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连载】向松祚:资本主义主要思想体系之卡尔·马克思 | 《新资本论》(69)

2016-05-23 IMI财经观察
者按《新资本论》是由IMI副所长、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出版的新著。该书全面分析了全球金融资本主义的起源和历史,论述了如何解决国家主权与宏观经济政策独立的矛盾,并探讨了全球金融资本主义未来的救赎之策以及中国战略。全书分为“全球金融资本主义的兴起、危机、救赎”三卷,视野宏观,气势磅礴,是一部既具有学术价值,又有现实指导意义的重磅经济学作品。《IMI财经观察》将于每周一连续刊登《新资本论》节选系列文章,以飨读者。本文节选自卷一•第十三章 资本主义主要思想体系之卡尔·马克思。超越的辩证思维,严谨的理论逻辑,丰富的历史事实,是马克思经济学体系的三个最显著标志。从货币的自我增值和资本的不断流动中,马克思推导出了数之不尽的重要含义。


矛盾、冲突、动态、演化、危机和灭亡——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必然规律

在人类所有伟大思想家里,马克思当属最为悲惨的一位了。他终生被驱逐流放国外,至死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乡德国。他终生没有获得过一份稳定的工作,始终生活在贫病交加之中,“贫困潦倒”似乎是形容马克思毕生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词。许多年里,他只能依靠伟大战友恩格斯的接济和微薄的稿费勉强养活全家。1852年2月,马克思给恩格斯写信:“一个星期以来,我已经达到非常痛苦的地步:因为外衣进了当铺,我不能再出门,因为不让赊账,我不能再吃肉。” 9月他给恩格斯的信写道:“我的妻子病了,可怜的燕妮病了,琳蘅患上了神经热。我过去无力请医生,现在更无法请,因为我没有买药的钱。八到十天以来,家里吃的就是面包和土豆,今天是否能够吃上面包和土豆还成问题。在现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这样的饮食自然是没有什么益处的。给《纽约论坛报》的文章也没有写,因为我连一个便士都没有,不能买报纸来看……”

马克思和燕妮有五个孩子,两个死于贫病折磨,包括他们唯一的儿子。马克思和燕妮也长期遭受病痛折磨。阅读马克思给恩格斯和其他友人的信件,我们就知道马克思很长时间是在与病魔的搏斗挣扎中坚持学术研究和写作的。燕妮则拖着疲惫的病体勉力支撑着家庭。1881年,长期病痛和营养不良夺去燕妮的生命,仅仅过了两年多一点的时间,马克思就溘然长逝。

超越的辩证思维,严谨的理论逻辑,丰富的历史事实,是马克思经济学体系的三个最显著标志。任何学者,其学问若能包含其中一项特质,就足以成名成家。马克思却达到了一个学者和思想家的完美境界。这也是一位学者和思想家所能够取得的最高成就。拥有如此完美和高超的境界,对于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体系而言,人们同意还是反对,赞美还是批判,都变得无关紧要了。因为对于任何希望思考人类经济体系演变的历史和规律,任何希望探索资本主义内在运行机制的人,马克思的理论体系就像那座高耸入云、神秘莫测的喜马拉雅山,绝大多数人毕生只有仰望和崇拜,能够登顶俯瞰世界者,实属凤毛麟角。然而对于任何严肃认真的学者来说,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体系又是无法绕过去的一座高山,即使永远无法登顶,还是要不懈努力去攀登、探索、理解、欣赏和感悟。熊彼特曾经说过,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克思在我们面前的形象越来越高大,没有人能够完全摆脱他巨大身影的笼罩。

马克思的《资本论》毫无疑问是经济思想史上最雄心勃勃的著作,分四卷出版,总页码超过4 000页,相当于10部重要学术著作。仅仅拜读一遍,就需要超人的勇气和耐力,然而只读一遍却无法把握马克思理论的精髓。首先让我们看看马克思自己拟订的《资本论》研究计划,它足以显示马克思学术研究的雄才大略和超越常人的多闻博学。

如果说马克思的博学来自他异乎寻常的勤奋努力,那么他那超越常人的辩证思维则源自黑格尔的真传。《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版序言有清楚的描述。

我要公开承认我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并且在关于价值的一章中,有些地方我甚至卖弄起黑格尔特有的表达方式。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但这绝不妨碍他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在他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必须把它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

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惧,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只有掌握超越的辩证思维,才能够思考最高层次的大问题。马克思思考的正是学术领域的最高层次的问题和最大问题。

当然,马克思以超绝天才和毕生精力研究撰写《资本论》,绝非为了炫耀他的博学多闻和辩证思维,而是为了全面透彻地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规律和历史命运。他全面深刻地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他那严谨的逻辑分析能力展露无遗。

