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电力说

其他

两部门出台新政策:保障锂电池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稳定!(附| 锂电产业链全景地图)

31241)、《固定式电子设备用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
2022年11月21日
其他

发改委:鼓励民企加大风光、储能项目投资力度!

11月7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支持民间投资参与102项重大工程等项目建设。已确定的交通、水利等项目要加快推进,在招投标中对民间投资一视同仁。鼓励民营企业加大太阳能发电、风电、生物质发电、储能等节能降碳领域投资力度。加快民间投资项目前期工作。加强用地(用海)、用能、用水、资金等要素保障,促进项目落地实施。支持制造业民间投资转型升级。鼓励民营企业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快设备更新升级,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深入落实降成本各项政策。推进降低企业用能、用地、房屋租金等成本。文件如下: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意见发改投资〔2022〕165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全国工商联,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2022年11月7日
其他

支持企业建设“光伏+储能”!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正式印发

8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发展目标:“十四五”期间,建成一批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研发、示范、推广一批减排效果显著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工艺装备产品,筑牢工业领域碳达峰基础。到
2022年8月1日
其他

新型储能政策、产业图谱、新技术大全(建议收藏)

储能,左擎可再生能源,右牵新能源车,被称为碳中和的“龙脉”。储能对光伏和风电装机目标的达成,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乃至双碳目标的实现,都有着重要意义。除抽水蓄能外的储能方式,称之为“新型储能”。根据国家规划文件,新型储能包括:钠离子电池、铅炭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氢(氨)储能、热(冷)储能、飞轮储能、重力储能、超级电容、液态金属电池、固态锂离子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等等。能源电力说将新型储能政策、产业图谱、各种新技术路线集合为一篇,供产业朋友们参考。1.新型储能政策产业发展,政策先行。一篇看全2021年至今新型储能核心政策。01●
2022年7月16日
其他

新型储能赛道变革:替换三元锂,钒电池真有那么香吗?

日前,国家能源局发布《防止电力生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2022年版)(征求意见稿)》,强调中大型电化学储能电站不得选用三元锂电池、钠硫电池,不宜选用梯次利用动力电池。政策对储能安全的要求进一步调高,钒电池具有安全性高、环保、循环次数长等特性,有望成为大中型储能的重要方式。钒电池,是一种怎样的新型储能技术?成本与市场空间如何?有哪些落地项目?多少企业参与?1.什么是钒电池?全钒液流电池,是一种以金属钒离子为活性物质的液态氧化还原可再生电池。全钒液流电池正、负极活性物质,分别储存在独立的电解液储罐中。在对电池进行充、放电时,正负极电解液在离子交换膜两侧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同时,通过电堆外泵的作用,储液罐中的电解液不断送入正极室和负极室内,以维持离子的浓度,实现对电池的充放电。钒电池工作原理图与锂电池不同的是,液流电池的电解液与电堆是分离的,全钒液流电池电解质离子存在于水溶液中,因此不会发生热失控、燃烧、爆炸。钒电池支持频繁充放,液态的电解液使得过充过放也不会造成爆炸和电池容量下降,钒电池是目前电化学储能技术路线中安全性较高的技术路线。钒电池,电堆大小决定功率,电解液储量和浓度决定容量,也因此可实现电池规模灵活扩展,适用于千瓦级到百兆瓦级储能电站。2.成本与市场空间如何?钒电池目前初装成本仍较高,约是锂离子电池的2倍以上。据已披露具体投资金额的全钒液流储能项目进行成本测算,项目总投资成本在3.8-6.0
2022年7月15日
其他

沙子储能电站,是什么样的?

你在夏日暴晒过的沙滩上赤脚走过吗?沙子吸收太阳的热量,变得灼热。芬兰一家初创公司Polar
2022年7月14日
其他

搬砖、运砂石、吊重物…各种冷门重力储能,都是什么样的?

通过抽水、搬砖、运砂石、吊重物来储能?说的是一种冷门的新型储能技术——重力储能。利用建筑物、山体、地形等高度差,通过将“重物”运上运下,实现电能和重力势能之间的转换,进而储电与发电。新技术的出现,靠的是脑洞。打开脑洞,今天来看各种“奇奇怪怪”的“重力电池”。1.新型抽水蓄能“海底巨蛋”储能2021年,德国法兰克福歌德大学荣誉教授Horst
2022年7月11日
其他

2022上半年新型储能政策大全

储能在电力系统中主要作用是削峰填谷、稳定电网运行,提高电网运营效率和质量。除抽水蓄能外的储能方式,称之为“新型储能”。根据国家规划文件,新型储能包括:钠离子电池、铅炭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氢(氨)储能、热(冷)储能、飞轮储能、重力储能、超级电容、液态金属电池、固态锂离子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等等。产业发展,政策先行。2022上半年,新型储能政策陆续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明确新型储能可作为独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公布了储能技术路线图;《“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是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的核心指导方案。能源电力说梳理了2021-2022年上半年储能政策,供产业朋友参考。2022年新型储能政策01《防止电力生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2022年版)(征求意见稿)》6月29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防止电力生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2022年版)(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针对电化学储能电站火灾事故提出:中大型电化学储能电站不得选用三元锂电池、钠硫电池,不宜选用梯次利用动力电池;选用梯次利用动力电池时,应进行一致性筛选并结合溯源数据进行安全评估。(政策全文)02《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6月7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通知指出要建立完善适应储能参与的市场机制,鼓励新型储能自主选择参与电力市场,坚持以市场化方式形成价格,持续完善调度运行机制,发挥储能技术优势,提升储能总体利用水平,保障储能合理收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文件还明确:新型储能可作为独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鼓励新能源场站和配建储能联合参与电力市场;充分发挥独立储能技术优势提供辅助服务,由相关发电侧并网主体、电力用户合理分摊;适度拉大峰谷价差,为用户侧储能发展创造空间;建立电网侧储能价格机制,探索将电网替代型储能设施成本收益纳入输配电价回收等等。(政策全文)03《“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6月1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气象局、林草局等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在新型储能方面提出: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明确新型储能独立市场主体地位,完善储能参与各类电力市场的交易机制和技术标准,发挥储能调峰调频、应急备用、容量支撑等多元功能,促进储能在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多场景应用。创新储能发展商业模式,明确储能价格形成机制,鼓励储能为可再生能源发电和电力用户提供各类调节服务。创新协同运行模式,有序推动储能与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利用水平。(“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全文)04《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5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
2022年7月5日
其他

深度调峰到底是什么?看这篇就懂了

近日,国家能源集团江苏太仓公司在不供热、不转湿态、不开启旁路排放运行工况下,完成了江苏省首台600兆瓦同类型机组,20%负荷深度调峰试验。为什么要参与深度调峰?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发电天团中的风电、水电、光伏等新能源装机容量持续增加,火电由主体性电源逐步向辅助服务型电源转变。但是,目前在风小、枯水期、阴雨天等特殊条件下,新能源不能保证稳定产出电能,此时相对稳定的火电就要顶上,以深度调峰的方式,继续完成发电的使命。什么是深度调峰?深度调峰就是受电网负荷峰谷差较大影响,而导致各火电厂降出力,发电机组超过基本调峰范围进行调峰的一种运行方式,一般深度调峰的负荷率多为40%至30%。在区域电网的用电需求量图中,有着高低起伏的曲线,我们把曲线最高点称为“峰顶”,把曲线最低点称为“峰谷”,在“峰顶”意味着用电量大这时候火电厂要“多出力”。而在“峰谷”时,则需要降负荷减少发电量,根据用户需求控制发电量的整个过程称为“调峰”。至于“深度调峰”,我们可以用数值反映
2022年7月3日
其他

能源局:中大型电化学储能电站不得选用三元锂电池!

6月29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防止电力生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2022年版)(征求意见稿)》。该《征求意见稿》针对电化学储能电站火灾事故提出:中大型电化学储能电站不得选用三元锂电池、钠硫电池,不宜选用梯次利用动力电池;选用梯次利用动力电池时,应进行一致性筛选并结合溯源数据进行安全评估。防止电化学储能电站火灾事故具体要求如下:1.电化学储能电站站址不应贴邻或设置在生产、储存、经营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场所,不应设置在具有粉尘、腐蚀性气体的场所,不应设置在重要电力设施保护区内。中大型电化学储能电站不得选用三元锂电池、钠硫电池,不宜选用梯次利用动力电池;选用梯次利用动力电池时,应进行一致性筛选并结合溯源数据进行安全评估。2.锂离子电池设备间不得设置在人员密集场所,不得设置在有人居住或活动的建筑物内部或其地下空间。锂离子电池设备间应单层布置,宜采用预制舱式。站房式锂离子电池设备间,单个防火分区电池容量不宜超过6MW·h;超过6MW·h时,室内应设置固定自动灭火系统,系统的灭火效果和技术参数应符合本文件2.12.6的规定。3.储能电池单元回路应配置直流断路器等开断设备,电池簇应设置簇级断路器。电池管理系统应具备过压、欠压、压差、过流等电量保护功能和过温、温差、气体等非电量保护功能,能发出分级告警信号或跳闸指令,实现就地故障隔离。4.锂离子电池设备间内应设置可燃气体探测装置,当H2或CO浓度大于50×10-6(体积比)时,应联动断开舱级和簇级断路器,联动启动通风系统和报警装置。铅酸/铅炭、液流电池室内应设置可燃气体探测装置,联动启动通风系统和报警装置。5.
2022年7月1日
其他

飞轮储能,香吗?

