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岸边,直到水流变得清澈
曾有很多人问我:如何实修佛法?
我总是回答以一个故事,是我小时候从一本书中偶然读到的,很美很精致,这么多年来,经论看得多了,知道故事可能不太符合事实,但我仍然很喜爱这个故事。
一天,佛陀经过一片森林,夏天炎热,年迈的他觉得口渴,就对阿难讲:“阿难,你折回去。后面三四里路远的地方,我们曾经过一条小溪,你拿着我的钵,取些水回来——我现在又渴又累,我在这里等你。”
阿难折回去,但是当他到了小溪旁时,几辆牛车刚刚驶过小溪,把溪水弄得浑浊不堪,水底陈腐的树叶都全飘了上来,喝这种水是不可能的,太脏了。
阿难空钵而归,对佛陀说,“您得再等一会儿,我可以到前面去,或者您跟我再往前走一段路。听说前面两三里远的地方有一条大河,我可以到那里取水。”
阿难的建议很合理,但是佛陀坚决地说:“你折回去,去那条小溪取水。”
阿难无法理解佛陀为何这么坚决,但既然师父已经这样说,弟子必须遵从,尽管阿难知道这很不合理,甚至荒谬——他必须再多走三四里的长路,即使到了地方,那条小溪的水还是不能喝,等水自然澄清时,可能还会有牛经过——但他还是再去了。
在阿难再去之前,佛陀说:“在水还脏之前不要回来。如果水有些脏,你就在岸边静静的坐着。不要做任何事,静静地坐在岸边,照看着就好,即使又有牛经过,但水迟早会再次变干净,到了那时,你再盛水回来吧。”
阿难去了。
佛陀是错误的,又是正确的:阿难到达水边时,水已经变得干净了,叶子也没了,泥沙沉淀下去了,但又有一辆牛车经过,水再次浑浊了。
阿难只好再等。
时间过去,水流渐渐清澈,泥沙沉淀到水底,树叶飘走到下游,但也还不是一干二净,所以他继续坐在岸边,看着溪水流淌。
慢慢地,渐渐地,水变得像水晶一样透彻。
阿难观看着,在溪流达致最清澈时,赶快盛上一满钵水,满心欢喜地回来了。
在回来路上,他好像明白了佛陀为何如此坚决地让他等待。
等待,观察,寂静,不动,直到尘埃落定,杂染尽除——佛陀给了他一个讯息,他悟出了这个讯息。
阿难把水递给佛陀,感谢了他,还顶礼了他的双脚。
佛陀说:“你在做什么?我应该感谢你,你取了水给我。”
阿难说:“因为我明白了。一开始您让我走回原路,我很生气,虽然我没有表现出来,但我当时心里确实很难受,因为再返回去是一件很荒谬的事。
“但是现在我悟出了你的讯息,原路回去,寂静等待,直到心与水一时澄清,这正是此刻我所需要的修行——坐在那条小溪的岸边,我意识到,对于我的头脑和心绪来说,牛车不可控制地往来,水流不断搅拌泥沙,对此我无能为力,但如果我跳进小溪里想要摄取未被搅浑的水,更会让水再度浑浊,就像如果我跳进头脑里,就会制造出更多的语言和噪音,更多的问题和麻烦会出现,如同树叶浮上水面。
“而您让我静静坐在岸边,等牛车过去,等树叶飘走,等泥沙沉淀,水自然会澄清。
“现在我也会坐在头脑的岸边,观照它所有的伤痛、记忆、欲望,就像牛车、落叶、泥沙,我寂静地坐在岸边,等待一切自然无常,而清晰纯净的那一刻——一旦你坐在你的头脑的岸边,它就发生了,寂静自然自发,这是真正的修行!”
