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雪域高原中走出的氆氇
大秀前夕,我们抵达西藏日喀则江孜县,记录了一位与氆氇密切相关的手工艺人,她的生活与传统氆氇工艺正在一同发生着变化,经由她的视角,我们逐渐揭开了“Sandriver沙涓羊绒”焕活藏地氆氇工艺背后的故事……
点击观看
格桑是江孜县的一位普通藏族妇女,也是第一批接触新式氆氇培训的手工艺人,在工坊里初见时,她有些腼腆,个子小但很结实,脸上总是笑盈盈。交谈时因为格桑不会说汉语,翻译得依靠她的丈夫强巴,她会在一旁附和,偶尔学着说几个汉词,如果能对上话会让她乐得合不拢嘴。
江孜县索盖村合作社 “Sandriver沙涓羊绒”工坊
郭秀玲与手工艺人的日常
“Sandriver沙涓羊绒” 江孜系列
工坊里摆着几条阿姐们织好的围巾,沙涓的创始人郭秀玲和我说:“这些样式已经在巴黎的Le Bon Marché(乐蓬马歇)商场进行售卖,格桑明年1月也会和我一同去法国参加Maison&Objet巴黎家居生活展,分享她亲手作的氆氇毛织品”。格桑兴奋接了一句:“see you tomorrow。”
要知道,格桑第一次走出西藏,去到沙涓上海氆氇研发中心学习也不过是今年4月份的事,现在的她已经担任起工坊师傅的角色。格桑编织效率高,还能为沙涓上海的技术人员提供灵感,分享长期生活在藏地而形成的特殊色彩审美情感。她的学习能力和热情无疑是最出众的,随着新式氆氇制品逐渐受到市场的青睐,格桑的收入提高,日子也越过越灿烂。
格桑指导徒弟学习新式氆氇
工作坊里发出“得得”的声音,阿姐们脚踩踏板使纬线上下变动,并将梭子左右甩动,使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格桑正在指导徒弟织氆氇。几个月以来,越来越多的阿姐愿意放下手中的农活,从家中来到工坊学习新式氆氇。在这之前,江孜虽然家家户户都有氆氇制品,但它们多来自家庭作坊,粗粝的纹理,单一的形态让它只适合本地的消费,像一个失去生机的古物,被越来越少地使用,它的存在,似乎只是为了留存一代代人对氆氇这项传统手工艺的文化记忆。
工作中的格桑
我拿起在织机旁的新式纹样图纸看了看,足足有600多行,各种花色错落有致,别说是在新机上操作,光要记住都让我焦头烂额。格桑拿着一条织好的围巾走过来,骄傲的用手指在空中比出了弹奏的动作。“喜欢”、“很好看”她断断续续地说道,示意让我摸一摸递过来的围巾。那触感滑糯、柔软,像抚摸着一只小羔羊,我忍不住捧在脸颊上蹭了蹭。郭秀玲说:“再过几天的大秀,模特们也会穿戴着展示它。”
格桑与徒弟织氆氇的日常
在5000米的高海拔环境中举办时装秀并非易事,江孜县当地和上海两大团队默契分工,设备运输、秀场搭建、模特培训等对他们来说都是极限的生理挑战。此次大秀“Sandriver沙涓羊绒”一改传统的模特选拔方式,选取手工艺人、学生、教师在内的藏族素人模特,激发他们的潜能,带着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去完成这场走秀。后来我还听说,很多工作人员在大秀的前一晚全部夜宿雪山脚下的露营地,即便凌晨温度临近-5摄氏度。
手工艺人/大秀模特 诺诺
其中有一位名为诺诺的女孩,早先她也是接受新式氆氇培训的手工艺人,和格桑在上海相识。诺诺开心得和我分享她学习走秀的过程:用手机拍下步伐、仪态、表情,一次次回放、一次次练习、纠正。诺诺是格桑这群姐妹中唯一一个被选中的模特,她十分珍惜这次的亮相机会。格桑打趣说道:“少喝几杯酥油茶,小心长胖了!”
