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兼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小银行研究基地主任曾刚做客第145期大金融思想沙龙——疫情下的经济金融形势系列第10期线上沙龙,并以“疫情对金融业的影响与应对”为主题发表演讲。2020年伊始,新冠疫情蔓延全国,并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举国上下万众一心,抗击疫情。在此背景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响应教育部号召,将广受好评的“大金融思想沙龙”系列活动从线下搬到线上,特邀经济金融领域资深专家,立足当下,聚焦热点,从不同的视角与大家共同探讨疫情对经济金融形势的影响。
曾刚在讲座中在阐述自己对于主题的看法后,首先讲解了疫情对于金融的影响机制,基于短期和长期冲击的角度进行了说明。接着,从国际和国内的层面阐述了相应的短期和中长期政策应对,以及决定未来发展的三个方面。最后,他分析了金融业在三个层面受到的影响,并提出了降低银行负债成本、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逆周期监管的政策建议。
如果您希望收看本次沙龙的视频回放,请点击本文底部“阅读原文”。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兼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小银行研究基地主任曾刚本次讲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是疫情对金融影响的机制的分析;第二个方面主要分析新冠疫情对金融业冲击下国际和国内的政策应对;第三个方面讨论中国金融业受到的影响和未来的政策应对。今天探讨的是疫情背景下的金融行业,因为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探讨已经非常多,那当然也是非常高度不确定的,但是总体来讲大家在越来越悲观。就疫情对金融业的影响来讲大家关注的相对少一些,即使是关注,更多也是股票市场的暴涨暴跌,对整个金融体系和金融机构的真正的运行状况,尤其是包括银行的状况,实际上大家关注的还是少的。因为毕竟在这一次疫情当中,金融它是一个第二性的东西,首先是经济受到冲击,然后才是金融,所以它跟次贷危机不太一样,次贷危机是因为金融出了问题,所以它展现在大家面前是整个经济金融形势的运行情况,大家都可以非常清楚哪个机制出问题。 但是这一次金融在后,直接受到伤害的是实体。金融相对来讲并没有受到直接的冲击,除了股市的波动以外,其他影响究竟有多大是我们要去关注的。后续影响是如何的?整体上看,金融相对于实体经济是有滞后的,这个我们要判断,后续的话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去应对都是需要去考虑的。严格上来讲,因为波动起于实体,实体到金融是一个传染和滞后的过程。所以预计在未来的时间还是看实体,就是金融层面上真正的影响可能会逐步的出现。当然我们也看到今天国际层面上的金融监管部门其实就已经开始采取一些动作,去做一些应对。中国也不例外,到时候我们会继续去探讨这样的一些问题。所以我大概视角更多是着重于从金融层面、金融机构、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这些层面上去探讨疫情的影响。对于未来下一步可能出现的,因为我们也担心可能的金融风险,很多人之前都在讨论,是不是要出现金融危机了,但是现在看起来大家都觉得过虑了,是因为目前实体经济受到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一场金融危机。如果实体经济的风险最后带来了大的金融风险,反过来会对实体产生更加严重的影响,那这个离大危机恐怕真的就不远了,所以我们也必须要去关注相关的金融风险情况并及时应对,这就是我今天大概想跟大家分析的一个内容。首先我们看一下疫情对金融影响的机制。(一) 短期冲击关于疫情对实体经济的的影响,分析和预测已经非常多。当然我们确实也看到这一种影响非常明显,我们一二月份的数据不是太好,估计三月份之后会慢慢地好起来,但即便如此仍然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很多预测我就不再一一说了。但是某种程度上从开始到现在的话,预测都是悲观的,国内这一两个季度的数据也可以看出来比非典时期严重得多,同时影响会逐步地拉长,外需也是有一定的影响,当然也可以通过政策慢慢恢复到正常状态,这同时也会出现一些新的挑战,但是疫情目前来说是一个长期的状态,我们需要时刻警惕,同时压力也是在不断增大的。1. 资本市场波动当下主要考虑就是疫情控制情况,一方面对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看到了在过去的一段时间,整个资本市场的剧烈波动,尤其是美股在上个月当中还出现了多次的熔断。当然这个我们讲说和整个市场的情绪是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资本市场它很大程度上受预期影响非常大。而我们整体来讲从疫情的防控来讲,因为目前影响市场最大的因素是疫情防控的预期,从目前看,中国相对来讲第一阶段已经得到相对好的控制,而第二阶段偶发的状况现在还在持续当中,当然这几天似乎也出现了拐点,但是它仍然还没有得到非常有效的控制,那这过程当中必然会对整个市场情绪造成极大的扰动,所以你看到市场会出现剧烈的波动。2. 汇率波动市场出现波动同时它会达到对汇率的影响,这个大家都看到了。因为风险一上升大家就寻求安全资产、寻求流动性强的资产。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安全资产是什么?大家都追求美元现金。这就导致过去一段时间很多的资产下跌,最悲观的时候连黄金这样的传统意义上最好之一避险工具都出现了剧烈的价格波动,这个非常恐慌。