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传编辑部v

其他

写回忆录好,还是家传好?这个帖子说得很明白了

家传编辑部已为20余省200余家族立传记录父辈经历传承优良家风18657107601(微信同号)经常有朋友问,他想记录一下自己或父辈的人生,但不知道什么体例比较合适。我把几个概念都理了一下,以及写作、编辑、印刷等方面的问题也说一说,朋友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看看哪种方式最合适自己。选择体例:按需定制大体而言,公众记忆有以下几种记录方式。一是家谱,这个以前用得最多。在古代传统的熟人社会,皇权不下县。宗族形成小共同体,在一定程度上行使着社会自治功能,提供公共物品,管理、支持族人生活。而一旦离开祖地、走出家门,则马上需要社会支持。在社会普遍静态的情况下,快速找到可信任的社交对象寻求社会支持,是极为迫切的。于是,家谱作为社交工具的价值就凸显出来了,即俗谚所谓「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因此,中国人见面先问哪里人,次问贵姓,其实是要确认是否同乡和同族!但到了现代社会,社会分工日细,人口迁移增多,同事、同行、同学,取代传统的同乡、同族,构成了现代人的三大社交和支持对象。于是,家谱的社会功能基本上丧失了。正因如此,很多族人对此不在意,修谱的协调难度也大大增加了。所以,若碰上想写家谱的朋友,我基本上会劝他再考虑一下。二是个人传记,达官显贵用得较多。传记是对传主生平详细、真实的描述,一般是第三人称,由专业团队采用多种研究资源,包括访谈、信件、日记、照片、报纸、参考书等,客观呈现一个人的生活史。著名传记的例子如《乔布斯传》《沈从文传》等。自传与传记的最大区别在于,自传更加主观,是传主根据自己对特定情况的记忆来呈现事实。著名的例子如《曼德拉自传》《溥杰自传》等。相对而言,传记一般是为达官贵人立传的,所以成本也高。三是回忆录,官员用得较多。有些老干部喜欢将自传称为「回忆录」,而不愿称之为「传」,主要在于自谦,认为立传是个大事,不敢逾越。但究其实,也有部分是自传。回忆录多采用主人公口述、他人加工整理,或主人公亲自动笔写作而成,一般是第一人称。内容上则侧重于特定事件或时期。如革命回忆录、工作回忆录等,著名的例子如《邱会作回忆录》《黄克诚回忆录》等。回忆录多半是一些经历了重要历史事件的当事人的工作回忆,鲜有涉及家庭生活的。与此相关的概念还有口述、自述、自传等,基本上与回忆录差不多。与传记主要写人相比,回忆录主要写事。四是家传,普通人用得最多,近几年开始流行。家传是在传记写法的基础上,以传主为中心,涉及到传主家庭最近一百年可信的历史,理清家庭发展与家风传承脉络,保存家族记忆、凸显人生价值、传承家风。家传的发起者可以是传主本人,也可以是后人记录长辈。多在家族内部流传,保存家庭记忆,以启后代。著名的例子如《嘉麟公家传》系列、《赵桂勤家传》等。与记录名人的宏大叙事不同,家传着眼大时代中普通人的经历,认为「人人都是一本书」。从目的上看,家传多半侧重于人生和家庭经历对后代的启示,以及记录亲身经历的一些历史事件,体现时代大背景下普通人的命运浮沉。对于家人而言,家传所提供的生动记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黏合家人关系,促进代际和谐,形成家风传承的完整脉络,让后人得知祖辈性格、行为方式形成的原因,并基于祖辈成败得失,调整自己的为人处事之道,使家族走上动态调整、逐步优化的进阶之路。因此,对于普通家庭、普通人而言,更应修家传而非自传,才能在公共价值和家族传承两个方面取得较好的平衡。而且,很多家传本身也会梳理刊登小家谱,记录「五服」以内核心家庭成员,在一定程度上涵盖了家谱的功能。由于收入和文化水平的原因,家传这种国外早已盛行的公众史学,最近几年才刚刚在国内兴起。在官方、学界的支持下,很多普通人也意识到了记录家史的重要性,渐趋流行。选择价格:适合最重要我给一位副省长父亲写过家传,只修改了一遍就通过了,用他的话说,「文字是没底的」,这话说得非常中肯。文字是没底的,所以高级记者可能一字10元,而有些记者可能一字只要0.5元。关键是,这只是市场普遍的认知,到了具体的传主手上,市场价越高的,却不一定是真心喜欢。比如《巴黎圣母院》《静静的顿河》总算经典名著吧,可有很多人根本读不下去,每次打开没读两页就睡着了。因此,就像买衣服,在选择作者提供写作服务时,选择自己喜欢的才是最好的,而不是越贵越好。不管是自传还是家传、回忆录,要么自己亲自写,要么委托专业机构采写。总体而言,自己写更有仪式感,但专业性很可能不能保证。我曾碰到过一位93岁的离休老干部,民国期间的大学生,6年时间未能完成,最后是在我们编辑部的帮助下才完成。甚至一位报社的总编辑,其父做了一辈子文字工作,最后还是请家传编辑部帮助写作。除了写作,就是编辑环节。