有87GW,今年恐怕要妥妥地超过170GW了,将翻一倍。光伏装机量猛增带来的最大压力,就是消纳与电力供需平衡。因为相比美国、欧洲,中国电力系统当前最严峻的事实是调节性资源严重“匮乏”,一方面,火电经过两年多时间的持续亏损,对灵活性改造的积极性不大;另一方面,储能则远水解不了近渴,抽水蓄能加紧干,也拗不过6-8年的建设周期。而电化学储能的投运量还很小,且没厘清参与电力市场的机制和规则,很难用上力。于是乎,本应偃旗息鼓、顺势退下的煤电,又不得不临危受命,关键时刻扛起调节电源的大旗。11月10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对外发布《关于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的通知》,决定自2024年1月1日起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煤电电价首次从“单一制”过渡到“两部制”,相当于给煤电直接“输血”。通知指出,该调整是为了适应煤电从主力电源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转型的需要。用大白话来讲,以后煤电发电量会主动降低,以更低的负荷运行,利用小时数也同步降下来,更多地发挥顶峰出力的作用。这个时候,如果还按电量电价“算账”,煤电企业恐怕就要撂挑子了。煤电调峰的成本低于抽蓄、锂电储能传统的煤电、气电等自带转动惯量,采取“源随荷动”的运行模式,就能实现电力系统的供需平衡。但随着新能源比例的提升,就需要充足的调节能力,以解决电力电量平衡、调峰调频和系统总体惯量下降的问题。在调节资源方面,美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20%左右,灵活性调节资源容量占到49%,欧洲的调节资源容量比例也不低,约为30%。相比,中国电力系统随时可调用的灵活调节资源,平均下来可能只有6%。但风光装机量不等人,还在快速增长。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全国全社会用电量6.49万亿千瓦时,风电装机4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5.21亿千瓦,两者加在一起,装机量占比达到33%,风光发电量占比16.5%。这让本就紧张的灵活调节资源变得更加捉襟见肘。灵活调节资源匮乏所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电力系统的不稳定,甚至遭遇极端情况,只能拉闸限电、工厂限产。这种现象在2021年、2022年就已经开始频繁上演,各地“电荒”频频爆发。由于燃煤发电出力不足,2021年5月,云南、广东等省份开始拉闸限电,工业企业限产。9月开始,电荒持续波及全国各个省市,东北不仅限制了工业生产,居民生活、城市运转都受到影响。接下来的2022年,极端气候肆虐,干旱少雨,来水偏枯,水电大省四川经受缺电大考,川渝、云贵均亮起缺电警报,不仅辖区高耗能企业限电停产,当地的不少充电站暂时关停,特斯拉在四川的零部件供应链企业也受波及,导致上海特斯拉的整车都无法下线。解决电力平衡难题,既可以从电源侧入手,如煤电灵活性改造,让煤电机组具备最小出力的能力。目前,我国纯凝机组调峰能力普遍在50%,热电机组因为要保障热负荷供应,最低运行负荷为60%。从深度调峰能力看,这比欧美的火电厂要差很多,像德国的最低运行负荷可以达到25%,供热机组能到40%,丹麦以供热为主的机组甚至能下探到20%,灵活性要高很多。也可以从负荷侧、储能侧缓解,负荷侧则是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可中断负荷、需求响应,储能侧则是抽蓄、新型储能、氢储等方式。但后两者,直到今天,要么规模有限,要么调度机制不成熟,很难立马派上用场。而且煤电机组通过灵活性改造,用于深度调峰的成本,在上述几种方式中,是最低的。据测算,以煤电灵活性改造成本1000元/kW,年调峰时长1000小时(25%的调峰空间),寿命20年计算,煤电调峰的度电成本只有0.05元,远远低于抽水蓄能的0.23元、锂电池储能的0.25-0.3元。所以说,即便长期看,煤电调峰时长也必须降下来,在应对短期调节需求方面,煤电依然是一块香饽饽。容量电价推出可加速煤电转向调峰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解释煤电深度调峰能力,就是当光伏中午发电量最多时,煤电机组就可以“让路”,将运行负荷从60%降到30%。如果是60万kW的煤电机组,就等于多出来了18万kW的调节性资源。更极端的情况下,如山东负电价的时候,火电大面积停机,为风电光伏发电并网腾挪空间。虽然对电力系统是一件好事儿,但对煤电并不好,不仅频繁启停需要投油预热,价格昂贵,设备加热或冷却过程中会产生损耗的隐形成本,而且煤电这几年本就亏损连连,如果没有容量补偿,在煤价周期性涨价下,让煤电再掏出一份钱用于灵活性改造,他们自然不愿意当冤大头。所以,本来“十四五”期间要求完成2亿千瓦的改造,增加3000-4000万千瓦的系统调节能力,但实际的完成情况却不理想。这其实也是煤电方倒逼容量电价出台的一种态度,毕竟如果不给“甜头”,煤电根本没积极性为绿电消纳和波动出力。此次,两部门发布《关于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的通知》,解决的就是“既让马儿跑,又让马儿不吃草”的遗留问题。按照通知要求,只要是合规在运的公用煤电机组,工厂紧急备用的不算,保守估计,约13亿千瓦煤电装机里符合条件的至少有10亿千瓦。不考虑不同机组的投资差异,固定成本统一按每年每千瓦330元核算,并设立两档,2024~2025年,多数地方通过容量电价回收固定成本的比例为30%,少部分灵活性改造进展较快的省市,每千瓦可以拿到165元的容量补偿。2026年,转型较快的地方达到70%,其他提升到50%。显然,有了容量电价的“托底”,煤电灵活性改造的积极性就有了,按10亿千瓦装机的保守基数算,容量补偿相当于每年给煤电增厚1000-1500亿元。在日内的电化学储能、周月季度的长时储能暂时不具备容量支撑能力时,作为电源侧最大的存量资源,煤电调峰、调频、备用的调节能力就变的更重要了。更重要的一点是,有了容量电价的刺激,煤电加速向调节电源迈进,可以为储能厘清价格、商业模式提供“过渡期”,等待电力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走向成熟,又不影响光伏、风电的狂飙猛进,不会在消纳方面掉链子。终端电价到底是涨还是跌?当然,煤电容量电价的建立,在火电的圈子里,是吃饭饭碗的大事,但大众最关心的则是,传导到终端的电价到底是涨还是跌?换句话说,给煤电额外补偿平均到每度电0.024-0.07元(对应100-330元/kW)的调峰费用,这部分钱究竟谁来掏?是风光新能源出,还是均摊到除居民、农业外的工商业用户身上?《通知》里虽然有相关表述,但其实也是含糊其辞。明面上,煤电容量电费纳入系统运行费,每个月由工商业用户(工厂、园区、充电站等)按用电量比例分摊。如果真由“大工业+一般工商业”来承担,那么粗略算的话,按2023年前三季度工商业占全社会用电量65%,即工商业全年用电量58500亿度计算,大概每度电调高约0.017元,2026年接近0.04元。但《通知》里也强调,短期看,对终端用户用电成本的影响总体较小。由于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主要是电价结构的调整,煤电总体价格水平是基本稳定的,特别是电量电价小幅下降,将带动水电、核电、新能源等其他电源参与市场交易部分电量电价随之下行,工商业用户终端用电成本总体有望稳中略降。这么看,上面的表述是有点儿前后矛盾的。如果按照“谁收益,谁承担”的原则,容量电价是为了解决风光波动性,为了更好的消纳绿电,理应由光伏、风电发电方来买单,这就意味着,在不提高工商业电价的前提下,要降低可再生能源的上网电价,2024-2025年要挤出至少3分钱给煤电。不过问题是,当下虽然风光都实现了平价上网,但仍有碳中和目标达成的压力,既然要继续鼓励新能源装机,就不能加“包袱”。如果让水电、核电等一起来承担,也不尽合理,特别是水电、核电的市场化交易比例很低,有自己的定价机制。要么工商业电价上涨,要么由可再生能源内部消化,要么火电、风光水等整体均摊,目前貌似是选择了第三个,但长期看,这部分钱仍然主要由风光发电方来掏。煤电是相当成熟的路线,又有刚性的燃料成本,几乎没降本空间,但风光不同,过去10年,光伏的度电成本已经降到了十年前10%的水平,全国平均只有0.32元左右。去年8月到现在,硅料成交价从310元/kg掉到了75元/kg,组件价格直接腰斩,1元/W成了常态,光伏的投建成本几乎砍掉了20%,相当于度电成本降了约0.06元。20年后,光伏度电成本有望降到0.1元/kWh,几乎没有悬念。只不过,风光新能源需要煤电、抽蓄、储能等调节资源来解决波动性,增加了系统运行费用,相当于抵消掉了发电成本的降价空间。综合看,风光发电成本的下降与调节费用的上升,最终疏导到终端用电环节,可能就不涨不跌了。推荐阅读想了解更多行业信息、获取研究报告,扫下方二维码添加【能链研究院服务号】,添加时请注明真实姓名、机构及职务。
2023年11月22日
其他

中美气候声明走向实质,交通油电切换背后大有文章可做

写在前面:由于微信修改了公众号推送规则,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最新文章,请将【能链研究院】公众号设为【星标★】。有关全球气候合作,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为减碳涉及几乎所有行业,而非一城一池。所以,11月15日,中美两国站到一起,联合发表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以下简称声明),对于世界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危机具有重要意义,对即将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也释放出了积极信号。特别是,此次气候联合声明走向了实质:中美两国决定启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工作组”,通过开展对话与合作,加速21世纪20年代的具体气候行动。从声明中,我们看到,中美气候合作擘画了一张更为清晰的全景图,如“努力争取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增至三倍,加快煤油气发电替代”、“重启中美能效论坛,深化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降碳”、“支持省、州和城市在电力、交通、建筑等领域开展气候合作”等。如果从中提炼关键词的话,会发现,交通减碳是个核心主线,其实主要就是燃油车到电动汽车的转换过程。因为公路占我国交通总能耗的85%左右,船舶、飞机加在一起,只占约11.5%,且短期很难快速电动化,因此,中美气候声明背后,汽车的油电切换才是大有文章可做。交通减碳就是“一减一替”交通减碳的路线图是什么?其实就是“一减一替”,即存量的化石能源减排,燃油车减少碳排放;增量的新能源替换,用电动车替代燃油车。这是交通能源数字化企业能链提出的交通减碳路径,兼顾油、电两个领域,推动应用场景、服务模式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创新,加速“油电切换”进程。目前来看,全球碳排放中,90%的比例与能源相关。在中国100多亿吨的碳排放总量里,交通行业碳排放占了10.4%,其中公路运输交通领域占到87%。而在公路碳排放量中,重型货车、乘用车排放量是排名靠前的两位,占比分别为54%、33%。因为行驶里程长、单位油耗高、单位排放量大,一辆柴油重卡的碳排放量几乎相当于近100辆乘用车。相比交通,钢铁、水泥等工业领域,虽说是碳排放的大户,但深度脱碳很难,减碳成本较高。根据中电联的《中国电气化年度发展报告2022》数据,我国工业的电气化率达到26.2%,建筑行业44.9%,只有交通领域的电气化率仅为3.9%。从提升空间来看,交通部门的电气化增速最为迅猛,因为起步低,存量燃油车的基数较大,电气化率绝对值并不高。预计到2050年,交通电气化率有望达到70-80%,潜力最大。由于拥有更高的动力转换效率,且考虑到原油开采、炼制中的损耗较大,电动汽车的整体能源使用效率要比内燃机汽车高出整整4倍多,其中,乘用车的效率比是4.8倍,轻卡/货车为4.3倍,重卡约为4.2倍。所以,以电动汽车替换燃油车,不仅能降低能耗,更能依托于风电、光伏等绿电比例的提升,最大限度地降低交通领域的碳排放。来源:能链研究院围绕着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中国发布了一系列鼓励支持政策,并建设成了世界上数量最多、服务范围最广、品种类型最全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有力支撑了电动汽车的应用。根据乘联会发布的数据,2023年10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76.7万辆,渗透率37.8%,1-10月的平均渗透率达到了33.9%。能链研究院预测,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45亿辆,到2050年,新能源汽车将增至3.28亿辆,届时,燃油车将不足1亿辆,仅存于重卡、特殊专用等领域。针对渗透率较低、碳排放量较大的商用车领域,存量化石能源的减排就变得很重要。提出“一减一替”理念的能链则利用数字化能力,提高能源周转、使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实际上,不仅仅是交通能源行业,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各行业受益于数字技术减少的碳排放量将达到121亿吨。新能源资产运营是关键一仗用风光新能源取代煤电,用电动汽车替换燃油车,说起来简单,其实需要重塑多个产业,既要构建应对光伏、风电出力波动性的新型电力系统,还要搭建从充电桩制造、充电站建设、充电运营及服务的全新产业链。这其中自然存在着诸多的难点,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都容易影响全局。比如,目前国内充电运营商还普遍处于亏损状态,城市充电服务场景,表现为整体供给过剩,优质供给不足。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有望摸高到2000万辆,即便如此,单个充电枪的日平均使用率仅20%左右,运营水平亟待提升。而且相比加油站每天接待1000-2000辆汽车,充电站平均仅为100-200辆,预计到2030年,国内充电站数量将超过160万座,远远超过加油站11万座的数量。不仅数量多,且充电运营商未来将走向分散化,从2018年开始,充电运营商TOP5份额已从87%降至2023年1-9月的65%,新入场的城投、交投、能投及中小业主,更缺乏充电服务行业经验和运营能力。这就需要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来完成对于车机及能源消费的数字化匹配和精准导流,但前提是面对风光发电占比提升所带来的出力波动性挑战,以及配电网容量限制,充电场站要通过合理配置储能解决方案,完成本地化“源网荷储”的微网升级,才能保证交通能源网络的稳定性和效率。来源:能链研究院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增长,大功率充电桩、超充桩的引入,充电站负荷对电网的冲击会越来越大。根据能链研究院数据,2022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1310万辆,公用充电桩的充电量是137亿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0.16%,预计到203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突破1.45亿辆,公用充电量会达到史无前例的3383亿度,8年时间增长25倍,占社会用电量将达到3.34%;甚至到2050年,公用充电量将超过1万亿度,整个电动车充电量1.5万亿度,全社会10%的用电量集中在电动汽车身上。这让电动汽车充电站的运营超出了原有的“边界”,需要从单一的充电服务升级为“源网荷储”一体化的业务模式,也要具备储能、虚拟电厂、光伏等资源整合运营能力,而只有充分了解不同城市、不同场站的负荷特征,以及本地的电力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电价峰谷价差情况,才能实时给出最优的能源管理方案,才能玩得转充电站。不过,对于充电运营商、第三方充电服务商来说,却是一个机会,且主流平台已经瞄准了这一点。从能链智电(NASDAQ:NAAS)发布的2023年Q3财报数据中能够看出,一方面是增强了C端车主的入口效应,截至9月30日,其累计覆盖充电枪超76.7万把,连接充电站超7.3万座,仅第三季度的充电订单量就达5920万,这是流量运营能力的“基本盘”;另一方面,能链智电旗下能仓科技拿下380余座充电场站配置储能的2.04亿元订单,中标金额为6718万元的浙江安吉重卡“光储充换”一体站样板工程,EPC、储能等能源解决方案收入占比81%等,体现的是场景化能源管理需求的满足。具体而言,前期,通过充电桩互联互通和SaaS直连系统,能实时了解全国各个充电站的负荷曲线,了解日内每个时段、甚至更长周期的充电功率特征,通过智能选址与测算,对充电站能源管理需求进行评估;运营阶段,能链智电发布了AIPack工商业液冷储能系统,BMS、EMS等一体化设计,具备多策略执行功能,实现云边协同、精细化算法管理等能源智慧管理,还可与充电桩、光伏系统相连,形成光储充一体化能源管理解决方案,帮助场站整体降低用电成本,实现收益的最大化。以上既契合了充电服务商走向“新能源资产运营”的趋势,也是推进交通能源减碳的前置条件。中国实践要输出到全球可以说,要完成油电切换,达成交通碳中和目标,运营好充电站,助力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为新能源汽车保驾护航;同时推进油电氢气的综合能源港升级。“一减一替”两手都要硬,都要实现能源提效和降碳。这既是一道必须跨越过去的坎,也是新能源资产运营商大有用武之地的底层逻辑。特别是中美气候声明的大背景下,中国在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运营、储能、光储充等领域的实践,有望走出去,面向全球输出交通能源减碳的中国经验。在11月9日的2023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能链创始人、CEO,能链智电董事长戴震也给出了类似的观点,从产业视角来看,交通能源的全面转型,需要有三个方面的支撑。第一是在能源供给及存储方式方面的转变,主要反映在电池方面;第二是载具的转变,也就是从燃油车到电动汽车的“油电切换”;第三是交通能源消费场景的转变,资产总价值高达10万亿的全国加油站,将逐步转变为充电站。电池方面,中国产能可供全球使用,五年内可能都不需要扩产;整车方面,中国电动汽车每年的产能近3000万辆,占全球70%。上述两者都不存在“堵点”,比较棘手的挑战恰恰在充电站运营,以及未来的光储充、微电网新形态主体身上,在电能量主导交通能源后,如何保证交通能源的稳定性和效率?解决之策就是,“光储充”构成一个分布式的微网系统,既能降低充电站的用能成本,提升场站效益,又扮演大电网的重要调节资源,为电网供需平衡“出力”。总而言之,无论是推进汽车的油电切换,还是交通能源的碳中和,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更是各个国家都要面对的世界性课题。其间,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加持的新能源资产运营商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全球交通能源完成一次历史性升级。推荐阅读想了解更多行业信息、获取研究报告,扫下方二维码添加【能链研究院服务号】,添加时请注明真实姓名、机构及职务。
2023年11月17日
其他