让我们首先看看马克思如何认识“资本”。

马克思资本理念的第一个要点:资本是人类经济社会特殊发展阶段的特殊现象,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的特殊现象。资本只是人类社会某个历史阶段或过渡时期的产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之前没有资本,顶多只能说有资本的萌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生产方式取代之后,资本也随之消失。资本并非一个永恒的社会经济现象。人类漫长历史时期里的商品生产,包括14世纪之后欧洲和亚洲多国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社会,都只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孕育时代,资本、资本家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皆处于胚胎发育阶段。资本、资本家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社会发展而来,然而,二者却不是相同的经济社会。商品生产和商品社会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从量变到质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瓜熟蒂落,应运而生。从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质变或突变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最关键的究竟是什么?解答这个问题,是《资本论》的核心主题之一。马克思“破案”的关键是“自由劳动者”这个特殊商品的形成。我们回头再来讨论“自由劳动者”商品和资本之间的关系及其矛盾。

马克思资本理念的第二个要点:资本本身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产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一切矛盾和对立,皆源自资本本身的矛盾和对立。资本的内在矛盾和对立,又源自商品本身的内在矛盾和对立。因此,《资本论》开篇即以大量篇幅阐释商品的生产和流通。商品自身的内在矛盾包括: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矛盾和统一、商品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商品二重性)的对立和统一、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流通)之间的矛盾和统一、买者和卖者之间的矛盾和统一、商品和货币之间的矛盾和统一。当人类经济体系突变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后,商品自身的内在矛盾就突变或转化为资本的内在矛盾。资本的内在矛盾包括:资本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矛盾,依照马克思的经济模型,资本虽然不创造价值,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然而,资本却是劳动创造价值过程或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条件和前提;资本和劳动之间的矛盾;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的矛盾;工资和消费之间的矛盾;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价值、使用价值和剩余价值之间的矛盾;个别资本和全部资本之间的矛盾(个别资本家或企业和整个社会资本或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和冲突的动态演化,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崩溃和灭亡,并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生产方式所取代。

马克思资本理念的第三个要点:资本的本性是自我增殖。资本为利润而生,为剩余价值而生,为自我增殖而生。资本之所以参与生产,并非因为生产本身,并非因为商品本身,生产商品只不过是资本牟取利润和自我增殖的手段。如果不经过商品生产和流通,资本也能够自我增殖,资本家自然乐见其成甚至刻意追求。资本可以暂时采取商品形态和货币形态,最终则必须采取价值形态,货币则是价值的尺度。因此,我们可以说,资本为货币而生产,为金钱而生产,为利润而生产,为资本而生产。《资本论》第一卷第二部分对资本自我增殖、永无休止的运动有精彩分析。马克思说:“作为资本的货币,其流通本身就是目的,因为只有通过永恒的、永不停息的、周而复始的资本运动,它才能实现自我增殖。因此,资本的运动是永无止境的。”

以上述三个要点为逻辑起点,马克思构造了一个类似完美市场均衡模型的完美资本主义经济模型,其中没有垄断、没有寡占、没有欺诈、没有贱买贵卖、没有价格歧视、没有规模经济、没有超额或垄断利润,所有资本的回报率或利润率皆相同,所有资本家都是平等的竞争者,没有哪个资本家拥有垄断或其他特权,所有劳动者都是“自由劳动者”,心甘情愿出售自己的劳动力,并获得公平的、由市场竞争决定的“劳动价值”,资本家和劳动者都是“公平”的合约参与者。从这个完美竞争均衡模型里,马克思竟然推导出数之不尽的重要含义,包括资本自我积累规律、资本集中度和垄断程度不断加深的趋势,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天然具有刺激技术不断进步的趋势,生产力和劳动集约度不断提升的趋势,越来越多的适龄劳动者成为出售劳动力的“自由劳动者”(产业后备军),利润率不断下降的趋势,剩余价值率不断上升的趋势,周期性的经济衰退和危机,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无法回避的阶级斗争,劳动者颠覆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热情日益高涨等。

观点整理  许钊颖图文排版 杨肯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向松祚:资本主义主要思想体系之亚当·斯密 | 《新资本论》(68)

向松祚:全球金融资本主义的文化起源 | 《新资本论》(67)

向松祚:全球资本主义发展第二阶段 | 《新资本论》(66)

向松祚:全球资本主义发展第一阶段 | 《新资本论》(65)

向松祚:全球资本主义的历史起源 | 《新资本论》(64)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将建立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推荐好文章可联系:邮箱imi@ruc.edu.cn;电话010-62516755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出任IMI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包括王兆星、埃德蒙、苏宁、任志刚、李若谷、亚辛·安瓦尔、李扬、汉克、夏斌等9位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或政策领导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出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会由46位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组成。
自2012年起,研究所开始每年定期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重点探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与政策问题。报告还被译成英文、日文、韩文、俄文、阿拉伯文等版本并在北京、香港、纽约、法兰克福、伦敦、新加坡和阿拉木图等地发布,引起国内外理论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迄今为止,研究所已形成“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互联网金融”、“银行与财富管理”、“金融监管”、等五个研究方向,并定期举办货币金融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燕山论坛、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等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主要学术产品包括IMI大金融书系、《国际货币评论》(中文月刊&英文季刊)、《IMI研究动态》(周刊)、《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日刊)等。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