今年11月,格桑已再次抵达上海复训,她说要巩固和提升自己的技术,然后带回来教给其他的阿姐们,以后她们就不用“手心朝上”,而是拥有更多的收入,去决定自己如何生活。
“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活性的传承氆氇,是“Sandriver沙涓羊绒”创始人郭秀玲的愿望。在这个相对落后、闭塞的地方去布道、传承,是真的需要靠双腿走下去。郭秀玲谈到:“这里其实没有大路可走,我是在缝隙里浇灌,看着它一点点成长。”
郭秀玲在日喀则调研氆氇途中与放生羊互动
2022年7月开始,郭秀玲多次深入西藏拉萨和日喀则等地,在上海援藏项目组成员的帮助下,挨个走访乡村作坊、家庭工作坊。郭秀玲发现,有的家庭织布机已经被烧掉、扔掉,现存的老旧织布机也不符合现在的市场需求。她回忆有次和一位手工艺人讨论经纱排布的问题,得知木匠在制作织机时就已经把它穿好了,而木匠是不懂纹样设计的,这种做法极大限制了后面的发展,但这一点阿姐们从来没有质疑过。
手工艺人使用的传统氆氇织机
一路的奔波中,同行人员总是劝郭秀玲慢点儿走,步伐越快,在高原上消耗越大。但她心里像是悬着一块石头,尤其是当她看到飞扬在空中,从山羊身上脱落的羊绒,捏在手里可惜地直摇头:“这么好的羊绒原绒,就这么浪费了,这可是世界上最好的材料啊!”对于自小在草原上长大的郭秀玲,对大自然的馈赠尤为珍惜。
左滑查看更多
海拔4500米之上的山羊,羊绒品质细度<14微米
经过32年羊绒产业的沉淀,郭秀玲在2012年带着核心技术和先进设备成立了自己的品牌——“Sandriver沙涓羊绒”。 “沙涓”喻指沙漠中的河流,有河流就会有绿洲,它是生命的希望。而这种生命力的构成,则是依靠一流的原材料和精湛的技术,吸纳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将当代艺术设计融入其中。
“Sandriver沙涓羊绒”在上海成立了氆氇研究中心,重新梳理氆氇历史与文化。在“江孜系列”中,团队保留着手捻纱的传统,这可以让每一根纱线,因手法和力度的变化产生个性化的表达。“Sandriver沙涓羊绒”对江孜的寺庙建筑结构、壁画艺术进行深入研究,羊绒纱线采用植物染,用茜草、大黄、荞麦和核桃皮等做染料,染成赭红、黄、绿等颜色,设计出一套只属于江孜的地域美学风格。正如本雅明所言:“艺术作品独一无二地现身于它所在之地,唯有这独一的存在,决定了它的整个历史。”
那是个暖洋洋的下午,我们坐在索盖村合作社门口的长椅上等阿姐们过来拍摄,距离约好的时间已经过去了2小时,阿姐们还在县城里参加手工艺比赛。我有些着急,天色不等人村子里还停电了,再晚今天的任务将无法进行。郭秀玲安慰我说:“这里的时间、节奏不一样,她们会来的。”我望着她,那一刻时间确实变慢了,而哒哒的织布声,好像离我越来越近。
时序、物候、节奏,在与自然联结中,让人重新思考自我与自然、与劳作的关系。生活在严峻高原生态环境下的藏族同胞,千百年来形成了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念和生活方式。我问起郭秀玲为什么选择《民艺永续》来讲述氆氇的故事,她说因为“续”,我脑海中浮现出在格桑家里看到的那块绛红色氆氇襁褓,它包裹着30多年前缓慢而克制的生活,每一根紧绷的纤维,都是阿妈保护着强巴(格桑的丈夫)长大的意志力,灰尘在阿妈的拍打中逐渐散去,阳光重新照在了上面。这也正是《民艺永续》所提倡的极大发挥人的价值,另“古物”不失当代感。
左滑查看更多
格桑的阿妈分享保存了35年的传统氆氇毯
“Sandriver沙涓羊绒” 如今正在践行着这种惜物传统,从筛选-洗毛-纺纱-染色-织造-修剪到最后的洗晒,制作氆氇的每一个环节,都贯彻着自然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就连废料也采取循环设计的方式赋予其新的活力,品牌更是从源头畜牧业对当地牧民进行科学养殖、放牧、羊毛采集的教育。
本次雪域大秀的举办地日喀则地区,素有世界青稞之乡的美誉,青稞经过倔强、坚韧的生长,在9月迎来了收获的季节。秀场的艺术装置、嘉宾座位,都是采用青稞秸秆手工压制而成,大秀结束后,这些被作为冬储草料喂养当地的牦牛,最大程度减少环境的破坏。
“Sandriver沙涓羊绒”正在持续扩大西藏氆氇手工艺的影响范围,重塑地方意识,让那些留驻在高原上的传统手工技艺,未来被更多的引入时装发布的载体,在当代设计与创新材料的共同演绎下,重新定义手工耗时性的鉴赏方式,于世界的舞台重新焕发出纯净、温暖的艺术底蕴。
ELLE津梁工作室原创IP
监制:舒朕萌
策划:津梁工作室
统筹:Ovelar
导演:PANG
脚本:酥饼
制片:kappy、李迅
摄像:杨一雄、PANG
助理:邵陈阳
剪辑:九九
调色:核三条
混音:凡震
特别鸣谢:马旭、强巴
撰文:doraemengm
字体设计:穹也
海报设计:So Creative Studio、Zhang Tiantian
运营:Cheryl
微信设计:Mika Zhang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民艺永续》是ELLE津梁工作室内容IP之一,我们携手左靖工作室共同设立专栏叙事,通过民艺新美学、民艺新产业、民艺新可续三个板块,持续性地观察、记录国内民艺产业涌现的新生力量,摸索手艺背后的造物观念及精神遗产在当代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启发“民艺”重回当代生活现场的可能。
滑动阅读往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