高压快充:车桩电池三方“共振”,超充迎来爆发时刻

写在前面:由于微信修改了公众号推送规则,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最新文章,请将【能链研究院】公众号设为【星标★】。“充电5分钟,续航200公里”、“充电1秒跑1公里“......最近,只要关注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行业的,几乎都会被这样的字眼“刷屏”。今年十一国庆期间,广西高速钦州西服务区超级充电站上线运营,该充电站配套了2个600kW功率的超充枪,10个支持360kW功率充电的快充枪,为国庆驶上高速的电车车主提供超快充服务,避免了长时间排队等待。场站运维人员提供的数据显示,每台充电桩平均每天可充240辆车,这个数据几乎是普通快充的10倍以上。相比市面上普遍在60-120kW的直流充电桩,功率高达350kW-600kW的液冷超充桩,正成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新热点,既大幅提升了充电速度,又显著缓解了电动汽车车主的充电焦虑。另一厢,800V-1000V的高压快充技术也正在车端、电池端快速应用和普及,并进入一个小高潮。不过,高压快充的实现并不容易,因为涉及到全产业链,超充桩只有与匹配的高压快充新能源汽车车型、高倍率4C电池“搭配”在一起,才能实现充电的最大峰值功率。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上的“掉链子”,都会让所谓的“超充”效果大打折扣。高压快充车型扎堆上市,渗透率破20%去年,支持800V高压平台的车型数量较少,价格区间往往在30万元以上。由于需要配套升级高倍率电池、OBC、空调及PTC、电机、线束等,升级后的纯800V架构带来了较高的成本增加,很难在中低端车型上落地。但进入2023年,800V高压车型扎堆上市,价格也被拉低到更亲民的20万元一线。2023年9月,2024款小鹏G9破冰,采用了全域800V高压SiC碳化硅平台,并标配3C电池,定价26.39-35.99万元;10月12日,上汽智己LS6正式上市,主打准900V高压平台概念,双电机版本最大功率579kW,充电15分钟续航500km,价格下探到22.99万元;合创V09号称是全球首款标配800V高压系统的MPV,提供4C超级快充,常规版本充电功率158kW,但配备4C电池的高阶版本则直达380kW;大秀高压快充技术的还有广汽埃安旗下的高端豪华品牌昊铂GT,15分钟补能450km,可承受行业最高900V峰值电压。此外,还有一大批排队等待上市的800V高压车型,如呼声较高的理想MEGA,电池容量100kWh-110kWh,据说最高峰值充电功率达到了521kW,最高电流711.6A,7分钟就充电50度电。还有年底要上市的华为问界M9,以及极氪刚刚发布的001FR猎装超跑,四电机最大输出功率956kW,上的是四碳化硅800V高压系统。之前,电动汽车普遍采用400V,彼时,充电功率最大的是特斯拉V3充电桩,能达到250kW,工作电流峰值600A。但随着国内品牌800V架构一哄而上,特斯拉的大电流充电方案就有点儿拉胯了。可以预见,随着800V高压架构版本的高倍率电池、OBC、电机、PTC等配件的技术成熟,以及车型放量,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并逐步下探到B级车。即便A级车不能做到全域800V架构,也能通过400V/800V混合、并联电池组、DCDC额外降压的方式,找到平衡之策。来源:华安证券华安证券报告显示,预计2023年高压平台车型将密集上市,2025年新能源主流车型均支持高压快充。2026年,800V以上高压平台车型销量预计达580万辆,渗透率50%,2025年支持高压快充的3C以上电池需求量350GWh,占国内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装车量的59%。今年电动汽车销量达到900万辆应该问题不大,其中高压快充车型的销量预计121万辆,在纯电车中的占比为21%。也就是说,每销售5辆纯电车,就有1辆是高压快充车型。高倍率电池将成为标配如果是纯800V高压架构车型,意味着整个“三电”体系都要升级,包括电池、电机、OBC、线束、DC/DC转换、空调和PTC加热器件,全部要更新到800V架构。消费者为什么要购买高压快充车型呢?除了马力、扭矩等性能方面强上一截,因为引入耐高压、耐高温、低能耗的碳化硅第三代半导体功率器件,让OBC、电机等配件更加轻量化、更小巧外,其中最诱人的当属充电速度上的提升。400V的车型500A的电流,充电峰值功率只能到200kW,一旦上了800V,电流达到600A,峰值直指480kW。但有一个前提条件,必须上4C以上的高倍率电池,否则哪怕是超充桩,充电速度也仅仅是高一些而已。这就需要锂电动力电池的“配合”。所以,宁德时代在高端的麒麟电池之后,今年8月发布了全球首款磷酸铁锂4C超充电池,阿维塔、哪吒、奇瑞、极狐等车企首批搭载,预计明年一季度量产,有望让800V高压快充价格下探到更低的区间,覆盖更广泛的车型。欣旺达的闪充电池、亿纬锂能的π电池系统、蜂巢的龙鳞甲电池、中创新航的U型电池(6C),都是为了给高压快充铺路。高倍率电池,用大白话来讲,就是单位时间内搬移锂离子的数量更多,要实现这一点,可以从正极材料、隔膜、负极、电解液各个角度入手,一方面对正负极材料改性、改结构,同时让锂离子的传输路径更顺畅。比如减少正极的颗粒大小,让锂离子脱出的阻力变小,用孔隙率更大、更薄、透气度更高的隔膜,降低电解液的粘度、浓度,增大锂离子的扩散系数,通过添加导电剂的辅助材料,降低电极的接触电阻,让电子移动速率更高。在实现超快充效果方面,负极材料改性的效果最佳,远比正极材料上做文章更有效。作为摇椅式电池,只要嵌入石墨负极的锂离子更快,充电速度就会更快。熟悉锂电池工作原理的话,对SEI膜恐怕并不陌生,就是在负极与电解液的固液界面形成的一层膜,导致不仅容易出现析锂效应,带来安全隐患,造成寿命衰减,还直接影响扩散效果和倍率性能。于是,用纳米粒子包覆碳纤维的负极具备了多孔通道,能显著改善倍率性能,碳包覆材料占比越高,对应更高倍率的电池,如包覆材料占到10%,差不多就达到4C。此外,使用硅碳、石墨二次造粒等方式,也能通过负极改性提升倍率性。改性石墨
2023年11月2日
其他

四部门发文,中国电动飞机距离“上天”还有多久?

写在前面:由于微信修改了公众号推送规则,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最新文章,请将【能链研究院】公众号设为【星标★】。三年前,中国电动汽车的年销量仅百万余辆,保有量不足500万辆,三年后的2023年9月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1821万辆,每卖出100辆车就会有37辆是电动汽车,就连欧美也不再质疑电动汽车取代燃油车的趋势。但如果说,不仅仅是地上跑的汽车会被电动化,空中的飞机也有望搭载上锂电池,你可能会存在疑问和担忧。其实,这一天已经不远了。10月1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印发《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2023-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到2025年的目标包括,使用可持续航空燃料的国产民用飞机实现示范应用,电动通航飞机投入商业应用,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实现试点运行,氢能源飞机关键技术完成可行性验证等。来源:工信部官网关于电动飞机“上天”的事儿,马斯克在今年初也已经给出了答案。在特斯拉发布的宏图计划第三篇章中预言,未来全球飞机中的20%将被电气化,装上高镍三元锂电池。特别是固态电池、半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将加速飞机、航运领域电动化的进程。物流、通勤、旅行是三大主要场景当然,如果你以为,几年后就可以坐着电动飞机出差了,那有点儿一厢情愿了。对于支干线的大型民航飞机来说,短期很难替代燃油发动机,反而是,将绿氢加工成绿色甲醇,以掺入低碳氢化合物的可持续航空燃料(SAF),用作中大型飞机的主要燃料,这一路径来得更早。相比,锂电池在能量密度、安全性、耐久性、续航能力方面,难以承担起长途飞行的角色,至少到2040年才有可能落地。这一点在《纲要》也有所提及,《纲要》指出,开辟电动航空新领域,面向城市空运、应急救援、物流运输等应用场景,加快eVTOL、轻小型固定翼电动飞机、新能源无人机等创新产品应用;推动轻小型固定翼电动飞机、eVTOL实现商业运营。电动飞机开辟的是一片“处女地”,聚焦低空经济,主要涵盖物流运输,如快递公司从城市周边仓库到分拣中心;乘用电动飞机可以缓解地面交通拥堵,实现更高效的城际上下班通勤,使得跨城旅行成本大幅降低;特别是对于需要急救、转院的病患来说,不用再忍受高速公路上的长途跋涉,电动飞机的效率要高得多。其中的“主角”则是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适用中短途飞行场景,不需要跑道,可以垂直起降,低噪音(100米至200米高空,音量仅40分贝),低维护成本,有望最先实现商业运行。此外,飞行汽车也在这一范畴内,在未来城市交通领域占有重要席位。9月份发布的《民用直升机中国市场预测年报(2023-2032)》显示,目前全球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市场订单总计超过1.3万架,主要用于人员运输和空中物流领域,未来将在公务飞行、短途运输、低空旅游、通航货运、医疗救护等领域,对传统直升机形成竞争或替代。“起飞”还需翻越多座大山《纲要》还划出了几个发展电动通航飞机的示范区,包括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成渝等优势地区,通过设立低空经济试点,开展轻小型电动飞机的规模化示范运营,eVTOL商业示范运营,推动电动航空应用场景、产品规范、运营体系、客户服务方案的论证试点。虽然电动通航飞机在政策层面已经得到了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电动飞机很快就能一飞冲天。放眼望去,电动飞机还有多座大山需要翻越。一是锂电池的续航能力仍捉襟见肘。电动飞机、电动船舶不同于新能源汽车,百公里的耗电量非常高,像电动船只搭载的锂电池往往在1600kWh以上,是电动汽车的20倍。同样,电动飞机对锂电池的能量密度要求更高,需要航空级电池,既能保证续航能力,又要足够安全。目前汽车上所搭载的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只有180Wh/kg,镍钴锰三元锂电250Wh/kg,两者均不能满足长时间飞行的需求。来源:网络而且,汽车在地面上跑,只需要一个前驱推动力即可,但飞机不一样,还要克服重力的影响,所以载重会直接影响安全和续航。由于锂电池的能量密度远比航空煤油低,只有后者的1/70,仅仅是搭载的500度锂电池的重量就高达2.5吨,无疑会增加电耗。按照《规划》的要求,要突破高能量密度锂电池、高效率电推进系统等关键技术。特别是推动满足电动航空器使用需求和适航要求的
2023年10月17日
其他

“电动爹”成历史,今年国庆假期高速充电不排队了?

写在前面:由于微信修改了公众号推送规则,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最新文章,请将【能链研究院】公众号设为【星标★】。每逢五一、国庆长假,电动车就成了“电动爹”,高速服务区充电成了大型“比惨”现场。今年如何呢?根据交通运输部公布的数据,今年中秋国庆期间,全国高速公路车流量累计4.83亿辆次,日均车流量6043万辆次。往年,假期高速上电动汽车充电“一桩难求”,排队更是家常便饭。面对潮汐式的假日充电高峰,电动汽车上路最怕的就是高速服务区上充电这码事儿。但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似乎有了改观,充电排队和吐槽的车主数量少了很多,即便排队,也没到让人抓狂的地步。2.9万把充电枪,今年国庆够用了吗?今年中秋、国庆叠加在一起,假期长达8天,开车出行的人更多。但除了有部分车主抱怨充电价格上涨,以及存在因充电桩配建结构不合理而带来的个别服务区充电排队现象外,并未出现普遍性的高速充电难的问题。根据陕西网白鹿视频的报道,河北石家庄的一座高速公路服务区只有4个充电桩,等待车辆则超过10辆,需要等候较长时间才能充上电。而四川、广西等地也有部分高速服务区出现排队情况。但回望2021年、2022年,几乎是电动车主长假回家最大的“痛”。来源:网络2021年,高速充电桩不足1万台,全国6600多个服务区,多数为功率小的充电桩。2022年,中国电动汽车保有量增长到了1310万,继续加剧了假日高速充电的紧张局面,排队现象比以往更加严重。去年十一时,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中,只有一半建有充电设施,显然无法满足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去年8月25日,交通部与国家能源局、国家电网、南方电网联合印发《加快推进公路沿线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的通知,要求加快完善公路沿线充电基础设施,高速充电设施建设提速。交通运输部披露数据,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已有5931个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有充电桩,占全国高速服务区总数的89.48%,累计建成1.859万个,共计2.9万把充电枪,还预留了2.66万个待建的充电车位。从数量上看,如果预留的2.66万个服务区停车位全部安装完毕,充电枪车位数占到高速公路停车位总数10%以上,达到规划目标的服务区数量为5133个,占总数的77.73%。如果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均按照10%比例车位配建充电桩,停车位总数约83万个,充电枪总数将达到8.3万把。但这只是“供应”一方的规划目标,实际的需求又如何呢?我们可以算一笔账。截至2023年8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预估为1780万辆,按国庆期间高速公路日均6000万辆车流量,8月底中国汽车保有量约3.295亿辆计算,其中高速日均电动汽车流量占比为5.4%,即324万辆。假设平均单辆车日充电1次,以高速公路单枪单日服务20辆车左右,所需要的充电枪数16.2万把。而目前仅有2.9万把,缺口是13.3万把,即便10%车位配建充电桩,也有约6万把的缺量。高速充电,难有两全之策不同于城区,高速公路充电场景的潮汐特征,注定了供需间的“拧巴”,节假日排队,但日常使用率又太低。对于逐利的社会资本来说,高速公路服务区投建固定充电桩的经济性并不好,因为非节假日使用率较低,投资回本的周期会被拉长,在城区充电桩运营商尚无法盈利时,投资高速公路充电桩的意愿并不高。但蔚来、埃安、小鹏、极氪等主机厂是个例外,为了提升充电体验,促进新能源车销售,车企加大了在高速公路服务区投建大功率超充站的力度,部分缓解了充电矛盾。面对节假日集中爆发的电动汽车充电洪峰,固定充电桩必然杯水车薪。更何况,高速服务区的土地、车位资源、电力容量是有限的,并不支持大规模建设固定充电桩,可动态调配的移动充电舱、充电机器人等充电设备恰恰能派上用场,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充电难题。来源:央视财经国庆假期前夕,国网重庆电动汽车公司在热门充电站加装了移动式充电桩100台,并在6个车流量大的服务区新增24个充电车位。移动式充电桩携带方便、操作灵活性高,无需固定安装,可根据需要移动到指定地点进行充电。除了重庆,广东、浙江、江苏、湖南、天津、海南等省市都投入了移动充电车、应急充电舱等设备,成为国庆假期高速充电的重要补充力量。相比应急移动充电桩,充电机器人的体验更一步到位。9月22日,能链智电(NASDAQ:NAAS)与湖北交投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为湖北交投所辖的48个高速服务区提供加油和充电服务的线上互联互通,以及重大节假日期间移动充电设备的部署和运营服务,包括在高速场景投放自动充电机器人,变“车找桩”为“桩找车”。车主只需手机端一键下单,充电机器人便会完成自动寻车、精准停靠、机械臂自动插枪充电、自动驶离、自动归位补能等功能,可有效缓解高速服务区充电桩紧张、排队等待时间久等痛点。7年后,高速充电的压力会更大这两年,高速充电问题显现出来,成为困扰电动汽车车主长途出行的“堵点”,但更大的挑战可能还在后面。虽然2023年8月份电动乘用车的月度渗透率已达到37.3%,2023年销量预计突破900万辆,但总体保有量不足2000万辆,在整个汽车3.28亿辆的盘子里,电动汽车的保有量占比只有5.4%。能链研究院预计,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5000万辆,占比将达13.4%;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1.45亿辆,占比为31.9%。这意味着,节假日期间,2025年跑在高速公路上的电动汽车数量约900万,2030年这一数字会飙升至接近2000万,是今天的6倍。届时,高速充电的压力才会真正到来。毕竟,高速公路上车位资源、电力容量的天花板是可见的,不可能配建足够的固定充电桩。而且加油站的日接待量可以达到2000辆/日,但即便满负荷充电,充电站单枪所承载的车辆数量也远比加油站低得多。所以说,虽然今年国庆长假高速充电排队、充电焦虑有所缓解,但这仅仅是过了第一关。7年后,当电动车保有量激增后,矛盾会更加剧,到时,自动充电机器人、光储充的微电网在高速节假日场景下将大展身手。推荐阅读想了解更多行业信息、获取研究报告,扫下方二维码添加【能链研究院服务号】,添加时请注明真实姓名、机构及职务。
2023年10月9日
其他

亚运会横空出世,绿色甲醇什么来头?

写在前面:由于微信修改了公众号推送规则,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最新文章,请将【能链研究院】公众号设为【星标★】。近日,第19届亚洲运动会在浙江杭州召开,人类历史上首次在大型体育赛事中使用绿色甲醇作为点燃开幕式主火炬的燃料。几乎一夜之间,绿色甲醇横空出世,相关报道刷屏网络,让这个已往不大高调的清洁能源,正式走入了大众的视野。以绿色甲醇作为燃料的亚运会主火炬。来源:中国网财经绿色甲醇到底是什么?
2023年9月27日
其他

新能源行业“抢人”愈演愈烈,人才稳定输送从何而来?

