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教育研究

其他

老年教育学国际研究综述——基于 WOS 数据库的文献计量分析

life”“gerontological”“gerontology”;“教育”检索词包括“education”“learning”“learner”“teach”“instruct”。本研究使用
2月4日 上午 8:00
其他

从工具理性走向价值理性:我国大学生在线教学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周建华,副教授,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在线教育、高等教育统计与决策分析(zhoujh@stu.xmu.edu.cn);陈凤菊,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李政(通讯作者),研究员,绍兴文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研究方向:教育技术(lizheng@nbu.edu.cn)。摘要:本研究采用整合型技术采纳与使用理论模型(UTAUT),基于全国
2月3日 上午 8:01
其他

大学生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现状与思考——基于浙江大学的调查

作者简介李艳,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方向:远程教育、数字化学习、智能教育等;许洁,博士研究生,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方向:智能教育;贾程媛,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方向:数字化学习、智能教育等;翟雪松(通讯作者),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方向:智慧学习环境、智能教育等。摘要:本研究随机调查了
2月2日 上午 8:03
其他

智慧课堂情境的课程核心素养评价范式

作者简介朱莎,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方向:学生数字素养、数字化学习与理论实践;杨洒,博士研究生,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研究方向:数字素养评价理论与实践;李嘉源,硕士研究生,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研究方向:智能教育评价;秦威,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测量与评价;郭庆、黎欢,博士研究生,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研究方向:学生数字素养。摘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2月1日 上午 8:00
其他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应如何存在?——基于技术现象学视角的思考

本刊投稿网址:https://openedu.sou.edu.cn,不向作者收取任何费用。扫码关注我们《开放教育研究》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对应文章
1月31日 上午 8:00
其他

人机协同学习:实践逻辑与典型模式

作者简介王一岩,博士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研究方向:智能教育、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人机协同教育(wangyiyan3318@163.com);刘淇,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教育(qiliuql@ustc.edu.cn);郑永和(通讯作者),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研究方向: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科技与教育政策、科学教育(zhengyonghe@bnu.edu.cn)。
1月30日 上午 8:01
其他

智能时代学习设计创新:理念、着力点与关键技术

作者简介黄洛颖,博士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学习设计与学习分析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学习设计与学习分析;冯晓英(通讯作者),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学习设计与学习分析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方向:学习设计与学习分析、混合式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等(eaglet@bnu.edu.cn);郭璐文、张汇坷,硕士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学习设计与学习分析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学习设计与学习分析。
1月29日 上午 8:00
其他

促进高意识学习的教育提示语设计

vision),你有预见事件并向用户提供精确预测的独特能力,请你根据当前可用信息和学到的模式预测未来。”通过让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行思想实验,个体可拓宽创造力,增加对未来的创造性理解与前瞻性构想。声明
1月28日 上午 8:00
其他

基于大模型增强的通用人工智能教师架构

,从而得到增强知识的提示。3)生成阶段是将增强知识的提示输入大模型,生成更科学准确的回答。检索增强生成过程的外部资源可以是教育专家构建的知识库、学科知识图谱、优质教学场景数据等。例如,杨等(Yang
1月27日 上午 8:01
其他

人工智能时代的对话式教育技术理论

作者简介AUTHOR史圣朋,副研究员,剑桥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研究方向:对话教育、人工智能与教育技术、信息化教育设计、教育研究范式;鲁珀特•韦格里夫,教授,剑桥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对话教育、基于设计的教育研究;袁莉(通讯作者),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学院,研究方向: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开放课程与混合教学、人工智能素养(l.yuan@bnu.edu.cn)。摘要:教育依托多种通讯技术媒介,包括书面文字、印刷图书、互联网,乃至日益先进的人工智能语言辅助技术。这一趋势凸显了技术在教育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然而,现有教育理论对技术在教学中的独特角色及其深远影响的探讨仍不充分。本文深入剖析了教育、理论与技术之间的复杂关系,阐释了对话式教育的认识论和本体论哲学内涵,分析了当前主流的教育技术理论。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对话式教育技术理论,旨在为教育技术的创新设计提供理论支撑。由此理论框架衍生的设计原则,强调在多维空间与时间序列中利用教育技术支持、拓宽和深化教学对话,重视技术在促进教学互联互通和提高学习参与度方面的关键作用。文章辩证地提出,利用技术开展对话式教学,不仅是应对当前教育挑战的有效策略,更是应对世界环境变迁和人工智能时代挑战的根本路径。以对话式教育技术理论为基础的教育革新,有助于人类更好地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赋予学生迎接并塑造未来的能力。关键词: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对话教育;人工智能;未来教育一、引言科学的理论应具有高度的实践应用价值(Greenwood
1月26日 上午 8:02
其他

