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舌”黄一琨:出版业的CP诅咒及机会
2018首届《中国编客》烧脑私享会
邀请各领域嘉宾
共同解构“未来”的含义
我们陆续甄选合适的讲演内容在这儿呈现
上期讲者回顾可戳 ↓ ↓
本期讲者:黄一琨
(简书版权中心总裁)
讲者部分视频剪辑 🔗
出版业的CP咒诅及机会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562q20nz2&width=500&height=375&auto=0
演讲摘录
很多人会觉得,为什么简书要做出版。有人说,我不属于出版业。我想说,我其实是典型的内容行业的“杂种”。我有10年的媒体经历,5年的出版经历。现在,我在互联网公司,做的也是跟内容行业有关的岗位。
互联网到底改变了什么?其实今天大家看到的主要是下游的变化,或者大家害怕的是下游的变化。但我们没有意识到,下游的变化整体上对出版业是有帮助的。现在,卖有声书、电子书也能成为一门生意,比如湛庐文化开课做APP,这都是互联网对下游的冲击,其实也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很少人看到上游的变化。做内容的作者到底在哪里?我觉得,现在出版业有点走偏,整天在想下游多可怕,从来没想过作为根本的上游正在丢失。写书的作者是有的,但如果找不到,这就是一个比较大的危机。出版业最大的问题在上游,不是在下游。下游的变化,对我们非常有帮助。
互联网带来的是连接和效率。互联网公司经常讨论产品,其实,一个产品真正重要的是它的效率,如果不能解决效率,功能再炫都没有任何用处。这就需要我们对互联网有更充分的认识。比如说,电商社会化,以前做童书的,被当当“欺负”,现在做童书的,被大V店“欺负”。大V店的折扣比当当还狠。问题是我们把大V店养的比当当还霸道,折扣比当当还狠。此外,还有互联网出版。罗振宇其实就是互联网出版商。我们都在说他做得好,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了,这是早年腾讯微信给他的红利。我们需要去看的是他付给作者多少酬劳,他跟作者之间的分成比例是多少,还要看他们跟作者签了几年约。
互联网到底产不产生内容?有本名叫《信息规则》的书,其中讲到所有互联网上面HTML的内容加起来相当于150万册书,加州伯克利大学一个图书馆的书是800万册。所以说,互联网并不是内容的源头,现在互联网都在花钱买内容,花钱抢头部内容,比如今日头条,因为它不产生内容。它不产生内容,为什么还需要内容?以前大家都认为,谁说“内容为王”,谁就脑子有病,一定是“渠道为王”。现在大家都说“内容行业”。其实人跟人之间的连接是靠语言,记录是靠文字,所以人跟人之间的连接天然就是内容。
过去,互联网一直在做的是人跟物的连接,现在是人跟人的连接。所以,你离内容更近,你就更有机会。问题是我们的出版业离内容太远了。《信息规则》这本书的第一作者是谷歌的首席经济学家。这本书问世20多年,里面讲的规律却一点没有过时。所有的可以数字化的内容都叫信息,所以,书、音乐、电影、游戏这些都是信息产品。我们出版行业是信息行业里历史最悠久,模式最清晰的。既然是信息产品,就要弄清楚它的生产特点、成本结构。出版业一直是按成本定价,我们的市场经济里面除了出版业好像没有一个行业是这样的。回到信息产品的角度来讲,它的沉没成本非常高,但复制成本非常低。这个跟出版业一样,只要重印,大家都很开心,首印的时候就很痛苦。因为,首印的时候,版权、设计、编审等等所有成本都要摊在上面,重印之后就慢慢把它摊薄了。另外,信息产品都是体验产品。一本书好不好,要读了才知道。一首歌好不好,要听了才知道。所以,信息产品首先是一个体验产品。体验产品就得给别人试,互联网带来非常大的帮助,就是复制传播成本极其低,也就是现在的体验成本非常低。
出版业的CP诅咒其实就是内容提供者和内容运营者,过去有CP,现在就有SP,即那些渠道服务的提供商。他们把大头拿走了,导致了问题的存在。第一,我们没有自己的渠道影响力或者下游影响力。但问题是,我们现在辛辛苦苦地做内容,又把一个新渠道养大了。其实,打破这个咒诅的办法,就是不让自己的产品变成标准品。《信息规则》对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就是图书是非标准品,但是又变成了标准产品的形态。 一本书大家一想就知道长什么样,有哪些要素,但图书应该是一个非标准品。
当年,我们错失了一批原创作者。我坚持说我是做出版的,只不过我觉得我的事情在国企做不了,在出版社做不了,所以我要出来做这个事情,就是要离作者近一点。简书现在还不太大,但是有110万作者。110万作者的标准是在过去几个月内都有持续的更新。而且我们现在已经上线了连载产品——这是为出版人量身打造的。接下来还会有连载付费产品,算是我对电子书的致敬和埋葬。很有意思的是,晚上大概七八点钟的时候会有一波国内的作者更新,一般是互联网公司和500强公司的职员,白天受了一天老板的“折磨”,回家写点小说或者用职场文来对老板“致敬”。凌晨四五点海外的华人更新,因为中国人在海外基本没有什么社交圈,华人之间的社交更糟糕。
这是互联网产品带来的魅力,我从来不担心作者缺乏,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离作者太远了,出版人离作者太远了。看稿子、找作者是出版人天经地义应该该干的事。到处找好作者、跟作者聊天,这是我们的看家本领。其实互联网给我们铺了路。
三年前,我在中信社的时候就跟我的同事说,接下来是编辑的黄金时代,就是你们个人发展的平台和薪酬提升的时代。现在,他们集中在知乎、喜马拉雅和得到,都比我有出息。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当时我去简书的时 53 32523 53 17434 0 0 5189 0 0:00:06 0:00:03 0:00:03 5188,掌阅的创始人问我简书上的作者到底行不行?我说,我用半年时间争取简书作者的书在中信社出版。事实上,我们用两个月的时间做到了。2017年,京东图书排行榜里前10位的出版机构有9家已经跟简书的作者签约出书,剩下一家我们希望今年拿下。
相关阅读
黎遥:纸族没落,如何做出版?
深度解析 | 卢俊:中信书院营收7000万的秘密
柳斌杰: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出版业要怎么谋划新作为?
韩焱:出版业如何实现颠覆式创新?
周晓枫:你的内心为什么不能靠近你想表达的世界
朱咏梅:一个从业30年的图书销售能手的营销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