写在前面:由于微信修改了公众号推送规则,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最新文章,请将【能链研究院】公众号设为【星标★】。近年我国新能源产业飞速发展,作为朝阳赛道,产业发展速度与人才缺口之间的矛盾正在日益显现,今年以来,新能源行业高薪“抢人”的新闻不时传出。以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例,中汽协最新数据显示,1-8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543.4万和537.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6.9%和39.2%,市场占有率达到29.5%。与此同时,猎聘大数据显示,2021年新能源汽车新发职位同比增长186.16%,是传统汽车行业增速的2.08倍,2022年增速有所放缓,但新发职位依然是传统汽车行业的1.84倍。新能源汽车行业加速“抢人”仅仅是新能源行业人才供不应求现状的一个缩影。事实上,整个新能源行业,包括储能、光伏、氢能等领域都面临相似的境况。新能源行业人才缺口有多大?数据显示,三电、智能驾驶等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的核心环节的人才紧缺度极高。例如电池工程师是最抢手的岗位,供需比只有0.16,相当于6个岗位争夺1个人才。储能行业同样,眼下新型储能行业赛道彻底火了,仅今年上半年,我国新增投运的新型储能规模就超过去年全年的水平。据36氪报道,由于行业发展的火热,储能行业吸引了数万家企业入局,对人才的需求量也在暴增,据行业猎头透露,优秀的工程师人均可以拿到五六个offer,总监年薪达到百万。2022年全国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再创历史新高。光伏企业纷纷开启了扩张模式,启动了大规模的“招兵买马”。数据显示,我国光伏产业年均相应需要4.4万至7.7万人,而在2021年,高校光伏人才年新增供给量仅约1.5万人。目前光伏行业从业人员的人均薪资增幅平均超过20%。“普遍涨薪很正常,为了留住人才”业内人士表示。氢能行业也不例外,目前氢能行业最缺的不是资金和项目,而是具有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据《中国能源报》报道,目前除了传统的结构工程师、热系统工程师及电气工程师可以从整车或新能源行业转到氢能领域外,其他领域专业人才要适应氢能技术需求,基本都需要二次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氢能人才较为稀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十四五”时期,中国需要的新能源相关的“双碳”人才在55万—100万名左右,而目前的相关从业者仅为10万名左右,存在很大的人才缺口。从目前的就业市场情况来看,也印证了这一境况。近日,能源数字化代表性企业能链启动2024校园招聘。作为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该公司以“让每个人都用上绿色能源”为愿景,致力于提高全球交通能源网络的稳定和效率,此次校招面向海内外高校应届毕业生,提供了涵盖技术、产品、商业分析等8大职类的优质岗位,受到广泛关注。而早在今年7月中旬,宁德时代就开启了2024届校招提前批,开放的岗位都是核心的技术岗,包括电芯部、材料创新部和21C创新实验室等。去年,比亚迪校招大规模招聘3.18万人,也是一个强力佐证。据猎聘网统计,2023届应届生新发职位同比增长最多的TOP10赛道中,新能源仅次于AI大模型位居第二,同比增长93.90%。建设新能源人才体系有哪些政策保障?面对逐年扩大的人才缺口,我国正在从顶层设计着眼,全面推动碳达峰、碳中和人才体系建设。鼓励大学增设新能源领域相关课程,鼓励企业和高校联合培养相关人才等。2021年10月2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到培育一批节能降碳和新能源技术产品研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碳达峰、碳中和人才体系,鼓励高等学校增设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学科专业。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指出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等学校加快新能源、储能、氢能、碳减排、碳汇、碳排放权交易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建设一批绿色低碳领域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和示范性能源学院。2022年4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指出,支持高校以特色优势学科专业为依托,建设示范性能源学院、储能技术学院等专业特色学院。2022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提出,推动高校加快储能和氢能领域人才培养,同时进一步加强风电、光伏、水电和核电等人才培养。2022年9月27日,人社部公布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其中,新增的绿色职业就有134个,约占职业总数的8%,碳排放管理员、碳汇交易师等均为新增收录的职业。从近两年公布的政策文件中不难看出,为支撑“双碳”目标实现,国家高度重视新能源、双碳行业人才培养。但也需要看到,我国高等教育对新能源、“双碳”专业的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形成体系化和成熟化的机制,实际教育经验较为薄弱。在新形势下,新能源行业人才培养需要在师资力量、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等方面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和跨界协同,更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多方协同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能源人才培养体系。新能源人才稳定输送从何而来?为了锁定人才、获得人才,有些企业已经先行一步,亲自下场,投资打造新能源人才培养院校,亦或是和高校开展合作设立相关专业和课程。今年2月,由晶澳科技投资打造的邢台新能源职业学院举行开工典礼。这是河北省首家新能源领域高等职业学院,可容纳学生6000余名,分专科、本科两个阶段建设,已列入河北省“十四五”高等学校设置规划。项目预计2023年底竣工,2024年开始招生。来源:澎湃隆基绿能与西北大学合作创办了隆基班,定向为企业培养相关行业人才。从去年起,该班招收光电材料、化学、物理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并为优秀的研究生提供优厚的待遇和全方位的培养,向行业输送高端人才。今年4
2023年9月22日
其他

工商业储能“跑马圈地”,比拼运营能力的时刻到了!

写在前面:由于微信修改了公众号推送规则,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最新文章,请将【能链研究院】公众号设为【星标★】。还没进入大规模落地的工商业储能,已经提前爆发“肉搏战”,战火从储能电芯烧到了场景端。目前,在广东的深圳、浙江等地区,可部署储能的产业园区、工厂、充换电站等工商业场景,正被疯狂抢滩。为了降低业主的投资门槛,提高投建储能的意愿,合作的模式包括能源托管、合同能源管理、融资租赁等多种形式,大有当年房地产开发热潮的味道。“跑马圈地”的现象已经很明显,残酷竞争下,储能项目分账的比例从过去的9:1提高到了8:2,甚至一些优质、稀缺项目抬高到了7:3。虽然电源侧、电网侧储能拿走了95%的份额,工商业储能单个项目体量较小,但好在后者市场化主体参与的机会更多一些,不像“大储”项目基本上是央企、国企的地盘。越来越多的能源运营商的推波助澜,推动工商业储能渗透率快速提升。喧嚣之下,整个行业关注的重点也在发生变化,从初期的低价“肉搏”向全生命周期的运营能力和价值挖掘转向。浙江、广东领衔,占据半壁江山9月11日,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发布的《2023中国工商业储能发展白皮书》显示,预计2023年全球工商业储能新增装机量将达到1.5GW,2025年,全球工商业储能累计装机可达到11.5GW。预计到2025年,全球工商业储能累计市场规模在190亿元-240亿元之间。美国和中国的装机量占比预计将超过全球的50%。工商业储能市场,全球看中国、美国、德国、日本,四个国家占了全球装机总量的79%,而垂直到中国市场,华东、华南则是市场集中的两个重镇。白皮书数据显示,2022年浙江、江苏所在的华东区域工商业储能累计投运规模达到373MW,占全国工商业总装机功率的37.8%。这股热潮,从今年上半年浙江备案工商业储能项目数量上的激增可窥见一斑。6-8月,浙江全省共备案项目超过300个,总装机功率302.3MW,装机容量844.7MWh,初始投资规模达13亿元。据不完全统计,仅仅是8月份,浙江省储能相关备案项目多达126个,用户侧储能项目108个,占比86%,总规模超115.4MW/438.6MWh。不过光储一体化项目只有1个,在分布式光伏装机量全国第一的浙江,光储耦合发展的销量暂时还有待释放。如果按新型储能技术路线划分,商业化更成熟的磷酸铁锂项目依然占据“垄断”地位。在浙江108个用户侧储能项目中,全钒液流电池项目1个,铅碳电池项目1个,其余为铁锂类项目。其中,储能时长2小时的项目有101个,占比超9成,95%的项目会在今年建设完成并投运。而从装机容量上看,1MWh以上的项目47个,占比43.5%,10MWh级项目3个,215kWh-999kWh的的项目有60个,占到55.6%。规模最大的是国家电投拟9月份开工的42MW/284.884MWh铅碳电池储能项目,单价约0.992元/Wh。硬件同质化,未来更比拼运营能力与电网侧配储的强制性政策相比,工商业储能对业务模式、运营策略和盈利能力更加看重,毕竟投入的是真金白银,要能看到“钱途”。这意味着工商业储能领域“跑马圈地”的玩法没有可持续性,很快就会进入比拼运营能力的阶段。近日,能链智电(NASDAQ:NAAS)旗下的能仓科技与多家企业签约合作380余座电动汽车充电场站,合计供应300台液冷一体柜、280台风冷一体柜,配储总容量130MWh,订单总额高达2.04亿元。除了储能设备设施外,能链智电还提供了EMS(能源管理系统)、EPC工程建设、AI+网储充智慧能源运营等在内的一体化集成服务。新型储能的逻辑在于,越是负荷密集接入、大容量直流馈入、新能源汇集,以及调峰调频、容量及电压支撑能力不足的电网节点,对储能的需求越刚性,不仅能降低用电成本,省下增容的成本,还能通过峰谷套利获取收益。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保有量的激增,充电站就成了工商业储能发挥作用的关键场景。来源:能链研究院根据能链研究院的数据,2022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1310万辆,公用充电桩的充电量是137亿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0.16%,预计到203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突破1.45亿辆,公用充电量会达到史无前例的3380亿度,充电量增长25倍,占社会用电量将达到3.34%。于是,电动汽车充电站自然成了关乎电网稳定运行的“大动脉”,但充电站配建储能柜并不是拍脑门,没有金刚钻就不能揽瓷器活儿,在不适合配储的场站贸然投资,结果很可能是赔本赚吆喝。看似“谁都能干”,其实准入门槛极高。第三方充电服务平台手里有全国各个充电站的负荷曲线,了解日内每个时段、周月长周期的充电功率特征,能够依托大数据和储充一体化运营能力,通过智能选址与测算,对充电站能源管理需求进行评估,筛选出适合配储、投资收益率较高的场站。比如浙江、上海、江苏、海南、广东的峰谷价差大于0.7元/kWh,通过优化储能充放电运行策略,每天、每月到全生命周期的账都能算得明明白白。由于每个场站每天的充电量是不同的,每个城市的峰谷分时电价也不一样。这意味着在配储方面,需要量身定制,搭配容量115kWh-375kWh不等的储能柜,而且能源管理系统会给出每一个场站的配置需求和投运后的运行策略,甚至可以根据场站高峰、尖峰时段的功率饱和度,通过激励手段调度电动汽车动态调整充电时段,以修正运行策略中的偏差,最终实现充放电利益最大化。显然,“门外汉”的第三方储能运营商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成本持续降低,经济性会越来越好根据《2023中国工商业储能发展白皮书》的数据,预计2023年,中国工商业储能新增装机规模有望达到300MW-400MW。到2025年,中国工商业储能装机总量约占新型储能装机总量的4.5%,按新型储能装机总量约70GW估计,2025年底中国工商业储能装机总量约为3.2GW。但这一数字偏保守。目前,市场对工商业储能的预测不够激进,其实可以参照当年新能源车渗透率、充电基础设施、氢能等相关十四五规划文件,产业几乎无例外地超预期发展。而且工商业储能成本下降空间还很大。一是随着各地上马储能电芯产能,主流的单体280Ah储能锂电池的价格已经打到0.5元/Wh的新低,比去年最高时降幅高达40%,随着产能持续释放,价格还会持续下滑;二是储能单体大容量电芯进入市场,包括314Ah、315Ah、320Ah,甚至560Ah、580Ah的超大容量电芯的出现,因为容量更大,串并联数量少,体积能量密度更高,配套的零部件数量减少,BMS管理难度降低,进一步降低了投资成本;三是磷酸铁锂的技术进步,循环次数增加,回收利用技术带来残值上升,同样会降低储能的度电成本。这些积极因素都会增强工商业储能项目的经济性,并带来更大规模的投资。推荐阅读想了解更多行业信息、获取研究报告,扫下方二维码添加【能链研究院服务号】,添加时请注明真实姓名、机构及职务。
2023年9月13日
其他

铅炭电池,长时储能领域的又一匹“黑马”?

写在前面:由于微信修改了公众号推送规则,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最新文章,请将【能链研究院】公众号设为【星标★】。盯住锂电池储能不足够安全、时长较短这一点小“瑕疵”的,除了液流电池外,还有铅炭电池。铅炭电池并不是新鲜事物,如果说铅酸蓄电池,很多人就不会感到陌生了。目前,大街上跑动的两轮电动车、低速电动车等绝大多数装载的是这类电池。特点是成本便宜,相对安全,缺点是续航里程不高,但体积和质量也能接受,适合在移动的带电量不高、需要频繁充电的场景下应用。但致命的问题是循环次数太低,固定型的只有300次,装车的也只有500-800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作为铅酸电池的升级版,铅炭电池通过在负极材料里增加电容活性炭,算是“逆天改命”,拥有更安全、长时储能的优势,能量密度、功率密度方面得到了优化,让其在储能领域找到了用武之地。两个多月前并网的江苏长强钢铁液冷用户侧储能电站,采用的就是铅炭电池。该电站项目规模为25.3MW/243.3MWh,由10个储能单元构成,是国内用户侧单体最大的铅炭电池储能项目,储能时长方面甚至超过了4-8小时的全钒液流电池,以预制舱户外布置的形式建设而成,投运后的年放电量高达5720万度电。这也是国内容量最大的采用组串式储能系统的工商业储能电站。目前,在已经实现商业化、产业化落地的电化学储能技术中,液流电池与铅炭电池已成为继锂电池后两股不可忽视的力量。长时、安全,铅炭电池的两张王牌任何新型储能技术的脱颖而出,都有自己的两把刷子。铅炭电池主打的就是安全性、10小时的储能时长和性价比足够高,这三点已经让其有了立足之地。铅炭电池并没有跟磷酸铁锂、三元锂电池一样,去抢电动汽车的生意,也没有替代磷酸铁锂小时级储能的想法。毕竟未来新型电力系统需要的是不同时长、不同类别、适应不同场景需求的储能技术的最优组合,不同技术路线的储能系统,只要在经济性、安全性上能跑出来,就能拥有一席之地。铅炭电池是“混血儿”,属于电容型铅酸电池,通过在铅酸电池的负极金属铅中掺入特种活性炭,解决了硫酸盐化问题,避免了硫酸铅结晶颗粒长大而失去充放电的可逆性,有了活性炭,衰减问题就化解了,循环性增强,电池寿命相比铅酸电池可直接提高6倍,在大规模储能领域应用就有了资格。铅酸电池的电化学反应原理而且功率密度也提升了3倍,可达300~400W/kg(接近锂电池),充电速度快了8倍。这与铅炭电池兼具铅酸电池和超级电容器两种技术有关,既有电容瞬间大容量放电的特性,又具备能量优势,可快速充放电。铅炭电池的能量密度可以提升到40~60Wh/kg,高于当下的液流电池,更不需要“携带”两个大储罐,这意味着体积和占地面积更小一些。而且铅炭电池储能柜的密度要求更低,1m就符合要求(锂电池需要3m),可以更密集的方式堆叠,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能量密度较低的劣势。更关键的一点是,铅炭电池的性价比很高,成本远低于锂电池储能的1.5元/Wh的一次性初始投资,仅为0.8-1元/Wh。当然,如果与同为长时储能的钒液流电池比较,两者均刚刚跨过商业化的临界线,且电解液等都有较高的回收率和成熟的回收工艺、技术,铅炭电池的寿命只有5-8年左右,但好在成本低,单体电池容量更大,BMS成本低一些,后者的液流电池则可妥妥使用20年,但单瓦时的投建价格高。对比会发现,鱼与熊掌很难兼得,但液流电池的成本高和体积大的缺点,其实并非硬伤,后期可以逐步改进。安全性是铅炭电池的另一张王牌,由于没有易燃物,温升过程时间较长,同时与液流电池一样,使用的是水性电解液(稀硫酸水溶液),不用担心热失控和燃料、爆炸问题。玩家众多,铅炭电池频频落地项目相比液流电池的姗姗来迟,铅炭电池落地项目的时间更早。只不过,过去是零散项目稀稀落落,但自去年下半年以来,铅炭电池储能项目扩产、中标、投运的消息不断,行业关注度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从产业链角度看,铅炭电池由于取自铅酸电池,因此参与者多为铅蓄电池领域的老牌选手,如天能股份、超威集团、圣阳股份、南都电源、双登集团,采取的技术路线较为类似。他们在铅炭领域积淀多年,比如双登集团2009年就开始在电池材料、合金配制方面研究,还推出了1.2MWh的集装箱方案,南都电源电池的循环性能已达到6000次以上,并已应用在国内多个储能示范项目中,包括临安2MWh、浙江鹿西岛4MWh微网储能、珠海万山海岛6MWh等。天能股份也是重要的一位参与者,其铅炭电池可以进行大规模、高比例长时段储能。早在2020年,天能就参建了10千伏雉城铅炭电池储能电站,这是当时浙江省首批4个在建电网侧储能项目。2022年12月,天能股份与太湖能谷签署采购合作协议,未来三年内将采购不低于30GWh的铅炭电池电芯。而且在天能股份已投入和运营的30多个储能项目中,有超过20个以上为铅炭电池。除铅蓄电池领域的巨头们浸淫多年外,昆工科技算是跨界者,其在2021年11月就成立新能源子公司,将独有的铝基铅合金板栅制备技术,用于大容量长时铅炭储能电池领域。今年7月25日,昆工科技年产2000万KVAh新型铅炭储能电池项目开工,总投资24亿元。从去年开始,铅炭储能项目的投建开始加速。2022年5月,国家电投旗下吉电能谷在吉林白城投资的年产20吉瓦铅炭电池产线开工建设;同年9月,昆工科技发布公告,将在云南曲靖投资建设年产10吉瓦的铅炭电池项目;今年三月,国家电投煤山用户侧共享储能项目一期工程EPC总承包公开招标,建设规模达5.04MW/48.66MWh,选择的也是铅碳电池技术路线;2023年4月,投资100亿元的内蒙古察右中旗与太湖能谷签约铅炭储能电站项目,装机高达10GWh。大容量、长时是已投运铅炭储能项目的两大特征。目前,单体装机规模超过100MW的铅炭储能电站很普遍,甚至有超过1GW装机的项目。并驾齐驱,铅炭电池与液流电池共舞今年上半年,国内新型储能投运装机量大爆发,半年增长了过去10年的总和,总装机功率接近20GW,预计今年有望新增16GW。其中,铅炭电池的增量仅次于液流电池。目前,铅炭电池储能装机容量占全部电化学储能装机的10%左右,如果按功率计算,则有不到3%的市占率,与液流电池的份额不相上下。无论是液流电池还是铅炭电池,都在顶层及各地方省市相关储能支持政策中有“露面”,与支持和鼓励新型储能多技术路线发展的导向保持了一致性。今年8月22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三部门印发《轻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方案要求大力发展高安全性锂电池、铅炭电池、钠电池等产品,扩大在新能源汽车、储能、通信等领域应用,铅炭电池赫然在列。2022年初,国家《“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也明确,开展包括铅炭电池、钠离子电池、新型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氢(氨)储能、热(冷)储能等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和集成优化设计研究与应用落地,支撑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规模化发展。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华民认为,凭借充电接受能力强、安全可靠、制造成本低等优势,在可再生能源广泛利用和储能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铅炭电池将成为继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之后,储能电池的又一发展方向。不仅仅能满足长时储能需求,高安全性是铅炭电池、液流电池在某些场景下替代锂电池储能的重要考量因素。出于安全考虑,铅炭电池可以在人员密集区、危化场所、建筑地下空间、数据中心、电力设施等对安全性要求极高的场景下配置。这时,锂电池可能会受到限制。未来,新型储能领域将是百花齐放的格局,有满足长时储能需求的,有强调功率响应能力的,也有主打安全等特殊场景。锂电池、压缩空气、液流电池、铅炭电池处于已经实现商业应用的第一梯队,后续装机量的快速增长不成问题。但最终谁能拿到最大的市场份额,就要看能量密度、安全性、温度适应性、经济性、循环次数等方面的持续进化能力了。推荐阅读想了解更多行业信息、获取研究报告,扫下方二维码添加【能链研究院服务号】,添加时请注明真实姓名、机构及职务。
2023年9月7日
其他

综合能源服务站加速落地,下一个能源“风口”指日可待

写在前面:由于微信修改了公众号推送规则,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最新文章,请将【能链研究院】公众号设为【星标★】。近日,国内多个综合能源服务项目密集落地。8月28日,皖能联手能链、永联科技等打造的安徽省首座“油气电氢服”一体化综合能源港正式开业,这是安徽省将新能源汽车确立为“首位产业”之后,关于新型交通能源基础设施的重要布局之一。不仅在安徽,8月以来,各省市综合能源服务项目也在陆续上马。8月15日,国网浙江综合能源公司与杭州市地铁集团、杭州市实业投资集团、及相关单位签署绿色交通(地铁)示范项目合作协议,全面开展车辆段光伏、车站空调与照明节能、能源管理系统建设、城轨节能标准制定等一站式综合能源服务合作。同日在河北雄安新区,容东能源综合供应站开业迎宾,提供油气、氢及充换电服务,填补了雄安新区容东片区391公顷范围内的能源输送空白。在浙江杭州,8月18日,杭州滨江综合能源站充电项目正式对外开业运营。这是杭燃集团继建成萧山机场三期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后,推出的又一项“绿色亚运”示范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个省市已有至少62座综合能源服务站投入运营,在建以及计划建设的综合能源服务站项目越来越多,且有密集落地之势。各省市部分重点项目速览
2023年9月5日
其他

全钒液流电池迎来元年,为什么说在储能领域能堪大任?