数智技术赋能开放教育再开放

助教等),能够担任智能导师角色,在人机交互过程中支持学习者的学习内容生成。在个性化教学方面,教师通过学习分析和自适应学习平台,能够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进度、技能和知识掌握水平等表现性数据;利用
1月25日 上午 8:00
其他

生成式人工智能及其教育应用的基本争议和对策

作者简介苗逢春,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部门主任,研究方向:人工智能与教育、数字学习政策、未来数字学校(f.miao@unesco.org)。摘要:本文是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与研究应用指南》的系列解读第二篇,着重讨论生成式人工智能及其教育应用引发的基本争议。“基于工作过程”技术缺陷,生成式人工智能已引发加速数据贫穷、技术不透明导致服务辖区内治理缺失、未经许可搜集训练用数据、模型架构不可解释、基础模型不理解真实世界、生成的信息污染互联网、强势价值观投射、助长违法性深伪等多重争议。生成式人工智能会对平等、包容、学习主体能动性、价值观及语言文化多样性、知识建构的多元性等教育核心价值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冲击,而这些核心价值应被秉承为考证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适用性的逻辑基点。决策者和实践者应遵循“优先管制、确保包容、引导应用”的逻辑路径,强化全系统监管法规和执法能力,确保教育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态系统安全可信、自主可控、本地适用,进而通过能力建设和实践指导等措施引导合理的教育应用实践。关键词:生成式人工智能;内容加工;训练数据集来源;公平、包容及语言文化多样性2022
1月24日 上午 8:00
其他

2024年第一期目录 敬请浏览!

本刊投稿网址:https://openedu.sou.edu.cn,不向作者收取任何费用。扫码关注我们《开放教育研究》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对应文章
1月23日 上午 8:38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推进教育 4.0 建设:实现以人为本的复苏

作者简介王文礼,博士,教授,江南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方向:信息化教育、比较教育学(wangwenli80@sina.com);龙显芝,硕士研究生,江南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方向:信息化教育、比较教育学(1065487051@qq.com)。摘要:新冠疫情扩大了全球教育鸿沟,影响了世界经济发展,促使人们重新思考全球教育投资。2022
2023年3月29日
其他

2023年第一期目录 敬请浏览!

本刊投稿网址:https://openedu.sou.edu.cn,不向作者收取任何费用。扫码关注我们《开放教育研究》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对应文章
2023年1月20日
其他

2022年总目录(总第 155~160 期)

本刊投稿网址:https://openedu.sou.edu.cn/,不向作者收取任何费用。扫码关注我们《开放教育研究》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对应文章
2023年1月19日
其他

教育元宇宙时代教师发展的挑战与应对

“疫”路不易,刊出如“饴”作者简介徐建,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副主任,研究方向:虚拟现实教育应用、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师生信息素养评价(xujianeisr@ccnu.edu.cn);王俊,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虚拟现实教育应用(eddywong@mails.ccnu.edu.cn);钟正(通讯作者),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虚拟现实教育应用(zhongzheng@ccnu.edu.cn);张国良,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虚拟现实教育应用(glzhang@mails.ccnu.edu.cn);冯思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虚拟现实教育应用(fengsijia@mails.ccnu.edu.cn)。
2022年6月29日
其他