通过旋转“陀螺”来储能,这是一种怎样的储能技术?在《“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中,“飞轮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被列入“十四五”新型储能技术试点示范重点。飞轮储能工作原理如何?市场空间多大?怎样的应用场景及落地案例?有哪些企业参与?1.什么是飞轮储能?飞轮储能是一种物理储能方式,原理是利用高速旋转的飞轮所拥有的惯性来储存能量。充电时,飞轮电动机加速旋转,把电能转换为飞轮的机械动能并储存起来;放电时,由高速旋转的飞轮带动发电机,将机械动能转换为电能。飞轮储能就像一种可以储存电能的陀螺。飞轮储能系统由飞轮、电动机-发电机、电力电子变换装置三个核心部分组成。其中,飞轮决定储存能量的多少,电力电子变换装置决定输入输出能量的大小。飞轮储能系统具有响应快、寿命长、温度适应性好、效率高、容量大、对环境友好等优点。1.响应速度快:毫秒级充放电,工作转速在3000-12000转之间。2.
2022年6月28日
其他

户用储能研究报告(附下载)

储能在电力系统中主要作用是削峰填谷、稳定电网运行,提高电网运营效率和质量。新型电力系统之下,可再生能源的占比逐年提升,波动性和间歇性对于电网的消纳带来极大的难度,需要大规模配备储能装置。电化学储能响应速度快、转换效率高、模块化可控,且不受地理环境限制,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的占比提升,电化学储能应用前景广阔。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由于能源对外依赖程度高,叠加全球地缘关系持续紧张,导致能源价格波动较大,居民用电平均价格处在高位。随着欧美等地区在新能源发电转型步伐加快,户用屋顶光伏装机大幅提升,催生了户用光伏+储能独特的电力使用方案。户用储能目前发展现状如何?有哪些模式?新机会几何?如果你想知道的话,一起来看这份户用储能分析报告。完整户用储能报告下载(限时7天)关注能源电力说,回复关键词“户用储能”更多新型储能、新型电力系统、数字能源报告可扫码进入【能源电力说·能见度】下载▼▼▼(资料每日更新)
2022年6月8日
其他

定了!新型储能可作为独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

6月7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通知指出要建立完善适应储能参与的市场机制,鼓励新型储能自主选择参与电力市场,坚持以市场化方式形成价格,持续完善调度运行机制,发挥储能技术优势,提升储能总体利用水平,保障储能合理收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文件还明确:新型储能可作为独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鼓励新能源场站和配建储能联合参与电力市场;充分发挥独立储能技术优势提供辅助服务,由相关发电侧并网主体、电力用户合理分摊;适度拉大峰谷价差,为用户侧储能发展创造空间;建立电网侧储能价格机制,探索将电网替代型储能设施成本收益纳入输配电价回收等等。政策原文如下(已划重点)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2022年6月7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印发!

6月1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气象局、林草局等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目标到
2022年6月1日
其他

刚刚!国办发布促进新能源发展21条(附解读)

、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方案提到21条内容支持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国家发展改革委
2022年5月30日
其他

新型储能政策大全(最新版)

储能,左擎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右牵动力电池与新能源车,被称为碳中和的“龙脉”。储能对光伏和风电装机目标的达成,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乃至双碳目标的实现,都有着重要意义。产业发展,政策先行。2021年至今,新型储能政策陆续出台,不断助攻新型储能赛道。能源电力说梳理了2021-2022年5月储能政策,供产业朋友参考。2022年新型储能政策01《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加强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管理的通知》5月25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关于加强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管理的通知。通知中从高度重视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管理、加强电化学储能电站规划设计安全管理、做好电化学储能电站设备选型、严格电化学储能电站施工验收、严格电化学储能电站并网验收、加强电化学储能电站运行维护安全管理、提升电化学储能电站应急消防处置能力七个方面对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提出了具体措施。(《通知》全文)02《电力可靠性管理办法(暂行)》4月25日,国家发改委官网公布《电力可靠性管理办法(暂行)》明确:积极稳妥推动发电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储能建设,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加强安全管理,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建立新型储能建设需求发布机制,充分考虑系统各类灵活性调节资源的性能,允许各类储能设施参与系统运行,增强电力系统的综合调节能力。(《电力可靠性管理办法(暂行)》全文)03《完善储能成本补偿机制助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4月13日,国家发改委价格成本调查中心发布《完善储能成本补偿机制
2022年5月27日
其他

国家发改委:建立储能成本补偿机制!

助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其中提出研究提出与各类储能技术相适应,且能够体现其价值和经济学属性的成本疏导机制。完善储能成本补偿机制
2022年5月27日
其他

国家能源局发文:加强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管理!

5月25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关于加强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管理的通知。通知中从高度重视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管理、加强电化学储能电站规划设计安全管理、做好电化学储能电站设备选型、严格电化学储能电站施工验收、严格电化学储能电站并网验收、加强电化学储能电站运行维护安全管理、提升电化学储能电站应急消防处置能力七个方面对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提出了具体措施。原文如下: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加强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管理的通知国能综通安全〔2022〕37号全国电力安全生产委员会各企业成员单位,有关电力企业: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的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强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管理。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高度重视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管理(一)提高思想认识。随着能源转型的不断深入,电化学储能电站已成为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组织部分。各单位要深入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管理工作,坚决遏制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事故发生。(二)落实主体责任。业主(项目法人)是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运行的责任主体,要将纳入备案管理的接入1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公用电网的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管理纳入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健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监督体系,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依法承担安全责任。其他电化学储能电站也要按照相关规定加强安全管理。二、加强电化学储能电站规划设计安全管理(三)加强风险评估。在电化学储能电站项目规划过程中,要坚持底线思维,加强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合理确定电化学储能电站选址、布局和安全设施建设。要保障安全生产投入,确保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和使用。(四)加强设计审查。应当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开展设计工作,并组织开展设计审查。设计文件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国家(行业)标准,安全设施的配置应满足工程施工和运行维护安全需求。要按照档案管理规定保存好全过程的档案资料。
2022年5月25日
其他

允许各类储能设施参与电力系统!《电力可靠性管理办法(暂行)》公布

4月25日,国家发改委官网公布《电力可靠性管理办法(暂行)》,自6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提出,沙漠、戈壁、荒漠地区的大规模风力、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要建立与之适应的电力可靠性管理体系,加强系统和设备的可靠性管理,防止大面积脱网,对电网稳定运行造成影响。积极稳妥推动发电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储能建设,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加强安全管理,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建立新型储能建设需求发布机制,充分考虑系统各类灵活性调节资源的性能,允许各类储能设施参与系统运行,增强电力系统的综合调节能力。负荷备用容量为最大发电负荷的2-5%,事故备用容量为最大发电负荷的
2022年4月26日
其他

移动储能市场分析

近期,移动储能频频出圈,便携式移动储能可为手机、电脑、摄影设备、照明灯等设备提供绿色电力。移动储能车则可实现保供电、不停电作业、台区增容等的保障作用。《“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指出围绕政府、医院、数据中心等重要电力用户,在安全可靠前提下,建设一批移动式或固定式新型储
2022年4月24日
其他

新型储能四大技术路线分析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预测,2060年全社会用电量将达17万亿千瓦时,人均用电量达到12700千瓦时,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装机占比将达
2022年4月20日
其他

锂电产业全景地图(详细版)

日前,特斯拉CEO马斯克在推特上表示:“锂价已经涨到疯狂的水平,特斯拉或许不得不直接展开大规模的开采和精炼业务,除非成本压力有所缓解。”马斯克认为,锂元素本身并不短缺,地球上几乎无处不在,但开采、提炼锂的速度很慢。电动汽车行业专业信息提供商Benchmark
2022年4月11日
其他

压缩空气储能:充电4小时,蓄电400MWh!

随着“双碳”目标的实现,可再生能源将逐渐成为主流能源。为了保障国家能源的安全稳定,需要将间歇性、不稳定、不可控的新能源转变为连续、稳定、可控的能源。储能,成为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大容量、长时储能应用领域,抽水蓄能是目前最为成熟的储能方式,但其因受地理条件的限制,且建设周期较长,装机容量和电站布局难以满足新型电力系统的需求。压缩空气储能,具有规模大、寿命长、建设周期短(12-18个月)、站址布局相对灵活(占地面积100亩以内)等特点,极具潜力发展为主流的新型储能技术之一。以空气作为能源存储的介质,被称为“空气充电宝”,压缩空气储能是如何工作的呢?压缩空气储存、释放能量的生活案例当电力过剩时,将空气压缩储存到地下储气洞穴里,将电能转化为压缩空气势能。当需要用电时,高压空气经过加热,进入膨胀机,变成常压的空气,在此过程中带动发电机发电,空气压缩势能转化成电能输出。压缩空气储能工作原理压缩空气储能技术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型储能。世界上第一座商用压缩空气储能电站诞生于1978年的德国,它的压缩空气储藏室,在地下600米的盐穴里。中国的压缩空气储能发展情况如何呢?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将百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技术作为“十四五”新型储能核心技术装备攻关重点方向之一。我国压缩空气储能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建设规模从千瓦级发展到百兆瓦级。2013年在河北廊坊建设首个兆瓦级示范项目,规模1.5MW,系统效率达到了52.1%,被评价为“我国压缩空气储能的一项重要突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21年10月,贵州毕节压缩空气储能示范项目正式并网发电,建设规模10MW/40MWh,系统额定效率为60.2%。2021年12月31日,首台百兆瓦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项目在河北省张家口落地,项目建设规模为100MW/400MWh,系统设计效率70.4%,项目建设地为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庙滩云计算产业园,占地85亩。山东泰安、湖北应城等城市将落地300MW压缩空气储能创新示范项目。张家口百兆瓦压缩空气储能效率的提升以及成本的下降,是压缩空气储能商业化发展的基础。从目前已建成和在建的项目来看,兆瓦级的系统效率可达50%以上,10兆瓦的系统效率可达60%以,百兆瓦级别以上的系统设计效率可以达到70%,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效率能够逼近75%。造价成本上,根据中国科学院热物理研究所公开数据,100MW的压缩空气储能,初建成本在4000-5000元/千瓦,1000元/千瓦时,度电成本在0.15-0.25元之间。目前压缩空气储能迈向商业化的道路上仍存在不少困难,比如电能转化效率亟待进一步提高、标准体系仍待完善、暂未形成成熟的产业链、定价政策尚未成型等。你看好压缩空气储能吗?------------能源电力说投稿/商务合作联系:18026359635(微信同号)86份新型储能政策、解决方案、研究报告下载▽▽扫码加入【能源电力说·能见度】下载▼▼▼
2022年4月8日
其他

能源局、科技部印发:新型电力系统、可再生能源发电等5张技术路线图!

4月2日,国家能源局、科学技术部印发《“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能源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围绕先进可再生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安全高效核能、绿色高效化石能源开发利用、能源数字化智能化等方面,按照集中攻关、示范试验和应用推广“三个一批”的路径确定了相关任务,制定了技术路线图,部署了相关示范工程,有效承接示范应用任务,并明确了相关政策措施。《规划》发布了先进可再生能源发电及综合利用技术、新型电力系统及其支撑技术、安全高效核能技术、绿色高效化石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能源系统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五大技术路线图。政策全文如下:
2022年4月2日
其他

各种储能工作原理,看这个动画就懂了!

电化学储能、抽水蓄能、“搬砖储能”、盐熔储能、“纸电池”都是如何工作的?抽水蓄能被称为“超级充电宝”,利用系低谷电能和余电,通过抽水将水流的机械能储存势能,存蓄于上水库中,当需要用电时,将水从上水库放到下水库,以重力势能驱动涡轮机旋转,开始发电。“搬砖储能”(重力储能),2020年Energy
2022年3月30日
其他

能源局发布:2022年能源工作路线图!

