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社60年 | 回款码洋过10亿,依然风华正茂
2017年,
对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来说,
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年。
作为全国最早建立的两家大学出版社之一,
华东师大社迎来了第一个甲子年。
这一年年初,
华东师大社展示出了令人艳羡的成绩单——
2016年销售回款码洋首次超过10亿。
截至2017年6月底,出版社资产总额达5.33亿元,员工总数达到320人。2017年初夏,在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公示名单中,华东师大社在先进出版单位奖及图书奖中分别上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无疑是华东师大社人献给出版社甲子年最为珍贵的贺礼。
华东师大社60年,亲历了中国文化产业从初兴到蓬勃,见证了中国出版产业从蹒跚起步到大步迈进。与时代的变革与革新同步,华东师大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如今的强社阵容,形成了以大教育服务为主,教育出版、学术出版、大众出版、数字出版全面开花的出版体系。回顾华东师大社60年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勇于改革、善于创新、坚守品质是其一以贯之的立社、强社的法宝。站在新的征程上,华东师大社社长王焰更愿意带领团队做个“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人,“以充满理性的智慧规划战略,又要以充满感性的激情投入到充满挑战的具体工作中去。”
华东师大社60年,依然风华正茂。
华东师大社物流中心的员工用自己双手、身体和《遇见手拉壶》(2017“中国最美的书”)《迈克尔·乔丹和他的时代》两本书,拼出了一个“60”。
敢改革善创新
以创业的心态立业
白手起家、停社复社、驶上发展快车道、融合转型……华东师大社60年的创业立业史,有艰辛、有犹疑、有彷徨,但更有坚守与执着、勇气与魄力、突破与革新。华东师大社风起云涌的60年无疑是中国出版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切片”。
1957年,华东师大社诞生在丽娃河畔,是当时全国仅有的两家大学出版社之一。当时的条件极为简陋,只有10余人的小团队艰苦创业、同心协力,出版了82种图书和包括《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物理教学》在内的6种学术教学期刊,受到教育界、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欢迎,初步显示其在我国教育和出版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1959年,由于国家调整出版事业,年轻的华东师大社被迫停办。
1980年,华东师大社在大学社中率先复社,开启了至今近40年的持续发展之路。复社之初,百废待兴,依托学校资源,华东师大社编辑出版了高校教材和学术著作,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一些现在仍持续畅销的出版物就是当时策划出版。如徐中玉主编《大学语文》教材,至今已修订10版,累积发行数千万册,深受读者欢迎;《英语听力入门》修订至第4版,至今仍在使用,发行也超过千万册。《高中文科复习资料》在当时出版时,首次征订数超过75万册,累积发行逾300万册。这些图书在中国出版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初步奠定了华东师大社在教材出版领域的坚定基础,也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经过10年摸爬滚打,到1990年复社10周年时,华东师大社共出版图书1110种,累计总印数4240多万册,获得国家和市级图书奖41种。两年以后,出版社的员工队伍更是壮大到80人,年出新书130种,销售码洋突破千万元大关,被教育部有关司局确定为全国文科教材出版基地,以及全国自考教材的五大出版单位之一。
20世纪90年代,改革浪潮此起彼伏,市场经济呼声鹊起。1992年,时任社长万中一在苏州东山召开科室干部和部分编辑会议,此次会议也被称为“东山会议”。在会上,华东师大社首次提出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标准的考核原则,建立编辑策划机制并创设了相应的考核办法,开始走上市场化的发展道路。这一年开始,华东师大社从原来的“坐等投稿”步入主动出击寻找市场需求点的阶段。编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极大提高,《十大名校试题精选》等教辅图书和领国学风气之先的“20世纪国学丛书”策划出版,引起市场强烈反响;著名品牌《一课一练》也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彼时,一家教育品牌大社的雏形已初现。
2000年,时任社长朱杰人在大连召开全社干部和编辑会议,将以学科组合编辑的方式改变为事业部的编辑组合模式,并确立了新一轮的改革方案,从此,华东师大社的改革之路走向深入,步入高速发展的新阶段。2001年创建中小学教材中心,由现任社长王焰担任主任,负责“国标教材”的运营推广工作。同年,全社总动员,用两个月的时间实现了《初中数学》等4科教材从编写、排版到送审、过审的奇迹。此后,得益于国标教材在国家级实验区的推广使用,华东师大社的出版事业获得超常规速度的发展,特别是在2003年~2005年间,每年图书销售回款码洋增长1亿。