有些人说,我的文字水平很高,基本上不需要编辑。这是不可能的,连毛主席著作,也都修改了很多遍。金庸晚年还把自己所有的武侠小说全部改写了一遍。还是那句话,文字是没底的,编辑的水平也是没底的。碰到好编辑,会锦上添花,碰到不好的编辑,胡乱应付。一位老三届知青,小有文名,最忌讳别人改动他的文章。在编辑他的家传时,朱子一老师曾经着手,他一看书稿大动肝火,气得都不想看了。但发给外甥女一看,说哇,面貌一新。他听到晚辈这么讲,这才仔细看了,才发现那些改动确实有必要。很多人以为做书就是设计印刷,恰恰相反,在所有成本中,设计和印刷是最低的部分,最高的成本在采访写作和编辑环节。好的编辑,编一个字也是一元的报价!所以,有些人会到路边的打印店询个价,再来跟专业机构砍价,其实是鸡同鸭讲。我大概梳理了一下相关机构的报价,以16开220页版本、印刷200册为例,记者稿费大约10万元、编辑费约5万元、设计和印刷费约1.5万元。加上税费和利润,大约在18万元左右。家传编辑部的报价是透明的,目前包括采访写作和编辑印制在内,120页2.8万元、160页3.8万元、220页7.8万元。主要是家传编辑部与高校合作,有专业和成本上的优势。如果是来稿编辑印制,则要根据书稿质量单独报价,但因为省了记者稿费,肯定会低于全包价格。如果要正式出版,另付6万元左右的书号出版费用。在这里,我特别不建议大家购买港版书号,因为根据规定,境外书号在境内使用是违法的。如果没有上市销售的需要,自印少量赠送亲友,才是正道。而且,港版书号报价也很混乱。那边出版比较自由,一个书号的成本在1000元以下,但卖给用户的,有些甚至要上万元。选择服务机构:强调专业性确定了预算,下一步就是找合适的服务机构了。市面上的服务机构,多以后期编辑印刷为主,不提供采写服务;有些提供写作服务的,多半是作家,不懂考证、没有采访能力,对于百年前的历史,他们实在无能为力;绝大多数媒体记者,一直写作消息稿,对于长篇的人物故事写作缺乏经验,不懂得探究细节。因此,在选择服务机构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需求,找相应领域最匹配、最专业的机构。有一个很简单的验证是否专业的方法,那就是请他们提供采写方案和过往案例。如果有过类似经验,又能做出你认可的方案,那大体上不会有问题。此外,单项服务的机构一般来说最专业。如果一家机构什么都做,那很可能什么都做不好。很多人认为编辑简单,实际上很考验专业性。对于传主来说,找到一位专业的编辑,至关重要。家传编辑部在编辑湖南一位厅级干部的诗集时,调整了两千多首近体诗的格律和平仄,这对外行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甚至要看创始人,比如家传编辑部,创始人有在全国知名媒体工作的经历,对调查采访和质量把关非常专业;又是作家、出版人,对后期制作较有经验;联合创始人曾任市长,对中国社情非常熟悉。到了最后的设计印刷阶段,专业的机构也会给你推荐最适合的开本、纸张、装祯、印制、装订等。差别最大的是印刷方式。成本最低的是数码打印,市面上最常见,在普通打印店就可以完成。但常见颜色不准、照片质感粗糙、喷墨不匀等情况;制版印刷纸张选择多样,颜色层次感强,色泽鲜艳漂亮,适合要求严格的订单。缺点是需要单独制版、单独上机印刷,对纸质、油墨有要求,成本也较高。此外,淘宝等网上也有一些机构提供印刷服务。你自己排好版,他们印了寄过来。对于对文字水平没有要求、只为图自己开心的朋友来说,这是最省钱省力的。另外,还有美篇也有类似的服务。平台会提供一些模板,自己可以在上面编辑,比自己在电脑上排版更省事一些。此外,几年前美篇赞助过我们一个活动,我有机会拿到过他们印制的读本。可能是因为网络图片压缩过的缘故,加上印量少,应该是数码印刷的,所以只能说还可以。如果您还有疑问待解,欢迎加我微信,家传编辑部及高校研究院提供专业的免费答疑。18657107601(微信同号)下面是一张卡片,列出了主要的工作流程,可以长按保存,以备急需。家传系列,请点击关注我
2023年10月1日
其他

父亲留下一屋子奖状,儿子说扔了吧。世上从此没了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