3月29日,国家能源局印发《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明确了2022年能源工作路线图。2022年工作重点包括: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光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积极推进水风光互补基地建设。继续实施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建设,加强实施情况监管。充分利用油气矿区、工矿场区、工业园区的土地、屋顶资源开发分布式风电、光伏。积极发展能源新产业新模式。加快“互联网+”充电设施建设,优化充电网络布局。大力发展综合能源服务,推动节能提效、降本降碳。
2022年3月29日
其他

“搬砖储能”,一块砖10MWh!

新型电力系统构建过程中,发电侧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占比持续提升。这将造成两大挑战,一是发电侧间歇性、波动性加大,发/用电失衡概率大幅提升;二是电力系统可调容量、惯量下降,系统应对失衡的能力弱化。储能,在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中发挥重要作用。大规模储能目前以抽水蓄能为首,近年百兆级的压缩空气储能也开始落地,但两者都受地理条件的制约。Energy
2022年3月26日
其他

发改委、能源局正式印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

2022年3月22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达到39%左右,电气化水平持续提升,电能占终端用能比重达到30%左右;抽水蓄能装机容量达到6200万千瓦以上、在建装机容量达到6000万千瓦左右。全面推进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优先就地就近开发利用,加快负荷中心及周边地区分散式风电和分布式光伏建设。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积极推进黄河上游、新疆、冀北等多能互补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积极推动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屋顶光伏开发利用,推广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开展风电、光伏发电制氢示范。鼓励建设海上风电基地,推进海上风电向深水远岸区域布局。------------文件来源:国家发改委能源电力说投稿/商务合作联系:18026359635(微信同号)62份新型电力系统研究报告下载▽▽扫码加入【能源电力说·能见度】下载▼▼▼
2022年3月22日
其他

发改委、能源局正式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

3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正式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指出新型储能发展目标,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电化学储能技术性能进一步提升,系统成本降低30%以上。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2022年3月21日
其他

鼓励在公路、铁路沿线布局光伏及储能设施!《“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印发

1月18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多项能源相关内容:推广低碳设施设备:规划建设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充换电网络,重点推进交通枢纽场站、停车设施、公路服务区等区域充电设施设备建设,鼓励在交通枢纽场站以及公路、铁路等沿线合理布局光伏发电及储能设施。推动交通用能低碳多元发展,积极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运输车辆,稳步推进铁路电气化改造,推动内河船舶更多使用清洁能源,进一步降低交通工具能耗。持续推进港口码头岸电设施、机场飞机辅助动力装置替代设施建设,推进船舶受电设施改造,不断提高岸电使用率。实施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行动:充换电设施网络构建。完善城乡公共充换电网络布局,积极建设城际充电网络和高速公路服务区快充站配套设施,实现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快充站覆盖率不低于80%、其他地区不低于60%。大力推进停车场与充电设施一体化建设,实现停车和充电数据信息互联互通。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运输装备推广。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和港口、机场场内车辆电动化替代,百万人口以上城市(严寒地区除外)新增或更新地面公交、城市物流配送、邮政快递、出租、公务、环卫等车辆中电动车辆比例不低于80%。在长江干线、京杭运河和西江航运干线等开展液化天然气加注站建设。近零碳交通示范区建设。选择条件成熟的生态功能区、工矿区、城镇、港区、机场、公路服务区、交通枢纽场站等区域,建设近零碳交通示范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倡导绿色出行,推广新能源交通运输工具。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21〕2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2021年12月9日(本文有删减)“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的产业,是重要的服务性行业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和服务人民美好生活、促进共同富裕的坚实保障。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第一章
2022年1月19日
其他

《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印发(附光伏产业图谱)

1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国家能源局五部门联合印发《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推动光伏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加快实现智能制造、智能应用、智能运维、智能调度,全面提升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率,推动实现双碳目标。计划提到,在有条件的城镇和农村地区,统筹推进居民屋面智能光伏系统,鼓励新建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推广太阳能屋顶系统。开展以智能光伏系统为核心,以储能、建筑电力需求响应等新技术为载体的区域级光伏分布式应用示范。提高建筑智能光伏应用水平。积极开展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于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建设示范。//政策文件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
2022年1月5日
其他

国资委印发央企双碳指导意见:支持央企利用退役火电机组厂址建设新型储能

12月30日,国资委印发《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就中央企业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给出指导意见。根据文件,到2025年,中央企业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优化要取得明显进展,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达到50%以上。到2030年,有条件的中央企业力争碳排放率先达峰。到2060年,中央企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世界一流先进水平,形成绿色低碳核心竞争优势,为国家顺利实现碳中和目标作出积极贡献。另外,文件还明确多项新型储能支持措施。支持企业探索利用退役火电机组的既有厂址和相关设施建设新型储能设施。鼓励利用废弃矿区开展新能源及储能项目开发建设。加大先进储能、温差能、地热能、潮汐能等新兴能源领域前瞻性布局力度。加快推进生态友好、条件成熟、指标优越的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推动高安全、低成本、高可靠、长寿命的新型储能技术研发和规模化应用。//政策文件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中央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与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是我国碳排放的重点单位,应当在推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决策部署,指导中央企业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国资央企发展全局,着力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降强度控总量,着力科技和制度创新,加快中央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有力支撑国家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二)基本原则。--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加强统筹协调,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明确总体目标和实施路径,贯穿到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和各环节,加快构建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鼓励有条件的中央企业率先达峰。--坚持节约优先、源头减碳。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提升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同时发力,大力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从源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坚持创新驱动、科技引领。充分发挥中央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强化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突破绿色低碳关键核心技术,提升高质量绿色产品服务供给能力,加速绿色低碳关键技术产品推广应用。--坚持立足实际、稳妥有序。统筹发展与安全,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和企业实际,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为底线,加强风险研判和应对,着力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确保安全降碳。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中央企业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积极进展;中央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比2020年下降15%,万元产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达到5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比重不低于30%,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到2030年,中央企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重点行业企业能源利用效率接近世界一流企业先进水平,绿色低碳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绿色低碳产业规模与比重明显提升,中央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大幅下降,万元产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中央企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整体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有条件的中央企业力争碳排放率先达峰。到2060年,中央企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达到世界一流企业先进水平,形成绿色低碳核心竞争优势,为国家顺利实现碳中和目标作出积极贡献。三、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一)强化国有资本绿色低碳布局。服务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战略,把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到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有利于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国有资本存量结构,加快清理处置不符合绿色低碳标准要求的资产和企业,深入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优化国有资本增量投向,加大绿色低碳投资,充分发挥投资引导作用,推动国有资本增量向绿色低碳和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二)强化绿色低碳发展规划引领。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全面融入中央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与各级各类规划的衔接协调,确保企业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目标、发展方向、重大项目与各方面部署要求协调一致。中央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碳达峰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积极开展碳中和实施路径研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三)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大力推动中央企业节能减排,建立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全面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进工业绿色升级,全面实施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提升改造、绿色化改造,鼓励建设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绿色工厂。支持中央企业通过项目合作、产业共建、搭建联盟等市场化方式引领各类市场主体绿色低碳发展,构建绿色低碳供应链体系。鼓励节能低碳和环境服务等新业态发展和模式创新。(四)发挥绿色低碳消费引领作用。扩大中央企业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推进产品绿色设计,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鼓励和推动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认证管理,鼓励企业发布绿色低碳产品名单。带头执行企业绿色采购指南,全面推行绿色低碳办公,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企业新建公共建筑要全面执行绿色低碳建筑标准,既有公共建筑要加快节能改造。(五)积极开展绿色低碳国际交流合作。推动中央企业强化绿色低碳经贸、技术国际交流合作。中央企业大力发展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贸易,推动绿色低碳产品、服务和标准“走出去”,严格管理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出口。服务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在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金融、绿色技术等领域的合作,优先采用低碳、节能、环保、绿色的材料与技术工艺,提高境外项目环境可持续性,打造绿色、包容的“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关系。四、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一)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中央企业要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优化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产能规模和布局,实施台账管理、动态监控、分类处置。科学稳妥推进拟建项目,新建、扩建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严格落实等量或减量置换,严格执行煤电、石化、煤化工等产能控制政策。深入挖掘存量项目潜力,加快实施改造升级,推动能效水平应提尽提,力争全面达到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坚决关停不符合有关政策要求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化解产能与产业升级相结合,巩固钢铁、煤炭去产能成果,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全面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加快推进煤电、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造纸等工业行业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提高工业电气化水平,促进绿色电力消费,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推进电子材料、电子整机产品制造绿色低碳工艺创新应用,显著降低制造能耗。提升建筑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全面推行绿色建造工艺和绿色低碳建材,推动建材减量化、循环化利用,推进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打造绿色低碳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调整优化运输结构,积极推动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推动交通领域电气化、智能化,推广节能和新能源载运工具及配套设施设备。加快商贸流通、信息服务等服务业绿色低碳转型,加快绿色数据中心建设。(三)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鼓励中央企业抢占绿色低碳发展先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绿色环保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绿色环保企业集团,培育综合能源服务、合同能源管理、第三方环境污染治理、碳排放管理综合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四)加快构建循环经济体系。中央企业要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重点,着力构建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促进废物综合利用、能源梯级利用、余热余压余能利用、水资源循环使用,重点拓宽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建筑垃圾等的综合利用渠道和利用规模,开展示范工程建设。推动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再制造水平,鼓励企业广泛推广应用再制造产品和服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城市生活垃圾协同处置。提升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水平,推动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旧动力电池等再生资源规模化、规范化、清洁化利用。五、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一)加快提升能源节约利用水平。中央企业要统筹好“控能”和“控碳”的关系,坚持节约优先发展战略,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严格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约束性指标管理,探索增强能耗总量管理弹性,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健全能耗双控管理措施,严格落实建设项目节能评估审查要求,加快实施节能降碳重点工程,推进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加强产业规划布局、重大项目建设与能耗双控政策的有效衔接,推动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二)加快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中央企业要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统筹煤电发展和保供调峰,严格控制煤电装机规模,根据发展需要合理建设先进煤电,继续有序淘汰落后煤电,加快现役机组节能升级和灵活性改造,推动煤电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转型。支持企业探索利用退役火电机组的既有厂址和相关设施建设新型储能设施。推进其他重点用煤行业减煤限煤,有序推进煤炭替代和煤炭清洁利用。严控传统煤化工产能,稳妥有序发展现代煤化工,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积极发展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加快推进绿色智能煤矿建设,鼓励利用废弃矿区开展新能源及储能项目开发建设,加大对煤炭企业退出和转型发展以及从业人员的扶持力度。提升油气田清洁高效开采能力,加快页岩气、煤层气、致密油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规模化开发,鼓励油气企业利用自有建设用地发展可再生能源以及建设分布式能源设施,在油气田区域建设多能互补的区域供能系统。推动炼化企业转型升级,严控炼油产能,有序推进减油增化,优化产品结构。鼓励传统加油站、加气站建设油气电氢一体化综合交通能源服务站。(三)加快推动非化石能源发展。优化非化石能源发展布局,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业务占比。完善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支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全面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探索深化海洋能、地热能等开发利用。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优先推动风能、太阳能就地就近开发利用,加快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升级和特色应用。因地制宜开发水电,推动已纳入国家规划、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水电项目开工建设。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培育高端核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稳步构建氢能产业体系,完善氢能制、储、输、用一体化布局,结合工业、交通等领域典型用能场景,积极部署产业链示范项目。加大先进储能、温差能、地热能、潮汐能等新兴能源领域前瞻性布局力度。(四)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着力提升供电保障能力,提高电网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和调控能力,确保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加强源网荷储协同互动,着力提升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加快实施煤电灵活性改造,推进自备电厂参与电力系统调节。高质量建设核心骨干网架,鼓励建设智慧能源系统和微电网。强化用电需求侧响应,推动中央企业积极参与虚拟电厂试点和实施。加快推进生态友好、条件成熟、指标优越的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积极推进在建项目建设,结合地方规划积极开展中小型抽水蓄能建设,探索推进水电梯级融合改造,发展抽水蓄能现代化产业。推动高安全、低成本、高可靠、长寿命的新型储能技术研发和规模化应用。健全源网荷储互动技术应用架构和标准规范,建设源网荷储协同互动调控平台,塑造多元主体广泛参与的共建共享共赢产业生态。六、强化绿色低碳技术科技攻关和创新应用(一)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布局与攻关。充分发挥中央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中央企业加快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积极承担国家绿色低碳重大科技项目,力争在低碳零碳负碳先进适用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布局化石能源绿色智能开发和清洁低碳利用、新型电力系统、零碳工业流程再造等低碳前沿技术攻关,深入开展智能电网、抽水蓄能、先进储能、高效光伏、大容量风电、绿色氢能、低碳冶金、现代煤化工、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关键技术攻关,鼓励加强产业共性基础技术研究,加快碳纤维、气凝胶等新型材料研发应用。加强绿色氢能示范验证和规模应用,推动建设低成本、全流程、集成化、规模化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项目。(二)打造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平台。聚焦先进核能、绿色低碳电力装备、新型电力系统、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领域,推动中央企业布局建设一批原创技术策源地,强化原创技术供给,加速创新要素集聚。推进创新主体协同,鼓励中央企业积极承建或参与绿色低碳技术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加强行业共性技术问题的应用研究,发挥行业引领示范作用。支持中央企业整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园区等力量,在绿色低碳技术领域建立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整合创新资源,加强创新合作,打造绿色低碳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平台。(三)强化绿色低碳技术成果应用。支持中央企业加快绿色低碳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应用,有效支撑中央企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研究实施绿色低碳技术重大创新成果考核奖励,激励中央企业扩大绿色低碳首台(套)装备和首批次新材料应用。推动中央企业实施绿色低碳领域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工程,发挥重大工程牵引带动作用,与有条件的地方和科技园区协同联动,推动绿色低碳重大先进技术成果示范应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各类企业推广应用先进成熟技术。七、建立完善碳排放管理机制(一)提升碳排放管理能力。推动中央企业建立健全碳排放统计、监测、核查、报告、披露等体系。提高统计监测能力,加强重点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加强二氧化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建设,提升信息化实测水平。科学开展碳排放盘查工作,建立健全碳足迹评估体系,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精细化管理,重点排放单位严格落实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编制及上报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组织开展碳减排、碳管理、碳交易等专业化、系统化培训,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队伍。(二)提升碳交易管理能力。鼓励中央企业加快建立完善碳交易管理机制,严格落实碳排放权交易有关会计处理规定,加强对购入碳排放配额的资产管理。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专业碳交易管理机构,建立企业碳交易管理信息系统,强化碳市场分析、碳配额管理、排放报告编制、碳交易运作等工作。积极参加全国和区域碳排放权交易,严格执行碳排放权交易有关管理规定,按要求开展排放权交易及配额清缴。积极培育新产品与新业务,开发碳汇项目与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项目。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信息平台,建立中央企业碳交易信息共享共用机制,发挥协同效应。(三)提升绿色金融支撑能力。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有序推进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拓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业务范围,积极探索碳排放权抵押贷款等绿色信贷业务。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低碳产业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起设立低碳基金,推动绿色低碳产业项目落实。八、切实加强组织实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国资委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推进中央企业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央企业建立相应领导机构,企业主要负责同志是本企业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第一责任人,其他有关负责同志在职责范围内承担相应责任。将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干部教育培训体系重要内容,增强各级领导干部抓好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二)加强统筹协调。国资委加强对企业落实进展情况的跟踪评估和督促检查,统筹各方面资源,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协调解决企业实施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各中央企业集团公司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分解具体任务,压实工作责任,坚决杜绝“运动式”减碳,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目标任务。(三)加强考核约束。国资委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纳入中央企业考核评价体系,对工作成效突出的企业予以表彰奖励。对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不力、未完成目标的企业实行通报批评和约谈,对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严肃追责问责。中央企业要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监督考核机制,有关贯彻落实情况每年向国资委报告。(四)加强重点推动。以煤电、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等排放量大的行业企业为重点,加强政策指导,加大推动力度,支持有条件的中央企业率先实现碳达峰。鼓励企业积极开展绿色低碳先行示范,培育示范企业,打造示范园区,探索并推广有效模式和有益经验。(五)加强宣传引导。及时总结提炼促进碳减排的先进做法、成功经验、典型模式并加以推广,积极宣传中央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成效,善于用案例讲好应对气候变化的央企故事,彰显中央企业责任担当。------------政策文件来源:国资委能源电力说投稿/商务合作联系:18026359635(微信同号)69份新型储能政策、解决方案、研究报告下载▽▽扫码加入【能源电力说·能见度】下载▼▼▼
2021年12月31日
其他