这也同时导致了汇率的波动,很多国家货币的汇率对美元出现了严重的下跌、波动。那这波动当然也导致了整个市场的混乱,因为大家都想要美元,就到市场上抛售其他货币,进一步导致市场波动的加剧。当然后续我们也讲到美联储现在也采取很多的方式试图去稳定这一种状态,去增加美元流动性的供给,是让全球经济市场能平缓一些。3. 流动性风险当然还有就是流动性的风险,大家都追求流动性,都要把手里的资产转化成现金,但是最近的情况已经有明显的好转。4. 信用风险还有一块就是信用风险,这个当然从金融机构来讲也是相对明显的,以后受到疫情冲击、受到疫情影响的人,包括个人、包括企业必然会出现偿还能力受到影响的问题,因为你还本付息,因为你的现金流出现问题,那你要还本付息的话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压力,这个对金融机构来讲的话它必然意味着所谓信用风险上升,如果原来传统的这种还本付息没有发生,违约的话,就是信用风险的上升。如果短期来看就会出现这样的风险,市场剧烈的波动,汇率开始波动,流动性风险。就是因为一些企业开始难以借到钱了,原来还能借得到的,因为现在出于大家对它的悲观预期,不再借得到钱了,此时企业的流动性陷入紧张,同时信用风险开始上升,这会对金融产生直接的影响。(二) 长期冲击从长期来看,刚才讲如果说疫情的冲击只是短期,我们刚才讲一两个季度就能够回到相对比较正常的状态,当然短暂的冲击对金融的影响不会太大,我们再慢慢修复就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如果时间拉长了,因为现在很多人在担心长期的深度经济衰退,尤其是全球的。因为现在全球完全是共振的,因为现在疫情是全球的蔓延,而且疫情最后防控的成功,已经不取决于哪个国家了,只要这个地方还在有,有的地方大流行,那你的国际经贸就不能够回到正常状态,因为这么多人都可能有传染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对整个经济的影响会长期化和常态化,这常态化意味着原来的经济增长活跃程度会系统性地放慢,这样的话会导致比较深度的经济衰退,这个当然也有很多人在预期,同时拿29、33年大危机相比较,当然我们现在还不用那么悲观。毕竟我们第一对大家防控的意识不断增强,可能还是有一些积极的效果;第二也要相信科学,我们这么多医学工作和科学家,他们辛勤付出有可能在技术上取得突破。但是不管怎样,不确定性还是客观存在的。如果真正进入长期的话,那金融风险无可避免了,因为我们刚才讲一两个月的风险你可能会应付得过去,但是长期的话一些企业不可避免的倒闭、需求的减少、市场估值的调整,甚至在这过程当中企业违约和国家违约都有可能出现。那国家出现违约的话,它有可能导致全球层面上的系统性的金融危机,2008年次贷危机的时候就出现过国家的违约,像希腊。今天我看到消息是阿根廷100亿美元的债务,也算是违约了,延期还款。从某种意义上就是技术性违约,国家层面的违约应该是出现苗头了。下一步像欧洲一些大的国家,像意大利这样的国家是否会暂时出现这样的债务违约的问题,如果出现债务违约,这个国家借钱的人不少的,那整个债务出现重组,整个风险会急剧上升,那同样还会不会蔓延影响到整个欧元区以及欧元自身的稳定?这一切都是我们未来不可预测的。作为长期的话这些可能性都存在,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出现问题、系统金融风险就会大幅上升,这个反过来会进一步强化实体经济遭受冲击,所以长期来看疫情如果拖得越长对金融是越不利的,当然反过来对疫情本身、对整个经济本身也是一个最不利的。所以未来我们要把控好的,一个是要抓紧时间把疫情控制住。另一方面在疫情之后,或者是在得到有效控制之后,怎么样在一个新的状态下面去探讨经济的正常化这是非常重要。这恐怕需要全球主要国家的携手,因为这个如果不正常的话给大家带来的经济和金融方面的伤害会是非常深远的,这大概是疫情对金融的影响,短期是我们看到的目前在采取一些措施之后正在缓解,但长期的风险客观存在,这个我们要看未来的疫情防控情况,以及疫情之后各国的经济恢复状况。尤其是国际贸易和经济的恢复状况。全球政策重点1. 实体救助(财政)接下来我们就讲一下应对,先讲国际层面。疫情对金融的影响路径,其实国内和国外都是一样的。都是先经济受损,然后会对金融层面上产生压力。但是金融层面上短期来讲,肯定是第一时间要把风险放到一边,如果当成一个短期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要帮助经济从疫情防控当中恢复,只有恢复之后,长期的风险才可以化解,这个时候实体真正意义上成为金融唯一的或者最主要的资源支持方向。因为不把实体尽快复工复产恢复正常的话,迟早都会波及到金融体系。所以这是所有国家都面临同样的问题,所以大家的解决思路和方法是相近的。但是有一点不同,大家各自的处理路径会有一定不同,在中国采取的方式是先疫情防控是放在第一位,后续的政策经济政策是逐渐在出台,然后逐渐加码,有一个先后顺序。 国外在前期,对疫情本身可能不是特别的重视,疫情出来之后,在疫情防控方面的工作进展显然不如救助政策的行动迅速,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西方主要国家在财政、货币政策对冲经济损失方面的效率是非常高的,从来没见过而且都是几乎都是下了血本,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救助,这个是人类历史上应该从来就没有过的,政策从制定到执行的效率都非常高。当然后续的话大家节奏上可能也会有差异,因为处于疫情防控的不同阶段,经济政策它实施的重心也会有所不同,各个国家都会有差异,但是各个国家的政策要指向的方向、所要发挥的作用其实是大同小异的,当然还有一点,不同国家因为金融结构不同,大家的政策重点也会有一点不太一样,这个我们待会也会讲到。但是总体来讲在面临着从实体到金融的短期和长期的影响时候,当然我们现在关注的更多是短期,长期要看疫情后续状况再定。那么短期的政策要做的就这么几个事情,大家看全球政策重点,大概也就这么几个方面。