人活一生,有人被不断追忆,有人则如浮云,走后无人提起最近,网上一个热帖流传,让人颇为伤感深圳创业者记录,扔了吧我在深圳买二手房时,原房东刚过世不久,子女就卖了房子。房间里堆着好多老人留下的相册、奖章、日记、书籍。我打电话让收走,房东说他人已经出国了,处理不了,你们扔掉吧。翻了翻这些东西,大概都是老人一生的回忆吧,到老了还在珍藏,保存得很好。有三本相册,里面有老人年轻时的照片,站在峻岭之下,应该是个意气风发的知青。还有各种朋友的照片,背面写着落款和祝福,也有老人父母、亲友、子女各个时期的照片。放在最前面的,是一张十多年前大家庭的全家福,和子女的结婚照。其中有老伴年轻时的照片,保存得跟新的一样。底片还在,仔细地包好了。照片都仔细地过了塑,保存得很精细。五本陈旧的牛皮日记本,里面记载着从十五岁到七十多岁的琐事和感悟。有对同班女同学的暗恋;有下乡后的心路历程;还有那个特殊年代里的人和事,有年轻时的意气飞扬、挥斥方遒;有孩子呱呱落地到牙牙学语的初为人父的欣喜;也有下岗后,为了给孩子买辆自行车,四处借钱的辛酸。一个人一无所有,到外地打拼的欢乐和孤独。最后儿女都成家了,老伴却过世了,日记里剩下的只有对年轻的追忆和思念。还有很多奖状、奖章,从厂劳动模范到技术能手,还有一些到深圳后参加比赛的奖状。里面还有中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证,还有子女小时候得的各种奖状。从这些东西里,可以大概勾勒出老人的一生轨迹:是个大家庭里最小的孩子,从小受尽父母兄弟姐妹的宠爱。父母是国企职工,无忧无虑地长大,中间穿插着青春期的暗恋。在那个特殊年代到大兴安岭当知青,恢复高考后考上大学。进了国企后,从技术员做到了副总工,遇到恩爱的老伴,有了一双儿女。然后下岗,又出来打拼,在这安家。把子女培养成才,送出国外,老伴走了,孤独地度过了最后6年。我看着这些照片、笔记本到半夜,唏嘘不已,沉默无言。这些老物件承载了老人一生的美好与辛酸,子女却弃之若敝履。我把认为重要的挑出来,留下了日记、相册、奖章,还有一本五几年的新华字典,一套六几年的老版毛选,还有一些有收藏意义的书,其他的在群里送人了,剩下的送到了废品站。唉,人生再精彩,人一走,你所有的珍藏珍爱,别人看都看不懂,可怜你一世酸甜苦辣!!北京老干部日记,扔了吧将这个故事分享到微信群里,一位朋友说,他也碰到了差不多同样的事:我在北京工作,以前从一位司局级老干部的儿子手里买了一套房子,虽然很老,但内部装修很好,直接拎包入住。书架上摆满了纪念章、笔记本、书籍,打电话给那位儿子,他说父亲不在了,东西不要了,让我随便处理……好多东西我都没舍得扔,里面有毛选、刘选、邓选、马恩列斯著作、学习笔记、各种照片、合影、纪念章、青春记忆……这段话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最后的结语是:人生就是一趟旅行。你自己如果不给自己一个说法,你就相当于没有来过这个世上。「人走之后,世界不会记得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曾来过。」有些老人节俭了一辈子,想给孩子多留些钱,结果却是这般结局。老人在世的时候,没有机会告诉孩子们为什么节俭,他们只当是你吝啬,还嫌弃。如果你将这一切记录下来,让他们有空看看,定然不会如此误解!这不是虚言,一位晚辈读了父亲的家传,当场失声痛哭:原来误解了父亲大半辈子!身后被哄抢的2022年9月3日,成都一位老人突然去世,村里的工作人员在清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他叠得整整齐齐的光荣证、户口本等各种证件。但是,人们最感兴趣的,是他同样叠得整整齐齐、分装在各种袋里的百元大钞。这些钱,有些是一张一张夹在书本里,有些是捆绑好放在一只袋子里。初看不起眼,细数之下,这些钱就像变戏法似地冒出来,在大家的见证之下,装了整整一塑料袋。粗粗清点一下,加上存折里的,足足有二十多万元。在成都郊区,20万元现金足以过上相对体面的生活,但这位老人,却将这些财富积攒下来,也不知道要留给谁。从村委会负责清理来看,老人很可能没有亲生子女,或者子女不在身边。视频是他的外甥女拍下来发在网上的,她说,逝者是她的小舅。因此几乎可以确定,他是个独居老人。从他藏钱的各种方式,以及散乱地藏在各个地方来看,这些钱肯定是一点一点积攒起来的。可以说,这是他一生最大的积蓄了。可是,直到他走了,他最珍惜的那些东西,还是没有人当回事。人们欢天喜地地数钱,甚至有人在喊:「快找身份证,快找,去银行取钱!」最刺耳的是,有位女性从头大笑到尾!一本《光荣证》不小心掉了出来,被人踩在脚边。这本《光荣证》,应该是他人生辉煌的见证。但在此时此刻,除了钞票,没有一个人在意,任由它散落在脚边。直到最后清理所有遗物时,它才被当作物件收了起来。老人生前肯定想过各种身后的情景,但他应该想不到,后人竟然是大笑中计算钞票。而把他视作珍宝、精心保存的《光荣证》踩在脚边。其他的一些笔记本、证件,此刻,也都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成了废品。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人生,就是一趟旅行。你自己如果不给自己一个说法,就相当于没有来过这个世上。「人走之后,世界不会记得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曾经来过。」也有人想在记性尚好时,将自己的一生整理记录下来。万一后人哪天想起,不至于不知来处。对于长辈的这个想法,多数子女都会支持,甚至有子女会自觉动员父辈来记录。