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 | 怎样让食物更美味

2017-10-18 贝小戎 三联生活周刊

在黄色的光线下,你会觉得更饿。

使用更重的餐具进食时,你会觉得食物的味道更佳。

飞机上的食物之所以味道很差,部分就是因为搭配的餐具太轻。

食物在圆形盘子比在尖盘子更甜。




耶鲁大学神经学科学家戈登·谢泼德在《神经美食学》说:“食物中含有味道,这是一个常见的误解。食物中的确含有味道分子,但是这些分子的味道实际上是由我们的大脑制造的。”我们感知味道时不只靠舌头,视觉、听觉、记忆等等都会参与。牛津大学教授查尔斯·斯宾塞开展类似的研究,只不过他称之为美食物理学。他说,跟另一个人一起吃饭,我会多吃35%,跟三个人一起吃饭,我们会多吃75%;在黄色的光线下,你会觉得更饿;使用更重的餐具进食时,你会觉得食物的味道更佳。飞机上的食物之所以味道很差,部分就是因为搭配的餐具太轻。

戈登·谢泼德用神经科学解释了若干跟吃有关的问题:

1为什么一说到美食我们就想起舌尖而不是鼻子?

我们认为味道来自嘴巴,让嘴巴独占了所有的功劳。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吃东西时,我们把食物放进了嘴巴里。尽管我们认为这个简单的动作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从动物行为的角度看,这是具有象征性和实践性,并具有重要意义的行为,把某种来自外部世界的东西带进了身体内部。动物通过捕猎其他动物、吃草或水果获得食物。这些食物看起来应该很美味且富有营养,但总是要检查一下。触觉系统告诉我们食物在嘴里,当我们对食物做出评估时,我们的注意因此集中在判断嘴里是什么上。

分辨味道的能力源自嗅觉,例如分辨柠檬或草莓,嗅觉结合甜味和触觉来对其进行分辨。尽管一提到甜味我们就会想到糖果或是其他含糖食物,但是糖本身只是甜的,糖果的实际味道取决于嗅觉。

2真的存在味觉超人吗?

萨瓦兰说:“解剖学表明,人们舌头上的味蕾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有些人舌头上味蕾的数量多达其他人的三倍。所以坐在同一桌上的两个人,一个被食物深深吸引,另一个就像是有人在逼他吃饭一样,这证明在味觉世界也有瞎子和聋子。”

个体在感受一种特殊苦味化合物PROP时存在差异。引起苦度个体差异的基因解释了70%的个体差异。对苦味化合物反应不敏感的人似乎更喜欢油腻的、甜的食物以及酒精饮料,他们的体重更重,并且有更高的酗酒风险。相反,味觉超人更喜爱蔬菜,往往更瘦。PROP的敏感性总体上与更高的味觉感受性有关,同时也与舌头上更多的味蕾有关。“你可以对着镜子检查一下自己的舌头,看看是否是一个味觉超人。”

3熟肉为什么闻起来那么香?

人类似乎天生喜欢熟肉。这主要是由于它的气味,熟肉中最诱人的挥发性分子是由“美拉德反应”产生的。在高温下,肉的表面形成硬壳,产生了新的反应,碳水化合物分解形成糖分子,蛋白质分解形成氨基酸分子,这是一百年前法国科学家美拉德发现的。

加热使肉类的肌肉细胞分解,释放出闻起来有肉味的分子,同时也使蛋白质和脂肪分解,形成新的分子,特别是脂类、酮类和醛类,这些新的分子使肉有了新的气味,比如果香味、花香味、坚果味、青草味。

生肉可口,但味道并不丰富。它提供了盐和丰富的氨基酸,给舌头增添了轻微的酸度,但没有香气。这意味着,对于狗和其他食肉动物来说,不仅仅是狭长的鼻咽限制了口腔中香气的进入,而且生肉本身并没有散发出多少香味。在烤过的肉中发现了几百种芳香族化合物。通过鼻子吸气,熟肉的香味在烹饪前也可以被感受到,但是这些气味仅仅来自于肉表面挥发的分子。相反,通过烹饪产生的、来自肉里面的强烈而丰富的香味只能通过鼻后嗅觉,并伴随着其他感觉(尤其是味觉和触觉)的激活才能感受到。

4儿童为何喜欢快餐?

儿童对味道太过于敏感了,相对于成年人,儿童生活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感觉世界中。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儿童更喜欢强烈的甜味、酸味和咸味,如果他们是味觉超人,他们也会对苦的味道更敏感。这使他们面对甜食、盐和脂肪时更加脆弱。快餐对孩子尤其具有吸引力。或许没有比甜更让孩子喜欢的味道了。甜是食物所提供的一种基本味道,它或许是最为显著的且最简单的味道。“人只有长大了才会喜欢苦味——咖啡、巧克力、啤酒,喜欢它们的多样性和更深层的复杂性。孩子们会受到软饮料中的糖的控制。”

5我们为什么会暴饮暴食?

对于人类大脑味道系统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我们为什么会过量食用快餐。第一是感觉过载,快餐对于感觉的刺激十分强烈,同时热量高。正常饮食中含有更多的粗粮,而粗粮让我们更快地感受到饱腹感,并且边吃饭边喝水会进一步降低热量,但是一小口快餐却含有丰富的味道。

其次,快餐中含有多种食物类型和味道。这被称为超市效应或自助餐效应。当只有一种味道时,动物会迅速变饱而不再进食,但是当有新的味道出现时,又会刺激产生食欲。这也表明了大脑总是对变化的事物感兴趣。

另一种理论认为,过量饮食是由前额脑区无效的抑制回路,以及调节食物奖励回路的高度易激活性所导致的。

(图片来自网络)

回顾往期可点击: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2017诺贝尔奖」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和小贝一起读外刊』专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