写在前面:由于微信修改了公众号推送规则,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最新文章,请将【能链研究院】公众号设为【星标★】。今年上半年,国内前六个月投运的新型储能装机量是过去10年的总和,宣告了储能在新能源大赛道的地位。但在同一屋檐下,锂离子电池储能的光环效应过于突出,拥有94%以上的市占率,让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等沦为了打酱油的命。不过,这一格局在接下来的较量中将被扭转,液流电池有望率先“转正”。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液流电池的关注度明显提升,其中既有液流电池储能项目签约的消息,也有相关项目融资的落地,GWh以上的液流电池产线、储能项目纷纷涌现。2023年1-5月,仅是液流电池细分赛道的融资总额就超过20亿元,比去年整个长时储能阵营拿到的融资都要多。2023年,液流电池将迎来元年,背后的商业逻辑来自于两点,一是磷酸铁锂等锂电储能的安全性问题解决不了,各地政府首鼠两端,但液流电池不存在这个“风险”;二是液流电池吃的是“长时储能”的红利。随着风光新能源并网装机占比达到31.7%,对调峰能力更强的3-10小时以上长时储能的需求变得更为强烈,2小时时长的锂电储能已经“力竭”,难以满足4小时以上高峰时段的削峰填谷。于是,商业化程度最高的全钒液流电池恰恰能堪大任,在支撑电网稳定运行中发挥关键作用。安全、寿命长,液流电池瑕不掩瑜当下,在增速极快的电动汽车充电站、大功率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特别是住宅区的私人充电桩建设,都面临着“电力增容难“的天花板,归根结底还是担心负荷功率峰值急剧上升容易造成电力系统崩溃。这种现象已经开始拖交通电气化的后腿。以磷酸铁锂储能电池为代表的新型储能,虽然能量密度足够高,转换效率高于液流电池、压缩空气,经济性方面也最领先,但始终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如鲠在喉”,尤其是在人口聚集区,这种担忧会成倍放大。而且一般锂电储能时长只有2小时,面对各省市长达4小时的高峰电价时段,自然有点儿捉襟见肘。此时,液流电池就有了用武之地,因为不仅安全,还能提供长达3-10小时的调峰容量。其实,同为电化学储能的一种,液流电池诞生快50年了,只不过在与锂电池的竞赛中暂时“掉队“。因为体积过大,能量密度只有锂电池的1/10,且没规模化应用,导致经济性上也不足。但瑕不掩瑜,液流电池有自己的“生存之道”。这与液流电池本身的技术原理有直接关系。液流电池工作原理液流电池主要由正负极的两个电解液储罐和中间的电堆组成,两者成本加一起占比超60%,通过两侧溶液中的活性物质的氧化还原反应来实现充放电,通过泵将电解液输送到电堆反应室,通过活性物质如钒的高低价态变化,实现电能与化学能的转换。而锂电池中的锂离子是透过隔膜“来回游动”,所以能量密度取决于工作电压高低、正负极材料的比克容量,锂电的功率大小与界面电阻、导电率等有关,锂离子游动的快,功率则越大,倍率性能好。但液流电池完全不同,其能量密度取决于电解液的体积(储罐大小)和浓度,功率则是单位电堆的叠加,两者间相互独立。这意味着,液流电池可以灵活设计,自由配置容量和功率,不存在锂电中鱼与熊掌的选择难题。不仅如此,液流电池的能量效率远高于20%-50%的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循环寿命大于20000次,以每天一充一放计算,可以用20年以上。最重要的一点是,液流电池还足够安全,因为能量转化不依赖于正负极,材料不参与化学反应,依靠的是水性电解液,与储罐的来回循环还达到了散热的目的,不存在锂电中的热失控、锂枝晶短路的问题,没有任何燃烧、爆炸的风险。对用户侧储能系统来说,液流电池安全方面的优势太重要了。而且,液流电池的功率密度可“堆叠”,通过增加单元数量即可,所以在响应速度上更具优势,毫秒级、秒级、五分钟、小时级响应等各个维度上,调频、调峰均有不俗的表现。全钒液流电池唱主角,经济性显露既然液流电池有这么大的竞争优势,为什么在市场份额上连锂电池储能的零头都赶不上呢?问题就出在体积大,限制了适用场景。同时,技术还在进步,产业化不够,经济性上还达不到锂电的水平。但这些显然不是“硬伤”。当年燃油车与电动车起步时间一样,最终败给了燃油车,但今天锂电的动力电池补齐了诸多短板,借着减碳的东风卷土重来。液流电池同样有这样的机会,只要规模化应用,拉低成本后,在长时储能东风下,很快会崭露头角。不同于锂电池中磷酸铁锂、三元锂两家独大,液流电池的种类更多,技术路径上还有多种选择和可能性。按电解液可以划分为铁铬液流电池、全钒液流电池、锌基液流电池等,不同类别的液流电池具有不同的化学成分、能量密度、运行温度范围和充放电次数,最常用是钒,其次是铁铬、锌溴、多硫化物溴等。目前商业化程度、技术成熟度最高的是全钒液流电池,各地全钒液流电池项目开始轮番上马。从经济性上看,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的初始投资成本在2.5元-7.5元/Wh,时长越大,单瓦时的投建成本越低,8小时以上可以降到2元/Wh左右,接近锂电储能。而且,全钒液流电池的寿命长达20年,是锂电池的2倍,这进一步摊低了初始投资的单位成本,成本更优于锂电储能系统。即便是20年寿命到期,钒液流电池电解液的残值和循环利用价值也高达30%以上,全生命周期成本更低。未来,随着更多全钒液流电池储能项目的上马,很容易在市场层面引发共鸣。来源:国信证券经济研究院钒液流电池投资周期短,只需要半年,与其竞争的抽水蓄能从选址到投运需10年,压缩空气项目也要2年。而让全钒液流电池项目迅速增多的推力则来自于安全,这一点外界看得更为清晰。对储能项目来说,“安全大于天”,全钒液流电池虽然成本比锂电高,但安全让其必有一席之地,企业也愿意在经济性方面助推一把。此外,国内钒矿资源储量丰富,虽说价格也不低,高达10-15万元/吨,但胜在自主可控,不会被卡脖子。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2022年,中国钒储量950万吨,占全球钒储量得36.5%,位列全球第一,其次是澳大利亚、俄罗斯、南非等地区。2022年中国占世界钒产量的70%。国内生产五氧化二钒的企业有攀钢钒钛、河钢股份、成渝钒钛、建龙集团等。市场已经对钒液流电池已经给予了认可。今年1-7月,国内签约的钒液流电池项目数量明显增多,半年多签了15个,合计装机3.6GW。其中国家电投4个项目、华润电力2个,中国电建、中核集团、中节能、中钒储能、华电新能源等均参与其中,场景方面则以电源侧、独立共享储能为主。未来,全钒液流电池在用户侧也会逐渐落地。虽然目前全钒液流电池具备压倒性优势,但液流电池不同技术路线间的较量仍在进行中。全钒液流电池虽说能量密度高,但运行温度在5℃-50℃,范围较窄,不适用于温度较低的地区,钒的使用也让电解液成本居高不下。而铁铬液流电池在-20℃—70℃间,电解液成本只占10%,初始投资成本较低,但要命的是寿命偏短,能量密度较低,目前只有少部分项目落地。液流电池迎来元年,喷薄可期如果到2025年,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并网比例占到电力系统的50%-80%,仅仅是2小时的锂电储能很难达到平衡,这时就需要储能时长超过10小时,来保障电力系统的长期稳定。未来的新型电力系统中,既要有短时储能,也要有灵活配置的长时储能,满足电力系统不同场景下的需求。全钒液流电池的调峰能力更强,能显著降低电网运行成本,适用于电源侧、电网侧、工商业、用户侧等多个场景。来源:能链研究院整理2022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发布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要积极开展新型储能关键技术研发,探索压缩空气、液流电池等不同技术路径和发展模式。在国家和地方各类政策引导支持下,新型储能系统已由探索阶段向快速商业化迈进。截至2022年底,我国新型储能系统累计装机规模达到870万千瓦,其中锂离子电池储能占94.5%、压缩空气储能占2.0%、液流电池储能占1.6%、铅酸(炭)电池储能占1.7%、其他技术路线占0.2%。根据国信证券的数据,预计2023年全球液流电池进入规模化发展元年,2023年全球新增装机有望达到1.7GWh,2026年约为19.6GWh,2023-2026年均复合增速为125%。如果按照3元/Wh的初始投资成本计算,2026年市场空间达到588亿元。随着钒液流电池商业化、产业化推进,国内已经形成了电池、电堆的研发和生产供应链,融科储能、北京普能、上海电气、星辰新能等,2023年均开始向GWh规模迈进。电解液领域的大连博融新材料、钒钛股份、河钢股份、安宁股份、中核钛白等也实现稳定供应。电堆核心部件的离子交换膜,国内企业均在加速布局和产品研发。在储能大赛道中,全钒液流电池已经具备了“起飞”的条件,喷薄可期。推荐阅读想了解更多行业信息、获取研究报告,扫下方二维码添加【能链研究院服务号】,添加时请注明真实姓名、机构及职务。
2023年8月30日
其他

跻身全球销量前三!韩系车如何在中国市场重新崛起?

写在前面:由于微信修改了公众号推送规则,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最新文章,请将【能链研究院】公众号设为【星标★】。8月25日,为期10天的2023(第二十六届)成都车展正式拉开帷幕,本届车展电动化、智能化、市场细分化趋势愈发明显,新能源车可谓绝对主角。“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新能源汽车强国。”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近日在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仪式上表示。毫无疑问,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增长最快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不仅如此,今年中国半年度汽车出口也首次超越日本,跃居世界首位。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增长率有多可怕?中汽协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459.1万辆和452.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0%和41.7%。预计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900万辆,同比增长约35%,年度渗透率有望达到36%。如今,最火热的汽车品牌当属比亚迪、特斯拉和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你还会想起日韩系车吗?特别是叫得上名的日韩系新能源汽车。据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乘用车市场韩系车累计零售销量7.9万辆,同比减少17.2%,市场份额不及2020年一半。韩国汽车业联合会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韩系车在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的市场份额只有1.6%。业内人士对此表示,我国新能源自主品牌的加速崛起是韩系车遇冷的主要原因,主攻中低端市场的韩系车企,夹在特斯拉与众多体验和性价比极高的自主新能源品牌之间,生存空间受到很大挤压。韩系车真得不行了吗?非也,人家不仅活得挺好,今年来还刷新多项历史纪录。所谓墙内不香,墙外香。据韩国汽车业联合会数据,虽然在中国的市占率不足2%,但是在欧美市场,韩系车势头仍劲,在美国、欧洲、墨西哥、巴西等地,韩系车的市占率分别达到了10.7%、9.4%、12.0%和9.7%。今年上半年,以起亚、现代为首的韩国车企在全球出口价值达到357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大涨46.6%,创韩国史上同期最高出口额纪录。现代汽车二季度财报显示,其第二季度营业利润4.24万亿韩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2.2%,创下新高。现代汽车集团旗下的起亚公司也实现业绩大涨,二季度营业利润约3.4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同比增加52.3%;净利润2.8万亿韩元,同比增加49.8%,多项业绩刷新单季纪录。2022年,韩国车企在国内的销量一度降至9年来最低水平,但放眼全球,2022年现代汽车集团全年汽车销量达到约685万辆,仅次于丰田和大众,跻身全球汽车销量前三,历史全球销量接近1.5亿辆。可以说,除了中国市场外,以现代和起亚为代表的韩系车在国际市场中十分具有竞争力。你可能会认为韩系车的主要竞争力是油车,但事实是,韩系新能源车在海外的销售势头非常好。现代汽车集团近日表示,今年一季度,旗下现代汽车和起亚的电动汽车全球销量同比增长49.7%,达到13.55万辆。其中,海外销量同比大增93.4%,达到10.45万辆。具体车型来看,现代汽车的纯电动车IONIQ
2023年8月29日
其他

特斯拉入局,大功率无线充电与“边走边充”还有多远?

写在前面:由于微信修改了公众号推送规则,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最新文章,请将【能链研究院】公众号设为【星标★】。马斯克曾表示,与250千瓦、350千瓦功率的超级充电站比,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显得“低效无能”。言外之意,短期不会布局无线充电。但话音刚落不久,特斯拉就宣布收购德国无线充电公司Wiferion,收购价格高达7600万美元,约5.4亿人民币。这家公司成立于2016年,专注于工业环境的自动驾驶运输系统和无线充电解决方案。据报道,该公司已在工业领域部署了8000多个充电器。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在之前的投资者日上,特斯拉全球充电基础设施负责人Rebecca
2023年8月24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政策频发、项目狂奔、资本涌入,新型储能强势崛起

写在前面:由于微信修改了公众号推送规则,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最新文章,请将【能链研究院】公众号设为【星标★】。自去年我国《“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下发以来,经过一年多的酝酿发展,今年,储能赛道彻底火了。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数据,2023年第二季度,我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5.9GW/12.3GWh,环比增长96.7%/105%;意想不到的是,今年上半年,我国新增投运新型储能规模达到8.0GW/16.7GWh,超过去年全年的水平。一个直接的观感是,今年以来,从国家到地方,关于新型储能的政策密集发布,五花八门的储能项目见诸报端,资本市场分外热闹。如果说,我国已成为全球储能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应用示范最活跃的国家,应该没有谁能否认。政策密集发布
2023年8月23日
其他

政策丨浙江省发展改革委 省能源局关于印发《浙江省新能源汽车下乡“十大行动”清单》的通知

写在前面:由于微信修改了公众号推送规则,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最新文章,请将【能链研究院】公众号设为【星标★】。2023年8月14日,浙江省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印发关于《浙江省新能源汽车下乡“十大行动”清单》(以下简称《清单》)的通知。《清单》明确要将乡村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重要内容,并纳入未来乡村、共同富裕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标准。2024年底乡村地区公共充电基础设施达到2万个。《清单》明确2023年高速公路服务区建成充电车位1800个,普通公路沿线建成充电车位880个;2024年高速公路服务区、普通公路沿线分别建成2000个以上、1000个以上;2025年高速公路服务区、普通公路沿线分别建成2200个以上、1200个以上,有条件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车位达到小客车车位20%。省经信厅、省科技厅、省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应急管理厅、省市场监管局、省消防救援总队、人行杭州中心支行、浙江银保监局、省电力公司,各设区市、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浙江省新能源汽车下乡“十大行动”清单》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并及时出台配套专项政策,确保新能源汽车下乡“1+10”一揽子政策体系落实落细。附件:《浙江省新能源汽车下乡“十大行动”清单》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江省能源局2023年8月3日附件浙江省新能源汽车下乡“十大行动”清单序号行动名称具体内容及进度安排责任单位1未来乡村充电基础设施推广行动将乡村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重要内容,并纳入未来乡村、共同富裕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标准。2024年底乡村地区公共充电基础设施达到2万个。省能源局、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牵头,省电力公司等配合(以下均需各市、县〔市、区〕政府落实,不再列出)2美丽城镇充电基础设施改造行动将乡村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工程,并纳入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评价要求。2023年-2025年开工改造不少于500个城镇老旧小区。省建设厅牵头,省电力公司等配合3公路沿线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行动2023年高速公路服务区建成充电车位1800个,普通公路沿线建成充电车位880个;2024年高速公路服务区、普通公路沿线分别建成2000个以上、1000个以上;2025年高速公路服务区、普通公路沿线分别建成2200个以上、1200个以上,有条件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车位达到小客车车位20%。
2023年8月16日
其他

分布式光伏“强配”储能政策也要来了?光储一体化再提速

写在前面:由于微信修改了公众号推送规则,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最新文章,请将【能链研究院】公众号设为【星标★】。过去,强制配置储能的政策只存在于大型集中式光伏发电站身上,如今,随着分布式光伏成为新增装机主力,同样的配储要求正发生在工商业、户用光伏等分布式光伏身上。2023年8月2日,浙江金华金东区人民政府发布《金东区加快用户侧储能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新建设的非居民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原则上按照装机容量的10%以上配建储能系统,额定功率下连续放电时间不低于2小时。至2024年,金东区建成并网10MW/20MWh用户侧储能项目,十四五实现30MW/60MWh的发展目标。意见还指出,鼓励企业用户利用分时电价机制,主动削峰填谷,优化电网负荷需求。说得更直白一些,如果是园区、工厂、充电站等分布式场景,在光伏装机的同时,原则上按10%以上比例配建储能,未来可能会成为必选项。浙江是工商业光伏新增装机比例最高的省份,几乎98%的太阳能安装在了园区、厂房等分散的屋顶上,因此,出台配储的政策也就顺理成章了。对于新能源发电配储的政策,经过一两年来在集中式光伏电站上的强制实施,其实行业里有着各种不同声音。增加了初始投资成本、储能利用率不高、项目回本周期延长......这是普遍受到“诟病”的地方,分布式光伏配储面临同样的担忧。不过,这一政策对于储能行业,特别是园区、充电站等场景配储领域,确实是实实在在的利好推动。分布式光伏配储,会成为强制政策吗?其实,不论是分散的光伏、风电,还是单体装机功率更高的集中式电站,都是新能源,区别在于分布式是聚沙成塔,但波动性、间歇性、随机性的特征是一样的。根据行业研究,当新能源发电量占比提高到10%以上,会给电网平衡带来较大冲击。而且,分布式的户用、工商业光伏的管理和维护成本更高,如果不配置储能的话,就需要调度其他灵活调节资源,最终多出来的成本由所有工商业用户来担负,这也是不公平的。而在浙江金华之前,一些分布式光伏装机量占比较高的大省,已经开始提前行动起来。比如江苏的昆山和苏州、浙江诸暨、山东的枣庄及河北、河南,陆续出台了分布式光伏配储的相关政策文件,配储要求在装机容量的8%-30%之间,具体的配置方式不限,自建、共建或租赁均可。越是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排名靠前的省市,对光伏并网配储的需求越强烈。来源:能链研究院2022年,国内光伏新增装机中,河北、山东、河南、浙江、江苏排在前五位,但河南7.8GW的新增装机中,几乎全部为分布式光伏,只有0.39%是集中式光伏,其中户用光伏又占到了90%。在河南整体的光伏装机量中,分布式光伏也占到了72%的比例。有消息透露,河南正考虑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分布式光伏配置储能,相关的政策虽未出台,但据说已经在征求意见阶段。山东作为发电和用电大省,其在新能源政策方面显然更为激进。之前,山东枣庄发文要求分布式光伏项目按照装机量的15%-30%、时长2-4小时配置储能设施,或者租赁相同容量的共享储能设施,这一度成为各省市分布式光伏配储的“天花板”。浙江、河南、山东等地对分布式光伏配储的积极性较高。虽然户用、工商业光伏配储,暂时还不是“强制”性要求,且未在各地大规模出台,但似乎只是个时间问题。补贴政策先行,配储意愿高低要看经济性今年上半年,风光新增装机量更加凶猛,远远超出了市场预期。8月初,国家能源局公布可再生能源数据,上半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1.09万亿千瓦,同比增长98.3%,占新增装机的77%。其中,常规水电新增并网206万千瓦,抽水蓄能330万千瓦,风电新增并网2299万千瓦,光伏发电新增并网7842万千瓦,生物质发电新增并网176万千瓦。值得关注的是,光伏发电新增并网量几乎追上了去年一年的量,预计今年全年风光发电装机量有望突破1.4亿千瓦。点击查看大图
2023年8月15日
其他

石油巨头开始疯抢锂矿,美国也开始讲“锂”了?