我们看到的包括实体的救助,先把实体救助让它实体能够支撑过疫情,尤其欧美国家特别重要,因为他们的疫情控制还没有结束,所以这时候先要发钱让他们这一些个人也好、小微企业也好,能够支持到疫情结束的时候,当然实体救助是以财政优先的,所以全球在过去一段时间主要国家都出台了刺激政策,前两天的G20会议也提到了5万亿美元的刺激政策。我大致算了一下,好像全球加起来恐怕远远不止5万亿,因为就在昨天日本出台了他们的救助政策,这个政策大概1万亿美元,大概占日本GDP的20%。德国刺激政策规模大概也是GDP的20%、美国刺激政策是GDP的10%,未来可能还会加码,因为到了疫情结束之后它要重新刺激经济的时候,那时候搞搞基建什么没准还会新的加码,所以它还会往上走,都是以GDP的10%以上的规模来计算的刺激政策,意大利大概4千亿欧元等等,加起来可能远远超过G20说的5万亿美元的刺激,我估计是远远不止的,因为中国现在还没有开始做,我们未来会怎样我们要去观察。但是总体来讲第一个实体救助这是第一步,大家都在做。2. 货币政策放松第二个是货币政策的放松,这个很明显的。我们看到美国也好、英国也好都在下调基准率,但凡还有利率空间的国家都把利率基本上调到了0%,欧盟和日本当然不用调了,因为他们的利率本来就是0%利率,还在负利率区间,所以在他们的利率政策已经没有空间了。在有利率政策空间的国家像美国、英国,都是把它迅速调到最低,一次性把利率政策子弹全部打完。在美国超预期降息的时候,大家还认为美联储反应过激,把市场吓到了,还很多人还认为美联储丧失了他们的信誉,丧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但如果今天我们以疫情的严重情况再回看那个时候,我觉得美联储的政策反应是及时到位的,而且也是必然的选择。美联储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救股市,其关注的重点,是把联邦金融利率调低了之后让整个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下来,同时把所有的流动性框架打开和各种流动性工具打开,给各种机构主体经济输血,保证实体经济能熬过疫情防控特殊的时期。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个政策是完全指向实体的一个政策。根本没有考虑股市怎么样,并不是为了救市,而是他们认识到事情本身对经济的伤害严重程度。所以说我们今天就回看我们觉得这个政策还是非常的及时的。这是我们讲货币政策放松,利率层面上下调,下调的目的还是为了降低整个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这跟中国一样,只不过因为中国的融资主体主要渠道是通过银行来进行融资的。所以我们除了要去调低我们的基准利率以外,有可能我们更重要是调低银行资产端,贷款定价的利率水平,有可能是更加贴近于我们想要支持那一部分的实际融资成本,所以我们更多调控银行融资成本和它的信贷定价,这个待会我们讨论。但美国来说,它的金融结构以直接融资为主,很多企业是通过商业票据和债券来进行融资的。这些融资的定价基础就是联邦基金利率和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所以美联储必须要把收益率曲线控制住,把它整体拉低,才能给实体经济提供更好的融资支持,并降低实体的融资成本。其实质,与中国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是完全一样的。全球其他国家的做法也是一样。货币放松目的是为了救助实体也是为了、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而不是为了救助股票的。股票爱怎么样怎么样,让市场自己去适应和调整,现在更重要的显然是实体,所以我们想说货币政策放松,一个是把利率降下来,另一方面流动性注入开始加大力度,美联储搞了各种各样的融资便利,基本上对每一个犄角旮旯的流动性控制,它都有专门的渠道,这样的话保证国内实体的各类主体的融资畅通,和它的成本保持在一个相对比较低的水平上面。欧盟实际上也一样,欧洲央行也在做大规模的量化宽松,也在直接进行票据流动性的支持和低等级债券的购买等等,这个是货币政策这个层面上。3. 货币政策协调:美联储货币互换与国债抵押回购机制还有一个货币政策层面的,就是我们这两天关注的,国际的货币政策协调,这也是G20会议上提到的,要加强协调、要促进跟各国汇率基本稳定。刚才讲到最初的金融市场恐慌之后,很多人都想要美元现金,要美元现金就会导致什么呢?很多的国家汇率就会出现剧烈的波动,包括俄罗斯卢布这一些都是30%的跌幅,这是非常剧烈的波动,会给一个国家的金融带来很大的伤害,但是这时候又缺美元流动性,那怎样给这一些需要稳定汇率的国家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美元流动性呢?这个时候的美联储做了几个事情,一个是货币互换,通过跟主要央行之间的货币互换,我提供美元的流动性,如果你需要去干预汇率市场可以提供。还有一个就是如果手里有债券的话,美国国债,那你用美国国债做抵押来向我借款,当然美国之所以做这样的安排,是希望美国国债的持有人不要在市场上进行抛售,因为你如果在市场上卖美元国债去换美元现金,会导致美国国债的价格下跌,而美国国债价格下跌,相当于拉高了美国国债的利率水平。由于国债利率是实体经济融资定价的基准,如被拉起来的话,那美联储为了支持实体经济而搞的那一堆政策就要被打折扣了,所以它不希望你卖,你做抵押来向我借,属于抵押回购机制。这个机制既满足了美国国债持有人对美元流动性的需要,同时也不至于产生跟美国国债抛售的压力,影响到它的货币政策有效性。目前的货币政策就是为了救助实体政策的有效性,所以采取了这一个机制。但是这个机制在国内有人误读了,这个我们就不多谈了,这个实际上是在过去一段时间发现是一个协调机制,促进了整个全球市场的一些稳定。所以我们看到全球的政策上面,大概过去一段时间各自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协调,大家基本上是非常一致的。目前的话把整个全球的波动基本上还是减少了的,当然未来如何还要去观察,因为还怕有一些外生其他方面的冲击是不清楚的,但是总体来讲还是产生了效果。