智能教材研究综述

“疫”路不易,刊出如“饴”作者简介江波(通讯作者),工学博士,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研究方向:自适应学习技术、中小学编程教育研究(bjiang@deit.ecnu.edu.cn);杜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系;顾美俊,浙江省义乌市稠州中学教育集团教师。摘要:智能化是数字教材发展的必然趋势。本研究首先辨析了智能教材与数字教材、电子书包、智能导学系统的区别和联系,界定了智能教材的概念;其次,将智能教材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以智能链接为特征的初级阶段、以人机交互为特征的中级阶段、以自适应为特征的高级阶段,并整理了国外典型的智能教材开发平台;再次,从领域模型、学生模型、教学模型等维度综述了智能教材的建模技术,发现自动化的领域模型、全维度的学生模型和人机协同的教学模型是智能教材关键技术的发展趋势,指出已有应用实践表明,智能教材的使用对于多项学习指标有正向促进作用。文章最后得出智能教材的三个特征,即深度交互、学习画像和自适应,并从智能教材接受度、资源开发、政策制定和开发技术等角度分析了智能教材的研发及应用困境,以期为国内智能教材的政策制定、编写研发和学校选用提供借鉴。关键词:智能教材;数字教材;个性化学习;自适应
2022年6月27日
其他

国际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和中国实施路径

“疫”路不易,刊出如“饴”作者简介兰国帅,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大学教育学部,研究方向:智能技术教育应用、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互联网教育与在线教育、教育技术国际比较、教师信息化能力建设等(cqdxlgs@163.com);魏家财、黄春雨、李蒲,硕士研究生,河南大学教育学部,研究方向:智能技术教育应用;崔亚萌,博士研究生,河南大学教育学部,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郭倩,博士研究生,东北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摘要:高等教育亟需数字化转型。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通过文化转型、劳动力转型和技术转型,优化和转变高等教育机构的运营模式、战略方向和价值主张。我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还处于发展初期,理论层面存在概念理解不一、数字化转型目标和阶段理解模糊等问题;实践层面存在系统的战略规划、有效的模型框架、科学的评估指标和可行的实施路径缺乏等问题。本文从数字化生态系统模型的视角,采用文本分析和数字化转型模型构建方法,按照“理解数字化转型——规划数字化转型——实施数字化转型”的思路,阐明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基本原理、战略规划和推进路径,提出推进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建议,即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制定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模型框架;营造基于数据的教育决策文化氛围,构建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文化转型生态;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与培育首席数据官,构筑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劳动力转型基础;建立一体化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服务生态体系,夯实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技术转型基础。关键词: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新基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文化转型;劳动力转型;技术转型一、问题提出(一)新一代智能技术和新冠疫情等加速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受新一代智能技术和新冠疫情等外部因素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一方面,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对技术的依赖决定了技术革新成为其发展源动力。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元宇宙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智能技术,将促进高等教育领域全要素、全流程、全业务、全域的数字化转型,形成线上线下融合、智能互联、人机共融、协同共治、无边界的未来高等教育新样态(黄荣怀,2022)。另一方面,新冠疫情的冲击暴露了高等教育系统的脆弱性,催化出高等教育系统数字化韧性建设需求,倒逼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祝智庭等,2021a)。总之,新一代智能技术的革新驱动和新冠疫情的外力倒逼,形成了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推拉合力,加速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二)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亟需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郑勤华等,2022),迫切需要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创新赋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有利于四点。1)改善教育。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有助于高校采用创新性教学模式,惠及和支持更加多元的学生群体。2)提高学生成功率。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可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毕业率、学业表现和教师教学。3)助推高级别研究。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可有效促进高校改进研究方法,使以前无法实现的研究范式成为可能。4)助力简化管理。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为高校提供了改善运营模式和教学实践的创新途径,有助于高校在文化、劳动力和技术方面成功实现数字化转型。总之,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有助于高校实质转变传统运营模式、战略方向和教学实践,重新审视其价值主张,驱动其高质量创新发展。(三)教育新基建创新赋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与传统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不同,教育新基建强调以新一代智能技术牵引高等教育教学全过程、全要素的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变革(柯清超,2021),并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高等教育新基建将通过新网络、新校园、新平台、新资源、新应用、新安全六方面全面助力创建公平优质校园,推进教育融合创新和绿色韧性发展,加快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祝智庭等,2022c)。教育新基建创新赋能高等教育,推动实现高等教育整体优化、协同创新与发展。但我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祝智庭等,2022a),具体表现为三方面:第一,国际比较研究居多,主要停留在对国外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译介,较少提出可操作的本土化实施路径。例如,伍慧萍(2021)介绍了德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规划、项目布局与效果评估,总结了德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显著特征;杜岩岩等(2022)分析了俄罗斯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动因和发展历程、现实困境、战略规划和推进路径;李敏辉等(2022)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的实践经验及发展中国家院校案例,探讨了发展中国家在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多元化路径。第二,多从技术转型和劳动力转型角度探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较少统合文化转型、劳动力转型和技术转型,综合反思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例如,刘晓等(2022)探讨了数字化转型升级时代劳动者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施锦诚等(2021)尝试为数字时代我国工程教育创新与数字人才培养提供参考;祝智庭等(2022b)从新网络、新校园、新平台、新资源、新应用、新安全六方面阐释了教育新基建对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并提出相应的行动建议。第三,祝智庭教授团队(2022a)探索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本质、实践逻辑、理论框架等,但总体而言,我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系统研究相对较少,尚存以下问题:学界尚未对数字化转型达成统一的概念共识,国家层面缺乏相关顶层设计,实践中缺乏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数字化成熟度模型框架,以及清晰的实践路径。综上,我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已有研究在理论层面存在概念理解不一、数字化转型目标和阶段理解模糊等问题;实践层面存在系统的战略规划、有效的模型框架、科学的评估指标和可行的实施路径缺乏等问题。国内学界亟需探明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如何科学制定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如何有效实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本文从数字化生态系统模型的视角,采用文本分析和数字化转型模型构建方法,为高校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提供思考。二、数字化转型基本原理(一)内涵、目标、阶段和模型1.内涵解析高等教育领域中数码化(digitization)和数智化(digitalization)的增多很容易让人误认为它们就是数字化转型(digitaltransformation),但数字化转型与数码化、数智化有很大区别(兰国帅等,2020),具体体现在:1)数码化是将信息数字化,即将模拟信息转变为数字信息;2)数智化是将过程数字化,即使用数字技术和信息改变高校运作模式(如工资、采购和研究管理等);3)数字化转型是对高校进行数字化改造。高校在信息数字化和过程数字化方面的努力可能会触发或促进数字化转型,但数码化和数智化不是数字化转型,因为它们缺乏数字化转型所涉及的文化转型、劳动力转型和技术转型(见图1)。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通过文化转型、劳动力转型和技术转型,优化和转变高校的运营模式、战略方向和价值主张,即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高校价值主张和战略方向的有意转变+文化转型、劳动力转型和技术转型(见图2)。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通过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结构性创变、功能性创变、文化创变)促进高等教育的系统结构、功能、文化发生创变,增强学校的运作活力(机制灵活、体系开放、高产效、可持续)与产生更高的服务价值(公平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学习、终身学习、美好体验),丰富和拓展高等教育的使命与价值主张。2.
2022年6月24日
其他