写在前面:由于微信修改了公众号推送规则,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最新文章,请将【能链研究院】公众号设为【星标★】。面对全球能源绿色转型的滔滔大势,一向保守的埃克森美孚,终于迈开了步子。近日有消息称,美国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正在与特斯拉、大众汽车以及福特汽车等汽车制造商就锂供应进行谈判。一家传统石油巨头要布局电动汽车上游领域,引发了市场强烈关注。据悉,埃克森美孚正在寻求买家支持其进军锂开采领域,目标是每年开采10万吨锂,其目前正在阿肯色州勘探一个锂矿,该锂矿储层可能含有400万吨碳酸锂当量,可为5000万辆新能源汽车提供动力。全球最大锂生产商雅保公司(Albemarle)是埃克森美孚正在洽谈的锂生产商之一。除了特斯拉、福特和大众,埃克森美孚还与电池制造商三星和SK进行了谈判。要知道,相较于积极拥抱绿色能源转型的欧洲石油公司,如BP、壳牌和道达尔能源,美国石油公司的代表——埃克森美孚对待能源转型的态度一向保守和滞后。在可再生能源发电、储能、充电桩等新能源领域,埃克森美孚显然追不上他的欧洲伙伴,此次剑走偏锋,切入锂矿开采,埃克森美孚终于开窍了?未来的战略性资源美国著名风险投资人David
2023年8月10日
其他

新能源汽车出海“量价齐升”:占领欧洲,横扫东南亚

写在前面:由于微信修改了公众号推送规则,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最新文章,请将【能链研究院】公众号设为【星标★】。眼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到底有多火爆?今年年初,业界还预计2023年整体汽车出口量将突破400万辆,到了今天,这一数字被刷新,已经有望摸到500万辆了。去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超过德国,进入前二,今年一季度首次超过日本,位居全球第一。去年运往海外的汽车311万辆,今年如果突破500万辆的话,等于一年就增加了接近200万辆,相当于日本一半的汽车出口量,欧洲一年的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是美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的2倍。8月8日,中汽协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234.1万辆,同比增长76.9%;如果看出口额的话,因为单车售价从1.8万美元提升到2万美元,出口金额为464.2亿美元,同比飙升了1.1倍。相比,上半年日本出口202万辆,微幅增长,被中国远远甩到了后面。显然,拉动中国汽车出口大盘增长的不是别人,站到C位的新能源汽车是贡献的主力,贡献率超过50%。乘联会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80万辆,去掉3万辆的商用车,电动乘用车足足有77万辆。中国每出口100辆汽车,有34辆是电动汽车。过去几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地区主要是智利、孟加拉、埃及、印度等亚洲、非洲、拉美市场,去年,智利销量超过一半的电动汽车来自于中国。但进入2023年,低附加值的“老头乐”低速电动车退潮,高技术含量的电动汽车接力,大有占领欧洲、横扫东南亚的势头。占领欧洲,西班牙出口量增长18倍欧洲是全球第二大新能源汽车市场,同时也公认的汽车工业重镇,因此,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市场上开花结果,其符号意义远远大于销量。2022年,中国出口到欧洲的汽车销量占比为26.2%,但2023年上半年,权重一下子提到了39.1%。当然,如果按出口金额算的话,出口到欧洲国家的汽车单价在2.5-3.5万美元间,远远高于排名第二的墨西哥的1.1万美元,沙特的1.7万美元,菲律宾的0.7万美元,智利的1.4万美元。提起智利,中国人最熟悉的是进口的车厘子,其实,在新能源上游领域,智利锂矿储量超过750万吨,占了世界的一半。智利汽车工业基础薄弱,市面上销售的汽车主要靠进口,从北汽福田的电动公交车到满大街的奇瑞汽车、上汽名爵、江淮汽车、长安汽车,到处都是中国汽车品牌的影子。2022年,中国汽车出口到智利21.2万辆,但2023年上半年,智利新车销量同比下降了28.4%,中国出口到智利的规模也骤降55%。但东方不亮西边亮,拉美地区智利的掉头,与西班牙的雄起相比,显然单车售价是智利2倍的西班牙,更具分水岭意义。点击查看大图
2023年8月9日
其他

充电桩投资骗局频发,四招教你识别“李鬼”

写在前面:由于微信修改了公众号推送规则,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最新文章,请将【能链研究院】公众号设为【星标★】。新能源、充电桩行业到底有多火?近日,各地频发的充电桩投资骗局,似乎已经给出了答案。“58000元就能认购一个充电桩,躺在家里就能赚收益,每周返利1115元,一年回本”,今年6月18日,央视财经曝光了一则“充电桩投资骗局”,在6个月的时间里,诈骗公司卷走了10亿元,6000多人中招,共卖出了15000份“充电桩投资”,有人一次性买了13个充电桩,投入了75万元。该诈骗公司在山东、湖南、内蒙古、浙江、山西、云南等多个省份建立了运营中心,通过“明星展台,培训洗脑”的方式,用年化收益最高200%的高额回报为诱饵,快速招揽客户。实际上,公司真正修建的充电桩只有123个,只花费了1000万元。10亿元投资款中,6亿元资金用于返利,2亿元被实控人、高管等挥霍。与其他设计精巧的庞氏骗局比,央视财经起底的这则充电桩投资骗局并不是很“高明”,存在明显的“破绽”,但即便如此,仍然有6000人、5亿元资金被轻易骗走。为什么呢?显然与当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行业极高的热度相关,还有从上至下支持鼓励政策的“暖风频吹”,骗子也闻风而动。当下,投资充电桩确实是热门生意,骗子才有了可乘之机。但只要稍微做些“功课”,就不会轻易掉进充电桩投资骗局的陷阱。这里,我们教你四招辨别“充电桩骗局”。承诺高额收益须谨慎新能源汽车是一个巨大的风口,与之配套的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才刚刚开始。预计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000万辆,是2022年的3.8倍,公用充电桩保有量467万台,是2022年的3.65倍;203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突破1.45亿辆,届时公用充电桩数量将达2630万台,是2022年的20倍,充电量增长25倍。但市场前景的广阔并不意味着,投资充电桩可以快速回本。以上骗局中信誓旦旦的“一年回本”,甚至年化投资收益率200%,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符。以目前充电桩投建的成本和收益来看,一线城市投建10台20把充电枪的120千瓦的快充桩,购桩成本35万元,含电缆、低压配电设施的“低压施工”成本48万元,含设计、箱变及报装费用90-100万元左右,一次性投资成本185万元,EPC单枪成本9.25万元。以单日满负荷4小时充电时长、0.4元服务费计算,投资回本周期为3-4年。若建站地段较好,充电桩利率用高的话,2-3年回本。因此,以目前的电动汽车保有量和充电量来看,宣扬一年回本、高额回报率的充电桩项目,就需要仔细算笔账,谨慎投资。有无数字化运营平台很重要不同于建加油站,充电站、充电桩投资一开始就具备数字化的基因,所以有没有实际落地的充电桩、充电站,以及支撑项目的数字化运营平台,是判定项目是不是靠谱的重要前提条件。充电桩投建、运营是一门数字化的生意,从前期的选址开始,通过“热力图”,评估周边的充电站布局和均衡度、车流量、用户充电行为等数据,合理选址,后期的运营、运维同样需要智能化的数字运营平台,来辅助决策,实现收益的最大化。其中,每一个充电站、每一把充电枪的收入及充电时长,以及所有充电车辆信息,通过数字化中台一目了然。所以,数字化平台是充电桩投资的“标配”。没有这样的平台,只打“嘴炮”,往往不靠谱。培训、洗脑、拉人头等要远离如果扒掉“充电桩投资骗局”的外衣,就会发现,几乎所有庞氏骗局都有着相同的套路,高档酒店培训、洗脑,为了快速“敛财”,很多骗局都会设置多层级的“拉人头”的机制。如果一个充电桩投资项目,不讲实际的业务、盈利模式和运营实践,反而鼓吹投资收益有多高,频频在高档酒店举办酒会,标榜自己手握多少核心专利,拿“国家某科技创新项目”的幌子来“背书”,通过现场制造络绎不绝的签单氛围,诱导用户冲动下单。这个时候就要保持冷静。央视财经曝光的这则“充电桩投资骗局”就比较典型,接待大厅里,看到无数签合同的人抱着厚厚的一摞合同在签,“明星”站台,酒店宣讲,目的是给人一种“机会稍纵即逝”的错觉。此外,一些充电桩投资骗局还会设置“拉人头”的机制,鼓励中招的投资者推荐亲戚朋友参与,可以分享多层级的收益,因为这样才能快速“滚雪球”,通过链式传播,短时间内吸引更多资金入局,做大盘子。一旦碰到类似套路的充电桩投资项目,就要在心里先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有无资质、经验和背书公司充电桩投建是实体投资,并非是过去一些骗局中的虚拟产品或服务,真实的充电桩建设项目必然涉及到上游的充电桩设备采购,下游运营、运维等环节,不可能通吃产业链。所以,如果投资项目涉及公司是新成立的主体,且在电动汽车、充电桩等新能源行业里没有名气,没有过往从业经验,没有产业链上的背书公司,这样的项目就需要戴着有色眼镜来“考核”,仔细查验公司相关背景、股东,相应的发改委、电力部门审批资质是否齐全,验证所签订合作方的合同的真伪。只要留心,虚假项目往往会漏出破绽。对于很多期望参与到充电桩建设中的投资人来说,还需要多方查证,实际走访、考察已经落地的充电桩项目,毕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当然,如果想投资充电桩,找国家电网、特来电、能链智电、星星充电等实力公司,就一点不用担心上当受骗了。小结:
2023年8月8日
其他

三部门发布“绿证核发交易制度”,新能源产业迎来六重利好

写在前面:由于微信修改了公众号推送规则,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最新文章,请将【能链研究院】公众号设为【星标★】。8月3日晚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覆盖工作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通知》。通知要求,对全国风电(含分散式风电和海上风电)、太阳能发电(含分布式光伏发电和光热发电)、常规水电、生物质发电、地热能发电、海洋能发电等已建档立卡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部电量核发绿证,实现绿证核发全覆盖。对除存量水电(2023年1月1日前投产)外的光伏、风电、新投产水电、生物质发电、地热能发电、海洋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核发可交易绿证。通知指出,研究推进绿证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的衔接协调,更好发挥制度合力。同时,推动绿证国际互认,积极推进国际组织的绿色消费、碳减排体系与国内绿证衔接。加强绿证核发、计量、交易等国际标准研究制定。绿证是我国可再生能源电量环境属性的唯一证明,是认定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消费的唯一凭证。国家对符合条件的可再生能源电量核发绿证,1个绿证单位对应1000千瓦时可再生能源电量。对于此次三部门联合重磅发布的“绿证核发及交易制度”,能链研究院认为该政策对新能源行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构成重大利好,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一、该通知进一步完善了可再生能源绿证核准及交易制度,明确了核发对象、交易平台、交易规则,实现了对集中式及分布式光伏、陆地及海上风电、水电、生物质发电、地热能发电、海洋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绿证的全覆盖,为下一步更广泛的绿证交易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2023年8月4日
其他

新型储能半年新增装机超过去10年总和,工商业储能爆发在即

写在前面:由于微信修改了公众号推送规则,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最新文章,请将【能链研究院】公众号设为【星标★】。今年上半年,以锂电为代表的新型储能彻底爆发。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布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全国已建成并投运的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超过17.33
2023年8月3日
其他

2023新能源商用车半年成绩单:换电重卡踩“急刹”,氢燃料电池车放量

写在前面:由于微信修改了公众号推送规则,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最新文章,请将【能链研究院】公众号设为【星标★】。因国六排放升级和治超治限政策影响,2020年国内商用车零售创出453万台的“天量”,两年后的2022年,又下滑到258万台的“地量”。人们期待,2023年的商用车市场走向复苏,但实际情况远比预期差。根据乘联会数据,剔除掉出口量,今年上半年,国内商用车零售仅143万台,仅仅同比增长了7%,表现得不温不火。就如疫情过后,国内消费恢复低于预期,商用车市场的需求回暖同样体现得不明显。上半年唯一的亮点是新能源商用车,可圈可点。1-6月,国内新能源商用车零售量10.2万台,同比增长53%,增速超过了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在新能源商用车的增量中,轻卡、轻客等物流车继续扮演了重要推力角色,而外界颇为期待的新能源重卡却整体表现不尽如人意,尤其是换电重卡,并未延续去年的增长势头。增速减缓,换电重卡踩“急刹”从2021年开始,换电重卡进入爆发式增长。2021年销量为3200台,同比增长427%。2022年,换电重卡销售1.24万台,同比增长285%。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年初曾表示,预计今年电动重卡(包含纯电与换电)仍会高速增长,增速会达到90%-100%,即接近5万辆。其中将会有一半以上为换电重卡,销量预计约3万辆。但2023年上半年已过,换电重卡交出了一份比较惨淡的成绩单。根据终端上险数据,2023年6月,新能源重卡销售2801台,1-6月累计销售1.15万辆,而去年同期销量为1.01万台,同比仅增长14%。如果对比每个月的销量会发现,除了4月同比大幅增长外,其他5个月差强人意,导致上半年新能源重卡整体萎靡不振。这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恢复,以及高达44%的增速比较,显然拖了后腿。被业界寄予厚望的换电重卡,并没有一飞冲天,也没延续去年以来的强势增长态势。来源:能链研究院根据能链研究院的数据,今年上半年1-6月,换电重卡销量为5728台,同比只增长了17%,刚刚跑赢了新能源重卡的大盘,与去年285%的增长不可同日而语。对比纯电、换电、燃料电池、插电式混动的新能源重卡不同补能路线,换电重卡的占比为49.7%,纯电重卡占比41.5%,插电混动仅售出46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尤其是6月份,换电重卡销量仅增长了0.6%,等同于高速公路上突然踩了“急刹”。不过,虽然上半年换电重卡表现不佳,但长期看,换电仍然是重卡的主流技术路线。由于重卡耗电量极高,通常为170kWh-200kWh/百公里,单车带电量280-420kWh,以160Wh/kg的能量密度计算,仅仅电池包的质量就超过2吨,这导致带电量更大的纯电重卡竞争不占优势,换电重卡电池包容量可以更小,为载货腾挪空间。换电只需5分钟,补能效率更高,不占用工作时长,能大幅提高运营效率。但纯电就不一样了,单次充电续航150公里,除非是封闭短途场景,否则很难忍受。而且换电重卡的经济性已经表现得很明显。点击查看大图根据民生证券报告,以充电价格0.6元/kWh计算,相比燃油重卡,换电重卡全生命周期成本比燃油重卡低44万元,购买电池模式的经济性更高,降本幅度高达25%。即便以1.2元/kWh保守测算,换电重卡仍然要比燃油重卡成本低22万元。因此,2023年上半年换电重卡表现得不如意,并不代表换电模式没有未来。相反,重卡换电站虽然投建成本接近加油站,高于2000万元/站,但相比乘用车换电模式,重卡在电池包、标准上的统一难度更小,更容易跑通。特别是在港口、钢厂、园区、煤矿等封闭固定作业场景,以及城市渣土运输、公铁路接驳的短倒运输场景下,换电重卡几乎是最佳选择。根据能链研究院较为积极的预测,预计到2025年,换电重卡销量有望达到9万台,占到新能源重卡75%的比例,保有量超过20万台。2030年,换电重卡销量超过35万台,占比突破80%。到时,市场中每销售10台新能源重卡,就有8台是换电重卡。重卡领衔,燃料电池商用车放量与换电重卡比,氢燃料电池车的政策氛围更暖,呼声似乎更高。近年来,各地政府在氢能产业上发布了多项支持政策,绿氢项目纷纷上马。2019年以来,国内至少有18个省市公布了氢能发展规划目标。数据显示,到
2023年8月2日
其他

高温、暴雨...这个夏天还会缺电吗?虚拟电厂的欧洲经验与中国实践

写在前面:由于微信修改了公众号推送规则,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最新文章,请将【能链研究院】公众号设为【星标★】。这个夏天还会闹“电荒”吗?眼下,北京正在遭受历史罕见特大暴雨的袭击,房山区已有约6万户停电;今年夏天,整个北半球都在经历高温等极端天气的考验,入伏前,全国多地就已出现连续多日的40℃+高温天气,各地用电负荷高峰均较往年提前到来。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预测,今年全国最高用电负荷约13.7亿千瓦,较上年增加8000万千瓦左右。若出现极端情况,全国最高用电负荷可能较上年增加约1亿千瓦。7月3日白天,浙江电网用电负荷两度突破1亿千瓦,创历史新高。这是浙江电网历史上迎峰度夏最早进入负荷破亿阶段,成为继广东、江苏之后第三个夏季最高用电负荷超过1亿千瓦的省份。而早在今年5月,因为高温,深圳市用电负荷就连续两天突破2000万千瓦大关,创历史纪录,随之而来的是,深圳多个小区在5月30日至5月31日凌晨频繁停电。不少深圳市民发帖称,因为停电,热到无法入眠。来源:深圳供电过去两年,中国不少省份都在下半年出现了大规模缺电事件。2021年下半年,至少有20个省份采取限电措施;去年8月,水电大省四川在高温干旱下严重缺电。“今年夏季还会缺电吗?”像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悬在各省头顶,盲盒还没开完。众所周知,广东是我国用电第一大省,向来处于“电荒”问题的中心。但数据显示,广东装机量与负荷可以匹配,特别是火电装机,占到发电总量的72.8%。业内人士表示,即使是拉闸限电的2021年,像广东这样的负荷大省实际上也并不是真正“缺电”。多名业内人士表示,所谓的“缺电”,本质上其实是我国电网缺乏储能能力与足够可调节资源导致的问题。电力系统投资通常会超前3—4年,各省装机“硬缺口”不大会存在,即使去年四川因极端天气导致缺口,“没有可调节的兜底电源”支撑也是十分关键的原因。所以,谁来发挥兜底和调节作用?越是“缺电”
2023年8月1日
其他

电动汽车充电价格上涨的逻辑分析:这三大因素“推波助澜”!