4. 监管政策放松疫情期间,全球政策还有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领域,就是监管政策开始出现了松动。监管政策为什么要调整?因为刚才讲的所有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也好,尤其是货币政策它针对的是金融市场的调节,金融机构的反应实际上它并不直接,金融机构是间接的,中国也是一样,央行要去动一个东西,一个利率最后产生的结果它要取决于银行的反应,尤其在中国这样的以银行体系为主的国家,银行的反应尤其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银行的反应决定着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即便在美国这种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针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政策变化同样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你会发现监管政策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当成宏观政策来用,尤其是在所谓的逆周期调控的时候。你甚至可以把逆周期监管政策当做于逆周期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有宏观效应。在中国尤其是这样,中国因为银行占主导,针对银行的监管政策变动会有非常显著的宏观效应。在美国银行占比不是那么高,但是它也会有一定的效果。那么在欧盟因为欧盟的银行也是占主导,所以它的逆周期的监管效果也是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可以当宏观政策来用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过去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全球的主要经济体的监管当局开始显著地采取了监管放松的步伐,实际上放松对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机构的监管要求去释放他们资产端投放的能力,同时夯实他们的资本,应对风险的同时强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这个大家很明显看得到。首先是巴塞尔委员会,前两天已经非常明确地讲把巴塞尔III实施时间推迟到2023年,往后推了一年,这当然是好几年以后的远景。也代表了监管规则制定者一个想法,在未来一段时间银行要监管达标是比较困难的。而且如果为了监管达标,去进行一些资产的缩减、风险资产的缩减,可能会对实体经济造成非常大的伤害。所以这个时候要逆周期的调控降低对银行的监管要求,从而释放出他们的一些能力去对冲经济的下行。欧盟是非常明确的,欧盟的银行监管局已经非常明确要求银行不要分红或者回购股票,而且对薪酬进行限制。同时德国和法国都把银行的逆周期的资本缓冲进行了下调,可能熟悉银行监管的人知道,在巴塞尔协议当中,为了增强所谓的逆周期监管的这种能力,所谓逆周期监管去解决原来的资本监管当中所存在的顺周期性,在资本结构当中是有一个逆周期缓冲资本的要求,最高是2.5、最低是0,这个变动是可以顺着经济周期变化不同来进行调整的。理论上经济好的时候,我们会把缓冲资本提到最高水平,在经济不好的时候,逐步的下调到0,实际上相当于对银行的监管资本的要求,在经济好的时候把监管标准提高,经济不好的时候把监管标准放低,让银行的信贷能力和经济周期的变动不同步,减少银行信贷与经济周期的共振,属于逆周期调控。现在欧盟已经非常清晰在做这个事情,德国直接把逆周期缓冲资本降到0,下调了监管资本相当于0.25个百分点,法国也是下调了水平,未来可能还要下调。美国是不用巴塞尔协议,有自己的监管规则,但是目前也改变了它所谓损失吸收能力的标准执行。英国的政策这两天对市场的影响比较大,一个是它逆周期缓冲资本降到0了,和德国、法国基本同步,不过这个大家关注的不多。大家更加关注的是第二个,即限制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分红。受这个政策的影响,汇丰不分红了。我看很多朋友圈讲,这是一个悲惨的开始,一个非常不好的信号等。我想从银行监管的角度来讲,监管当局,对这样的的分红限制是有道理,刚才讲欧盟已经非常清晰对欧洲银行进行这样的要求。目的就是为了增强银行的信贷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强信贷能力去支持实体经济,在当下的时间,银行这样的一种行为跟实体经济从长远来看对银行是有好处。因为更好的服务实体或者增强风险抵抗能力对长远的稳健经营和消除风险是有好处的。所以在这时候,作为股东太过关注分红,在全球经济遭受了这么强的负面冲击之后还要求高额分红,恐怕也是不太合理。从投资人的角度来讲,这种抱怨可以理解。但是从银行监管和支持实体经济的角度来讲,银行抵御风险能力提升,更好支持实体发展,是符合股东长期利益的。总体来讲大家可以看到,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全球的国际政策,从财政政策到货币政策,再到监管政策,他们已经针对实体的行为,受到的影响反应,已经做了非常多的反馈。当然后续还会跟着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做进一步的安排。当然这个我们要看后续的情况,在未来的一段时间我们会密切的跟踪,关注到了一定时点的时候,再来总结有一些什么新的变化,我们会预计未来的变化还会很多,这是大概关于国际层面的。简单总结一下,刚才讲的短期做了这么多政策国际层面的去稳定市场,稳定实体经济的融资,从目前来看效果还是可以的。因为毕竟这一场疫情对金融是第二性的,不能说因为现在整个经济不景气复工复产还没有完全展开,认为是货币政策执行不到位或者财政政策执行不到位的,不是这样的。