2008年,华东师大社作为全国高校出版社转企改制19家试点单位之一,大刀阔斧对组织架构和激励机制从根本上进行了改变,校编和社编拉平身份,分社编发联动,最大程度地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实行扁平化管理,设立董事会、社务委员会,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决策,搭建现代企业制度。当年,改革成果初步显现,销售回款码洋首次突破6亿。以改革促发展,华东师大社逐渐成为国内高校出版强社。
2011年,尽管转企改制的阵痛期已过,公司化运营的格局和机制也初步成型,但是摆在新任社长王焰面前的仍是一盘有挑战的棋局:出版社体量大但效率不高、出版品牌分散难以形成合力、终端营销实力薄弱、数字化转型路径不明……在厘清发展现状后,华东师大社坚持了集团化、数字化、国际化、资本化、专业化的发展方向。2011年明确提出要建立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教育出版社;2012年提出以重大项目支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基业长青的出版社;2014年,提出进一步强化品牌战略、营销战略和人才战略;2015年,在出版社的“十三五”发展战略中提出走“互联网+教育”的融合出版之路。2017年,在校领导的支持肯定下,进一步提出以“引领中国教育出版,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学出版社”为办社目标。
通过不断地改革与创新,华东师大社准确地抓住了发展契机,迅速扩大了自身的体量,确定了在教育领域的领先优势,并在读者心中树立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整体品牌。
植根教育
固守教育出版领先优势
作为大学出版社,教育出版恰如其分地成为华东师大社的核心也是强劲板块。从20世纪90年代确立“大教育”的发展定位后,华东师大社对教育产品进行了立体化规划,努力实现教育类图书品种全面覆盖,并逐步确立了“以教育为本,走大教育之路”的发展理念。
据王焰介绍,目前,华东师大社的教育板块已经形成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围绕高层次的理论思考和方向引导的教育理论图书出版,参与国内教育学、心理学图书出版的机构并不在少数,但华东师大社在该领域一直名列前茅。“虽然教育出版市场竞争激烈,但教育理论的山巅,对大多数出版社来说还是高不可攀的,这是我们的优势,也是我们的底气”,王焰在采访中表示。第二层是针对教师教学实操方面的教师教育图书出版,其中最为知名的就是于2003年创立的品牌“大夏书系”。截至2017年10月,“大夏书系”已出版图书600余种,销售2000多万册。近年来,“大夏书系”团队还致力于通过出版推动教师优质阅读,启动“大夏书系图书节”,开启品牌多元运营。第三层是学生教材教辅出版。这是出版社竞争最激烈、最集中的领域。在早期,由于准入门槛低,利润空间大,教辅出版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为了打造优质教辅,华东师大社提出了“学术教辅”的出版理念。如今,《华东师大版一课一练》《百题大过关》《奥数教程》《挑战压轴题》《从课本到奥数》《全新英语听力》《上海名校名卷》《上海新高考》等教辅已经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家喻户晓的知名教辅产品。2015年,《华东师大版一课一练·数学》版权输出到全球第二大教育出版集团哈珀·柯林斯,首次将数学教辅送出国门,将华东师大社教辅品牌的影响力推至国际。
王社长讲话
华东师大社如此“豪华”的教育出版阵容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断试错、勇于抓住机遇中锤炼沉淀下来的。
以基础教育教材为例,在2001年之前,华东师大社的中小学教材只有寥寥几门课程。2001年,在世纪之交,国家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出版机构开始能够参与到国家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出版中。华东师大社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极为关键的政策信号,投入巨资,举全社之力推进多科新课标教材出版送审,资深编辑深入实验区进行教材培训,得到了广大实验区师生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好评。也正是在这一年,华东师大社一举送审通过了《小学体育与健康》《初中体育与健康》《初中数学》《初中历史》《初中科学》5个品种的教材,迈出了向全国教材进军的步伐。此后,华东师大社的教材出版“一路走红”,2004年,国家启动高中课程改革,华东师大社又送审通过了《高中体育与健康》教材。与此同时,在上海二期课改中,华东师大社先后送审通过了多门教材,成为上海市送审图书品种数第二的出版机构。基教教材码洋从2001年的二三百万发展到现在的3个多亿,为出版社贡献了高码洋、好口碑。
王焰表示,“十三五”期间,出版社将继续集中人力物力等优势资源支持基础教育等多个教育领域的分社发展,利用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的重要教材出版基地的优势,将华东师大社打造成为全国出版界最具权威性的“教育学出版中心”,继续强化“学术型教辅”出版。
构筑大教育版图
大众学术两翼并丰
华东师大社要构筑的是“大教育”的出版版图,作为一家大学社,华东师大社在教育及教育心理类图书出版方面已经拥有较高的专业度和较大的社会影响力。近年来,在学术出版上的深厚积累和大众出版领域的拓展让华东师大社更加“丰满”。
在学术出版领域,近几年,华东师大社完成了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十二五”“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等多种大部头学术著作的出版,如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厚达39卷的《杜威全集》、5卷的《中国文字发展史》、9卷的《中国学术编年》,以及11卷的《冯契文集》、9卷《中国近代经济地理》、11卷《近思录专辑》 和“轻与重文丛”等重磅图书,集中体现了一个有良知、有品质的出版社的责任和情怀。