新型储能产业生态图谱

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过程中,发电侧体现为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占比持续提升,这将造成两大挑战,一是发电侧间歇性、波动性加大,发/用电失衡概率大幅提升;二是电力系统可调容量、惯量下降,系统应对失衡的能力弱化。新能源+储能,是电力系统保持安全稳定运行的必然选择。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以外的以输出电力为主要形式的储能项目。也就是适应于新型电力系统的储能。01多省明确新能源配储要求2021年7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健全“新能源+储能”项目激励机制。对于配套建设或共享模式落实新型储能的新能源发电项目,动态评估其系统价值和技术水平,可在竞争性配置、项目核准(备案)、并网时序、系统调度运行安排、保障利用小时数、电力辅助服务补偿考核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截止2021年12月,山东、浙江、湖南、广西、内蒙古、陕西等22省已相继发布新能源发电项目储能配置要求,整体储能配置比例区间在5%~30%,备电时长在1h~4h。02新型储能生态图谱储能分为发电侧(风光储)、电网侧、用户侧储能,涉及到的产业生态链如下:01风光储生态图谱随着各地新能源强制配储政策的发布,风光储成为必然的技术路线选择,后期市场将会大大超过储能配合火电机组联合调频市场。相对于渐趋饱和的火储联合调频,风光储市场处于起步阶段,未来更具想象空间!涉及到的产业链和相关企业如下:02电网侧储能生态图谱新能源大幅并网对电网安全提出了挑战,也催生了电网侧储能的需求。随着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电网侧储能建设规模将进一步加快。涉及到的产业链和相关企业如下:03用户侧储能生态图谱用户侧储能主要应用在住宅、工商业园区、充电站、数据中心、港口岛屿、5G基站等场景,随着分布式能源的发展,用户侧储能市场前景值得期待。涉及到的产业链和相关企业如下:国内新能源侧储能经过多年试点,逐渐成熟,政策推动下,光伏、风电、锂电、储能等企业纷纷参与,商业模式也在不断完善。国内新能源侧储能业务,最终将走向类似大型风光的业务模式,本质上成为新能源资产管理业务,资金成本是关键,投资方将主要是具有资金实力的国企尤其是能源央企,而制造、开发、建设和运维仍将以民营企业为主。------------能源电力说投稿/商务合作联系:18026359635(微信同号)56份新型储能政策、解决方案、研究报告下载▽▽扫码加入【能源电力说·能见度】下载▼▼▼
2021年12月29日
其他

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印发:数据中心和5G等新型基础设施双碳目标实施方案

12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四部门印发《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推动数据中心和5G等新型基础设施绿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文件要求统一部署,有序推动以数据中心、5G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绿色高质量发展,发挥其“一业带百业”作用,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文件提出了发展目标:到2025年,数据中心和5G基本形成绿色集约的一体化运行格局。数据中心运行电能利用效率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明显提升,全国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平均电能利用效率降到1.3以下,国家枢纽节点进一步降到1.25以下,绿色低碳等级达到4A级以上。全国数据中心整体利用率明显提升,西部数据中心利用率由30%提高到50%以上,东西部算力供需更为均衡。5G基站能效提升20%以上。数据中心、5G能耗动态监测机制基本形成,综合产出测算体系和统计方法基本健全。在数据中心、5G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基础上,全面支撑各行业特别是传统高耗能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助力实现碳达峰总体目标,为实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鼓励新能源+数据中心、5G:鼓励使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通过自建拉专线或双边交易,提升数据中心绿色电能使用水平,促进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结合储能、氢能等新技术,提升可再生能源在数据中心能源供应中的比重。支持具备条件的数据中心开展新能源电力专线供电。统筹5G与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发电布局,对电源、空调等能耗系统积极推进去冗余简配,
2021年12月9日
其他

信息量很大!四部门发文:支持“硬科技”绿色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11月5日,工信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产融合作推动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建立商业可持续的产融合作推动工业绿色发展路径,推动建设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工业赋能绿色发展相互促进、深度融合的产业体系。文件强调内容包括:支持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航空器、绿色船舶、绿色农机、新能源动力、高效储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零碳工业流程再造、农林渔碳增汇、有害物质替代与减量化、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突破及产业化发展。加快电子信息技术与清洁能源产业融合创新,推动新型储能电池产业突破,引导智能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引导企业加大可再生能源使用,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推动电能、氢能、生物质能替代化石燃料。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优势产业集聚区,打造一批绿色工业园区和先进制造业集群,支持共建共享公共设施、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开展能源梯级利用、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安全处置,鼓励建设智能微电网。加快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以碳中和为导向,制定重点行业碳达峰目标任务及路线图,支持智能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构建工业碳核算方法、算法和数据库体系,推动碳核算信息在金融系统应用,强化碳核算产融合作。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扩大绿色信贷投放,合理降低企业融资综合成本。研究有序扩大绿色债券发行规模,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中长期绿色债券。依托科创属性评价,研究建立绿色科创企业培育引导机制,支持“硬科技”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支持在绿色低碳园区审慎稳妥推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基础设施REITs)试点。根据产业链数字图谱和重点行业碳达峰路线图,创新发展供应链金融,以绿色低碳效益明显的产业链领航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核心,加强对上下游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政策全文如下工业和信息化部
2021年11月6日
其他

