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先前的技术发明从机械化增强角度提升了人类与环境的互动能力,然而,人工智能的出现挑战了人类的根本,它深刻改变了人类与环境互动的能力和角色。近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得智能机器成为知识生产的辅助者,对个体学习者的自主思考、判断、学习能力乃至伦理道德观提出了挑战。围绕“智能时代、教育何为”这一命题,浙江大学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于6月16日推出中英文《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红皮书(2024版)》,认为体系化知识、构建式能力、创造性价值和人本型伦理是人工智能素养有机组成,红皮书将于近日刊载在本刊“科教信息”栏目。本刊现摘编红皮书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观点,以飨读者。前言与任何有机体一样,人类需要与环境保持良好的互动,才能更好地繁衍生息。在一般意义上,素养指的是人类个体与环境互动的能力,它旨在维持和促进个体与种群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主体性、实践性和伦理性等内在特征。先前的技术发明从机械化增强角度提升了人类与环境的互动能力,然而,人工智能的出现挑战了人类的根本,它深刻改变了人类与环境互动的能力和角色,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以及教育变革产生着重大而深远影响。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正彻底改变着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胜任原本属于人类脑力劳动范畴的部分工作。如何通过多样化的人机协同模式不断提升学习者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实践性,最终让大规模的个性化学习普遍发生,成为“智能时代、教育何为”需要直面的重大命题。生成式人工智能将人类绝大多数知识装进数字化知识容器中,重构了人类知识版图,成为大数据时代中一种新型的“知识提供者”。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对个体自主思考、判断、学习能力乃至伦理道德观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人类教育史上,每一次伟大的技术创新(如文字、印刷术和互联网技术)都引发了教育领域质和量的飞跃。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将实现对传统教育体系的再次迭代升级,促使人类教育目标从知识本位和能力本位走向素养本位。本红皮书旨在提出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的构成内涵、培养的目标与愿景以及培养的载体、行动与策略,认为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是由体系化知识、构建式能力、创造性价值和人本型伦理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知识为基、能力为重、价值为先、伦理为本。《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红皮书(2024版)》主体内容分为“人工智能发展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挑战”“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培养的目标与愿景”“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培养的载体、行动与策略”三部分。第一部分“人工智能发展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挑战”,追溯了人工智能的起源,概述了此后近70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呈现出的特点,并且分析了人工智能发展所引发的知识生产模式变革、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变革、高校科研范式转型,以及人工智能在高校应用中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第二部分“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培养的目标与愿景”,界定了人工智能素养的概念及构成内涵,并据此提出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培养的四方面目标,即体系化知识、构建式能力、创造性价值和人本型伦理,其中知识为基、能力为重、价值为先、伦理为本。继而凝练出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培养的四大愿景,包括形成人工智能思辨模式、具备人工智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人类增量知识的价值、坚持以人为本的伦理底线。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的内涵、培养载体、行动及策略第三部分“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培养的载体、行动与策略”,阐述了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培养的三大载体,即多类别课程、数字化教材、多元化师资,呼吁大学采取建立多元化、开放性的人工智能实训项目体系和搭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生成式基座支持的学习平台等行动,进一步提出培养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的三大策略,即以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为基石,探索“AI+X”纵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依托人工智能微专业发挥学科交叉融合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