如果真的做了,《光荣证》就不会被人踩在脚边了。但大多数人,要么根本想不到留本家传;要么家人反对,最终只能像那些老人一样,一把火之后,什么都不曾留下,就像没来过这个世上。这两年,我见识了很多这样令人难过的故事。有人总觉得还早,以后再说,「子欲记而亲不讲」;也有子女终于想到写下父母的事迹,父母却又不在了;有些人,怕别人说自己沽名钓誉,从而不敢动笔;更多的人,则是子女没有耐心倾听,自己也没有能力写下来;还有些子女,对长辈往事不感兴趣,使得老人不好开口。他们觉得写了也没人看,只好放弃。看了视频,有人说,将老人的历史踩在脚下,是耻辱;有人说,人一定要对自己好点,活着的时候千万别亏待了自己;有人说,留下金银,是让子女见财起意。留下家风传承,才是让子女世代受恩。卡尔·贝克尔说,「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说的可能就是这个意思吧。家传系列,请点击关注我
2023年9月1日
其他

他留下几十箱女儿的记录,自己却只有5页。大地不会欺骗种子……

没有人不在意自己的历史我坚信大地不会欺骗种子阳光走过的地方花草一定茂盛父亲去世后,杭州姑娘叶梦雨整理遗物,发现了一箱记录自己的散文诗。从她出生,一直写到父亲逝世前。想到有些诗篇在清仓时卖给了回收站,她从北京来回飞了四五趟,专门去回收站找这些手稿,但有些已经找不到了。父亲详细地记录了女儿的一生,写自己却只用了薄薄5页纸。女儿将父亲的诗作整理出来,发表在中国诗歌网上,感动了无数年轻人。他们说:这是「父亲留给女儿最珍贵的东西!大地不会欺骗种子!」我注定早走,此生所能做的,是记录你的一生叶梦雨今年34岁,她父亲叶小平年初去世时,66岁。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关系专业硕士毕业后,叶梦雨在北京一家金融机构工作,至今已有10年。父亲去世后,她回杭州与母亲一起处理后事,却无意间发现了一箱散文诗。内容,全是她出生后父亲的记录。从牙牙学语。到送女儿去小学读书。与女儿共享亲情时光。到陪女儿高考。到女儿工作。直到2022年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为女儿写了一首诗。叶小平去世后,他开办了40年的工艺品厂歇业。清仓时,大量「不值钱」的东西被卖到回收站,直到女儿发现了几十只箱子,里面是叶小平从1970年代起收藏的书、杂志、报纸,还有很多日记本和稿纸,以及女儿从小送他的图画、留言条、小学发表的文章……叶梦雨说,爸爸的厂房里有无数个纸箱,前后搬了三次厂房,都原封不动地保存着。父亲以前不让任何人动,直到他去世后,她像开盲盒一样一一打开它们。「没想到的是,爸爸写的诗中,很多都是关于我的,笔记和日记里也有很多关于我的,这对我来说太震撼了!突然有一天你发现,有一个人的日记里,每天都写你,一个字一个字记录了你从出生到长大成人的点点滴滴,但你自己却不知道,等到发现时,这个人已经不在了,你永远没有机会见到他,已经没有机会跟他去聊了,所以对我来说是一种遗憾,很伤心。」现在,叶梦雨将父亲给她写诗的日记本带在身边,形影不离。大地不会欺骗种子叶梦雨说,以前她只知道父亲喜欢写诗,小时候经常听父亲读诗,也知道他喜欢读书,写文字,但是这些诗稿都是在他去世之后才看到的。在父亲笔下,她是听话又努力的小姑娘。「或许我也曾在爸爸的艰难时刻,给过他一些快乐和安慰。」其中一首《永恒的记忆》,被网友们奉为经典:所有恨的悲歌和爱的欢唱,拥挤在我易于激动的喉头,流向无垠。风打雨锤,日晒汗浇,炼铸成一身强筋铁骨,吃苦耐劳就成了我最大的资本。我懂得开垦和泥土是忠实的伴侣,只要勤于耕耘,丰收定会到来。难免也有歉收的时候,那又算得了什么。明天,明天,明天……我仍勤勤恳恳地耕耘。我坚信大地不会欺骗种子,阳光走过的地方花草一定茂盛。与网友一样,叶梦雨一下看到父亲这么多关于她的文字,「对我来说是一种震撼。太多遗憾了,写下来对我来说是一种治愈」。没有不爱女儿的父亲,但能留下如此完整记录的父亲,确实凤毛麟角。因此,叶梦雨感受到的是幸运:「人生太残酷了,但想想自己是幸运的。父亲留下的这些文字和回忆,会给我很多温暖和力量,可以一直陪着我。」但其实,叶小平并非知识分子,而是只有小学五年级文化程度。他总说,因为在毛选上写了一句「为保卫书籍而斗争」,就被打成了新生反革命,在10多岁就辍学,是看着「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挺过来的。后来,他办厂、自学,终于写得一笔好字、一手好诗。直到1982年,他获得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证书。这也是一代失学的有志青年,惟一弥补知识断裂的方式。因为被时代亏欠太多,叶小平这一代人非常勤奋,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起来,去厂里做事。