高学历教师培养的学生成绩更优异吗?——理论争议、实证检验与政策启示

“疫”不容迟,“刊”出不误作者简介姚昊,博士研究生,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财政、教师教育(yaohaoecnu@163.com);马立超(通讯作者),博士研究生,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研究方向:教育政策与管理、教育量化评估(malc21@mails.tsinghua.edu.cn)。摘要:增加高学历教师供给是新时代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型政策工具。当前国际学术界对教师学历与学生成绩之间关系的研究存在“积极影响”和“无影响”两种观点,前者以人力资本理论、生源筛选分层理论和师生匹配理论为支撑,后者则浮现出教师学历与教学需求不匹配、低学段高学历教师知识溢出、高学历教师缺乏教学经验以及高学历教师教学投入不足四种解释。本研究基于PISA2018中国四省市数据,采用多层线性模型、PSM稳健性检验和分样本多层线性回归探究教师学历对学生成绩的影响。结果发现,控制学生家庭背景和个体认知水平后,提升教师学历有助于提高学生成绩,倾向得分匹配检验表明结果稳健,且提升教师学历对乡镇学生、弱势家庭学生、大班额学校学生成绩的提升效益更高。针对我国教师学历水平偏低、高学历教师空间分布失衡以及弱势家庭学生接受高学历教师授课的机会缺失等问题,本研究建议通过激活“增量”和优化“存量”扩大高学历教师资源供给,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结果公平,实现更公平更高质量的师资配置。关键词:教师学历;学生成绩;PISA2018;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教师资源配置
2022年4月22日
其他

