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其他

徐俊忠、吕晓琳:毛泽东“人民”概念的历史考察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3年第6期[摘
2023年12月26日
其他

石仲泉:毛泽东的科学文化现代化观雏论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3年第6期[摘
2023年12月22日
其他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3年第6期目录

本刊已启用在线投稿系统,不再接受电子邮箱以及其他途径的投稿。作者可登录本刊官方投稿网站(http://mksz.cbpt.cnki.net),成功注册后登录系统进行投稿,并可以随时登陆系统跟踪查询稿件状态。投稿过程中如遇到问题,可随时与本刊取得联系。本刊原投稿邮箱mkszyyxs@126.com将作为编辑部联系邮箱使用。本刊不收取任何费用,包括版面费、审稿费及印刷费等。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2023年12月14日
其他

曹孟勤:感觉的人性化与生态文明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3年第5期[摘
2023年11月30日
其他

张云飞|生态文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3年第5期[摘
2023年11月22日
其他

刘志洪:中国式现代化:特质、意涵与发展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3年第5期[摘
2023年11月17日
其他

任平:论中国式现代化与新时代唯物史观的中国逻辑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3年第5期[摘
2023年11月1日
其他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3年第5期目录

本刊已启用在线投稿系统,不再接受电子邮箱以及其他途径的投稿。作者可登录本刊官方投稿网站(http://mksz.cbpt.cnki.net),成功注册后登录系统进行投稿,并可以随时登陆系统跟踪查询稿件状态。投稿过程中如遇到问题,可随时与本刊取得联系。本刊原投稿邮箱mkszyyxs@126.com将作为编辑部联系邮箱使用。本刊不收取任何费用,包括版面费、审稿费及印刷费等。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2023年10月21日
其他

韩升:中国式现代化主体自觉的历史唯物主义蕴涵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3年第4期[摘
2023年9月13日
其他