因为改变我们生活的是疫情本身,所以在这里面真正的第一线战斗是医护人员和相关的科学家。金融是第二性的,我们只能隐藏在他们的背后做一点支持,用更好的效率和资金的投放去帮助我们实体,能够尽可能地延长它的存活时间,按照鲍威尔接受电视采访的话讲,美联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经济的毛细血管(小微企业和个人),在经济被倜然冻结的时候不至于冻死,等到经济复苏的时候,它们还能活过来。这一点非常重要。所以为什么他们的经济政策下手非常快,他们有他们的考虑。目前我们讲它不是决定性因素,如果真正停摆的时间足够长的话,货币政策恐怕也很难保证它一直都不被冻坏和冻死。所以我们讲这个也要取决于疫情防控方面和疫情防控之后的经济恢复相关。5. 未来的不确定性未来我们长期来看认为有不确定性,我们刚才也讲到,但时间有限我不再展开讲,短期政策看起来有效,目前基本也就只能做成这个样子。长期就看下一步会怎样,我们看取决于三个方面,有三个值得去看:1) 疫情防控本身一个是疫情防控本身。欧美如果能出现拐点,未来一两个月有可能会出现平稳化,逐步改善,在五六月份还有时间。如果下一步还有其他人口更多的地区出现第三波了,有可能会拖入下半年甚至到年底。那经济影响时间会拉长,这是不确定的,我们很难去估计只能观察。2) 复工复产的状态第二个复工复产的状态,就是刚才讲的,因为这个东西常态化,我们复工复产,经济是不是能够回到原来的正常状态,或者说我们要形成一个常态化之后新的经济模式,会对经济活跃程度造成多大的影响?我们现在并不是很清楚,还要去观察。因为现在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模式,我们中国也是在探索过程当中,我们在启动,效果不错,也是在探索,但其他国家能不能做到同样的水平并不清楚,还要去观察。还有未来从更长远来看,会不会对我们全球经贸关系造成影响,以及对产业链造成一些影响,这个我们现在都很难去明确,所以都只能去观察,所以这个也是一个很高度的不确定性。3) 重大风险点的出现与否第三个就是会不会在这过程当中重大的风险点绷不住出现问题,尤其对金融而言,就是一些金融爆点巨大的金融风险出现,这个其实也不好说,刚才讲阿根廷已经开始出现技术违约了,其他国家比它更大的国家在全球金融市场上介入更多的国家,比如说欧洲刚才讲到的发达国家体量更大、全球金融市场的参与更深,如果出现违约的话,那对市场的打击就会非常大了。这个的话可能就对金融层面上会形成更大的压力,所以这一些重大的风险点,我们都必须要去观察的。所以从长远来看,我们还是不能放松警惕,短期目前应该都做地差不多了,但长期是如何呢?我们还要去观察。当然长期出现新问题之后,政策也会有新的应对,这个我们到时候再去探讨。接下来我开始讲一下中国的情况,刚才讲其实大家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经济首先是因为疫情防控,经济要停摆,实体也会受到伤害。然后我们要开始启动复工复产,最后的话可能会刺激内需,拉动经济成长让它恢复到正常状态。所有的国家都要经历同样的过程,那当然我们其实也不例外,中国其实我们做地更好一些,因为我们毕竟从疫情防控角度,对实体经济的冲击而言我们领先于他们,但是在政策的组合方面我们跟他们稍微有一点不同。(一) 短期宏观政策总体来讲,在短期我们看在疫情期间,我们采取的政策过去也是集中于几个方面:1. 支持疫情防控一方面我们也是支持疫情防控和实体经济,这一块大量直接的资金投入。我们的投入,因为中国的金融结构是以银行体系为主的,尤其是对这种小微,因为我们知道在疫情期间,经济的停摆对实体经济当中的服务业、中小企业打击最大。这一部分企业它很难用直接融资市场去进行融资的,更多的可能依靠的是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那在这一种情况下的话,我们要去支持服务这一些主体我们只能通过借助银行这个中介和借助银行的平台。所以中国的政策实际上都和再贷款、再贴现、降准等等有关。而不像美联储直接把这利率打到底,搞了一堆流动性工具,直接向市场提供流动性。我们没有到那一种程度是因为我们的金融市场还没有精准到那一种程度。我们有相当多数,尤其我们今天要救助的小微企业,它是没有直接进入融资市场上的。所以在这一种层面上央行不可能通过某种金融工具直接精准向小微企业进行支援、支持它们的流动性,而只能通过银行来完成。所以我们的政策你会发现全部是主要集中在银行层面,当然这也意味着对中国银行业提出了新的考验、挑战和新的要求。我们也看到我们主要是在专项再贷款这已经做地非常多:专项再贷款到后来再贴现、再贷款再贴现,到政策性银行贷款等等。我们直接通过央行,把这一部分再贷款给银行比较低成本的资金,然后银行再把它提供给小微企业。这一块基本是按照这个逻辑做。我们还通过定向降准,再释放给银行一部分资金。尤其是最近又做了一次针对中小银行的定向降准,把这一部分资金给银行,让银行再把资金用出去。原则上来讲给你更便宜的资金,给你期限更长的资金,然后让你把它用出去。除此之外我们也支持银行在市场上去发债,通过直接融资,当然这个直接融资发债之后也是通过银行把它发债的钱拿过来之后,然后以信贷的方式投出去。它并不是中小企业在市场上发债,因为在中国尽管我们今年截止到目前债券市场上民营企业发债比去年要多得多,50%的增长,但是能在中国市场上发债都是大型的民营企业,跟中小企业目前还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那么中小企业想救助的话,是没办法直接用这个途径,只能间接用银行去发小微企业金融债,然后再以贷款的形式提供。中国在救助过程当中,银行充当着二传手的角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意味着我们的银行承担了一定(公共救助)的政策性职能,也是我国金融结构所导致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强调在中国,银行监管政策的调整,可能会比西方国家要更重要的一个原因。2. 复工复产通过降低银行的资金成本和来源等等来强化实体的支持,资产化还能降低,通过LPR的下调等等在推动银行的信贷成本的下行,或者引导银行把更多资金投向实体。