他总觉时间不够,想做的事情太多。三年前,叶小平胃出血,进医院将整个胃都切除,身体就不是很好,很多人劝他不要办厂了,但是他对这个厂很有感情,直到去年10月底发现了胰腺癌,前一个月他还在厂里赶货,时间很紧张,好几个晚上就睡在厂里,就一张折叠床,之后身体越来越差。但他一直相信,大地不会欺骗种子。第一次认识父亲的内心,他是个孤独的人无疑,叶小平是个内心骄傲的人。他的父亲曾经是导演,家学并不贫乏。在女儿心中,一直以来他都很乐观,他一直说,回家不要唉声叹气。之前他办厂,经常跟生意人打交道,也有很多委屈和不容易,他都写在日记里,但家人很多都不知道……他的工作日记里,有很多应付款的账目上,别人收多少就是多少,很快就付给别人,他在日记里的应收款上写着,对方电话在通话中,他就写着讨不回来了……他每天看报纸,很关心国家大事,但他平时打交道的多半是生意人,所以跟他聊得来的人很少,他在日记里经常写,某个群里分享了一首诗歌,但是没有人回应……女儿说:「我和他通话中,他经常讲国家大事,我总觉得他不关心我。但在日记里,妈妈关于转述我的所有事情,他全部都写进了日记里。」他对人全心全意,送煤气的师傅家里孩子高考,他专门到师傅家里送去水果红包,勉励他好好学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有时对方也难免误解他的好意,所以他在日记里写:「我以溪流般的心情去寻找友谊,但溪流却总是碰到礁石。」「从小我就知道爸爸很辛苦,虽然他做生意,但他同时又多愁善感,很同情弱者。他的很多内心世界我也是从现在他留下的这些手稿里看到的。」叶梦雨说,有关她的故事,父亲从她出生前,一直写到2022年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在这些遗作中,有女儿小时候送给他的图画、留言条、发的短信。箱子里,还有一家三口一起出游时捡回来的石头。有条航空毯也在箱子里,上面写着「2018年」,女儿这才想起来,当年她带父亲去美国,回到北京时他特意找到留下来的。更令人难过的是,这些诗稿发现得比较晚,本来都已经卖给了回收站,女儿从北京来回飞了四五趟,专门去回收站找这些手稿,但有些已经找不到了。「他写这些文字就好像特意想留住时间一样,情感很细腻,细腻到很让人心疼。爸爸走后,大家都在厂房二楼清理仓库时,而我却拼命地在找他的文字。」没有人不在意自己的历史人活在这个世上,除了在意子女往哪里去,不可能不在意自己从哪来、自己是谁。可惜的是,叶小平写了几大箱女儿,有关自己的却只有寥寥几笔,五页纸,题为《永不褪色的记忆——代自传》。由此可见,叶小平非常看重传记的价值。可惜的是,这个手稿,叶梦雨也是第一次看到。否则的话,她可能会很早就采访父亲,写一本完整的传记。他留下的一条纸上说:「我记录是为了,岁月流逝使我心安!」他说,写作是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时间不能留存,思想转瞬即逝,但是文字却可以见证,若干年后看到就恍如昨日。他在赠女儿的一张纸上说,日记是一个人的历史——一个家庭的历史、一个家族的历史、一个国家的历史,一部世界史,不都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历史吗?写下来,从此就有了我们自己的历史!叶梦雨说,以前清明或假期,父亲总带她回罗溪爷爷奶奶故居。在这里,爸爸会除草、修漏、打扫、奉上供品,在房间里走走看看,翻阅书架上他早年的劳动绘画日记。但她一直不理解具体的原因。直到看了书稿,才知道父亲是如何思念奶奶,正如她现在思念父亲。在那些书稿上,叶小平写着:所有日子都会如约而来,只是母亲不再来。是啊,清明、端午、中秋、春节……诗中「你的小儿,狗一样仍在挖泥挑土,世界上最巨大的忍耐和沉默,面对世界上最不公平的歧视」,深沉地刺痛了我们的心。每次来老家祭拜爷爷奶奶时,叶小平总会让女儿写一张纸条,放在书桌抽屉里。他走后,女儿发现抽屉里竟是厚厚一叠纸条,原来每次他也写一张。读这一抽屉的纸条和落款日期,女儿才知道父亲曾经那么频繁地来到这里,清晨、傍晚、深夜……有时待上一整天。这可能是叶小平给母亲的绝笔吧。留给后人的每一个字,都是存在过的痕迹看了这些诗稿,网上一片感动之声。Accj:羡慕这位女儿,父亲留下的是多大的财富啊。突然,想我的爸爸了……锦:我有一样的爸爸,在我34岁时爸爸在即将完工的新房工地里意外走了,多年过去,我现在只想不停寻找他的文字、找亲戚听说爸爸的经历故事。爸爸随笔留在旧报纸上写给女儿和女婿的藏头诗,是我最珍贵的东西。吴月静:一个平凡的人的一生,也可以很浪漫清风明月:我公公离世后,我们也翻到了他生前的照片,每一张后面都仔细标注了时间地点事件,还有手抄的著作,精彩之处圈圈点点,报纸上的国家大事也都分门别类剪辑下来,贴好装订好……哎,要是早点发现就好了,我和公公还能探讨一下。想念你,公公Y-Y:爸爸走后,我也翻到了他的日记,从和我妈妈结婚到现在,一些生活的细节。还有生病以来每天哪些人来看了他陪他聊天什么的。泪目汤团77:浓浓的父爱!想到了我自己的爸爸,和他的手抄诗~现在翻阅,都是他存在的痕迹。于我而言,尤其珍贵!家传编辑部已为20余省200余家族立传记录父辈经历传承优良家风18657107601(微信同号)家传系列,请点击关注我