听了这个故事,再来回答什么是实修的问题:
我觉得,佛法的实修,本质上,就一个字:观。
观,即观察的意思。
观察的对象是五蕴和十二处,观察的内容是五蕴十二处的无常、苦、空和非我。
所以,实修的第一步是先要分别辨析出五蕴和十二处,即我们身心的名法和色法。
这部分是佛法修习的基础,尤其是辨析五蕴分别名色。
在能够对五蕴十二处有了大概的认知之后,就可以开始观了。
观,其实并不要求我们有什么特殊的姿势或者是状态,在任何时候,日常生活里,佛法日课里,密集禅修里,我们都可以观,比如吃饭、喝水、工作、学习、走路,乃至上厕所,甚至睡觉时。
观,当然不是要用眼睛去看,而是“当下知道”。
其实,我们身上发生的大多数事情,我们都是不“当下知道”的,比如你当下在看我的这些文字,你并不是“当下知道”你在盯着手机眨眼睛,阅读此文需要花上十分钟,你也并不“当下知道”你在呼吸,或者心脏在跳动,血液在流动,细胞在代谢运动。但其实,这些发生在我们身体上的现象,我们都是可以“当下知道”的——这种“当下知道”,就是观。
当我们能够做好观察五蕴十二处的基础后,你首先要观察五蕴十二处的无常。
无常就是我们身心名色诸法生灭的过程,比如我们观察自己的感受时,当一阵快乐的感受到来时,我们就会知道“乐受升起了”;然后持续观察这个感受,直到消失,就会知道“乐受消失了”——身体诸般感受,升起又谢灭,不断相续,皆是如此。
另一个在观察中需要注意的方面,是观察五蕴十二处的缘起,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知道我们观察的目标升起和灭去,还要知道它们升起的原因和过程。
比如你走路时看到路边一朵鲜花,你要能够知道眼睛接触花朵形象的眼识和鼻子接触花香的鼻识,让你产生了乐受,以及喜爱的念头,还有想要一亲芳泽的欲想——这些你都需要“当下知道”,或者至少要退而求其次的用忆念和推测,去分析这个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随着我们对五蕴十二处观察的时间增加,我们首先会有一个变化,就是观察的能力与专注的时长有了明显的提升。
从一开始每天偶尔几次的观察,直到后来,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几乎时刻不停的保持这种状态,甚至睡眠中,我们都能够当下的观察到你梦境是如何生长的;从一开始只能注意很粗重的情绪和想法,直到后来可以捕捉内心中如同电光石火般瞬闪瞬灭的念头。
其次,随着我们对五蕴十二处更加准确的认知,以及对其长期的观察,终究会在某个时刻升起“原来一切都是缘缘相继的名法与色法现象的集起和灭去,其中并没有一个‘我’在主导”的智慧——这是一种伟大的认知,伟大是因为这种认知已经超越了世间的知识和思想,也意味着我们终于第一次放下了对“我”的执取。
在这之后,我们要做的是继续观。
我们将可以明显地觉察出,随着我们对无常观察得越来越细腻入微,对苦的认知也越来越具体,我们会发现内心中很多深密潜藏又顽固深刻的贪和嗔的萌芽,观察到的同时,它们就被拔出了。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分析出当“我”的概念被安立时,痛苦的产生,以及不执取“我”时,原本应该升起的痛苦荡然无存,无所负担的快乐,无所羁绊的自在,在身心中自然而生,然后重复这个过程,直到无所造作,纯粹清澈。
虽然道路一定会曲折坎坷,就像阿难的取水一样,但是理论上,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刻,我们一定会升起“这是苦,这是苦的升起,这是苦的灭去,这是苦不产生的原因”的智慧。
一旦有一天具有了这种智慧,有了这个更伟大的超越世间认知之认知的存在,理论上,我们从此就再也不会升起任何可能导致痛苦的念头和造作一丁点导致烦恼的因素了——这就是我们修行的终点,見道,乃至涅槃。
所以佛法实修是什么?
我说就是:坐在头脑的岸边,寂静无作地等待、观照,直到水流变得清澈的那一刻。
本文为腾讯佛学独家原创稿件,
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
关注腾讯佛学 长享智慧清流
最新热文
点击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