最近央行操作,上周下调的存款准备金、定项降准、还下调了超额准备金的利率,超额准备金因为是金融投资的最低收益率,这实际上是构成了金融利率的下限,如果说我们央行的利率走廊,超额准备金是利率走廊的下限,各种借贷便利和再贷款利率就是上限,这构成了它对整个市场利率调控的区间,把这下调当然也是配合着上限的下调,整个利率走廊宽度保持不变,把这下调其实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降低了银行的一个基准收益。本来银行的钱如果用不出去,还可以把它放央行准备金账户上去赚一点零花钱,现在把零花钱收益率也往下调,从0.72下调到0.35,这个还是比较大的一个下调的幅度,砍了一半。那么表现了央行非常重要的意图,即引导银行把更多的资金投向到实体。3. 化解风险还有一块就是化解风险,我们也做了不少。因为短期会有一些金融风险出现,除了股票市场上的风险以外,最大的风险可能还来自于我们有一些地区,比如说我们受疫情影响比较严重的地区,可能会有一些企业经营非常不正常,要让它还款显然是不现实也是不对的,包括个人。 除疫情严重的地区以外其他的地方,其他地区,因为疫情管控,在一季度中也受到了影响,一些特定的行业,企业的还款能力受到很大的影响,包括个人。这个时候我们如果还是按照原来的思路,那么他们就有可能会变成信用不良。对银行来讲是一个风险,对个人或企业来讲有可能就会放到征信黑名单里面去了,这会影响到疫情之后的经济重建。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将部分信用风险适度往后平移,相当于债务重组。有选择低进行延期还款,一方面减少银行的信用风险的压力,另一方面降低了疫情对个人或企业的冲击,让他们在疫情之后正常的复工复产。随着经济的正常化,有一部分风险自动能够消除。这个政策的话不光是中国现在在用,现在已经成为全球的标配。在德国、英国都是在用,大概在三个月以内,除非有特别异常的状况,延期还款都不视作不良贷款,所以这个已经成为普遍的状态,实际上也就是通过这一个方式来降低短期的风险冲击。我们这边目前不记入不良和不记入黑名单,这样的话在某种意义上减缓了风险。在另外一方面,我们监管政策协调也在做一些适度的优化。比如说资管新规开始过渡期延长,这个其实也减少了对市场的压力,和减少对机构的压力,这一些实际上都是根据实际情况而进行的一些调整和优化,有助于风险调控,同时也有更好的能力去支持实体,这个趋势这一些政策和看到国际上的政策是差不太多的,但是大家因为方向是一致的,也是因为大家监管的手里工具不一样和环境不同,所以采取的具体规则可能会有一些不一样,但是想要达到的目的和方向是一致的。(二) 中长期政策 :扩大内需,就业优先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中长期政策,中国目前跟国际还不太一样,有一点明确,我们现在已经开始进入复工复产的阶段了。[LY1] 像欧美目前的话还没有开始启动经济的正常化,所以在这一种情况下还很难考虑他们的中长期政策如何。我们现在已经开始考虑中长期的政策,随着复工复产的逐步推开,未来的政策会是怎样?目前我们看到的一些提法,但我们总体来讲上半年整个经济的增长速度会受影响,对金融也会连带着受到一定的影响。那么如果下半年的应对政策得当,仍然还有不少的空间。因为从相关的领导讲话也可以看到, G20扩大逆周期政策力度,我们政策力度意味着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未来都有发力的空间。最近习总书记在浙江的讲话提到了要奋力实现今年的经济社会目标,如果按照这样的话我们要把失去的时间要补回来,下一步的政策必然还是应该有很多的经济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我简单再讲一下,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面,主要还是针对中国的,金融业在这样一个疫情下面,可能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政策建议我简单提两句。(一) 影响1. 支持实体总体来讲实体第一位,全世界现在都是实体第一、民生第一,因为这一次的经济冲击是直接到实体,越过了金融,金融是第二性。短期来讲我们看到金融受到的影响不大,最近我也私底下和中小银行的董事长也都有交流,好像目前看他们资产端受到的压力并不大,受到疫情的冲击并不明显。但是要相信实体对金融的传导是滞后的,而实体遭受影响这么大,在金融层面上是一定会有反映的。我们不能因为目前感受到的压力不大,而放松对风险的警惕,同时要积极参与到对实体经济的救助当中去。因为如果不救助它的的话,可能过几个月之后它就变成实际的风险,而且这就可能传递到你了。所以这时候我们必须要第一时间更有效率地去服务实体,当然服务实体可能就会涉及到金融适度的让利的问题。这个趋势在今年也是非常明显的。刚才讲的,不管是欧洲国家,或者在要求银行减少分红,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其实也是在让利。那么对中国的话就更直接了,我们最近一段时间在引导银行资产端利率的不断下行,对银行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我们一直呼吁降低一下存款基准利率,不过各方意见目前并不统一。存贷款利率不对称调整,意味着银行将持续面临息差收窄的压力,这会对银行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我反复来讲在短期来讲,确实银行的息差会受到影响,盈利能力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金融业从长远来看,如果实体会因此而变得更好,尤其是在当下的环境当中,实际上对金融长期来讲也是一个好的事情。所以目前来讲的话,这种适度的利润,或者让度实现一个更好的平衡,也是我们唯一的好的选择。因为不可能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从金融的角度来讲。