2023年8月11日
其他

人生的最后一件事:清理记忆,不留遗憾

书信、照片等装载着浓厚情感寄托的纪念品整理浓缩为一本书、一个视频作品去年,一篇《父亲留下一屋子奖状,儿子说扔了吧。世上从此没了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让多少人黯然神伤。最近,我读了一篇讲述《瑞典式死亡清理的优雅艺术》的文章,又让多少老人感同身受:与其批评子女对父辈贡献和记忆的无视甚至毁灭,不如多替子女考虑下,自己整理完毕,给子女留下一个干净而有意义的世界。三年整不完的记录这本书的作者MargaretaMagnusson在母亲去世、婆婆去世,以及相伴近50年的丈夫去世后,仅花在整理有形遗物上的时间,就超过一整年。而人一生才八九十年!关键是,这些东西本来就是身外之物,也没有多少情感寄托,说不定早就想扔掉了,只是舍不得而已。实际上,对作者而言,这些有形的东西还不是最可怕的。箱子和袋子里装满了照片和纪念品,书柜上是一堆堆文件。仅仅读这些文件,可能要花掉她几年时间。但不读,难道就这样扔掉吗?如果继续保留,难道让自己的子女去读吗?自己完不成的事,怎么可能留给子女?「一切都很令人感到绝望。」作者说。正如那位在北京买了二手房的小伙子,面对已经故去的老房东一屋子书信和奖章等精神遗产,既不敢轻易销毁,又无力处理。问老房东的儿子,也已经五六十岁,只能让他当废品扔掉。因此,作者建议,人应该在自己身体健康时,将书信、相片等装载着浓厚情感寄托的纪念品,全部存放在一个箱子之中。但更多的人则根本完不成,因为随着电子记录手段的普及,电脑、手机、网络平台上,到处都是人们留下的记录,这些可用「浩如烟海」来形容的内容,一个子女穷其一生,也未必能够整理完毕。同床共枕50年的夫妻,未必完全了解另一个人的所有世界。何况,父母与子女只有一二十年的同居相处,让已经步入老年的子女整理父辈一生积攒的资料,本就是不可能的事。可怜他用力记录,却还是不留下一丝痕迹杭州有位姓王的山东南下老干部,在杭州图书馆的推荐下找到家传编辑部,希望能够协助整理他的一屋子书稿。编辑上门时,发现他的房间就像毛主席的卧室,就连半边床也是书稿。他说,自己整理了几年,已近绝望。找孙女帮助打了万把字,就不愿意再整理了。至于子女辈,正当工作风生水起,只能口惠而实不至。他希望官方帮助整理,但级别不够,无人理会。他向家传编辑部求助,但不愿付作者费用。那间房子位于延安路,离西湖很近。走出他家的时候,阳光很好,但我知道,一旦老人离世,这一屋子东西,根本没人看得懂,只能付之一炬。你最为珍惜的,积攒了一辈子的,到时一切归零。也有例外。杭州知青杜平趁身体还可以,不但整理了父母、自己的所有文件资料,在家传编辑部的协助下完成了家传《老杜家纪事》,还协助侄女整理了兄长的遗物,形成了一部《杜中传》。大功告成的那天,可谓人生圆满,从此了无遗憾。这个世界如此纷繁复杂,只有你自己,才是自己的历史学家。被放弃的一行李箱书稿前段时间,一位退休的南京处级干部找到家传编辑部,委托写作家传。她家是南洋归国的华侨,祖辈经历非常丰富,现在一个大家族分散在美国和国内的南京、上海、杭州等地。他们家的优势在于,留下的书稿和图片资料很完整,时间跨度长达百年,但问题同时来了:非专业人士,根本无力整理。他们集家族之力努力了几年时间,眼看着晚辈都步入老年,最终选择了专业机构。家传编辑上门时,除了看到大批已经精心整理过的用于家传写作的宝贵资料,还有一大箱他们决定放弃的书稿。朱子一老师翻了翻,问能不能送给家传博物馆收藏、展出,家属一口答应:有个好的去处,总好过被送进垃圾回收站。回来后,家传组织了三位研究生组成研究小组,将老先生一生的论文、专著、手稿全部整理出来写成节略,并补充时代背景,形成了从1950年代以来,到2000年间,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完整记录,以及半个世纪间经济管理思路的深化过程。「是一部完整的长三角经济发展史!」完稿后,三位研究生也惊叹不已。有些东西,在有心人眼里宝贵,在外行面前就是废品。因此,在世时请人整理好自己的东西,正如旅行时要提前打包行李一样。也有人就这么做了。叶小静父亲是民国期间杭州城里的少爷,新中国成立后将家产全部交公。逝世很多年后,子女才发现他留下了一叠自传手稿和相关历史事件的记录,借助于一箱日记,他们也完成了父亲的家传。昨日,我读到《21世纪经济报道》原发行人沈灏老师的一篇文章,讲其妻子姨父去世前,经常在一本黑色笔记本上写东西,但一见到别人靠近就收起来了。老人去世后,儿子从美国赶回来处理后事,在殡仪馆得知了这个本子,便停下来翻找这本神秘的笔记本。