李楠:深刻领悟“六个必须坚持”丰富内涵,着力推动经典著作编译工作向纵深发展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3年第4期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全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明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本内涵和实践意义,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只有深刻领悟“六个必须坚持”,才能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面对各种矛盾问题和重大风险挑战时始终做到方向明确、头脑清醒、应对有方、行动有力。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就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伊始就确立了人民至上的最高宗旨。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就像《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坚定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党从来没有自己的私利,人民的利益就是党的利益。1945年,毛泽东指出:“为了全党与全国人民的利益,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就是我们的立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坚守“人民至上”的根本政治立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就是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信自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生俱来的品格,《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经典作家在创立革命学说的时候就昭示出非凡的胸襟和充分的自信。毛泽东指出:“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在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新时代我们更应该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就是既要恪守正道,也要敢于探索新的思想和发展方向。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说:“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中国共产党就是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在发展过程中,因为守正才没有迷失方向、才没犯颠覆性错误,因为创新才把握了时代、引领了时代。守正与创新是辩证关系,坚持守正,创新才能有正确方向;不断创新,守正才能固本强基。苏联解体,殷鉴不远,撒切尔夫人曾经说过:“我们想用军备竞赛拖垮苏联,却没想到苏联在军备竞赛中越来越强。于是转而和平演变,这一招很好使。全民娱乐,向往西方,把苏联卫星国搞垮,苏联就这样解体了。”可见失去了初心离开正道,后果是多么可怕。习近平指出:“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在继承中勇于创新,勇于开拓,善于创造,懂得变通,不断推陈出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就是以解决问题为方向,勇于回答并指导解决时代和实践中遇到的重大现实课题。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毛泽东思想解决的是“在中国如何革命、如何夺取革命胜利和如何实现革命转变、走向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理论解决的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的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解决的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决的是“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问题。只有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才能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就是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说道:“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中国共产党始终善于从系统观念出发来认识和改造世界。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在批判军事与政治对立的错误倾向时曾说过:“红军的打仗,不是单纯地为了打仗而打仗,而是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并帮助群众建设革命政权才去打仗的,离了对群众的宣传、组织、武装和建设革命政权等项目标,就是失去了打仗的意义,也就是失去了红军存在的意义。”邓小平指出:“有些事从局部看可行,从大局看不可行;有些事从局部看不可行,从大局看可行。归根结底要顾全大局。”习近平强调:“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说到底,我们就是要用系统观念,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在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谱写新篇章。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就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国家利益和世界责任相结合,责任担当,互利共赢。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是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组织部分。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科学理论不断影响和改变世界的历史。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33处提到“中国”,包括引文有50处提到“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阐明了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提出了创建理想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始终坚持在正确认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基础上,推进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毛泽东提出“中国问题本来是世界的问题”“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的科学论断。他认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邓小平强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这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为人类美好未来而奋斗的大局观念和责任担当。“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我们要深刻理解其内涵要义,运用贯穿其中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指导实践,推动经典著作编译工作向纵深发展。首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经典著作编译工作的自信。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批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和进步知识分子克服重重困难甚至冒着生命危险编译出版了各种重要的经典著作。从陈望道“真理的味道是甜的”,到白色恐怖下的“伪装书”,再到延安时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出版大量译著,这些都为经典著作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高度重视经典著作编译工作,通过几代人艰苦奋斗,笔耕不辍,经典著作硕果累累,为中国共产党理论武装提供了源头活水。马克思在其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做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我们作为经典著作编译工作者,应该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坚信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真抓实干,以更加积极的担当和创造精神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作出新的贡献。其次,胸怀全局,提高站位,深化经典著作编译工作的职责认知。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服务党的理论武装一直以来是经典著作编译工作者的职责定位,做好权威性基础文本是重中之重。经典著作编译“代圣人立言,笔重千钧”,是“真正老老实实的科学工作”,这是每一代经典著作编译工作者的座右铭。2018年,为加强党的历史和理论研究,统筹党史研究、文献编辑和著作编译资源力量,构建党的理论研究综合体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成立,使经典著作编译工作有了更加坚实的守正基础和更加明晰的创新方向。讲政治顾大局,以政治自觉将自身纳入党史研究、文献编辑、著作编译这个整体框架中来考量,是新时代对经典著作编译工作的新要求。我们要在高质量完成各项重大任务的同时,拓展经典著作编译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利用自身权威性基础文本的优势,在打通马克思主义源与流方面下功夫,做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研译宣,为我院构建综合体系,打造高端平台,建设党中央可靠的文献库、思想库、智囊团作出贡献。再次,守正创新,问题导向,让经典著作编译工作在继承中求发展,在发展中谋创新。经典著作编译工作涉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典是基础性文本,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保证经典译文不走样是我们每一位编译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要为推进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批驳意识形态领域错误倾向提供文本支持。长期以来,经典著作受众面并不广,据人民出版社最新统计,截至目前,经典著作各版本总体180多种,发行量400万。这样的发行量相较于我国的人口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言就太少了。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经典著作语言体系不同于其他文本。读者对于经典著作译文的理解不如母语顺畅。二是经典著作体量很大,很难通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共计50卷3000余万字。第2版目前已出版34卷,计划出版70卷。三是以往经典著作的读者群主要定位在中国共产党高级干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家学者,这样的定位也让一般读者望而却步。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探求新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做好经典著作阐释工作,利用国内外最新编译成果,加大力量写好前言、编好注释,把经典著作说清楚。我们要进一步丰富版本体系,尝试普及读物,让经典著作“飞入寻常百姓家”。我们在一些关键节点推出的单行本很受读者欢迎,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比如我们出版的《资本论》纪念版发行了14万套,《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特辑》15种著作中的《共产党宣言》发行了70万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三部画传普及版分别入选“中宣部重点主题出版物选题”“全国优秀通俗理论读物”“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优秀通俗理论读物出版工程”“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中国好书”,以及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最近《恩格斯画传》普及版还入选了党员教育培训优秀读物。这些普及类读物形式新颖、通俗易懂,易于被普通大众阅读和理解。我们要加强横向合作传播,如加强与人民出版社交流合作,做好宣传普及工作,努力扩大经典著作发行量,真正让经典著作走进千家万户。作者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本刊已启用在线投稿系统,不再接受电子邮箱以及其他途径的投稿。作者可登录本刊官方投稿网站(http://mksz.cbpt.cnki.net),成功注册后登录系统进行投稿,并可以随时登陆系统跟踪查询稿件状态。投稿过程中如遇到问题,可随时与本刊取得联系。本刊原投稿邮箱mkszyyxs@126.com将作为编辑部联系邮箱使用。本刊不收取任何费用,包括版面费、审稿费及印刷费等。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3年第4期目录
2023年8月30日
其他