当然从结构层面也会有一些变化,这个因为时间有限就不再展开讲,因为这会涉及到中长期之后复工复产之后中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会不会有一些调整和变化的问题。因为现在疫情防控开始长期化,有一些行为可能会发生彻底的改变。刚才的消息说,广交会6月份要改到网上去进行,我想著名的广交会可能以后变成新的双十一了。这都是一些新的趋势。这个趋势的变化对金融行业而言,我们是不是要去适应这样的变化是要去观察的。2. 信用风险第二个就是信用风险,要密切观察,目前由于滞后的原因,当然也是由于目前中国疫情防控的时间比较短,复工复产启动的比较快,影响相对比较小,我们接触的感受不明显,意味着在银行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但是考虑到滞后的原因,也不能放松警惕,还是要密切观察,然后实时化解,更多地通过支持实体经济的方式,让它变得更好的方式来进行风险化解。3. 业务空间第三个是业务空间。政策松动肯定是会存在着,尤其在未来一段时间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形态或者模式,未来的监管政策上面可能在结构上面会有一些变化。原来的一些线上化的业务,原来可能受到监管比较约束强的一些业务,未来一段时间可能会有一定的空间。因为从传统的方式没办法弄的,新的空间要去支持实体,监管必须适应这一种变化,不是说刚才讲的简单总量上的变化,实际上是一种监管上的创新要适应实体经济的变化。所以这一块我觉得未来有一些新的空间出来,大家可以去观察一下。当然区域上也会有分化,因为这一次疫情也反应了,在放松管控的过程当中,它必然会造成整个经济的波动,不同的地方管控能力不同、效率不同,导致了结果不同,我们会慢慢看到不同地方的差异还是很明显的。管控效率高的、自如的地方,它的整个区域经济运行可能会更好一些。它可能对金融层面上的影响也会更好。(二) 政策建议最后我简单再花一两分钟的时间,讲一讲政策建议。1. 降低银行负债成本,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刚才我们看到在国际层面上也有很多的政策已经做了,很多我们也可以去参考,因为在金融层面上的一些政策,国际上做的反应更快一些。我们的整个金融结构是以银行为主的,给实体输血也是以银行为主要的渠道。所以这种情况下,要降低实体的融资成本必须要降低银行的负债成本,这跟美联储直接降低联邦基金利率把美国国债的收益率曲线管好的情况不太一样,我们还得管好银行传导的畅通,这个时候必须要降低银行的负债成本,才能达到资产端降低它的融资信贷利率的可能性,而且还要增加银行的中长期的稳定资金来源,才能让它这边支持实体的时候不至于产生流动性的问题。所以说在这一种情况下,未来的政策一方面要保持流动性充裕,可能要持续保持的一段时间。另一方面怎么样综合化降低银行的负债成本。为什么是中小银行的成本?因为大银行它的负债渠道比较多,它可以通过同业负债、金融债的方式主动融资,可能会降低它的成本。但是很多小银行主要的负债就是存款,而存款现在2017年的时候可能还是一个好东西,但现在看全球流动性泛滥的情况下面,资产端才是真正的约束,负债端已经不再是很大的约束,负债端的成本结构就是很重要的。那么存款的成本是比较高的,尤其是我们很多的中小银行,那么它的定期存款占比相当高,早年也是他们的理念所决定的。这个时候发现全是包袱,资产端运不出去,而且收益率在下降,那这时候就会形成它这边贷款利率的下陷。所以这个时候怎么样帮助小银行,融资渠道比较少的银行去降低它们的负债成本呢?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一直建议降低存款基准利率,因为这一些银行存款占比比较高,降低存款基准利率对它们的影响比较明显的,但现在如果不肯降的话,中小银行必然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2. 逆周期监管最后我想强调的就是逆周期监管的政策,我们其实也可以做一些准备了,刚才讲了主要国家现在监管层面都开始出现逆周期的调节,包括降低资本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的要求,然后其他方面的一些限制分红等等的,提高风险稳定度等等逆周期的调控,去降低减少银行在实体遭受冲击情况下收缩行为。对中国来讲当然目前还没有到那一种地步,整个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还比较高,拨备覆盖率比较健康,但是正因为健康所以说你未来才会有更多的调整空间,当然我们未来要视情况而定,因为整个支持实体的主力是在银行,如果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投放的时候,那么是不是要适度进行一些逆周期的调整,因为在中国资本层面上我们虽然没有逆周期缓冲资本,但是我们是有一个储备资本,储备资本也是2.5,实际上是有调整的空间和可能性。而拨备覆盖率我们是高于100%的,理论上如果你的不良率是真实的,拨备覆盖率100%就够了,超额拨备实际上都是可以调整,所以未来这一些、还包括一些风险,还有分红政策等等都可以根据要求调整。但是未来随着复工复产的推开,后续的金融运行的状况,可以适度考虑,因为其他国家已经用了,而且我们想可以考虑这一些可能的政策应对。这样的话为整个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同时也为金融本身去提高资本的水平、更好地去满足现有的监管要求同时,更好地支持实体等等去创造更好的条件。因为今天时间有限,我就大概跟大家分享这么多的内容。具体的因为刚才也讲到,我们还有很多的问题存在高度不确定性,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很有可能我们还有新的东西会出来,包括国内也好、国际也好都是如此,可能下一次我们如果还是以同样的话题来进行交流的话,或许会有一些新的看法和思路。我今天就简单跟大家讲这么多,供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提问与回答