找到后,人们倒吸了一口气:老人用工整的钢笔字,详详细细地写下了自己葬礼的各项要求,各项细节。包括用什么遗照,穿什么衣服,用什么样的灵车,灵车上怎么布置,车头上贴什么,左右车身上贴什么,白纸或黑纱上面写什么文字——就是部「葬礼指南」。还有,灵车应该怎么走,先去哪儿,再去哪儿,在那儿停留多久,再沿着什么路线,一定要经过哪些地方,哪条街,哪条河,哪些是他小时候出生玩耍的地方,哪些是他工作后引以自豪的地方,等等,一一都有规划,都必须让灵车经过。还有,他的告别仪式应该怎么办,请什么人,讲什么话,家人要怎么办,以及他的墓地怎么弄,他留下的东西怎么处理。满篇文字,都是对生命的热爱,对家人的留恋,对自我的认可,对故土的乡愁。凡留下的,都是珍贵的除了黑色的本子,旧木盒子里还有一本红色笔记本,更厚。这既是一本笔记本,也是剪贴本。详细记录了四个女儿一个儿子的成长过程,以及孩子各自成家立业后的状况。剪贴了这个过程中的各类照片以及来往信件,甚至跟自己孩子周游世界的机票、明信片等等,而且都做了详细的说明。这是一个充满了幸福感的本子,身为一个伟大父亲的证明。以前老人散步时说过,他很遗憾,一辈子普普通通,没做过特别成功的事业。完全不是的。忽然想起了一句话:告别要趁早。老人的预感是准确的,尽管最后度过了一个无法自理的短暂阶段,但他如自己所愿,拥有了一个体面而完整的人生。Margareta因此总结出了一套独到的整理哲学——人应当在离开前整理好自己的物品,避免给家人留下一堆烂摊子。这不仅能够让儿女或者亲友尽快走出丧亲之痛,不必再体会翻阅旧物时的难过与心碎。也会让他们能够更轻松地处理后事:你已经把不需要的大部分东西都提前清理了,他们就知道留下的东西对你而言,都是珍贵的,而无需再纠结如何处理父母一生收藏和积攒的剪报、线团等物品。「请不要这样对待你的孩子,我今年61岁,已经开始着手清理那些我们不需要的东西了。」整理一生积攒下的物品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这个过程,相当于帮子女提前整理了自己的遗物,也是一个可贵的经历。因此,「清理工作」的开始宜早不宜迟,所保留的东西也就被赋予了更深、更永久的意义。家传系列,请点击关注我
2023年8月11日
其他

父亲留下一屋子奖状,儿子说扔了吧。世上从此没了那个意气奋发的青年

人活一生,有人被不断追忆,有人则如浮云,走后无人提起最近,网上一个热帖流传,让人颇为伤感深圳创业者记录,扔了吧我在深圳买二手房时,原房东刚过世不久,子女就卖了房子。房间里堆着好多老人留下的相册、奖章、日记、书籍。我打电话让收走,房东说他人已经出国了,处理不了,你们扔掉吧。翻了翻这些东西,大概都是老人一生的回忆吧,到老了还在珍藏,保存得很好。有三本相册,里面有老人年轻时的照片,站在峻岭之下,应该是个意气风发的知青。还有各种朋友的照片,背面写着落款和祝福,也有老人父母、亲友、子女各个时期的照片。放在最前面的,是一张十多年前大家庭的全家福,和子女的结婚照。其中有老伴年轻时的照片,保存得跟新的一样。底片还在,仔细地包好了。照片都仔细地过了塑,保存得很精细。五本陈旧的牛皮日记本,里面记载着从十五岁到七十多岁的琐事和感悟。有对同班女同学的暗恋;有下乡后的心路历程;还有那个特殊年代里的人和事,有年轻时的意气飞扬、挥斥方遒;有孩子呱呱落地到牙牙学语的初为人父的欣喜;也有下岗后,为了给孩子买辆自行车,四处借钱的辛酸。一个人一无所有,到外地打拼的欢乐和孤独。最后儿女都成家了,老伴却过世了,日记里剩下的只有对年轻的追忆和思念。还有很多奖状、奖章,从厂劳动模范到技术能手,还有一些到深圳后参加比赛的奖状。里面还有中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证,还有子女小时候得的各种奖状。从这些东西里,可以大概勾勒出老人的一生轨迹:是个大家庭里最小的孩子,从小受尽父母兄弟姐妹的宠爱。父母是国企职工,无忧无虑地长大,中间穿插着青春期的暗恋。在那个特殊年代到大兴安岭当知青,恢复高考后考上大学。进了国企后,从技术员做到了副总工,遇到恩爱的老伴,有了一双儿女。然后下岗,又出来打拼,在这安家。把子女培养成才,送出国外,老伴走了,孤独地度过了最后6年。我看着这些照片、笔记本到半夜,唏嘘不已,沉默无言。这些老物件承载了老人一生的美好与辛酸,子女却弃之若敝履。我把认为重要的挑出来,留下了日记、相册、奖章,还有一本五几年的新华字典,一套六几年的老版毛选,还有一些有收藏意义的书,其他的在群里送人了,剩下的送到了废品站。唉,人生再精彩,人一走,你所有的珍藏珍爱,别人看都看不懂,可怜你一世酸甜苦辣!!北京老干部日记,扔了吧将这个故事分享到微信群里,一位朋友说,他也碰到了差不多同样的事:我在北京工作,以前从一位司局级老干部的儿子手里买了一套房子,虽然很老,但内部装修很好,直接拎包入住。