刘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性发展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3年第4期习近平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看家本领”,强调“全党都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运用,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典范,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同时,又实现了一系列创新性发展。第一,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的创新性发展。如何看待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本体论意蕴。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关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思想,汲取中华民族关于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丰富智慧,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第一,“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论断讲清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了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从“辩证统一体”到“生命共同体”的思想跃迁,从哲学存在论角度超越了自然中心论和人类中心论两种极端。第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论断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真正解决的新路径。第三,“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从生态兴衰的视角谈人类文明的兴衰更替,进一步丰富了关于人类社会史和文明史发展规律的认识。第二,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创新性发展。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正是在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科学回答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开辟了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崭新境界。在指导新时代改革发展实践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首先,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习近平指出:“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其次,坚持问题导向,强调在回答和解决时代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习近平指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再次,强调知行合一。习近平强调:“做到知行合一,既解决认识提高问题,又解决行动自觉问题。”知行合一论是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实践观的有机统一。第三,对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创新性发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事物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统一,揭示了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基本思维方法的深刻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习近平强调,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把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必须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对唯物辩证法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提出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科学思维方法。同时,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从理论上讲,运用这些思维方法就是要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认识和处理问题。与之相对,任何机械主义、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都是形而上学的。这些思维方法,不是简单的思维技巧,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思维方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法的创新性发展。第四,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观的创新性发展。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各种事物“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致力于揭示自然、社会与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发展观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发展理念上,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从发展动力、发展要求、发展标准、发展环境、发展价值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创新;在发展道路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和理论,打破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垄断,拓展了世界现代化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道路,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实现现代化发展又不希望照搬欧美发展模式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发展道路选择,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在发展目标上,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论,既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的文明形态,也超越传统社会主义的文明形态,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新样态、新模式,开辟了人类走向“真正的普遍的文明”的现实途径,成为引领时代变局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鲜明旗帜。第五,对于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与以往旧哲学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开申明是为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习近平指出:“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始终不脱离、不动摇这个立场,这是共产党人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马克思主义政党与人民关系角度,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观。首先,用“初心论”深刻阐明“为了谁”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初心不改,使命不怠,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其次,用“人民—江山”深刻阐明“依靠谁”的问题。“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只有守稳“人心这个最大政治”,才能掌握共产党长期执政规律。再次,用“答卷人”科学定位“我是谁”的问题。“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党对时代问题的解答成效,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第六,对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人类求解放”的理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世界历史高度分析了人类社会存在过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共同体(自然共同体、虚假共同体等),并前瞻人类最终形成一个“真正的共同体”,即走向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追求人类解放的立场,坚持胸怀天下,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等重要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等同于马克思所讲的“真正的共同体”。但是,二者有着思想渊源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通向“真正的共同体”的必由之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唯物史观对当前人类文明面临难题的睿智思考和独特创见,反映了对当今世界向何处去、人类向何处去等重大问题的深刻哲学思考,为处于不同社会形态的国家提供了“普遍交往”的新答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观。当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除了在上述各个方面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文化观、价值观等方面都有丰富和发展。这些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重要体现。作者单位: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刊已启用在线投稿系统,不再接受电子邮箱以及其他途径的投稿。作者可登录本刊官方投稿网站(http://mksz.cbpt.cnki.net),成功注册后登录系统进行投稿,并可以随时登陆系统跟踪查询稿件状态。投稿过程中如遇到问题,可随时与本刊取得联系。本刊原投稿邮箱mkszyyxs@126.com将作为编辑部联系邮箱使用。本刊不收取任何费用,包括版面费、审稿费及印刷费等。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3年第4期目录
2023年8月25日
其他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3年第4期目录

本刊已启用在线投稿系统,不再接受电子邮箱以及其他途径的投稿。作者可登录本刊官方投稿网站(http://mksz.cbpt.cnki.net),成功注册后登录系统进行投稿,并可以随时登陆系统跟踪查询稿件状态。投稿过程中如遇到问题,可随时与本刊取得联系。本刊原投稿邮箱mkszyyxs@126.com将作为编辑部联系邮箱使用。本刊不收取任何费用,包括版面费、审稿费及印刷费等。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2023年8月14日
其他

孙冲亚、高福进|历史主动精神:生成逻辑、认同功能与深化路径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3年第3期[摘
2023年8月2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李双套: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文明观念论言说的批判与人类文明新形态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3年第3期[摘
2023年7月14日
其他

陈金龙: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3年第3期[摘
2023年6月28日
其他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3年第3期目录

本刊已启用在线投稿系统,不再接受电子邮箱以及其他途径的投稿。作者可登录本刊官方投稿网站(http://mksz.cbpt.cnki.net),成功注册后登录系统进行投稿,并可以随时登陆系统跟踪查询稿件状态。投稿过程中如遇到问题,可随时与本刊取得联系。本刊原投稿邮箱mkszyyxs@126.com将作为编辑部联系邮箱使用。本刊不收取任何费用,包括版面费、审稿费及印刷费等。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2023年6月16日
其他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3年第2期目录

本刊已启用在线投稿系统,不再接受电子邮箱以及其他途径的投稿。作者可登录本刊官方投稿网站(http://mksz.cbpt.cnki.net),成功注册后登录系统进行投稿,并可以随时登陆系统跟踪查询稿件状态。投稿过程中如遇到问题,可随时与本刊取得联系。本刊原投稿邮箱mkszyyxs@126.com将作为编辑部联系邮箱使用。本刊不收取任何费用,包括版面费、审稿费及印刷费等。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2023年4月14日
其他