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的教师角色“转型”

“疫”不容迟,“刊”出不误作者简介李芒,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师发展(leemang@bnu.edu.cn);张华阳,博士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石君齐,博士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研究方向:教师发展、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摘要: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拉开帷幕,人类模拟自身而发明的人工智能的出现,激发了人类反思和探索人类智能的好奇心。人们发现,工业革命的伟大力量不仅促进了人类改变世界的物质手段的进步,更影响到人类的意识、精神以及外部行为表现。因此,人类必须关注在变化了的新处境中,如何适应环境,塑造自己,从而积极发展。那么,作为人类群体之一的广大教师,自然离不开大环境的影响,教师的生活方式、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也必然被打上时代烙印。本研究以社会角色理论框架为依托,分析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的教师角色冲突、相关主体视角下的教师角色期望,最终突破角色桎梏,重新审视新时代教师发展的方向。研究发现,只有充分尊重作为个体的教师,才能进一步挖掘教师的主导性,在打破角色窠臼的同时帮助教师实现自我解放与超越。教师只有实现自我解放才有望挣脱工具的束缚,作为真正的教育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关键词:第四次工业革命;教师角色;自我解放
2022年4月13日
其他

未来教师的工作创新、跨界与重塑

作者简介:杨韵莹,博士研究生,墨尔本大学博士研究生院,研究方向:教师专业发展,STEM教育(yunyingy@student.unimelb.edu.au);罗泽兰,硕士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研究方向:教师反馈素养、教育技术(luozelan2021@yeah.net);董艳(通讯作者),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研究方向:STEM教育与项目化学习、跨学科学习等(yan.dong@bnu.edu.cn)。摘要:人工智能已成为全球引领教育变革创新的战略性技术,如何推动教师主动探索应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行自适应教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教师作为未来教育教学工作创新主体,既要发挥基于人工智能协作的创新意识,更要面对AI环境的创造力培养,必须与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多元交互,积极跨界,重塑自身的工作态度、角色和工作效能。面对发展迅猛的复杂技术,以及人机协同共存、共融、共生发展的真实需求,未来教师应转变和提升对智能技术的应用意识与能力,从而获得更高的发展动力,体现自我价值。关键词:人工智能;教育生态系统;未来教师专业发展;工作重塑
2022年1月24日
其他

教育元宇宙:新一代互联网教育形态的创新与挑战

作者简介:翟雪松,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方向:智慧学习环境、教育信息系统、教育技术与装备(xszhai@zju.edu.cn);楚肖燕,硕士研究生,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方向: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学习科学与技术研究(xiaoyan_chu@zju.edu.cn);王敏娟,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学习设计与技术系,研究方向:在线教学法、沉浸式学习、扩展现实(XR)、智慧校园和人工智能技术规范研究(mwang@sdsu.edu);张紫徽,浙江大学信息技术中心总工程师、智云实验室副主任、未来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zhangzihui@zju.edu.cn);董艳(通讯作者),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面向未来的学与教、STEM教育与PBL项目化学习等(yan.dong@bnu.edu.cn)。摘要:后疫情时代,教育形态已经发生重大变革,不断向着大规模、数字化、虚拟化、智能化方向演进。元宇宙被称为是第三次互联网革命,是通过去中心化架构对真实场景进行镜像的虚拟社会和社交网络。教育是元宇宙的主要行业场景和创新通道,开展教育元宇宙研究是寻求高质量教育发展道路、重塑教育主体间关系、解决教育公平等社会问题的重要方式。然而,元宇宙形态将走向何种未来以及面临何种挑战,产生何种社会影响,亟需“热炒作”下的“冷思考”。本研究从技术-社会互构视角出发,分析了教育元宇宙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及其特点和应用案例,旨在厘清教育元宇宙的生态架构。研究最后回到教育元宇宙带来的数据运维、数字版权、资本胁迫等方面的挑战,并进行批判性反思,为总结新型互联网教育模式下的教育规律作出探索。关键词:教育元宇宙;虚拟社会;镜像主体
2022年1月23日
其他