写在前面:由于微信修改了公众号推送规则,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最新文章,请将【能链研究院】公众号设为【星标★】。近日,电动汽车车主们开始“躁动”起来,因为上海、郑州、青岛等地区充电价格上涨了!根据媒体报道,上海同一地点、同一时段,过去充电桩的价格是1.15元/千瓦时,现在却涨到了2.15元/千瓦时,涨幅高达87%。郑州也有多家充电站充电价格上调,即便不是白天的高峰时段,在最便宜的“深夜谷时”,充电费用的涨幅也不小。除上海、郑州,青岛、杭州,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到了涨价大军中。一些对价格敏感的车主“吐槽”,部分平台的充电服务费也涨了。“电动汽车车主们快充不起电了?”“充电价格会一直持续上涨”“电动汽车使用成本快赶上燃油车了”,诸如此类的标题开始刷屏。其中有部分误读,也有吃瓜群众们的“口嗨”。实际上,放到电力改革的一盘大棋中审视,充电站的充电价格是由电价和服务费两部门组成。电价本来就应该是弹性的,电力作为一种商品,价格必然随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而动态调整。充电站作为工商业用户,目录购电模式逐步在全国取消后,将全部进入电力交易市场。随着电网输配电价格形成机制越来越成熟,厘清成本结构和分摊规则,价格的波动会更加实时化。所以,电动汽车充电价格既不会一直上涨,更不会一路下滑,而是有涨有跌,说车主充不起电了,也是对充电价格上涨行为的“戏谑”之言。而充电价格上涨背后的逻辑和原因,才是车主们最应该厘清的。能链研究院认为,此次涨价潮主要由三大因素叠加推动。一是,大工业与工商业“合并”,部分影响充电站价格过去,大工业与一般工商业用电采取了“两轨制”,前者沿用的是两部制,除了按照电量计算的电度电价外,还有一部分基本电费,即容量或需量计费。但一般工商业采取的单一制,以往采取目录定价模式购电,即根据用电量、不同行业分类,有一个相对固定的电价可以参考。但进入6月后,政策风向变了,导致电价不再“铁板一块”。5月15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第三监管周期省级电网输配电价及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该通知已于2023年6月1日正式执行。根据《通知》,执行工商业(或大工业、一般工商业)用电价格的用户,用电容量在100千伏安及以下的,执行单一制电价;100千伏安至315千伏安间的,可选择执行单一制或两部制电价;315千伏安及以上的,执行两部制电价,现执行单一制电价的用户可选择执行单一制电价或两部制电价。来源:网络充电站是典型的能源密集型行业。长期看,随着120千瓦以上的大功率充电桩的配置,充电站用电容量往往在315千伏安及以上。虽然这一调整短期对存量的充电站影响不大,但新建充电站将走“两部制”通道(按最新政策,2025年前减免容需量电价)。两者的区别在哪里呢?单一制电价用户电费=(上网电价+工商业单一制输配电价+政府性基金及附加+上网环节线损费用+系统运行费用)×月度电量;两部制电价用户电费=
2023年7月27日
其他

欧洲《新电池法》明年7月大考,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怎么办?

写在前面:由于微信修改了公众号推送规则,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最新文章,请将【能链研究院】公众号设为【星标★】。欧盟开始行动了,悬在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终于落下,将波及中国34%的动力电池出口量。近日,欧洲理事会通过了欧洲议会批准的《新电池法》相关协议,这一协议对所有在欧盟出售的电池进行全生命周期监管,从上游的矿产、材料到生产、回收及再利用环节,涉及到便携式电池、工业电池、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两轮电动车电池。对于出口欧洲份额越来越高的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来说,虽然还有一年缓冲期,但一旦“按章办事”的话,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欣旺达、蜂巢能源等企业,即便谈不上伤筋动骨,合规成本的进一步抬高将不可避免。欧洲一直是绿色低碳发展的坚定推动者,在风光新能源、储能方面走得也相对靠前。此次《新电池法》可以看作是绿色法规的升级版,更进一步在生产主体责任上明确了回收率、电池数字护照、碳足迹的各个环节。这意味着,在明年7月全产业链碳足迹强制要求“公示”前,中国动力电池企业还有很多门课要补上,甚至出口欧洲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也可能成为成本转嫁的对象。戴上三重紧箍咒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今年一季度,中国锂电池出口额排名前五的国家分别是美国、德国、韩国、荷兰和越南,占了总出口额的62.6%。其中出口到德国、荷兰两个国家的总金额273亿元,超过美国的225亿元。针对电池监管,欧洲由来已久。早在2020年12月,欧盟就提出了电池监管提案,旨在取代欧洲现行的2006年的电池指令,并补充立法,形成针对电池全生命周期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新电池法》孕育而生,2022年12月由欧盟委员会统一欧洲议会与欧洲理事会达成临时政治协议,欧洲议会与安理会签署并在欧盟官方公报上发布20天后正式生效。此次,欧盟《新电池法》将给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戴上三重“紧箍咒”。一是设定最低回收率及材料回收目标。针对便携式电池、轻型车废旧电池、工业电池、SLI
2023年7月26日
其他

进击的“充电桩”,各地政策端开始发力!

写在前面:由于微信修改了公众号推送规则,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最新文章,请将【能链研究院】公众号设为【星标★】。“充电桩”起飞了?国家发改委7月21日公布数据称,截至6月底,全国累计建成各类充电桩超过660万台。中国充电联盟7月11日公布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共充电桩214.9万台,同比增长达40.6%。事实上,2022年7月到2023年6月,我国公共充电桩每月新增约5.2万台,同比增幅均在40%以上,公共充电桩数量正在快速增加。2023上半年公共充电桩数量及增幅
2023年7月25日
其他

发改委等十三部门:鼓励限购地区增加购车指标,阶段性降低充电服务费

写在前面:由于微信修改了公众号推送规则,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最新文章,请将【能链研究院】公众号设为【星标★】。7月21日,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官网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国管局、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下称《措施》)。《措施》指出,要优化汽车限购管理政策,鼓励限购地区因地制宜增加年度购车指标投放,继续降低新能源汽车购置使用成本。同时加强汽车消费金融服务。加大汽车消费信贷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合理确定首付比例、贷款利率、还款期限。针对充电服务价格,《措施》要求,推动居民小区内的公共充换电设施用电实行居民电价,推动对执行工商业电价的充换电设施用电实行峰谷分时电价政策。鼓励充换电设施运营商阶段性降低充电服务费,鼓励地方对城市公交车辆充电给予优惠。到2030年前,对实行两部制电价的集中式充换电设施用电免收需量(容量)电费。要加强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建设。落实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等政策措施。加快乡县、高速公路和居住区等场景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用户广泛参与智能有序充电和车网互动,鼓励开展新能源汽车与电网互动应用试点示范工作。措施还提出,要持续推动换电基础设施相关标准制定,增强兼容性、通用性。加快换电模式推广应用,积极开展公共领域车辆换电模式试点,支持城市公交场站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和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加快推进换电站建设。以下为《措施》全文——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
2023年7月21日
其他

跨越4大痛点,加油站综合能源转型如何占据先发优势?

写在前面:由于微信修改了公众号推送规则,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最新文章,请将【能链研究院】公众号设为【星标★】。日前,《中国石油流通行业发展蓝皮书(2022—2023)》连续第六年发布。这是一部全面分析和研究中国石油流通行业发展现状并对趋势予以展望的行业年度报告,对于能源行业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能链研究院今日刊登《蓝皮书》节选第10期。伴随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交通工具的普及,特别是在2022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高的形势下,油品销售面临业务变革和多元化的压力,如何在已有的业务基础上多元化经营是成品油销售企业面临的核心问题。针对新能源汽车等新业务的冲击,有效发掘现有加油站网点优势、为客户提供更加多元的服务,把业务无缝拓展到光伏、存储、充电、加氢等新领域,是未来成功的核心所在。综合能源港示意图
2023年7月20日
其他

未来30年分布式光伏将增长18倍,中国的屋顶够用吗?

写在前面:由于微信修改了公众号推送规则,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最新文章,请将【能链研究院】公众号设为【星标★】。未来30年,沙戈荒等地面集中式光伏电站规模将增长6倍,但更让人垂涎的是,分散的城乡建筑屋顶聚沙成塔,所释放出来的分布式光伏(含BIPV)装机量将有18倍的增长,是前者的3倍之多。这便是屋顶光伏的商业价值所在。过去几年,国内光伏装机市场,集中式地面电站占据主导地位,农村户用市场受整县推进政策刺激,几乎撑起了分布式光伏的一片天。2020年,在光伏新增装机结构中,集中式光伏电站占比68%,2021年风向就转向户用光伏,户用爆发直接推动分布式拿下了新增装机的半壁江山;2022年则是分布式中另外一支新锐力量——工商业光伏发展的拐点,甚至超过了户用光伏的新增装机量,成为拉动光伏装机增量最大的一股力量。从商业机会上考量,双碳看光伏,光伏看分布式,分布式看工商业,这在行业里,已是共识。未来30年,工业厂房、仓库屋顶的大工商业,以及物流园、产业园、矿区、码头、商业楼宇、电动汽车充电站等场景在内的小微工商业,将引领中国光伏产业的增长,并以光储充一体化的微电网角色,成为未来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调节单元。来源:能链研究院根据能链研究院测算,2050年,中国整体光伏装机量将达到34.8亿kW,是2022年的9倍,其中分布式光伏装机超过20亿kW。这意味着什么?如果按照2022年166mm
2023年7月19日
其他

河北率先松绑!绿氢生产不需危化品许可证,意味着什么?

写在前面:由于微信修改了公众号推送规则,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最新文章,请将【能链研究院】公众号设为【星标★】。长期以来,我国将氢列为危化品范畴,制氢项目属于危化品生产领域,有一些列的生产限制条件,例如须安置在化工园区内,且需要取得危化品生产许可证。“危化品”这一身份一定程度上抬高了氢制造成本,限制了氢能行业发展。随着氢能产业的加速发展,近年来,业界一直呼吁将氢作为“危化品”管理调整为作为“能源品”进行管理。而作为能源使用,可以参照天然气的管理办法,按行业类别归口监督管理,在管理或操作上更简易一些。2020年4月,国家能源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将氢能列为能源范畴。2022年3月23日,《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出炉,首次明确氢的能源属性,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组成部分。政策发布一年多来,河北省率先在绿氢生产危化品许可方面踏出实质性的一步。7月5日,河北省政府发布了《河北省氢能产业安全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氢能企业按行业类别归口监督管理,绿氢生产不需取得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这是国内首个对可再生能源制氢在危化品许可方面进行政策松绑的省份。管理办法明确——•
2023年7月18日
其他

“新电气化”时代到来!托起百万亿新能源产业链

写在前面:由于微信修改了公众号推送规则,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最新文章,请将【能链研究院】公众号设为【星标★】。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以电气化进入更广泛的应用场景为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轰轰烈烈地拉开大幕。美国借着工业革命的大潮,发明了电话、电灯,推动整个人类进入了“电气化时代“。今天,以绿色电能替代终端能源消费领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用硅基取代碳基,进一步提高电能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的消费比重,开启了又一轮的“新电气化”时代。其中以交通领域的电气化最为瞩目。随之而来的便是全球电动汽车的爆发式增长,以及配套充电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投建。效率,是推动人类商业文明进步的重要驱动力。从一次能源的煤炭、天然气、石油的能源转换效率来看,光伏、风电等一次电力的电能经济效率远远高于化石能源,约为石油的3.2倍,煤炭的17.27倍。粗略估算,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例每提升1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可下降4%左右。2060年中国能流图
2023年7月14日
其他

3大趋势加速上扬,新能源汽车发展势不可挡

写在前面:由于微信修改了公众号推送规则,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最新文章,请将【能链研究院】公众号设为【星标★】。日前,《中国石油流通行业发展蓝皮书(2022—2023)》连续第六年发布。这是一部全面分析和研究中国石油流通行业发展现状并对趋势予以展望的行业年度报告,对于能源行业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能链研究院今日刊登《蓝皮书》节选第9期,欢迎读者持续关注~2023年,新能源汽车相关利好政策陆续出台,新车型产品陆续推出,同时在双积分的压力影响下,新能源汽车产量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趋势;新能源汽车销量在电池技术创新等诸多利好因素影响下将继续增加,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越来越高,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仍将快速增加;新能源汽车的继续增加将带动下游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快。具体分析如下——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继续增加渗透率仍将保持加速上扬趋势2023年,新能源汽车企业将继续推出各具特色的新车型产品,将使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明显,预计新能源汽车产量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随着电池技术不断创新以及充换电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据中汽协预测,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持续增加,有望超过900万辆,增长35%。随着产品研发能力逐步增强,续航里程和安全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充电等配套设施日臻完善,新能源汽车已经得到更多消费者认可,增换购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比例越来越高,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仍将保持加速上扬趋势,有望超过30%。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终止免征车辆购置税继续拉动市场2023年,新能源汽车国家补贴将正式退出,变相给企业造成一定成本压力,企业将普遍会有提价的可能,这或将不利于销售的开展。但2022年9月28日,财政部等部门发布《关于延续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的公告》,对购置日期在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进一步增强了行业企业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信心,为市场提供了缓冲期,有利于推动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稳定发展,预测市场化发展轨道将开启。基础设施持续推进建设燃料电池汽车市场规模将继续增长2023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持续增加,充电桩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扩张,充电运营市场整体规模基础优势将不断凸显,地区集中度进将进一步加深,考虑到合理的车桩布局与新能源汽车的增长相抵消,车桩比难以大幅波动。随着中国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政策不断推进,预计2023年,燃料电池汽车的产销量将继续增长,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而加氢站作为产业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数量也会随之上升,国家对氢能源给予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或将使燃料电池汽车的技术、安全以及成本问题有所缓解,但在短期内仍难以得到彻底解决。了解更多内容,请详阅《中国石油流通行业发展蓝皮书(2022—2023)》,长按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推荐阅读想了解更多行业信息、获取研究报告,扫下方二维码添加【能链研究院服务号】,添加时请注明真实姓名、机构及职务。
2023年7月12日
其他

下一代动力电池之争:欧美缺席,中日韩对抗

写在前面:由于微信修改了公众号推送规则,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最新文章,请将【能链研究院】公众号设为【星标★】。一项技术,领先市场半步是先驱,但领先十步就可能是先烈。存在多种技术路线的锂电池,同样逃离不开这个规律。7月5日,韩国调研机构SNE
2023年7月11日
其他

周末能源要闻|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620万辆,占汽车总量4.9%;CCER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出炉,年内将重启

写在前面:由于微信修改了公众号推送规则,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最新文章,请将【能链研究院】公众号设为【星标★】。01.
2023年7月10日
其他

内蒙古,一个煤炭大省何以变成“绿氢”老大?

写在前面:由于微信修改了公众号推送规则,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最新文章,请将【能链研究院】公众号设为【星标★】。今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下简称:内蒙古)“绿氢”项目的上马数量和速度可以说是令人应接不暇,大有“势如破竹”之势。6月29日,我国首个万吨级新能源制氢项目——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纳日松光伏制氢产业示范项目”举行产氢仪式,产出项目第一方“绿氢”;两天前的6月27日,由中国电建昆明院、融科氢能源公司共同投资的330多亿元、年产5万吨绿氢暨氢能装备制造产业项目,在内蒙丰镇市签约......我们稍微搜搜新闻,就可以发现,这些仅是内蒙古今年众多“绿氢”项目里的冰山一角。一个印象中还是主打煤炭、油气的“传统能源”大省,转身在清洁能源领域,特别是“绿氢”领域异军突起,值得我们探究。来源:中国新闻网01“煤碳”大省也是“风光”大省具备得天独厚的绿氢产业优势内蒙古能源资源的A面——煤炭、油气资源丰富。特别是煤炭资源,约占全国的1/4、全球的1/8,位列全国第一。承担着全国18个省区市的煤炭保供任务,是名副其实的“煤炭”大省。而内蒙古能源资源的B面——风光资源也是全国第一。内蒙古风能资源约占全国资源总量的57%,太阳能资源约占全国资源总量的21%。这一特点,为内蒙古发展绿氢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凭借优秀的资源禀赋和广阔的应用场景,内蒙古高度重视氢能产业发展,提出全力打造“全国绿氢先行示范区”。眼下,内蒙古在氢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协同整合上已经领跑全国,在我国省区中,已规划绿氢示范项目最多,发展潜力巨大。此外,与大部分省份不同,内蒙古大规模开发利用新能源的制约因素不在资源,而在于消纳能力及新增负荷,而发展氢能,可以有效解决内蒙古新能源消纳问题。通过大规模绿电制绿氢,可以变储电为储氢,为内蒙古拓宽新能源消纳场景,带来大量的新增用电负荷。不仅如此,内蒙古传统煤炭、冶金、工业等领域还可以为氢能提供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年氢气需求量约700万吨,站全国1/4以上;全区拥有各类采运矿车、物流车辆超过100万辆,位居全国前列,在“中长途+中重载”车领域开展氢燃料电池车替代的场景也颇为丰富。02“绿氢”投资火爆项目密集签约、投产内蒙古“绿氢”项目到底有多火爆?仅2023年1月,就集中发布15个风光制氢项目,配套光伏158万千瓦,风电473.2万千瓦,年制氢能力28.2万吨。此外,代表性项目还有——•
2023年7月6日
其他

深度融合数字化,石油流通行业这3大环节将发生什么?