氢储能技术路线图谱

新能源+氢储能,可以利用可再生资源特别是“弃风弃光”进行电解水制氢,再用氢气发电,包括燃料电池发电上网和氢燃料电池汽车等在交通领域的应用。相比电化学储能,氢储能更加高效。氢储能适用于长时间、跨区域、灵活应对可再生能源季节性波动的储能场景,是少有的能够储存上百千瓦时以上的储能形式。氢储能技术可以在多个储能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使得它具有更丰富的商业化路径和应用场景。这也让氢储能产业更具想象空间。01氢储能技术路线图氢储能的发展,需要从制氢、储氢、运氢、发电等方面整体规划,
2021年11月5日
其他

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附双碳技术路线图)

10月26日,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这是继最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后,又一重磅双碳政策,明确了“碳达峰十大行动”的实施重点。文件提出主要目标: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文件强调内容包括:重点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行动等“碳达峰十大行动”。全面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加快建设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加快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升级和特色应用,创新“光伏+”模式,推进光伏发电多元布局。坚持陆海并重,推动风电协调快速发展,完善海上风电产业链,鼓励建设海上风电基地。积极发展太阳能光热发电,推动建立光热发电与光伏发电、风电互补调节的风光热综合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清洁电力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大力提升电力系统综合调节能力,加快灵活调节电源建设,引导自备电厂、传统高载能工业负荷、工商业可中断负荷、电动汽车充电网络、虚拟电厂等参与系统调节,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提升电网安全保障水平。积极发展“新能源+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支持分布式新能源合理配置储能系统。制定新一轮抽水蓄能电站中长期发展规划,完善促进抽水蓄能发展的政策机制。加快新型储能示范推广应用。实施城市节能降碳工程,开展建筑、交通、照明、供热等基础设施节能升级改造,推进先进绿色建筑技术示范应用,推动城市综合能效提升。实施园区节能降碳工程,以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以下称“两高”项目)集聚度高的园区为重点,推动能源系统优化和梯级利用,打造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节能低碳园区。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结构,采用直流供电、分布式储能、“光伏+储能”等模式,探索多样化能源供应,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加强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管理,将年综合能耗超过1万吨标准煤的数据中心全部纳入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开展能源计量审查。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大力推行绿色设计,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推进工业领域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加强重点行业和领域技术改造。推广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积极推动严寒、寒冷地区清洁取暖,推进热电联产集中供暖,加快工业余热供暖规模化应用,积极稳妥开展核能供热示范,因地制宜推行热泵、生物质能、地热能、太阳能等清洁低碳供暖。引导夏热冬冷地区科学取暖,因地制宜采用清洁高效取暖方式。提高建筑终端电气化水平,建设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于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有序推进充电桩、配套电网、加注(气)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加大中央对地方推进碳达峰的支持力度,选择10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对试点城市和园区给予支持,加快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为全国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统筹推进碳排放权、用能权、电力交易等市场建设,加强市场机制间的衔接与协调,将碳排放权、用能权交易纳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广节能咨询、诊断、设计、融资、改造、托管等“一站式”综合服务模式。政策全文如下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扎实推进碳达峰行动,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统筹稳增长和调结构,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总方针,有力有序有效做好碳达峰工作,明确各地区、各领域、各行业目标任务,加快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确保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二)工作原则——总体部署、分类施策。坚持全国一盘棋,强化顶层设计和各方统筹。各地区、各领域、各行业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明确既符合自身实际又满足总体要求的目标任务。——系统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准确认识碳达峰行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加强政策的系统性、协同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推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双轮驱动、两手发力。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大力推进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深化能源和相关领域改革,形成有效激励约束机制。——稳妥有序、安全降碳。立足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稳住存量,拓展增量,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为底线,争取时间实现新能源的逐渐替代,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平稳过渡,切实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和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着力化解各类风险隐患,防止过度反应,稳妥有序、循序渐进推进碳达峰行动,确保安全降碳。二、主要目标“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煤炭消费增长得到严格控制,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有利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初步建立,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提高,煤炭消费逐步减少,绿色低碳技术取得关键突破,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公众自觉选择,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健全。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三、重点任务将碳达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重点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行动等“碳达峰十大行动”。(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要坚持安全降碳,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1.推进煤炭消费替代和转型升级。加快煤炭减量步伐,“十四五”时期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严格控制新增煤电项目,新建机组煤耗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序淘汰煤电落后产能,加快现役机组节能升级和灵活性改造,积极推进供热改造,推动煤电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严控跨区外送可再生能源电力配套煤电规模,新建通道可再生能源电量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推动重点用煤行业减煤限煤。大力推动煤炭清洁利用,合理划定禁止散烧区域,多措并举、积极有序推进散煤替代,逐步减少直至禁止煤炭散烧。2.大力发展新能源。全面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加快建设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加快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升级和特色应用,创新“光伏+”模式,推进光伏发电多元布局。坚持陆海并重,推动风电协调快速发展,完善海上风电产业链,鼓励建设海上风电基地。积极发展太阳能光热发电,推动建立光热发电与光伏发电、风电互补调节的风光热综合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发电、生物质能清洁供暖和生物天然气。探索深化地热能以及波浪能、潮流能、温差能等海洋新能源开发利用。进一步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3.因地制宜开发水电。积极推进水电基地建设,推动金沙江上游、澜沧江上游、雅砻江中游、黄河上游等已纳入规划、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的水电项目开工建设,推进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推动小水电绿色发展。推动西南地区水电与风电、太阳能发电协同互补。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探索建立水能资源开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十四五”、“十五五”期间分别新增水电装机容量4000万千瓦左右,西南地区以水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基本建立。4.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合理确定核电站布局和开发时序,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发展核电,保持平稳建设节奏。积极推动高温气冷堆、快堆、模块化小型堆、海上浮动堆等先进堆型示范工程,开展核能综合利用示范。加大核电标准化、自主化力度,加快关键技术装备攻关,培育高端核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实行最严格的安全标准和最严格的监管,持续提升核安全监管能力。5.合理调控油气消费。保持石油消费处于合理区间,逐步调整汽油消费规模,大力推进先进生物液体燃料、可持续航空燃料等替代传统燃油,提升终端燃油产品能效。加快推进页岩气、煤层气、致密油(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规模化开发。有序引导天然气消费,优化利用结构,优先保障民生用气,大力推动天然气与多种能源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建设天然气调峰电站,合理引导工业用气和化工原料用气。支持车船使用液化天然气作为燃料。6.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清洁电力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大力提升电力系统综合调节能力,加快灵活调节电源建设,引导自备电厂、传统高载能工业负荷、工商业可中断负荷、电动汽车充电网络、虚拟电厂等参与系统调节,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提升电网安全保障水平。积极发展“新能源+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支持分布式新能源合理配置储能系统。制定新一轮抽水蓄能电站中长期发展规划,完善促进抽水蓄能发展的政策机制。加快新型储能示范推广应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左右,省级电网基本具备5%以上的尖峰负荷响应能力。(二)节能降碳增效行动。落实节约优先方针,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严格控制能耗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推动能源消费革命,建设能源节约型社会。1.全面提升节能管理能力。推行用能预算管理,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对项目用能和碳排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从源头推进节能降碳。提高节能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立全国性、行业性节能技术推广服务平台,推动高耗能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中心。完善能源计量体系,鼓励采用认证手段提升节能管理水平。加强节能监察能力建设,健全省、市、县三级节能监察体系,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综合运用行政处罚、信用监管、绿色电价等手段,增强节能监察约束力。2.实施节能降碳重点工程。实施城市节能降碳工程,开展建筑、交通、照明、供热等基础设施节能升级改造,推进先进绿色建筑技术示范应用,推动城市综合能效提升。实施园区节能降碳工程,以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以下称“两高”项目)集聚度高的园区为重点,推动能源系统优化和梯级利用,打造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节能低碳园区。实施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工程,推动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等行业开展节能降碳改造,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实施重大节能降碳技术示范工程,支持已取得突破的绿色低碳关键技术开展产业化示范应用。3.推进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以电机、风机、泵、压缩机、变压器、换热器、工业锅炉等设备为重点,全面提升能效标准。建立以能效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推广先进高效产品设备,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加强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审查和日常监管,强化生产、经营、销售、使用、报废全链条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确保能效标准和节能要求全面落实。4.加强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统筹谋划、科学配置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结构,采用直流供电、分布式储能、“光伏+储能”等模式,探索多样化能源供应,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快完善通信、运算、存储、传输等设备能效标准,提升准入门槛,淘汰落后设备和技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管理,将年综合能耗超过1万吨标准煤的数据中心全部纳入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开展能源计量审查。推动既有设施绿色升级改造,积极推广使用高效制冷、先进通风、余热利用、智能化用能控制等技术,提高设施能效水平。(三)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工业是产生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对全国整体实现碳达峰具有重要影响。工业领域要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力争率先实现碳达峰。1.推动工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加快退出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促进工业能源消费低碳化,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应用比重,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提升工业电气化水平。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大力推行绿色设计,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推进工业领域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加强重点行业和领域技术改造。2.推动钢铁行业碳达峰。深化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严格执行产能置换,严禁新增产能,推进存量优化,淘汰落后产能。推进钢铁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优化生产力布局,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为重点,继续压减钢铁产能。促进钢铁行业结构优化和清洁能源替代,大力推进非高炉炼铁技术示范,提升废钢资源回收利用水平,推行全废钢电炉工艺。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深挖节能降碳潜力,鼓励钢化联产,探索开展氢冶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一体化等试点示范,推动低品位余热供暖发展。3.推动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巩固化解电解铝过剩产能成果,严格执行产能置换,严控新增产能。推进清洁能源替代,提高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应用比重。加快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完善废弃有色金属资源回收、分选和加工网络,提高再生有色金属产量。加快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绿色低碳技术,提升有色金属生产过程余热回收水平,推动单位产品能耗持续下降。4.推动建材行业碳达峰。加强产能置换监管,加快低效产能退出,严禁新增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产能,引导建材行业向轻型化、集约化、制品化转型。推动水泥错峰生产常态化,合理缩短水泥熟料装置运转时间。因地制宜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逐步提高电力、天然气应用比重。鼓励建材企业使用粉煤灰、工业废渣、尾矿渣等作为原料或水泥混合材。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和应用推广,加强新型胶凝材料、低碳混凝土、木竹建材等低碳建材产品研发应用。推广节能技术设备,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实现节能增效。5.推动石化化工行业碳达峰。优化产能规模和布局,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有效化解结构性过剩矛盾。严格项目准入,合理安排建设时序,严控新增炼油和传统煤化工生产能力,稳妥有序发展现代煤化工。引导企业转变用能方式,鼓励以电力、天然气等替代煤炭。调整原料结构,控制新增原料用煤,拓展富氢原料进口来源,推动石化化工原料轻质化。优化产品结构,促进石化化工与煤炭开采、冶金、建材、化纤等产业协同发展,加强炼厂干气、液化气等副产气体高效利用。鼓励企业节能升级改造,推动能量梯级利用、物料循环利用。到2025年,国内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10亿吨以内,主要产品产能利用率提升至80%以上。6.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采取强有力措施,对“两高”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全面排查在建项目,对能效水平低于本行业能耗限额准入值的,按有关规定停工整改,推动能效水平应提尽提,力争全面达到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科学评估拟建项目,对产能已饱和的行业,按照“减量替代”原则压减产能;对产能尚未饱和的行业,按照国家布局和审批备案等要求,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提高准入门槛;对能耗量较大的新兴产业,支持引导企业应用绿色低碳技术,提高能效水平。深入挖潜存量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通过改造升级挖掘节能减排潜力。强化常态化监管,坚决拿下不符合要求的“两高”项目。(四)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加快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都要落实绿色低碳要求。1.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科学确定建设规模,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过快增长。倡导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理念,增强城乡气候韧性,建设海绵城市。推广绿色低碳建材和绿色建造方式,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钢结构住宅,推动建材循环利用,强化绿色设计和绿色施工管理。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推动建立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机制,制定建筑拆除管理办法,杜绝大拆大建。建设绿色城镇、绿色社区。2.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加快更新建筑节能、市政基础设施等标准,提高节能降碳要求。加强适用于不同气候区、不同建筑类型的节能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推动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加快推进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持续推动老旧供热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提升城镇建筑和基础设施运行管理智能化水平,加快推广供热计量收费和合同能源管理,逐步开展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3.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深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积极推动严寒、寒冷地区清洁取暖,推进热电联产集中供暖,加快工业余热供暖规模化应用,积极稳妥开展核能供热示范,因地制宜推行热泵、生物质能、地热能、太阳能等清洁低碳供暖。引导夏热冬冷地区科学取暖,因地制宜采用清洁高效取暖方式。提高建筑终端电气化水平,建设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于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4.推进农村建设和用能低碳转型。推进绿色农房建设,加快农房节能改造。持续推进农村地区清洁取暖,因地制宜选择适宜取暖方式。发展节能低碳农业大棚。推广节能环保灶具、电动农用车辆、节能环保农机和渔船。加快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的应用。加强农村电网建设,提升农村用能电气化水平。(五)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确保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1.推动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积极扩大电力、氢能、天然气、先进生物液体燃料等新能源、清洁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逐步降低传统燃油汽车在新车产销和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推广电力、氢燃料、液化天然气动力重型货运车辆。提升铁路系统电气化水平。加快老旧船舶更新改造,发展电动、液化天然气动力船舶,深入推进船舶靠港使用岸电,因地制宜开展沿海、内河绿色智能船舶示范应用。提升机场运行电动化智能化水平,发展新能源航空器。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9.5%左右,国家铁路单位换算周转量综合能耗比2020年下降10%。