郇庆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体系研究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3年第1期[摘
2023年3月15日
其他

贾高建:关于社会历史规律问题的再探讨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3年第1期[摘
其他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3年第1期目录

本刊已启用在线投稿系统,不再接受电子邮箱以及其他途径的投稿。作者可登录本刊官方投稿网站(http://mksz.cbpt.cnki.net),成功注册后登录系统进行投稿,并可以随时登陆系统跟踪查询稿件状态。投稿过程中如遇到问题,可随时与本刊取得联系。本刊原投稿邮箱mkszyyxs@126.com将作为编辑部联系邮箱使用。本刊不收取任何费用,包括版面费、审稿费及印刷费等。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其他

孙来斌: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两制共处”问题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2年第2期[摘
2022年6月3日
其他

吴潜涛、潘一坡: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价值观的历史发展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2年第2期[摘
2022年6月1日
其他

陈金龙:从第三个历史决议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2年第2期[摘
2022年5月27日
其他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2年第2期目录

本刊已启用在线投稿系统,不再接受电子邮箱以及其他途径的投稿。作者可登录本刊官方投稿网站(http://mksz.cbpt.cnki.net),成功注册后登录系统进行投稿,并可以随时登陆系统跟踪查询稿件状态。投稿过程中如遇到问题,可随时与本刊取得联系。本刊原投稿邮箱mkszyyxs@126.com将作为编辑部联系邮箱使用。本刊不收取任何费用,包括版面费、审稿费及印刷费等。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2022年5月16日
其他

孙海洋: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内在批判及其唯物史观意蕴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2年第1期[摘
2022年4月27日
其他

陈理: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由来及发展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2年第1期[摘
其他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2年第1期目录

本刊已启用在线投稿系统,不再接受电子邮箱以及其他途径的投稿。作者可登录本刊官方投稿网站(http://mksz.cbpt.cnki.net),成功注册后登录系统进行投稿,并可以随时登陆系统跟踪查询稿件状态。投稿过程中如遇到问题,可随时与本刊取得联系。本刊原投稿邮箱mkszyyxs@126.com将作为编辑部联系邮箱使用。本刊不收取任何费用,包括版面费、审稿费及印刷费等。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2022年2月18日
其他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1年第6期目录

本刊已启用在线投稿系统,不再接受电子邮箱以及其他途径的投稿。作者可登录本刊官方投稿网站(http://mksz.cbpt.cnki.net),成功注册后登录系统进行投稿,并可以随时登陆系统跟踪查询稿件状态。投稿过程中如遇到问题,可随时与本刊取得联系。本刊原投稿邮箱mkszyyxs@126.com将作为编辑部联系邮箱使用。本刊不收取任何费用,包括版面费、审稿费及印刷费等。点击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2021年12月31日
其他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1年第4期目录

本刊已启用在线投稿系统,不再接受电子邮箱以及其他途径的投稿。作者可登录本刊官方投稿网站(http://mksz.cbpt.cnki.net),成功注册后登录系统进行投稿,并可以随时登陆系统跟踪查询稿件状态。投稿过程中如遇到问题,可随时与本刊取得联系。本刊原投稿邮箱mkszyyxs@126.com将作为编辑部联系邮箱使用。本刊不收取任何费用,包括版面费、审稿费及印刷费等。点击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其他

张神根、唐莉:两个历史决议与中国革命和建设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1年第3期[摘要]本文在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上,重新探讨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形成,回顾了两个历史决议起草的关键环节,详细阐述了围绕解决主要问题而展开的决议的丰富内容,认为两个历史决议是中国共产党人肩负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历史使命,在伟大转折关头作出的,决议的形成准备充分、方法得当,既弄清思想、又团结同志,既解决历史问题、又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启示。两个历史决议的形成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持续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更大的胜利。[关键词]
2021年7月23日
其他

韦建桦:马克思心中的蓝天和太阳——纪念献身于人类进步事业的伟大女性燕妮·马克思

这首诗与本文开头引述的那首《思念——致燕妮》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马克思一再把燕妮比喻为自己心中的“蓝天和太阳”。这个新颖的譬喻既贴切地说明了马克思对燕妮的理解之深,又真实地再现了燕妮的人格之美。
2021年6月18日
其他

石仲泉丨天翻地覆慨而慷:中国共产党的100年

(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走向富起来。20世纪80年代末,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受命于严峻历史关头,坚持改革开放,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一步走向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