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拉黑母亲一年后,她终于喘了口气

陈婉婉 三联生活周刊 2023-11-22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家庭的密切关系,时常让人喘不过气来。于是,就有人选择与家人“断亲” ,想要寻求自我。

文|陈婉婉

淼淼已经拉黑母亲一年了。其间,向来寡言少语甚少直接联络的父亲打来好几次电话,告诉她妈妈常在夜里哭泣,能不能把微信加回来。淼淼听后却毅然拒绝,她的坚决中带着几许疲惫——必须要母亲自我反省。这可能吗?她自己也没有答案。

离家在外头打拼的日子,对于淼淼来说,是连绵不断的奔波与挑战。生活成本像是不停转动的时针,压得人喘不过气;工作压力像是一场没完没了的赛跑,跑得人心惊胆战。而做了几十年全职太太的母亲,却总觉得她太过脆弱,太过敏感。母亲不明白,既然那么多人都可以这样生活,为什么独独淼淼不行?

《你好,之华》剧照

在母亲的眼中,淼淼还是年少时的模样,书本是她的世界,家务事与她无缘。好几回节假日回到家中,淼淼试图展示在外练就的烹饪技艺,才起灶点火,母亲便忍不住出言讽刺:“你这手艺,我们饿得可等不得你。”母亲的印象仍停留在过去,似乎忘了,淼淼早已在外独立生活了许多年。如此这般,淼淼便慢慢学会在父母的家中做一个温文尔雅的客人,不再多言多动。

即便如此,偶尔,淼淼仍会无意间触动母亲那根紧绷的弦。每次回家都像是迷路,牙刷、毛巾、吹风机的位置不记得了。一旦询问,就会挑起母亲的怒火,随即便是一阵“连自己家都分不清”的怒斥。淼淼默默忍受,因为她知晓,任何回应,都可能成为点燃另一场争端的导火索。曾经有一回,她不经意间反驳——这是你们的家,便迎来母亲如暴雨般的斥责,“什么你家我家,真是养了个白眼狼”。

《酒鬼都市的女人们》剧照

可淼淼心知,这的确是父母的家,不是她真正的家了。家里的变化,淼淼看在眼里。她的房间,一点点失去了她的痕迹,收藏的小玩意、读过的书籍、穿过的衣物,一件件被清理,早就变成堆砌父母杂物的杂物间。而她的家,在远方,即使是租来的角落,却由她一手布置,温馨而自在。那里,才是她真正的避风港。
若和母亲保持有距离的相处,淼淼觉得或许也能够相安无事,毕竟每次回家,也尚能维持两三天的和平。但自打她步入28岁的门槛以后,这种有距离的相处也愈发难以维系了。一点一滴地,凭借着勤劳与才智,淼淼逐渐在事业上开辟了一小片天地。起初,她也会在电话中满心欢喜地向母亲分享自己的每一个小成就。但母亲总能用那句刻薄的话,将淼淼所有的自豪与成绩抹得一干二净,“你什么时候能结婚,才会让我觉得脸上有光彩”。
《耀眼的你啊》剧照

母亲的言辞,让淼淼觉得自己像是在大海里挣扎,难以呼吸。最初,那些话就如同远处的涛声,微不足道。可这些年来,话语一年重过一年,像是潮水,渐渐要将她淹没。时常地,伴随着清晨第一缕阳光而至的,是母亲夜间发来的信息,指责她是多么地自私、不孝,年纪这么大,还不知道要赶紧结婚,完成“任务”,让父母安心。又或者是,遇到哪位街坊邻居,问起淼淼的婚姻状态,她是多么地觉得羞耻、抬不起头。更让淼淼难以忍受的是,母亲还会告诉她,一想到这事,她便会在夜里哭泣,睡不着觉。

