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金融论纲》连载(27)丨陈雨露:金融危机的阶段性特征与演变趋势

2017-01-03 陈雨露 马勇 IMI财经观察


陈雨露、马勇编著的《大金融论纲》从一个长期视角全面地审视了全球范围内金融体系发展的历史规律和演变趋势,构建了“大金融”命题下的现代金融体系发展理论。《IMI财经观察》将于每周二连续刊登《大金融论纲》节选系列文章,以飨读者。

本节从关于金融危机的经典定义着手,作者引用参考文献把金融危机的形成过程概括为六大阶段。并对金融危机的演变趋势进行分析得到了一些思考。作者认为从金融危机的风险来源、经济影响和后期处置来看,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的金融危机既存在共性,也存在一些差异。

文章最后提出,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推动的现代意义上的金融危机具备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最后附上“国家银行危机的一个小结”一表以供参考。

以下片段节选于《金融危机的阶段性特征与演变趋势》一节。

以下为文章全文:

3.1.3金融危机的阶段性特征与演变趋势

在关于金融危机的经典定义中,Kindleberger(1978)把金融危机的形成过程概括为六大阶段:在第一阶段,宏观经济体系外部冲击改变获利机会,使预期发生变化,部分经济主体开始大量投资;在第二阶段,经济活动达到顶峰,设备投资、金融投资持续扩张;在第三阶段,出现资产过度交易及投机行为,资产价格暴涨;在第四阶段,市场行情异常狂热,出现过度投机和泡沫经济;在第五阶段,随着资金需求显著增大,货币流通速度增加,利率上升,一旦资产价格上升势头停止,投资者便纷纷抛售资产导致价格骤然下挫,交易过度的经济主体因金融头寸不足而倒闭;在第六阶段,如果政策当局没有采取适宜的对策,就会迅速出现信贷紧缩,从而陷入金融危机。

从金融危机的演变趋势来看,我们可以从表3-6所列示的典型事件中得一些基本启示:首先,债务的累积和流动性问题几乎伴随着所有的危机事件,这说明过度负债和流动性枯竭一直在金融危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次,资产价格泡沫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于各类危机事件中,已成为现代金融危机的重要特征之一;第三,伴随制度转变(Regime shift)的危机逐渐增多,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的主要危机事件中几乎都可以看到制度转变带来的影响;第四,20世纪90年代以后,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表3-6  一些金融危机事件的特征概要


资料来源:Davis, E.P., Sources of Instability in Financial Systems, www.ephilipdavis.com.

 

从金融危机的风险来源、经济影响和后期处置来看,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的金融危机既存在共性,也存在一些差异。以G10国家的银行危机为例(表3-9),可以看出:(1)信贷风险(尤其是房地产贷款)导致了瑞士、西班牙、英国、挪威、瑞典、日本和美国等国家广泛的银行问题,而需要大规模公共援助的破产事件均起因于信用风险;(2)信贷集中风险(credit concentration risk)尤其是集中于房地产市场的贷款风险在表1-9 例举的13次危机中出现了9次,成为重要的风险来源;(3)市场风险是德国Herstett银行倒闭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在美国储贷危机的初始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4)金融自由化(放松管制)伴随着滞后和无力的监管,往往与大型的银行危机如影随形;(5)银行危机的波及范围在国与国之间大相径庭:在瑞士、英国和1998-2000的美国,只有小银行受到了影响,而在西班牙、挪威、瑞典、日本和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整个银行体系都受到影响;(6)危机处置和危机后的政策调整存在很大的国别差异:在大部分情况下,大面积扩散的银行破产事件通常需要一定数额的公共援助,除英国的小银行危机之外,大部分国家在遭遇危机之后均对监管政策进行了调整。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尤其是里根总统和撒切尔夫人上台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现代金融体系基本建立的背景下,由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推动的现代意义上的金融危机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陈雨露、马勇,2012):一是随着金融创新越来越频繁,金融创新和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二是伴随金融开放和金融自由化的危机频繁发生;三是在通货膨胀得到较好控制的背景下,信贷扩张在特定领域(如房地产)的集中导致资产价格泡沫愈演愈烈,成为导致现代金融危机的主要路径;四是全球金融一体化和全球产业链的转移分工,使得相互依赖性加强,金融危机的全球感染范围和速度都在迅速增大;五是在全球金融资本投机性大大增强的背景下,国家的金融控制力在一国的金融稳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表3-9   G10国家银行危机的一个小结


注:×代表没有或者不是危机原因;Nil表示破产成本为零或者接近零。(a)日本金融服务局报道,至2002年11月,日本的银行持有3.42亿美元的坏账。

资料来源:BIS, Bank Failures in Mature Economies, WP NO.13, April 2004.

编辑  魏宗 肖子琛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陈雨露:金融危机的经济成本与社会影响(26)

陈雨露:金融危机的基本类型与历史维度(25)

陈雨露:金融市场效率的实现:”国家禀赋“问题(24)

陈雨露:金融市场效率的影响因素:一般性讨论(23)

陈雨露:金融市场的效率基础:基本模型(22)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将建立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推荐好文章可联系:邮箱imi@ruc.edu.cn;电话010-62516755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出任IMI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包括埃德蒙、陈云贤、汉克、李若谷、李扬、马德伦、任志刚、苏宁、王兆星、吴清、夏斌、亚辛·安瓦尔等12位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或政策领导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出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会由47位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组成。IMI所长、联席所长、执行所长分别为张杰、曹彤、贲圣林,向松祚、涂永红、宋科任副所长。


自2012年起,研究所开始每年定期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重点探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与政策问题。报告还被译成英文、日文、韩文、俄文、阿拉伯文等版本并在北京、香港、纽约、法兰克福、伦敦、新加坡和阿拉木图等地发布,引起国内外理论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迄今为止,研究所已形成“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等五个研究方向,并定期举办货币金融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燕山论坛、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等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主要学术产品包括IMI大金融书系、《国际货币评论》(中文月刊&英文季刊)、《IMI研究动态》(周刊)、《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日刊)等。

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