写在前面:由于微信修改了公众号推送规则,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最新文章,请将【能链研究院】公众号设为【星标★】。日前,《中国石油流通行业发展蓝皮书(2022—2023)》连续第六年发布。这是一部全面分析和研究中国石油流通行业发展现状并对趋势予以展望的行业年度报告,对于能源行业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能链研究院今日刊登《蓝皮书》节选第8期,欢迎读者持续关注~在国内外宏观环境之下,石油流通行业面临着安全、绿色、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严峻挑战,数字化转型的急迫性日益增强。石油流通行业将在炼油化工、管道储运、产品销售等环节深度结合数字化技术,不断加强清洁低碳生产、碳捕捉及储存等新技术,重塑石油流通行业发展方向。全面实现“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目标的关键点在于,要充分利用以“云”和“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数字化技术,建立协同的智能生产系统,为石油流通行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数字新动力。来源:凤凰新闻炼油化工将完善大数据分析平台企业生产计划将得到完善炼化装置工艺技术复杂、因果关系变量不稳定影响生产装置稳定运行,各环节对连续性生产的高要求,决定着工厂需要实时掌握原料性质和变化。企业可以借助数字技术,重构炼化一体化模型,合理规划企业生产计划,迭代优化生产过程,实时掌控和调节各环节物料投放和再利用。以“产线数字化、工厂智能化、运营信息化、园区智慧化”等为主线,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化工园区和化工企业落地应用。通过建立企业级大数据分析平台,炼化企业可全局规划生产,同时将应急管理由事后处置升级为事前预测预警。炼厂设备维护同样面临技术迭代、产能升级、新旧设备更新换代的挑战。通过数字化,企业将增强资产设备绩效管理,降低设备运维成本,提高设备运行周期。此外,企业可以对设备进行全生命周期智能管理,诊断与优化运行状态,延长设备寿命,提高装置自动化控制率、数据采集率、监控报警点覆盖率等。按照产业链进行设计和布局,遵循公用工程及辅助配套设施减量、再利用的循环经济理念,实现原料产品项目、公用工程物流、环境保护生态、安全消防应急、智能智慧数据、管理服务科创“六个一体化”发展,加快向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的智慧园区迈进。炼油企业和化工产业园集成覆盖园区环保、安监、应急、封闭化、安防、公共服务、消防等各个管理方向,纵向贯通园区、企业各类管控需求的综合型智慧化管理系统,在企业运营、园区治理、数据挖掘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企业结合实时数据库和数据中心的数据收集、梳理、运用功能,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保障系统的互联互通、数据融合和应用。同时,可利用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学科专业技术、视觉识别技术等,建设集成智慧运营、智慧物流、环保、智慧安监、智慧应急、智慧安防等业务的管理平台。炼化企业把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工作放在战略层面,以安全本质化和价值最大化为目的,以装备本体智能化、运行控制智能化、运营方案智能化,构建智能化企业;从经营运营数据系、经营管理数据系、公司管理数据系,构建透明化、数字化企业体系。炼化企业形成了设备诊断、生产优化、价格预测、经营风控、期现盈利等各类模型,通过自控率提升、黑屏操作、设备故障诊断以及分级预警提升安全本质化;提升装卸车效率、化验效率等运营效率;通过自动位置控制系统(APC)、装置模拟优化、在线复配优化、燃料系统优化等提高经济效益;开发了贯穿安全、环保、能源、生产运营、设备、安防、应急、电子商务、物流服务等多个管理维度的智慧企业管控平台。管道储运企业搭建安全数据共享网络安全、效率大幅提高随着油气管道规模扩大、主干线并网运行、基础设施第三方开放、油气托运商机制建立、市场化进程推进,数据共享将成为搭建全国一张网的基础。管网运营企业将搭建安全的数据共享网络,智能监控管道负荷压力等运行状态,确保全天候机器人智能巡检,保障油气管道及站点安全性,提高运输效率。除管道运输外,油气运输还包括水运、陆运等物流环节。油气水路运输将借助数字化手段实时监测船上设备状态、追踪污染排放、消除安全隐患、保障船只人员安全、减少对海洋生态的影响。面对跨区域长距离的运输,油气陆运将统筹生产及终端用户管理,消除资源错配和盲区,智能分析运力,提高物流运输效率。同时,企业将加强数据收集、集成处理及共享能力,实时监控路途车辆状态,保障运输安全。企业还将实时监控和管理运输途中的污染排放,以满足越来越严格的排放标准。产品销售及运营终端将深耕数字化技术提高效率并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油气行业产品具有品种丰富、产业链长、参与主体多元化、用户需求多样化等特征。用户端信息庞杂、互通性差,现有的碎片化消费端信息难以支持企业管理层进行全面的战略数据洞察,区域化零散数据资产难以实现价值倍增。石油石化企业在产品销售领域存在企业级和个人消费两种不同的业务形态,针对企业级市场,将运用数字技术提高产销协作水平和衔接效率,采用一户一策,等营销措施,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针对个人用户,由于终端消费者对油品零售场景日益挑剔,油品销售企业将积极推进以灵活部署的模式推进新零售。随着油气市场逐步开放,准入制度完善,高效智能地进行数据管理及洞察,将成为企业销售环节成功与否的关键。油品销售企业将加强大数据分析,构建全渠道融合的新零售模式,创新营销方式,推进平台经济,打造全渠道融合的“人、车、生活”生态圈,为客户提供灵活性更高、经济性更好的综合服务。多数企业搭建智慧化数字底座,基于三维GIs地图的新型模式,建立了企业智慧大脑——智慧城市智能运行中心(Inteligent
2023年7月5日
其他

特斯拉充电标准一统欧美江湖,马斯克下一步想干啥?

写在前面:由于微信修改了公众号推送规则,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最新文章,请将【能链研究院】公众号设为【星标★】。能够兵不血刃,让竞争对手主动“投诚”,以一己之力,让政府设立的标准成了“摆设”。在欧美市场,特斯拉充电网络正上演这样的一幕。福特汽车是第一家与特斯拉充电网络达成合作的车企。6月初,福特汽车宣布,从2024年开始,其生产的电动汽车将在美国和加拿大使用超过1.2万个特斯拉超级充电桩,并在未来的电动汽车上安装特斯拉的北美标准充电端口(NACS)。当盖子被掀开后,欧美汽车行业遭遇“特斯拉时刻”。最近一周,先是通用汽车、沃尔沃相继进入特斯拉充电网络的“朋友圈”,就连大众汽车、现代汽车也回应,正在评估加入特斯拉充电网络的可行性。不仅是一众车企前簇后拥,北美主流充电运营商也纷纷“倒戈”NACS充电标准,与特斯拉站到了一起。那么问题来了,特斯拉充电网络一统欧美江湖后,马斯克的下一步想干啥?从北美到欧洲,拒绝特斯拉NACS充电标准越来越难2023年7月3日,特斯拉(TSLA.US)股价涨6.9%,收279.82美元/股,市值一夜飙升560亿美元(约2100亿人民币)。从5月底开始,特斯拉市值已经涨了约3000亿美元(约21600亿人民币),而推动其市值暴涨的最大因素就来自于特斯拉充电网络。刚刚过去的几天,欧美车企集体选择站队特斯拉。对于一项电动汽车充电标准来说,支持的车辆规模越大,虹吸效应就越明显。福特汽车2022年的销量是367万辆,通用汽车584万辆,分别是特斯拉电动汽车销量的2.8倍和4.5倍。三家联手,合计占到美国电动汽车销量70%的份额。这两家北美汽车巨头倒向特斯拉阵营,一下子改变了风向。就连汽车行业协会和美国各州也力挺。国际汽车工程师学会(SAE)近日表示,目标是在6个月或更短时间内,让特斯拉充电连接器成为行业标准配置,这将使电动汽车充电站运营商更容易采用该端口。美国得克萨斯州、肯塔基州要求车企、充电服务商同时采用特斯拉的NACS标准和政府推行的CCS标准,华盛顿州、加利福尼亚州、爱荷华州和密歇根州迅速跟进。之前对特斯拉NACS充电标准并不“感冒”的欧洲,也坐不住了。6月28日,瑞典汽车制造商沃尔沃宣布支持特斯拉电动汽车充电标准(NACS),已经与特斯拉签署一项协议,明年开始沃尔沃电动车主将能使用特斯拉在北美的1.2万个超充桩,并开始配备特斯拉插头,成为欧洲第一家接入的汽车制造商。6月30日,瑞典电动汽车公司极星宣布入局。更多的欧洲车企被裹挟,而不得不加入进来。道理很简单,当主流品牌的电动汽车均支持这一充电接口标准,充电站也都更新配置后,不加入的话就等于被孤立了起来,其电动汽车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也就降低了。意大利Stellantis集团去年销售了634万辆汽车,排全球第五,旗下拥有标致雪铁龙和菲亚特克莱斯勒两大品牌,业务横跨欧美两个大陆。Stellantis集团也开始考虑使用特斯拉的充电标准。对于同行的一致行动,大众汽车也回应,正在与特斯拉就采用北美充电标准(NACS)技术进行谈判,目前大众的充电网络部门Electrify
2023年7月4日
其他

双反调查传言再起,欧洲要对中国电动汽车动手了?

写在前面:由于微信修改了公众号推送规则,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最新文章,请将【能链研究院】公众号设为【星标★】。该来的,总会来。2012年,欧盟为了维护本土光伏产业,对我国出口欧洲的光伏产品实施“反倾销、反补贴”(简称双反)制裁措施。今天,双反调查或再一次落到中国电动汽车身上。只不过,双反永远是一把双刃剑。历史洪流,滚滚向前,中国光伏产业在围追堵截中持续扩大份额,2022年中国生产的光伏组件等关键部件占全球市场份额的80%。过去10年,中国对光伏产业投资超500亿美元,为欧洲的10倍,且全球TOP10光伏企业均出自中国。同样,年销量已占全球60%以上份额的中国电动汽车,很可能也会复制光伏的进击路径。虽可能遭“围猎”,但仍将靠实力前行。双反调查传言再起针对中国电动汽车进入全球市场的汹涌之势,美国、欧洲、日韩等国家,有人爱,更有人恨,不时有“中国威胁论”冒出来。因为担心中国电动汽车会冲击到欧洲汽车工业基础,威胁本土电动汽车生产,削弱欧洲汽车在全球的竞争力。两位欧盟高级官员透露,欧盟委员会贸易总司副司长兼首席贸易执法官
2023年6月30日
其他

国际石油巨头高调入局,我国充电桩行业迎来爆发窗口期

写在前面:由于微信修改了公众号推送规则,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最新文章,请将【能链研究院】公众号设为【星标★】。“未来,壳牌将下大力气向‘电动车充电站’倾斜投资,尤其在亚洲。”近日,壳牌CEO
2023年6月29日
其他

愈发“综合”,加油站发展迎来5大新趋势!

写在前面:由于微信修改了公众号推送规则,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最新文章,请将【能链研究院】公众号设为【星标★】。日前,《中国石油流通行业发展蓝皮书(2022—2023)》连续第六年发布。这是一部全面分析和研究中国石油流通行业发展现状并对趋势予以展望的行业年度报告,对于能源行业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能链研究院今日刊登《蓝皮书》节选第7期,欢迎读者持续关注~“双碳”目标推动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对加油站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经营管理方式提出新的要求。加油站作为油气销售终端,在“双碳”目标下呈现一些新发展趋势——•
2023年6月28日
其他

越来越硬核的工商业储能,终于要起飞了?

写在前面:由于微信修改了公众号推送规则,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最新文章,请将【能链研究院】公众号设为【星标★】。如果说火爆的储能行业堪比新能源赛道上的皇冠,那么工商业储能就是皇冠上的明珠。提及储能,人们习惯更多地关注源网侧储能电站(大储)身上,探讨发电侧配储、利用率、共享储能模式等话题,但其实在国内,从收入模式和耦合性上考量,工商业储能的增长潜力和市场机会,要远比大储、户储更为诱人。目前,大储占了国内储能市场近90%的份额,其中共享储能约20%左右,剩下10%的蛋糕是用户侧储能,包括工商业储能、户储。国外则完全不一样,海外市场则以用户侧储能为主,尤其是在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2022年,欧洲户储增速高达71%,新增装机3.9GWh,德国、意大利、英国、奥地利位列前四位。特别是德国户用光伏的配储率高达70%,位居全球第一。这也不意外,高电价国家,或者电网设施薄弱的地区,户用储能往往发展较快。显然,中国居民生活用电价格较低,并没完全执行分时电价政策,且电能稳定性较高,限制了户储市场的发展空间。在中国,工商业反哺居民生活用电,一直心照不宣,居民生活用电低价的“雷打不动”是靠工商业用电的“弹性”来保障的,包括输配电成本、运行费用等,均由工商业分摊。这意味着工商业用电的分时电价政策、峰谷价差会更为剧烈地变化,由工商业分摊风光新能源并网所带来的更高的运行费、损益费。于是,工商业储能的商业逻辑越来越“硬核”。同为储能,工商业大不同随着中国各地峰谷价差进一步拉大,叠加锂电池成本下降,工商业储能IRR(内部收益率)稳步提升,经济性越来越明显。工商业储能成为储能赛道中增速最快的分支。表面看,储能系统都是由电池、PCS变流器、BMS、EMS及其他电气电路和保护、监控系统、消防等几大部分组成,但实际上,源网侧储能与工商业储能在系统侧重、商业逻辑、收入模式方面存在着很大区别。工商业储能的集成度更强,会采用储能一体柜的形态,而非大储的集装箱。工商业储能的容量相对要小一些,因为更多地是满足企业用户光伏自发自用、降低用电成本,基本不参与电网调度,所以对系统控制的要求远低于源网侧储能。比如电池方面,工商业储能不要求响应速度,更看重成本、循环充放电次数,所以通常为能量型电池,而非功率型的动力电池,后者需要参与调频、紧急备用等电力辅助服务,响应时间的要求更高。能量型电池更为持久,不需要太高的倍率,一般为2C左右,更像是马拉松选手,而功率型电池就如短跑,需要的是爆发力。在电池管理精细度方面,工商业储能电池系统不需要过于复杂、分层分级的管理策略,甚至部分PCS兼具BMS的功能。再来看PCS(储能变流器),工商业储能PCS的功能要简单得多,更容易与电池系统一体化集成,适用于锂电池、LEP等串并联需求,单向充放电,对分布式光伏逆变器的适配性和耦合性更强。大储的PCS还要具备一次调频、功率快速响应能力,用于电网支撑功能。从个头上看,工商业储能PCS更小巧。EMS(能量管理系统)也是同样的道理,工商业储能的能量管理系统属于基础版,侧重于局域网的本地能量管理,而大储则需要具备电网调度接口,支持多种通信规约,满足源网荷储等多能互补的能量管理和监控。从收入来源上看,新能源配储更多依赖于平滑并网,减少弃风弃光,很少参与辅助服务;独立储能电站(含共享储能)的收入方式更为多元,包括容量租赁、电力辅助服务、峰谷差套利、容量补偿等。相比,工商业储能的价值更加多维。从应用场景、收入模式上看,工商业储能可以单独配置储能,也可以光储一体,甚至与微电网耦合在一起,收入来源上也有很多:比如峰谷价差套利,在电价谷时充电,峰时或尖峰时向电网放电获利,度电收益达到0.7元/Kwh,降低用电成本;提高光伏发电的自发自用率,在光伏大发时,暂时将电能储存在电池中,光伏发电不足时,电池中的电能释放出来供负荷使用;此外,需量管理也是工商业储能的一项关键调整能力,变压器容量在315千伏安及以上的大工业用电采用两部制电价,即电量电价+容量电价,前者是刚性的,但配备储能的话,容量或需量就能降下来,压缩容量电价成本;此外,工商业储能也会涉及到部分电力现货市场、电力辅助服务,但通常较少。利好刺激,工商业储能起飞源网侧储能基本上是大块头的生意,容量大,投资额大,更多的是电网公司、发电企业的五大四小的少数派游戏,而且是典型的买方市场,变现渠道主要是电力辅助服务,提供备用、调峰调频、爬坡、转动惯量、黑启动等服务。从政策红利和友好度来衡量,近年来,工商业储能的利好刺激显然要强于大储,主要是分时电价政策的推进,峰谷价差的继续拉大。2023年上半年,广东、浙江、江苏等在内多地,密集调整工商业分时电价,同时马上入夏,再次面临去年高温限电、损益电价分摊给工商业带来的用电成本飞涨,分布式光伏、工商业储能的装机需求进一步增强。以2023年第一季度为例,分布式光伏安装18.13GW,其中工商业占了半壁江山,江苏、浙江排在前两位。而且,这一轮分时电价调整,重点是峰值时段和尖峰电价的调整,进一步优化了峰值时段划分,像四川上午峰值时段增至2小时,让工商业储能可以做到两充两放,提升了储能投资的经济性;其次是尖峰电价的上涨,如江苏、四川、北京的尖峰电价设置为高峰电价基础上浮20%,进一步拉大了峰谷价差,储能收益相应增加。此外,工商业的分布式光伏与储能的组合还有“天时地利”之和。在全天时段中,中午太阳能辐射强度高,光伏发电出力大,但这个时段电价较低,越是光伏装机量大的地区,中午电价越低,电力现货市场更如此。这时就需要配置一定容量的储能,午间存储大发的光伏发电量,将电能搬移到下午的高峰或尖峰时段,既消纳了光伏发电,又能赚取更高的差价收益,或者在尖峰段降低用电成本。能链研究院进行了简单测算,以浙江10MW/20MWH规模的工商业储能项目为例,在一充一放、原有分时电价机制下,储能的投资回收周期在8年以上,经济性一般,因此投资意愿低。但在新的分时电价机制下,按国网浙江发布的2023年6月代理工商业用户购电价格核算,尖峰电价1.71元/度,高峰电价1.43元/度,低谷电价0.46元/度,峰谷最大价差1.25元,4-5年就能回收成本。如果是单一的峰谷价差套利的工商业储能项目,LCOE成本是一道生死线,0.7元/度的峰谷价差,IRR能达到9.82%,这个时候,投资储能是具备可操作性的。可以预见,随着分时电价政策在各省市的推进,工商业储能进入正向盈利的省份地区越来越多,这必将刺激市场端更多储能项目投建的积极性,工商业储能将成为国内企业实现紧急备电、维持正常经营、降低电费支出的重要手段。融合性高,想象空间巨大而且工商业储能以上收益测算并未考虑到补贴收益,目前,无论是税收、市场准入等,各地都在鼓励工商业用户建设储能电站,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储能总体的投资和运营成本。目前,全国正在实施的补贴政策多达30项,向用户侧且注重分布式光伏耦合的项目倾斜,补贴方式包括容量补贴、放电补贴、投资补贴。比如合肥对1MW以上的项目按放电量给予0.3元/Kwh的补贴,连续补贴2年;深圳鼓励数据中心、5G基站、充电设施、工业园区等布局储能,按实际放电量0.2元/Kwh补贴;江苏无锡则按容量补贴,直接按装机量给一次性0.1元/W,浙江多地的容量补贴则按0.2元/W、0.18元/W逐级退坡。不仅仅有额外补贴收益,工商业储能被持续看好,还在于其具有更好的耦合性和融合性,不仅仅是单一配置储能的场景。工商业储能的商业模式更具延展性,可以与光伏分布式发电、微电网、能源管理、充电桩及充电站、虚拟电厂等新型能源消费形式融合在一起,带来更多元的收入模式,就具备了更大的想象空间。相比大储,工商业的应用场景更为丰富,可广泛应用在工业厂房、商业楼宇、园区、数据中心、基站、电动汽车充电站、矿区/油田等场景。其中,在社会用电量中占比越来越高的EV充电站对配置储能的刚性需求越来越大。能链研究院预计,2030年电动汽车公用充电量在社会用电量中的占比将翻24倍,从2022年的0.16%增至4%。2025年,全国充电站配建储能规模将达到23GW,投资规模近千亿元。2030年,这一数字将增至243GW,投资规模超过8700亿元。2023-2030年的CAGR达64%。未来,光储充将成为充电站的标配。工业用电约占到全社会用电量的66%,即便未来20%的厂房、园区等配套储能,整个工商业储能的容量将会是数万亿的市场。如潜龙在渊,蓄势待发,工商业储能正成为储能赛道中最具潜力的分支,也吸引了各路力量的参与。从工商业企业用户、分布式能源投资商到虚拟电厂、充电桩投资及充电服务商、售电公司等均跃跃欲试,开始投资工商业储能项目。比如新能源服务商能链智电(NASDAQ:NAAS)与储能系统集成商和服务提供商海博思创成立合资公司能链海博,还战略投资了工商业储能创新企业乐驾(后更名为乐创),就在于能形成用户侧的充电服务、储能、光伏、虚拟电厂一体化解决方案,既能峰谷价差套利,降低充电站用电成本,又能进入电力交易市场,参与需求侧响应。着眼更长远的未来,工商业储能一定是比拼融合性、智能化水平,单一形态的会越来越少。如何在复杂、多目标、高度集成的系统上进行智能化调节和运营,最终取得最高的效率、最大的收益,技术与商业模式上的创新是一道分水岭,也会是终极玩家们追求的目标。推荐阅读想了解更多行业信息、获取研究报告,扫下方二维码添加【能链研究院服务号】,添加时请注明真实姓名、机构及职务。
2023年6月27日
其他