9卷的《中国近代经济地理》
5卷的《中国文字发展史》
除了重大学术项目,华东师大社还推出了“经典与解释”系列、“轻与重”系列,培育了“六点评论”“六点音乐”“六点诗丛”“私人词典”“薄荷实验”等高品质书系,在学界乃至公众心中建立了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薄荷实验”的基础上,2017年华东师大社内部孵化出了一个新的社科事业部,倡导“泛学术”出版,备受学界和市场瞩目。“泛学术”,志在改变学术研究高冷远人的刻板印象,用更合适的的叙述方式和呈现结构,让公众在碎片化信息和评论中找到深度阅读的选择。让优质内容得到广泛传播是学术出版应负的责任。既传播有价值的思考,又讲好动人的故事,这样的“泛学术”原创是华东师大社想要激励作者达到的。如今在“泛学术”出版领域,以《游戏改变教育》领衔的“创教育”书系也问世了。
在大众出版领域,华东师大社持续性地有优质经典文学作品和市场畅销图书面世,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亮点。文学板块,连续2年推出“华语短经典”,收录当代国内16位一线作家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当代作家薛忆沩,从2012年至今的5年时间里,在华东师大社一共出版了11本书。与此同时,2014年~2016年薛忆沩还连续3次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年度小说家”提名,《空巢》则入选深圳读书月2014“年度十大好书”。其创作的《出租车司机》的英译本在加拿大“蓝色都市”国际文学节获奖,法译本登上主流媒体头版新闻。今年上海书展则推出了上海青年作家张怡微的《樱桃青衣》。
华东师大社还不断推出大部头译著,如《智量译文选》《周克希译文集》《梁宗岱译集》等。同时,经典文学作品“独角兽文库”,深受市场欢迎,诗歌出版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相继推出《巴别塔诗典》第一辑和第二辑,著名诗人王家新新译洛尔迦诗选《死于黎明》,萧开愚诗集《二十夜和一天》等,《保罗·策兰诗全集》已出版两卷。这些诗集都在坚守品质的同时,赢得了较好的销售成绩。就在社庆纪念大会前夕,2017年“中国最美的书”评选揭晓,华东师大社的《遇见手拉壶》又获奖。
《遇见手拉壶》书影
尽管“畅销书出版并非华东师大社的强项”,王焰依然率领、鼓动员工积极“试水”,借助各方资源,开发了一批高质量的畅销书。最典型的莫过于陈坤的《突然就走到了西藏》、姜鹏的百家讲坛作品《汉武帝的三张面孔》、张佳玮的《迈克尔·乔丹与他的时代》以及《传奇在路上》等等。这些出版物一上市就赢得市场的追捧,有的单一品种已经重印了近20次,累计销售三四十万册。在常销书和畅销书的理解和把握上,华东师大社同样坚持精品策略,不急于求数量,而是坚持宁少勿滥,精心打造品质和品牌。
借力数字出版稳步转型
早在2008年,华东师大社就将数字化探索作为转型融合的着力点,在业内率先组建数字出版团队,但一直以来,华东师大社对于数字化及融合转型都有着清醒的认识,在资金、人员、技术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对于华东师大社来说,谨慎推进而不是贸然前进才是明智之举。正因为如此,华东师大社在进行项目推进时都有着短期与长期的规划,围绕现有资源优势进行有针对性的数字项目开发。
在常规电子书开发之外,华东师大社从两个方向着力开展数字出版业务:一是从传统出版转型升级、业态变化以及精准传播三个维度出发,开发“‘智慧树’融出版平台”,以ERP和CMS为基础,搭建“书网合一”的融合出版运营支撑平台。依托该平台,他们开发的“二维码+微视频”图书已经拓展到10余个系列的120余种图书,配套视频已超万个,视频播放总次数已超千万次,总访问人数也已有百万余人。该平台的开发一方面可以盘活现有纸质图书的价值,另一方面则可为新兴融媒体图书的开发提供平台支撑。二是从出版服务商到教育服务商转型,打造数字教育平台,提供了“‘美慧树’儿童早期教育全媒体解决方案”。它以96本原创幼儿绘本为基础,为幼儿园教师提供了上千个数字化课程案例,包含选课与备课网络系统、AR互动教育系统、教研培训平台、家庭绘本阅读体验等。该方案正契合了当下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转型升级的需求,一经投放市场,就受到幼儿园师生的欢迎。
华东师大社在数字化领域敢为行业先,得到多方肯定,2013年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2017年挂牌成立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据悉,实验室已经确立了从“发布端融合”到“用户端精准”的研究方向,未来将逐步建构“教师教育云平台”“秦简文字网络检索系统”“DT中小学创新教育解决方案”等众多全新数字化产品,有望形成一批基于纸质图书与新媒体有机融合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技术、新成果、新模式,为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技术保障和示范经验。
回望华东师大社6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华东师大社如今“大教育”版图的形成,得益于几代华东师大社人为他人所不为、想他人不敢想,既受情怀鼓舞,更以市场为引领,将理性规划与感性激情妥善结合,扬长避短,抓住发展机遇,顺利实现原始积累和跨越式发展。在竞争更为激烈、挑战有增无减的当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人从未松懈,初心未改,居安思危,脚步坚定,续写华东师大社下一段发展华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