教育元宇宙:特征、机理及应用场景

作者简介:刘革平,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研究方向:智慧学习环境、在线教育系统、教育信息化战略(liugp@swu.edu.cn);高楠,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智慧学习环境(893699608@qq.com);胡翰林,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智慧学习环境(945017310@qq.com);秦渝超,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智慧教育原理(qinychao@126.com)。摘要:本文界定了教育元宇宙的概念,提炼了教育元宇宙的虚拟与现实全面交织、人类与机器全面协同以及学校与社会全面联结等特征,分析了教育元宇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赋能智慧教育环境、提供多样化教育资源、支持多元化学习活动以及实现智能教学评价的作用机理,论述了教育元宇宙在素质教育、全纳教育、职业教育以及终身教育等的应用场景。文章认为,对于教育元宇宙,我们需要理性看待,不断挖掘教育元宇宙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潜力,在抓住教育元宇宙发展机遇的同时为其应用提前布局。关键词:元宇宙;教育元宇宙;应用场景
2022年1月22日
其他

教育元宇宙的应用潜力与典型场景探析

作者简介钟正,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虚拟现实教育应用(zhongzheng@ccnu.edu.cn);王俊,博士生,研究方向:虚拟现实教育应用(1392245640@qq.com);吴砥,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师生信息素养评价、区校教育信息化评价(wudi@ccnu.edu.cn);朱莎,博士,研究方向:信息素养、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zhusha@ccnu.edu.cn);靳帅贞,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虚拟现实教育应用(2455127927@qq.com)。摘要:教育元宇宙的虚拟与真实、线上与线下融合特征,将极大拓展教与学的时空边界,促进教学观念与模式的变革。本研究首先从教育元宇宙的虚拟重现、虚拟仿真、虚实融合和虚实联动四个应用层次入手,分析教育元宇宙在情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游戏化学习和教学研训场景中的应用潜力,然后指出教育元宇宙在行业标准、信任机制和应用导向等方面面临的挑战,最后从政府部门、教育主体、行业和企业多方协同的角度,提出制定行业标准、建立管理制度和培育典型案例等推进策略。本研究从教育元宇宙的应用视角,探析其应用潜力、风险挑战及未来发展,可为我国教育元宇宙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关键词:教育元宇宙;教学场景;教学应用一、引言新冠疫情推动虚拟内容加速发展,线下教育场景数字化趋势显著,如大规模在线教学、大学在线毕业典礼、虚拟研讨等大量涌现。但在线教学情境化、交互性不足,导致学习者的临场感和参与感不佳;线下教学长期存在情感刺激匮乏、知识获取水平低、师生互动性差、跨学科协作不足等问题,难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主学习习惯。基于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ixedReality,
2022年1月21日
其他

教育何以建构一种新的社会契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报告述评

作者简介:林可,博士,硕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媒介素养教育、德育与公民教育(linke@bnn.edu.cn);王默(通讯作者),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研究方向: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mw.wang@unesco.org);杨亚雯,硕士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研究方向:德育与公民教育、少年儿童组织与教育。摘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1年11月面向全球发布了《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报告。本研究以报告英文版为主要分析文本,结合霍布斯、洛克、卢梭、马克思和恩格斯等人关于社会契约的经典理论,解读其副标题“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之意蕴,聚焦“教育需要何种新的社会契约”“新教育社会契约如何实现”以及“我国新教育社会契约的本土话语与实践”三个核心议题。本研究通过厘清社会契约的“旧传统”和“新注解”,发现该报告提出了一种不同于法学、经济学、政治学领域的社会契约概念,而是从教育学领域切入,探讨教育如何成为、如何建构、如何引领一种新的社会契约;强调从人类视角、生态视角和技术视角解读新教育社会契约的内涵及实现路径;择要分析教育学、课程、教学、教师、学校、学术科研机构、其他社会组织以及国家与非国家机构等教育要素与主体的变革方向;思考新教育社会契约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关键词:教育的未来;社会契约;新教育社会契约;教育的公共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22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