陆路交通运输石油消费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2.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智能交通,推动不同运输方式合理分工、有效衔接,降低空载率和不合理客货运周转量。大力发展以铁路、水路为骨干的多式联运,推进工矿企业、港口、物流园区等铁路专用线建设,加快内河高等级航道网建设,加快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应用,提升民航运行管理效率,引导航空企业加强智慧运行,实现系统化节能降碳。加快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创新绿色低碳、集约高效的配送模式。打造高效衔接、快捷舒适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公众选择绿色低碳交通方式。“十四五”期间,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30年,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绿色出行比例不低于70%。3.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开展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化提升改造,统筹利用综合运输通道线位、土地、空域等资源,加大岸线、锚地等资源整合力度,提高利用效率。有序推进充电桩、配套电网、加注(气)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到2030年,民用运输机场场内车辆装备等力争全面实现电动化。(六)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减少资源消耗和降碳的协同作用。1.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发展。以提升资源产出率和循环利用率为目标,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园区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组织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改造,促进废物综合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推进工业余压余热、废气废液废渣资源化利用,积极推广集中供气供热。搭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享平台,加强园区物质流管理。到2030年,省级以上重点产业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2.加强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和综合利用率,以煤矸石、粉煤灰、尾矿、共伴生矿、冶炼渣、工业副产石膏、建筑垃圾、农作物秸秆等大宗固废为重点,支持大掺量、规模化、高值化利用,鼓励应用于替代原生非金属矿、砂石等资源。在确保安全环保前提下,探索将磷石膏应用于土壤改良、井下充填、路基修筑等。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推广废弃路面材料原地再生利用。加快推进秸秆高值化利用,完善收储运体系,严格禁烧管控。加快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建设。到2025年,大宗固废年利用量达到40亿吨左右;到2030年,年利用量达到45亿吨左右。3.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推行“互联网+”回收模式,实现再生资源应收尽收。加强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规范管理,促进产业集聚发展。高水平建设现代化“城市矿产”基地,推动再生资源规范化、规模化、清洁化利用。推进退役动力电池、光伏组件、风电机组叶片等新兴产业废物循环利用。促进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文办设备等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资源再生产品和再制造产品推广应用。到2025年,废钢铁、废铜、废铝、废铅、废锌、废纸、废塑料、废橡胶、废玻璃等9种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量达到4.5亿吨,到2030年达到5.1亿吨。4.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面实现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整治过度包装,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降低填埋比例,探索适合我国厨余垃圾特性的资源化利用技术。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基本健全,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60%左右。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65%。(七)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创新能力,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1.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制定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设立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重点专项,采取“揭榜挂帅”机制,开展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将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纳入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国有企业有关绩效考核。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绿色低碳重大科技项目,鼓励设施、数据等资源开放共享。推进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建设,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检测、评估、认证体系。2.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组建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适度超前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引导企业、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共建一批国家绿色低碳产业创新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等学校加快新能源、储能、氢能、碳减排、碳汇、碳排放权交易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建设一批绿色低碳领域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和示范性能源学院。深化产教融合,鼓励校企联合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组建碳达峰碳中和产教融合发展联盟,建设一批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3.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前沿科技项目,推动低碳零碳负碳技术装备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聚焦化石能源绿色智能开发和清洁低碳利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新型电力系统、节能、氢能、储能、动力电池、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重点,深化应用基础研究。积极研发先进核电技术,加强可控核聚变等前沿颠覆性技术研究。4.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集中力量开展复杂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控制、大容量风电、高效光伏、大功率液化天然气发动机、大容量储能、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制氢、低成本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创新,加快碳纤维、气凝胶、特种钢材等基础材料研发,补齐关键零部件、元器件、软件等短板。推广先进成熟绿色低碳技术,开展示范应用。建设全流程、集成化、规模化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项目。推进熔盐储能供热和发电示范应用。加快氢能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探索在工业、交通运输、建筑等领域规模化应用。(八)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坚持系统观念,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1.巩固生态系统固碳作用。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构建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控生态空间占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稳定现有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岩溶等固碳作用。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加强节约集约用地评价,推广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2.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深入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扩大林草资源总量。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提高森林质量和稳定性。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提高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加强河湖、湿地保护修复。整体推进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提升红树林、海草床、盐沼等固碳能力。加强退化土地修复治理,开展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到203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190亿立方米。3.加强生态系统碳汇基础支撑。依托和拓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利用好国家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成果,建立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体系,开展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岩溶等碳汇本底调查、碳储量评估、潜力分析,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碳汇成效监测评估。加强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碳汇基础理论、基础方法、前沿颠覆性技术研究。建立健全能够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研究制定碳汇项目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相关规则。4.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推进农光互补、“光伏+设施农业”、“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等低碳农业模式。研发应用增汇型农业技术。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提升土壤有机碳储量。合理控制化肥、农药、地膜使用量,实施化肥农药减量替代计划,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九)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把绿色理念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1.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资源环境国情教育,普及碳达峰、碳中和基础知识。加强对公众的生态文明科普教育,将绿色低碳理念有机融入文艺作品,制作文创产品和公益广告,持续开展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增强社会公众绿色低碳意识,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2.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坚决遏制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着力破除奢靡铺张的歪风陋习,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在全社会倡导节约用能,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示范创建,深入推进绿色生活创建行动,评选宣传一批优秀示范典型,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大力发展绿色消费,推广绿色低碳产品,完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制度。提升绿色产品在政府采购中的比例。3.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引导企业主动适应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强化环境责任意识,加强能源资源节约,提升绿色创新水平。重点领域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要制定实施企业碳达峰行动方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重点用能单位要梳理核算自身碳排放情况,深入研究碳减排路径,“一企一策”制定专项工作方案,推进节能降碳。相关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要按照环境信息依法披露要求,定期公布企业碳排放信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作用,督促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4.强化领导干部培训。将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各级党校(行政学院)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分阶段、多层次对各级领导干部开展培训,普及科学知识,宣讲政策要点,强化法治意识,深化各级领导干部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科学性、系统性的认识。从事绿色低碳发展相关工作的领导干部要尽快提升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切实增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十)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行动。各地区要准确把握自身发展定位,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资源环境禀赋,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上下联动,梯次有序推进碳达峰。1.科学合理确定有序达峰目标。碳排放已经基本稳定的地区要巩固减排成果,在率先实现碳达峰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碳排放。产业结构较轻、能源结构较优的地区要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坚决不走依靠“两高”项目拉动经济增长的老路,力争率先实现碳达峰。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的地区和资源型地区要把节能降碳摆在突出位置,大力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逐步实现碳排放增长与经济增长脱钩,力争与全国同步实现碳达峰。2.因地制宜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各地区要结合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从实际出发推进本地区绿色低碳发展。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要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和增长极作用,率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要严格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导向,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要着力优化能源结构,按照产业政策和能耗双控要求,有序推动高耗能行业向清洁能源优势地区集中,积极培育绿色发展动能。3.上下联动制定地方达峰方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家总体部署,结合本地区资源环境禀赋、产业布局、发展阶段等,坚持全国一盘棋,不抢跑,科学制定本地区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碳达峰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避免“一刀切”限电限产或运动式“减碳”。各地区碳达峰行动方案经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综合平衡、审核通过后,由地方自行印发实施。4.组织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加大中央对地方推进碳达峰的支持力度,选择10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对试点城市和园区给予支持,加快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为全国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四、国际合作(一)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大力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分享中国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与实践经验,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主动参与全球绿色治理体系建设,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坚持多边主义,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推动各方全面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积极参与国际航运、航空减排谈判。(二)开展绿色经贸、技术与金融合作。优化贸易结构,大力发展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绿色产品贸易。加强绿色标准国际合作,推动落实合格评定合作和互认机制,做好绿色贸易规则与进出口政策的衔接。加强节能环保产品和服务进出口。加大绿色技术合作力度,推动开展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领域科研合作和技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等国际大科学工程。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积极参与碳定价机制和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国际宏观协调,与有关各方共同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三)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弘扬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金融等领域合作,提高境外项目环境可持续性,打造绿色、包容的“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扩大新能源技术和产品出口。发挥“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等合作平台作用,推动实施《“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推进“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和“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五、政策保障(一)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加强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建设,深化核算方法研究,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支持行业、企业依据自身特点开展碳排放核算方法学研究,建立健全碳排放计量体系。推进碳排放实测技术发展,加快遥感测量、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碳排放实测技术领域的应用,提高统计核算水平。积极参与国际碳排放核算方法研究,推动建立更为公平合理的碳排放核算方法体系。(二)健全法律法规标准。构建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法律体系,推动能源法、节约能源法、电力法、煤炭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制定修订。加快节能标准更新,修订一批能耗限额、产品设备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和工程建设标准,提高节能降碳要求。健全可再生能源标准体系,加快相关领域标准制定修订。建立健全氢制、储、输、用标准。完善工业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建立重点企业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等标准,探索建立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标准。积极参与国际能效、低碳等标准制定修订,加强国际标准协调。(三)完善经济政策。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落实和完善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优惠政策,更好发挥税收对市场主体绿色低碳发展的促进作用。完善绿色电价政策,健全居民阶梯电价制度和分时电价政策,探索建立分时电价动态调整机制。完善绿色金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大力发展绿色贷款、绿色股权、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金融工具,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引导金融机构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为碳达峰行动提供长期稳定融资支持。拓展绿色债券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上市融资、挂牌融资和再融资。研究设立国家低碳转型基金,支持传统产业和资源富集地区绿色转型。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设立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四)建立健全市场化机制。发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作用,进一步完善配套制度,逐步扩大交易行业范围。建设全国用能权交易市场,完善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做好与能耗双控制度的衔接。统筹推进碳排放权、用能权、电力交易等市场建设,加强市场机制间的衔接与协调,将碳排放权、用能权交易纳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广节能咨询、诊断、设计、融资、改造、托管等“一站式”综合服务模式。六、组织实施(一)加强统筹协调。加强党中央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对碳达峰相关工作进行整体部署和系统推进,统筹研究重要事项、制定重大政策。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领导小组工作要求,扎实推进相关工作。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统筹协调,定期对各地区和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调度,科学提出碳达峰分步骤的时间表、路线图,督促将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细。(二)强化责任落实。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深刻认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复杂性,切实扛起责任,按照《中共中央
2021年10月26日
其他