书架上摆满了纪念章、笔记本、书籍,打电话给那位儿子,他说父亲不在了,东西不要了,让我随便处理……好多东西我都没舍得扔,里面有毛选、刘选、邓选、马恩列斯著作、学习笔记、各种照片、合影、纪念章、青春记忆……这段话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最后的结语是:人生就是一趟旅行。你自己如果不给自己一个说法,你就相当于没有来过这个世上。「人走之后,世界不会记得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曾来过。」有些老人节俭了一辈子,想给孩子多留些钱,结果却是这般结局。老人在世的时候,没有机会告诉孩子们为什么节俭,他们只当是你吝啬,还嫌弃。如果你将这一切记录下来,让他们有空看看,定然不会如此误解!这不是虚言,一位晚辈读了父亲的家传,当场失声痛哭:原来误解了父亲大半辈子!身后被哄抢的2022年9月3日,成都一位老人突然去世,村里的工作人员在清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他叠得整整齐齐的光荣证、户口本等各种证件。但是,人们最感兴趣的,是他同样叠得整整齐齐、分装在各种袋里的百元大钞。这些钱,有些是一张一张夹在书本里,有些是捆绑好放在一只袋子里。初看不起眼,细数之下,这些钱就像变戏法似地冒出来,在大家的见证之下,装了整整一塑料袋。粗粗清点一下,加上存折里的,足足有二十多万元。在成都郊区,20万元现金足以过上相对体面的生活,但这位老人,却将这些财富积攒下来,也不知道要留给谁。从村委会负责清理来看,老人很可能没有亲生子女,或者子女不在身边。视频是他的外甥女拍下来发在网上的,她说,逝者是她的小舅。因此几乎可以确定,他是个独居老人。从他藏钱的各种方式,以及散乱地藏在各个地方来看,这些钱肯定是一点一点积攒起来的。可以说,这是他一生最大的积蓄了。可是,直到他走了,他最珍惜的那些东西,还是没有人当回事。人们欢天喜地地数钱,甚至有人在喊:「快找身份证,快找,去银行取钱!」最刺耳的是,有位女性从头大笑到尾!一本《光荣证》不小心掉了出来,被人踩在脚边。这本《光荣证》,应该是他人生辉煌的见证。但在此时此刻,除了钞票,没有一个人在意,任由它散落在脚边。直到最后清理所有遗物时,它才被当作物件收了起来。老人生前肯定想过各种身后的情景,但他应该想不到,后人竟然是大笑中计算钞票。而把他视作珍宝、精心保存的《光荣证》踩在脚边。其他的一些笔记本、证件,此刻,也都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成了废品。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人生,就是一趟旅行。你自己如果不给自己一个说法,就相当于没有来过这个世上。「人走之后,世界不会记得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曾经来过。」也有人想在记性尚好时,将自己的一生整理记录下来。万一后人哪天想起,不至于不知来处。对于长辈的这个想法,多数子女都会支持,甚至有子女会自觉动员父辈来记录。如果真的做了,《光荣证》就不会被人踩在脚边了。但大多数人,要么根本想不到留本家传;要么家人反对,最终只能像那些老人一样,一把火之后,什么都不曾留下,就像没来过这个世上。这两年,我见识了很多这样令人难过的故事。有人总觉得还早,以后再说,「子欲记而亲不讲」;也有子女终于想到写下父母的事迹,父母却又不在了;有些人,怕别人说自己沽名钓誉,从而不敢动笔;更多的人,则是子女没有耐心倾听,自己也没有能力写下来;还有些子女,对长辈往事不感兴趣,使得老人不好开口。他们觉得写了也没人看,只好放弃。看了视频,有人说,将老人的历史踩在脚下,是耻辱;有人说,人一定要对自己好点,活着的时候千万别亏待了自己;有人说,留下金银,是让子女见财起意。留下家风传承,才是让子女世代受恩。卡尔·贝克尔说,「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可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家传系列,请点击关注我
2023年4月1日
其他

写一部家传,你只需做两步!

人人都是一本书一本家传抵万金很多朋友问,写一部家传,涉及到上百年、五六代人的故事,是一个特别大的工程,一般人可能根本完不成。但在专业人士眼里,这事虽然很大,但并没有那么难。我们家传创始人朱子一教授,曾经有20年媒体经历,所以能够在采访、编辑、出版等各个环节全部打通。经常有朋友来问,究竟要怎么准备。朱子一老师梳理了一下,列出了10个步骤,但作为传主,只需要做2步,其他的8步,都由专业作者和编辑来完成。有些事,对有些人来说,20年完不成,但对专业人士来说,可能一个月就做完了。下面这10个步骤,供大家参考。一
2023年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