竞争激烈!成品油批发市场或迎来大规模洗牌

写在前面:由于微信修改了公众号推送规则,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最新文章,请将【能链研究院】公众号设为【星标★】。日前,《中国石油流通行业发展蓝皮书(2022—2023)》连续第六年发布。这是一部全面分析和研究中国石油流通行业发展现状并对趋势予以展望的行业年度报告,对于能源行业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能链研究院今日刊登《蓝皮书》节选第6期,欢迎读者持续关注~2023年,中国成品油批发价格或呈现阶段性波动趋势,批发市场竞争加剧,市场监管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未来的成品油批发市场必然向多元化、差异化、竞争化、合规化方向发展。受国际油价和国内供需双重影响我国成品油批发价格或阶段性波动我国现行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决定了国内成品油批发价格将随着国际油价变动。国际油价方面,原油作为成品油行业的上游端口,国际油价是影响成品油批发价格走势的重要因素之一。欧美考虑对俄罗斯原油出口价格设置上限,但预计不会对俄罗斯原油产量和出口量造成太大影响,OPEC+受到定价权带来的高利润影响,减产挺价意愿显著,但不会发生大规模减产,仍然以维持稳定为主,全球原油供应会出现稳中有增;与此同时,欧美持续加息,将导致经济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原油需求量会出现较大幅度下降,油价将承压。国内供需方面,随着主营炼厂和独立炼厂的新增产能陆续投产,各大炼厂炼油能力提升,成品油供应量将继续增加。与此同时,随着“双碳”的政策不断实施,新能源汽车汽油替代量将进一步增长;炼化行业“炼化一体化”转型升级提速;油品销售终端利润缩减导致采购意愿大幅下降,油品需求将继续放缓。因此,从国际原油价格及国内成品油批发市场供需端来看,2023年我国成品油批发市场价格或阶段性波动。成品油批发市场或迎来大规模洗牌地方相继出台政策完善监管在“双碳”目标下,炼化行业转型升级提速,成品油供应过剩局面持续;随着“放管服”改革深化,大量市场主体将继续涌入成品油批发市场。预计成品油批发市场即将迎来大规模洗牌,竞争将更加激烈。与此同时,传统监管将难以为继,持续完善成品油流通市场事中事后监管方式将成为政府未来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的指导下,贵州、江西等省份出台了《成品油流通管理方法》及《成品油市场专项整治方案》,旨在深化成品油行业“放管服”改革,优化成品油营商环境,加强成品油流通监管,提高成品油市场管理水平。为力争建立公正透明、宽进严管的行业准则,提高市场主体办事的便利度和可预期性,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省份出台《成品油流通市场专项整治方案》。成品油物流网络更加智慧高效运行成本将持续降低成品油物流配送车辆运输系统将会进一步完善。2023年,我国将会加快成品油在传统车辆运输中的配送和整合,有效降低成品油在物流车辆运输中的成本,从而缩短流通时间和业务处理时间,直接降低成本。我国将加强成品油管道建设,改善车辆运输配送成本高的现状,有效实现准时配送,减少安全库存。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最佳的车辆运输路线和工具,科学规范成品油车辆运输,促进油罐车的科学利用,加强现代物流配送和车辆管理,合理降低配送成本,完善车辆运输组织。此外,在成品油物流网络中,方案智慧决策、调度智能运行、业务风险提前预警、精细综合分析等功能都会得到进一步优化,所有成本节点及协同最佳运作模式将更加精确,成品油物流运行成本将会持续降低。了解更多内容,请详阅《中国石油流通行业发展蓝皮书(2022—2023)》,长按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推荐阅读想了解更多行业信息、获取研究报告,扫下方二维码添加【能链研究院服务号】,添加时请注明真实姓名、机构及职务。
2023年6月25日
其他

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延长4年,30万元以上车型受限额影响

写在前面:由于微信修改了公众号推送规则,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最新文章,请将【能链研究院】公众号设为【星标★】。6月21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公告。公告称,为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促进汽车消费,对购置日期在2024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间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其中,每辆新能源乘用车免税额不超过3万元;对购置日期在2026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期间的新能源汽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其中,每辆新能源乘用车减税额不超过1.5万元。
2023年6月21日
其他

国际能源署:2030年前全球石油需求达到峰值,电动汽车将替代80%石油需求增长

写在前面:由于微信修改了公众号推送规则,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最新文章,请将【能链研究院】公众号设为【星标★】。近日,国际能源署石油2023中期市场报告称,随着能源危机促使多国向清洁能源经济的转变加速,以及电动汽车、能源效率和其他清洁能源相关技术的进步,未来5年世界石油需求增长将放缓至近乎停滞,全球石油需求将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全球石油市场重启,2030年前石油需求达到峰值全球石油市场在经历了三年动荡之后,正在逐步恢复正常。2022年,全球贸易的调整,以及国际能源署成员国连续两次紧急释放库存,缓解了石油市场的紧张局势,原油供应量上升,原油基准价格基本稳定。全球石油化工原料和航空旅行的消费持续增长推进原油总体消费增长。国际能源署预计,全球石油需求在2028年将达到峰值,约日均1.057亿桶,相较2022年增长5.9%。全球各地区石油需求日均增量,来源:国际能源署来自可燃化石燃料的石油需求(不包括生物燃料、石化原料和其他非能源用途)在2028年将达到日均8160万桶。全球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和生产的投资“有望达到201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2023年预计将增长15%至5280亿美元。2022-2028年度石油需求日均增量
2023年6月20日
其他

石油大国造电动汽车?阿联酋的能源蓝图竟是这样

写在前面:由于微信修改了公众号推送规则,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最新文章,请将【能链研究院】公众号设为【星标★】。“阿联酋电动汽车市场正在迅速扩大,从2023年到2027年,阿联酋电动汽车市场将以每年27.2%的增长率发展。”近日,第二届电动汽车创新峰会(EVIS)在阿联酋举行,峰会主席纳赛尔·巴赫里作上述表示。以上数据着实让人有些意外,毕竟产油大国+电动汽车,两者好像很难让人联想到一起。事实上,作为OPEC第三大产油国,阿联酋近年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程度,已经远超大众的认知。新能源禀赋极好创造多项“之最””首个”除了遍地石油,阿拉伯地区也是全球太阳能和风能资源禀赋最好的地区之一,发展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2023年6月15日
其他

能源行业怎么发展?这些政策今年或将出台!

写在前面:由于微信修改了公众号推送规则,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最新文章,请将【能链研究院】公众号设为【星标★】。2023年,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中国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面向国家“十四五”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更高要求和国家“双碳”目标的实施,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迅猛、可再生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背景下,石油石化行业监管加强、中国石油流通行业未来发展将面临诸多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发展机遇。展望2023年,中国石油流通行业政策将集中在推进低碳转型、强化双碳双控、进一步落实行业监管上。来源:网络积极推进低碳转型完善新型能源体系建设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开幕式发言:“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立足中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确保能源安全。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能源体系的低碳化、清洁化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也是深人推进能源革命的主要内容。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过程中,传统化石能源在新型能源体系中的占比将逐步下降。预计2023年将出台政策推进石化行业产业升级和节能减排。传统化石能源既是能源,也是化工原料,预计2023年会有政策进一步落实化石能源的原料化属性。2022年11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有关工作的通知》,落实《“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有关要求,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进一步做好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有关工作。这将推动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量作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预计2023年将出台相关的具体落实措施,进一步完善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来源:网络进一步落实“双碳”目标,推动能效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2022年全国“两会”再次聚焦“双碳”目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能效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完善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政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双碳”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长期和艰巨的过程,要充分认识中国碳排放现状,把握全国一盘棋、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以及统筹国内国际共同发展。传统能源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石化行业与新能源仍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共存。2023年能效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的转变,意味着新目标已瞄准“控制全社会碳排放量”。2022年7月1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司、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司联合召开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工作调度会,要求各地抓紧完成能效清单目录和改造方案,推进钢铁、炼油、石化化工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将阶段性目标设为——•
2023年6月14日
其他

兼具欧美模式特点,我国虚拟电厂或迎来高速发展期

写在前面:由于微信修改了公众号推送规则,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最新文章,请将【能链研究院】公众号设为【星标★】。近日,特斯拉在南澳大利亚州启动为超3000个家庭安装家用电池系统Powerwall再度引发了人们对虚拟电厂的关注。据悉,特斯拉在澳大利亚的虚拟电厂项目帮助当地政府减少了超过100兆瓦的高峰需求,并能够为参与家庭平均每年节省200美元的电费。特斯拉在澳大利亚的虚拟电厂于2017年启动,截至2023年3月,特斯拉在澳大利亚的VPP有超过1万户家庭参与。对于澳大利亚而言,虚拟电厂将帮助其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提高其电网的稳定性。来自特斯拉的虚拟电厂实践特斯拉以分布式资源作为切入点,依托自身的大型储能系统、家庭光储一体、电动汽车充电网络等优势,通过一站式服务采集用户的用能数据,实现分布式能源应用场景的效益最大化。除了澳大利亚,特斯拉也在美国德州、加州等地积极布局自主性虚拟电厂模式。2022年,特斯拉与加州公用事业公司PG&E合作开展紧急减负荷计划,通过虚拟电厂的方式减少电网在需求高峰时期承受压力时的发电需求。当加州电网因为天气炎热而需要额外的电力供应时,特斯拉Powerwall的用户可以通过将他们储存的电量返回电网,获得每千瓦时2美元的报酬。在该项目中,PG&E通过以低于用电高峰期批发电价的金额向Powerwall用户购电节省成本,Powerwall用户通过售电获得收入,而特斯拉能获得储能和发电产品的需求提升,以及未来的售电差价及虚拟电厂服务费用。特斯拉“车+桩+光+储+荷+智”的新能源产业生态闭环来源:《特斯拉新能源生态闭环》眼下,特斯拉通过电动汽车、储能、发电和虚拟电厂等领域,初步构建起“车+桩+光+储+荷+智”的新能源闭环生态。其中虚拟电厂智能平台Autobidder是核心枢纽,负责新能源交易和控制管理,智能平台管理着数百兆瓦的电力资产。“车+桩”组成特斯拉新能源生态体系的用能端,通过对车型布局、电池系统、充电网络和充电技术的持续迭代优化。“光+储”组成特斯拉新能源生态体系的产能端,在“车+桩”的用能端取得突破的基础上,特斯拉布局储能项目开发、光伏和储能设备制造、光伏发电运营等领域,形成在产能端的光储协同布局。“荷+智”组成特斯拉新能源生态体系的交易端,虚拟电厂智能平台
2023年6月13日
其他

生死时刻到了,电动汽车的纯电与插混之争

写在前面:由于微信修改了公众号推送规则,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最新文章,请将【能链研究院】公众号设为【星标★】。插混还是纯电,一直是新能源汽车领域争论不休的话题,今天终于到了图穷匕见的时刻。进入2023年,插混与纯电车更是进入焦灼状态,插混的新能源车以更高的渗透率、更快的增速疯狂生长,成为拉动今年新能源车销量和渗透率的重要力量,同时侵蚀掉了纯电车的地盘。但纯电车才符合低碳趋势,如果以目前的速度增长下去,预计到2030年,插电混动将占到整个电动汽车销量40-50%的份额,电动化将进入“误区”。特别是,这一过程中,如果政策在免车购税和绿牌方面没针对插混进行优化和调整,走纯电车路线的车企的生存系数将极具飙升。已经到了该“拨乱反正”的时刻。纯电增势放缓,插混抢走风头今年上半年,这样的苗头已经浮现。在新能源汽车市场,SUV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已经占到了一半以上的份额,其中10-20万元车型是2023年各家主机厂紧盯的增量市场,15万元左右的PHEV插混SUV车型轮番上市,比亚迪宋PRO、哈佛枭龙系列、银河L7等短兵相接,价格都锁定在14-17万元。但盘点一下上半年,会发现一个现象:同价位的纯电SUV却没有一款新车出现,市场中都是元PLUS、埃安AION
2023年6月8日
其他

利用率不足5%!充电效率低才是焦虑的“原罪”

写在前面:由于微信修改了公众号推送规则,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最新文章,请将【能链研究院】公众号设为【星标★】。日前,《中国石油流通行业发展蓝皮书(2022—2023)》连续第六年发布。这是一部全面分析和研究中国石油流通行业发展现状并对趋势予以展望的行业年度报告,对于能源行业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能链研究院今日刊登《蓝皮书》节选第4期,欢迎读者持续关注~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进,消费者对绿色低碳汽车的需求大幅增加,在新能源汽车数量呈现大幅上涨、技术逐渐走向成熟化和商业化的背景下,市场对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需求不断提升。2022年,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数量增加至521万台,同比增长99.1%,充电基础设施迅速增长,但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制约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充电桩数量快速上升,增速明显提升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以及“新基建”与“稳增长”等政策支持与补贴的影响,充电桩需求量随之增加。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保有量达到521万台,同比增长99.1%。其中,公共充电桩保有量219.7万台,同比增长91.6%。2018—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数量逐年上升,由77.7万台增加到521万台,充电桩数量快速增长意味着基础建设成效显著,发展规模和增速领跑全球。2018—2022年中国充电桩保有量及增速、公共充电桩保有量及增速数据来源: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充电桩集中度较高,地区分布不均匀2022年,中国公共充电桩主要集中在广东省,为38.3万台;第二是江苏省,公共充电桩13万台;第三是浙江省,为12.6万台。从区域上看,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北京公共充电桩数量均位居前列,排名前十的地区建设占比达71.3%。中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密集设置多数在一、二线城市和东部省份,比如北、上、广、深等地区,原因是这些地区的气候更加适宜新能源汽车的运行,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认可度较高,并且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用车需求较大。2022年公共充电桩累计保有量前十地区数据来源: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充电桩数量总体相对较少车桩比失调现象较为严重2022年,车桩比为2.7:1,公共车桩比为6.4:1,平均每6~7辆车对应1个公共充电桩。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车桩比约为7.9:1,公共充电桩车桩比为8.9:1,比例严重失调。虽然近两年充电桩建设速度逐渐攀升,但依旧难赶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速度。2018—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车桩比数据来源: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充电桩利用率和充电效率较低制约纯电动汽车发展2022年,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仍存在充电桩整体利用率较低的问题,充电桩平均利用率仅在3%~5%,这主要是由于充电桩标准不统一,导致不同品牌和厂家的新能源汽车与充电桩之间无法实现互联互通,兼容性问题突出;建设充电桩的位置越偏僻所需成本越低,因此导致在偏远地区出现大量的“僵尸”充电桩常年无人问津;燃油车占位现象严重,导致很多新能源汽车充电车位被燃油车占用。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迅速上升,在假期出行的高峰时段经常出现充电难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023年6月7日
其他

疯狂的电解槽,全球绿氢进入爆发式增长期?

写在前面:由于微信修改了公众号推送规则,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最新文章,请将【能链研究院】公众号设为【星标★】。继光伏组件、动力电池占领全球之后,用于制绿氢的电解槽也站到了风口之上。经过两三年的蓄势,氢能的增长逻辑正得到验证。虽然国内处于下游的氢燃料电池车,暂时在专用车、重卡、客车等有限场景下蹒跚而行,但以甲醇、液氨等为主的下游产品已经按捺不住,并推动上游绿氢制备产业迅速升温。作为核心制氢设备的电解槽,开始出现放量。说到电解槽这个行当,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1900年,施密特发明了全世界第一台工业电解槽,两年后,400台电解设备被用于制氨。国内电解槽行业,718所是绕不过去的名字,几乎是与中船718所“沾亲带故”的几大玩家轮流拿单,彼此都有血缘关系;国外有挪威Nel公司、美国康明斯、德国西门子能源,以及美国Plug
2023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