信息量很大!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10月24日发布。作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的“1”,意见为碳达峰碳中和这项重大工作进行系统谋划、总体部署。文件提出主要目标:到202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森林蓄积量达到180亿立方米。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文件强调内容包括: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制定能源、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交通、建筑等行业和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工业领域低碳工业革新和数字化转型。开展碳达峰试点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等,不断能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优先推动风能、太阳能就地就近开发利用。因地制宜开发水能。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快推进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构建以新能源为主题的新型电力系统,提高电网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和调控能力。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电网体制改革,明确以消纳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增量配电网、微电网和分布式电源的市场主体地位。加快形成以储能和调峰能力为基础支撑的新增电力装机发展机制。推进煤炭、油气等市场化改革,加快完善能源统一市场。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深度研究支持风电、太阳能发电发规模友好并网的智能电网技术。加强电化学、压缩空气等新型储能技术攻关、示范和产业化应用。推广园区能源梯级利用等节能低碳技术。推进规模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应用。建立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有序推进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设立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将绿色信贷纳入宏观审慎评估框架,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鼓励社会资本设立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政策全文如下中共中央
2021年10月25日
其他

2021年各省光伏、风电项目储能配置要求汇总

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过程中,发电侧体现为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占比持续提升,这将造成两大挑战,一是发电侧间歇性、波动性加大,发/用电失衡概率大幅提升;二是电力系统可调容量、惯量下降,系统应对失衡的能力弱化。新能源+储能,是电力系统保持安全稳定运行的必然选择。10月13日,湖南省发改委下发《关于加快推动湖南省电化学储能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明确以发展电网侧独立储能为重点,集中规划建设一批电网侧储能电站,力争到2023年建成电化学储能电站150万千瓦/300万千瓦时以上,同时要求建立“新能源+储能”机制。建立“新能源+储能”机制。风电、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应分别按照不低于装机容量15%、5%比例(储能时长2小时)配建储能电站,新增项目(指2021年1月1日后取得建设指标的项目)配建储能电站应与主体工程同步投产使用,存量项目(指2021年1月1日前取得建设指标的项目)应于2022年底前落实配建储能容量。对于没有条件配建储能电站的项目,可通过市场租赁方式按上述比例落实储能容量。2021年以来,国家、地方层面陆续出台储能相关政策,推动新型储能市场化发展,优化分时电价结构,进一步催化行业发展。2021年7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健全“新能源+储能”项目激励机制。对于配套建设或共享模式落实新型储能的新能源发电项目,动态评估其系统价值和技术水平,可在竞争性配置、项目核准(备案)、并网时序、系统调度运行安排、保障利用小时数、电力辅助服务补偿考核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2021年,湖南、广西、内蒙古、陕西等18省已相继发布新能源发电项目储能配置要求,整体储能配置比例区间在5%~30%,备电时长在1h~4h。在储能配置比例区间上,内蒙古各地区风光项目的配置比例区间较大,在15%-30%之间,其余基本在10%-15%之间。再来看看内蒙古要求配置30%*2h储能都是哪些项目?2021年10月8日,内蒙古发改委发布《关于自治区2021年保障性并网集中式风电、光伏发电项目优选结果》。结果中,风电项目35个,总规模680万千瓦,配置30%*2h储能风电项目31个,规模610万千瓦,近90%的风电项目对储能配置有较高要求。光伏项目25个,总规模385万千瓦,配置30%*2h储能的光伏项目7个,规模110万千瓦。配置30%*2h储能风电项目31个,规模610万千瓦,项目投资主体包括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投、大唐集团、中国华电、中国华能、京能集团、华润集团、远景、三峡集团、特变电工、金风科技等。配置30%*2h储能的光伏项目7个,规模110万千瓦,投资主体是大唐集团、天合光能、金风科技、晶澳等。2021年8月10日,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自建或购买调峰能力增加并网规模的通知》提出,为鼓励发电企业市场化参与调峰资源建设,超过电网企业保障性并网以外的规模初期按照功率15%的挂钩比例(时长4小时以上,下同)配建调峰能力,按照20%以上挂钩比例进行配建的优先并网。储能配置政策进一步将备电时长提升至4h,辐射范围扩展至全国范围内的新能源电站(超出保障性并网规模的容量),在经济性有保证的前提下,激发发电企业新能源装机与储能配置的积极性。本文整理自公开资料,如有遗漏,欢迎补充。能源电力说投稿/商务合作联系:18026359635(微信同号)2021年18省新能源配置储能政策-源文件下载扫码加入【能源电力说·能见度】下载-----推荐阅读----▼▼▼
2021年10月16日
其他

华为/中国铁塔/滴滴/特斯拉/格力入局,新型电力系统到底有多香?

“十四五”乃至未来更长一段时期,我国将深入推进“30·60”双碳目标,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全面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电源侧、负荷侧和电网侧需要系统性重塑。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是挑战,更是巨大的机遇。今年以来风光开发建设、新型储能、新能源并网、整县推进等政策陆续出台,由此也产业了多元新机遇,互联网、通信、车企、家电等行业企业纷纷入局,在新型电力系统分一杯羹。滴滴、京东、华为、中国铁塔、润建、特斯拉、格力……跨界选手们,都做了哪些布局?未来又有怎样的发展规划呢?互联网企业互联网企业们总有着敏锐的机遇触角。新型电力系统下,新能源、储能、能源互联网……随便拎一个都是万亿市场,互联网企业怎会错过。1.滴滴:低调布局光伏、储能今年4月,滴滴旗下小桔能源发布招聘光伏、储能相关领域的人才和专家的信息。内部消息也透露,小桔能源将会在分布式光伏、电化学储能、电池梯次利用等领域进行企业合作、技术研发和商业模式探索,逐步在用户端实现能源供给和使用的匹配优化。这意味着,滴滴正在低调布局新能源业务。
2021年9月8日
其他

新型电力系统技术路线图谱

新型电力系统具有广泛互联、智能互动、灵活柔性、安全可控四大基本特征。那么新型电力系统该如何建?需要突破哪些关键技术?舒印彪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提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加快突破13项关键核心技术。在基础前瞻领域,应重点攻关高效率高安全大容量储能、氢能及燃料电池、高效率光伏发电材料、新型绝缘材料、超导材料、宽禁带电力电子器件等技术;在工程应用领域,重点攻关CCUS、高效率低成本新能源发电、大规模海上风电、虚拟电厂、源网荷储协调运行、主动需求响应、综合能源系统等技术。新型电力系统技术路线图具体如下:编辑:谢东平审核:易安能源电力说商务合作:18026359635(微信同号)更多新型电力系统研究报告下载扫码加入【能源电力说·能见度】-----推荐阅读-----
2021年8月24日
其他

碳中和技术路线图谱(建议收藏)

碳中和目标是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目标,需统筹顶层设计,从产业、税收、金融等方面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和保障机制。减少碳排放和增加碳吸收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两大技术路线。在减少碳排放方面,关键在于能源结构调整、重点领域减排、金融减排支持三大路径。在增加碳吸收方面,主要技术路线有技术固碳和生态固碳。逐级细分之后,碳中和完整技术路线图具体如下:本文由能源电力说综合整理自《北大金融评论》能源电力说商务合作:18026359635(微信同号)推荐阅读▼▼▼
2021年8月12日
其他

信息量很大!发改委、能源局印发《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

7月23日,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正式印发了《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在电源侧,大力推进电源侧储能项目建设,推动多能互补发展,规划建设跨区输送的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在电网侧,积极推动电网侧储能合理化布局,围绕重要负荷用户需求,建设一批移动式或固定式储能。在用户侧,积极支持用户侧储能多元化发展。鼓励围绕分布式新能源、微电网、大数据中心、5G基站、充电设施、工业园区等其他终端用户,探索储能融合发展新场景。在储能市场方面,提出明确新型储能独立市场主体地位,健全新型储能价格机制。鼓励储能作为独立市场主体参与辅助服务市场。鼓励探索建设共享储能在并网方面,明确储能备案并网流程,鼓励对用户侧储能提供“一站式”服务。在标准方面,健全储能技术标准及管理体系推动建立储能设备制造、建设安装、运行监测等环节的安全标准及管理体系。政策全文如下:国家发展改革委
2021年7月23日
其他