时常地,淼淼心想,倒不如找个人匆忙结婚,然后离了算了。大龄单身,在母亲眼里,仿佛成了她的原罪,不可饶恕。和朋友在一起,她们都会自嘲,好像这个世界是按结婚与否来划分阶层的,结婚生子的人站在顶端,其次是结婚不生子,然后是离异人群,最后才是单身人士。淼淼不明白,母亲为何会成为婚姻制度的坚定拥护者,在她儿时的记忆里,家里的气氛不是争吵就是沉默,父亲因母亲的唠叨而掀翻饭桌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可母亲似乎全忘了。

《关于我妈的一切》剧照

俩人的争吵,日渐激烈,直到母亲又一次刺痛她的心:“我真后悔让你去读研,眼高手低。你就是不愿意承认,这么大年纪不结婚,是心里有病。”一字一句地,淼淼强忍着怒火,敲出了那句话,“你自己有病的话,先去看病,再来沟通”。然后迅速拉黑了母亲的微信和手机号。淼淼心里蓦地轻松了许多。她觉得,如果家不能成为安抚人心的港湾,起码不能成为生活的风暴眼。

是不是真是自己有问题?淼淼有时也会这样想。她常在网上浏览那些讨论“断亲”的帖子。2022年有篇文章《青年“断亲”:何以发生?何去何从?》,作者是南京大学的胡小武教授和硕士研究生韩天泽,这篇文章被多家媒体转发后,“断亲”一词忽然间成了热议的焦点。许多人因此找到共鸣,网络上亦是各抒己见,一时间,“断亲”的故事铺天盖地,有些人断的是亲戚关系,有些人,就像淼淼一样,和父母不再往来。这些故事给了淼淼不少慰藉,她记得有网友这样说:“我怕不孝会遭报应,但我的痛苦也是真实存在的。”

《82年生的金智英》剧照

实际上,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精神科医生默里·鲍文提出过家庭系统理论,指出在家庭成员如网般交织的互动关系中,每个人的举动都牵动着其他人,也牵动着整个家庭的和谐与稳定,比如,断绝关系可能是家庭不和的征兆。但当家人无法承受内部压力或冲突时,他们为了避免心理上的伤害,可能会选择与家庭断绝来往。

在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工作期间,鲍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庭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连续不断的观察,他发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紧密的情感联系可能阻碍孩子长大后的独立性,并且母子之间的情感关系强度往往是最大的。这些发现促使他修正了原有的假设,更加关注母子间以及整个家庭内的关系强度。

鲍文认为,家庭中的问题和特质会代际传递,家庭功能的失调可能会在下一代中加剧。这样的感情纽带不只承载了态度和信念,还承载了一系列个性和心理特征的传递,包括某些心理疾病。他相信,个人的情感问题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家庭乃至家族系统多代人累积的结果。

《欢乐颂》剧照

而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无可避免地导致了许多人受到深刻的家庭影响,面临着自我分化的挑战。家庭中代际传递的压力有时会导致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情感隔离,特别是在情感联系过于紧密的家庭中,孩子为了摆脱过度依赖,可能会与父母保持距离,建立心理屏障。这种情感隔离可能会演变为对家庭成员的不关心甚至“断亲”。

几天前,“一位重度抑郁的女生被医生建议断亲”的新闻再次让相关的话题上了热搜。淼淼这次看了,内心平静许多。像淼淼这样的年轻人,他们把断亲当作疗愈自己的一段时间,慢慢学着“重新养育自己”。

《兔子暴力》剧照

淼淼又捡起了被母亲认为玩物丧志的吉他,做起了被母亲瞧不上的饭菜,静静地读书,默默地工作,为自己任何微小的进步欢欣鼓舞打气,一年下来,日子充实而有序。她忙碌而又满足,朋友们都说她乐天、活泼,是个职场女强人。但偶尔家里来的电话,都像是近在咫尺的责备,母亲的泪水夹杂其中,也让淼淼心烦意乱。她明白,不加回微信,便是与和解绝缘,与家庭割裂。可她又何尝不是在等待,等待母亲能够理解她、尊重她选择的时刻。

(本文刊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23年46期)







排版:初初 / 审核:同同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大家都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