160页储能深度报告(附下载)

储能,被称为碳中和的“龙脉”,供养两大万亿赛道的主枝干——左擎“热、电、氢”等清洁能源,右牵动力电池与新能源车。储能到底有多大的市场空间?根据全球最大的能源顾问公司之一的Wood
2021年7月4日
其他

两大电网、五大发电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进度(附投资建设计划)

2021年已过半。自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正式宣告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以两大电网五大发电为代表的能源央企积极探索实践,助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那么,2021年上半年,两网五大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实施路径和具体成果都有哪些呢?一、国家电网实施路径1、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深度融合低碳能源技术、先进信息通讯技术与控制技术,以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发电为供给主体,以坚强智能电网为配置平台,以源网荷储相互互动和多能互补为重要支撑。2、到2025年基本建成,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电能占终端消费比重30%,跨省输入能够达到3亿千瓦。3、到2025年抽水蓄能装机超5000万千瓦,替代电量达到6000亿千瓦,积极推动发展“光伏+储能”,提高分布式电源利用效率,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总装机量达到10亿千瓦以上。具体成果在央地合作方面,截止6月底,国家电网上半年与14省市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其中抽水蓄能项目共14个,装机容量合计2010万千瓦,总投资金额1224亿元。已达到公司“十四五”抽水蓄能新增装机2000万的规划目标。此外,上半年国家电网与企业签订合作项目已有14个,主要在分布式光伏、储能、综合能源服务等方面展开合作。具体如下:二、南方电网实施路径1、依托数字电网建设,提速建设电力交易市场,多措并举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2030年前,基本建成新型电力系统,有力支持南方五省区及港澳地区全面实现碳达峰。2、大力推动供给侧能源清洁替代,以“新电气化”为抓手推动能源消费方式变革,推动水电、核电、调峰气电等多能互补电源体系建设,“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间分别投产抽水蓄能500万千瓦和1500万千瓦,分别投产新型储能2000万千瓦。
2021年7月2日
其他

最全储能产业生态图谱(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

双碳目标下新能源大幅接入为电力系统运行提出挑战,能源结构转型和降本持续催生储能需求。事实上,储能与新能源发电、电力系统协调优化运行已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储能可细分为发电侧火储联合调频、风光储,电网侧储能,用户侧储能四大应用场景。涉及到的产业生态链如下:01火储联合调频生态图谱火电机组加储能联合调频主要市场在山西、内蒙古、山东、安徽等火电厂较多的地区,储能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在风光新能源成为主力电源之前,火储联合调频仍是发电侧储能的主要市场贡献者,企业进入越早、利润越大。涉及到的产业链和相关企业如下:02风光储生态图谱随着各地新能源强制配储政策的发布,风光储成为必然的技术路线选择,后期市场将会大大超过储能配合火电机组联合调频市场。相对于渐趋饱和的火储联合调频,风光储市场处于起步阶段,未来更具想象空间!涉及到的产业链和相关企业如下:03电网侧储能生态图谱新能源大幅并网对电网安全提出了挑战,也催生了电网侧储能的需求。随着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电网侧储能建设规模将进一步加快。涉及到的产业链和相关企业如下:04用户侧储能生态图谱用户侧储能主要应用在住宅、工商业园区、充电站、数据中心、港口岛屿、5G基站等场景,随着分布式能源的发展,用户侧储能市场前景值得期待。涉及到的产业链和相关企业如下:生态图谱由能源电力说整理自公开数据,如果遗漏,欢迎留言补充。投稿/商务合作:18026359635(微信同号)能源圈近期喜爱度排行榜1.新能源产业链全景图2.氢能产业链全景梳理3.碳中和机遇全景图:四大主题、十二赛道(附报告下载)更多新型电力系统、综合能源、数字能源资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开启新兴能源产业的学习!▼▼▼
2021年6月29日
其他

氢能产业链全景梳理

氢能:“21世纪的终极能源”国际能源转型一直沿着从高碳到低碳、从低密度到高密度的路径进行,而被誉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的氢气是目前公认的最为理想的能量载体和清洁能源提供者。氢能是一种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二次能源,可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且符合我国碳减排大战略,同时有利于解决我国能源安全问题,是我国能源革命的重要媒介。氢能的应用可以广泛渗透到传统能源的各个方面,包括交通运输、工业燃料、发电等,主要技术是直接燃烧和燃料电池技术。根据国际氢能委员会预计,到2050年,氢能将承担全球18%的能源终端需求,创造超过2.5万亿美元的市场价值,燃料电池汽车将占据全球车辆的20%-25%,届时将成为与汽油、柴油并列的终端能源体系消费主体。根据中国氢能联盟预计,2050年氢能在中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至少达到10%,氢气需求量接近6000万吨,其中交通运输领域用氢2458万吨,约占该领域用能比例19%,燃料电池车产量达到520万辆/年。氢能产业链:涵盖氢能端及燃料电池端氢能产业链涵盖氢能端及燃料电池端。在氢能及燃料电池领域,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示范演示的全方位格局,布局了完整的氢能产业链。与锂电池产业链相比,氢能源与燃料电池产业链更长,复杂度更高,理论经济价值含量更大。氢燃料产业链全景梳理:氢能产业链:氢能端氢能端指氢气从生产到下游应用的过程,包括制氢(电解水制氢、工业副产氢等)、储氢氢、运氢、加氢(加氢站加氢)等核心环节。制
2021年6月25日
其他

国家能源局正式印发:报送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方案

6月20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正式下发《关于报送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方案的通知》(文件附后),拟在全国组织开展整县(市、
2021年6月24日
其他

特斯拉宣布:在中国推出特斯拉能源!

据国外媒体近日报道,特斯拉宣布,将在中国推出能源部门“特斯拉能源”,该部门将面向国内市场销售太阳能屋顶系统和Powerwall家用电池组。最近,特斯拉在中国发布的能源相关职位,也表明其可能在中国启动太阳能和Powerwall住宅安装。据报道,特斯拉正在寻找一名高级可靠性测试工程师,其职责是测试“住宅和工业能源电池”的性能。中国碳中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也给清洁能源催生了巨大的机会,特斯拉能源,也正式宣布进军中国市场了。1.什么是Powerwall?Powerwall是一款储能设备,它内置了可充电的锂电池包、液冷模块、逆变器等等。在电力需求低谷期(例如凌晨)充电,在用电高峰期输出电力,起到了“削峰填谷”的作用,另外如果电网断电也能起到应急作用。Powerwall主要针对家庭用户,内置电池容量7~13.5kWh。商用版的Powerwall叫Powerpack,后者是内置100kWh电池的大家伙,主要应用在公共场所,例如学校、医院等等。(左)家庭用Powerwall,(右)商用Powerpack2.微电网:太阳能系统+PowerwallPowerwall可接上家用光伏发电系统,组成自给自足的能源系统——微电网。特斯拉微电网场景微电网的本质是使用储存在电池中可自我生产的再生能源组建一个自给自足的能源系统,而该系统可以向小型社区或生产设施供应能源。特斯拉微电网系统由太阳能屋顶电池板,以及Powerwall组成,将提供零排放电力,并在因公共安全停电或其他原因断电的情况下提供电力支持,以达到减少电力成本以及局部的空气污染排放的目标。光伏发电系统来自于特斯拉收购的公司SolarCity,是一家专注于家用光伏发电项目的公司。与SolarCity合作的第一个旗舰微电网项目位于美属萨摩亚的塔乌岛,特斯拉在那里部署了由1.4MW太阳能阵列和6MWH储能系统组成的微电网,该系统由60个Tesla
2021年6月23日
其他

两大电网大手笔投建能源大数据中心,15省都有哪些落地案例?

在新型电力系统和双碳目标下,能源数据要素的放大、叠加、倍增效应日益凸显,能源大数据中心已在全国遍地开花。究竟什么是能源大数据中心?全国各地都有哪些落地项目呢?一:什么是能源大数据中心?能源大数据中心是推动能源革命和数字革命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是能源数据汇聚中心、价值创造中心和开放共享服务中心。能源大数据中心通常由省级政府、能源局牵头协调,并委托能源企业作为承建方。考虑到电力作为二次能源的枢纽属性,以及电力数据采集的自动化基础,不少省市多以电网企业作为承建主力,也有以属地能源企业作为第三方承接平台建设。能源大数据中心建设已成为能源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那么能源数据大中心要怎么建?二:能源大数据中心落地案例根据公开信息,我们汇总了15省能源大数据中心项目,多处于揭牌成立并实现了部分场景交付的阶段。可为能源大数据中心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1、山西2021年6月21日,阳泉智慧能源数据中心首批建设场景日前交付投用,包括“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区域能源发展监测、大数据看阳泉能源转型、新能源发电监测、节能改造潜力企业识别”5个应用场景。阳泉市智慧能源数据中心项目是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确定的首个地市级智慧能源数据中心项目。目前已完成能源转型、环保减排、服务民生和社会治理四大类11个大数据应用分析场景建设,内容涉及41个监测主题和19个分析模型,并已接入17家企业耗能数据、16种省中台电力数据。2、贵州2021年5月27日,南方电网公司与贵州省贵安新区管理委员会签订了框架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南方电网将在贵安新区投资约100亿元建设南方能源数据中心。南方能源数据中心是基于南方电网公司信息A级标准建设的超大型数据中心,项目一期拟投建1560个10千瓦的高密度机架,计划于2022年12月正式投产。该数据中心定位为电力系统的生产数据中心、异地灾备中心,建成后将面向全社会提供能源数字服务。3、甘肃2021年4月28日,酒泉能源大数据中心正式揭牌投运。酒泉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占地100亩,投资30亿元,以“平台+产业园”理念,规划建设10000个机架,按照国际T3+和国家A级标准分三期建设,构建“信息共享、技术研发、创业孵化、产业发展、运营维护、合作交流”的综合性大数据中心平台。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建成,数据中心建筑面积18299平方米,配置2200个标准机架已投入运营。4、河南2021年1月12日,河南省能源大数据中心建成投运。依托华为云和数据中台,该中心初步实现了能源全行业数据的统一归集和管理,已融合经济社会、政务、环境、气象等5行业、6领域的相关数据,接入范围涵盖省内600余家发电厂、20余家煤油气生产企业、400余家重点用能企业、2.6万个公共充电设施、600余万“双替代”用户等,月度新增数据量1.5TB以上。5、安徽2020年12月24日,安徽首个城市能源大数据中心在合肥揭牌。
2021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