1、请问疫情全球范围内都有影响,各国会不会联合起来共同面对这次疫情对金融行业的冲击,提供一些互利政策什么的?这对中美原先紧张的关系有何影响?
刚才讲的全球合作,我们刚才已经提到主要就是汇率方面的合作,现在大家主要央行之间的互换,解决了美元流动性短缺的问题。大家可以很明显看到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市场的汇率波动已经明显减缓,这当然是一个很好的事情。这是第一个。后续的话可能还会有更多的政策上的协调,政策上的协调主要包括宏观政策上的一致性,由于为了提高这种刺激的有效性,货币政策也好,大家财政也好,如果能保持同步的变化,那么可能产生的效果会更加明显。还有一点就是监管政策方面,这个当然全球基本同步,因为巴塞尔协议委员会已经延期新的执行,那么全球估计都会按照这个标准去执行。而且它也传递出一个信号,就是在当下实体经济遭受比较大冲击的情况下面,金融监管层面上可能是要适度放松来对冲,是所谓逆周期的调控,所以我们也看到刚才讲全球主要的经济体现在都在放松对金融行业的监管,包括对银行业的监管,试图让他们增强实体经济的能力。中国的话我们估计也会按照这个思路去做,而且之前也做了不少,中国监管当局反应是非常快,而且做得非常细。我们其实在很多领域做到对具体的产业、具体的业务模式一些指导。所以这一块可能未来加强多沟通、协调、相互学习。这样的话也会更好地让整个金融业能够更好地去支持应对疫情。2、疫情下,对银行业的压力测试可以注重哪些新的方面?或者在原有框架下加强哪些方面?第二个问题提到压力测试,这个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我在银行担任风险委员会的主席,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确实是非常重要。因为理论上来讲压力确实是所有极端情形产生之后对银行可能造成的冲击。或者说对金融机构造成的冲击,我们设定是极端情形,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发生的,这是理论上。但是现实这一次疫情显然穿越了我们很多的预期底线,这不开玩笑地讲我们可能原来预计的20%的下跌可能就是比较多的了。但是我们看到有可能有一些短暂的下跌甚至包括一些具体的行业的一些下跌是有可能到了百分之百,比如说有一些行业直接关停。像航空业的损失它超过了50%以上都不止,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特定行业当中它受到的影响是远远超过了预期。所以这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复杂性,复杂性在什么地方呢?我们会看到总体来讲是有一些影响,但是结构上也还有一些分化,比如说我们看到了不好的,大家也可以看到好的,最近电商的交易是不错的。而且网上开会这一种事情我看已经成了一个风口。连G20都是网上视频开会了,像我们这种交流的方式未来很有可能成为主流。所以这一些变化它也会有一些起来了,所以我们在做压力测试的时候,也就是说我们单独设立一个标准、一个极限,也不能够完全反应当下的现实,这有复杂性的。当然我们必须承认这一次短期的冲击,有可能超越我们之前压力设置的情形,所以我们有可能需要去重新审视,所以在银行层面上我们做得非常细,有可能对主要的客户有能力做的小银行都有可能做到每一个主要的贷款客户,都要进行一些跟踪和调查,这都是从风控的角度实际上在遇到相对短期的大幅波动的情况下面做的一种反应。当然我们也有一点好的就是刚才说压力测试由于可能考虑短暂的损失影响,有可能它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它后续产生的影响必然会非常明显。当然我们讲疫情如果控制有效、后续的复工复产也比较顺利的话,它持续的时间可能并不会太长,它可能的影响就没那么大,对中国来讲尤其也是这样,因为中国我们正好碰到了春节,在做疫情防控,本来我们春节期间这一个月基本上也是属于半停摆的状态,这样的话对中国的冲击事实上相对于更小一些。所以对实体必须承认情形有可能超越我们原来制定的场景,我们必须要做出深度的分析,而且要更加及时的方法反应这一种可能的压力。刚才也讲到尽管目前看起来整个金融行业还是不错的,就中国银行业来讲或者我们整个金融业的表现来讲还不错,不良率上升其实是非常微弱,整个业绩表现可能会受影响,但是它不像实体经济那么明显。但是从中长期来看也不能放松,原因就是有可能它滞后的。就实体的剧烈波动可能会滞后一段时间反应,所以我们现在应该去做一些全面的风险摸排,做好预案,对企业做好支持,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帮助企业实际上也是帮助我们银行或者金融机构去化解长期风险。所以这一些都要把它做到位,这一种风险的防控应该不用太悲观的,但是这一块取决于后续复工复产的进展情况。但是目前来看各地进展还是不错,所以我现在已经不建议大家再去纸面上做冲击分析,而是下到具体业务层面上每一个具体的项目,一个项目一个项目看。尤其是我们觉得可能是有风险点,受到疫情影响比较严重的这一种产业线上的企业,做好跟踪、做好服务,我想这一点非常重要,也就是提前做好预案。这是我大概的想法。3、请问疫情扩散到世界范围,全球供应链受中断的风险威胁,如何在现今的国际金融体制上稳定我国生产链安全发展?最后一个问题,一个是讲供应链的影响,供应链的影响我觉得大家关注也非常多,我们其实现在也看不太清,影响肯定会有,因为现在全球交通基本是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这肯定会对我们现在产业链有影响,尤其中国很多的产业上下游都是在外面。第二个后续会不会产生一些产业链的转移等等,这些都是急需值得关注的事情。当下我们从目前来讲,中国还是有优势的原因一个是供应链影响对大家所有的人是一样的,就是中国受到的产业链影响,其他国家也会是一样,就是工业制造同样受到影响,中国作为制造供应链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这一点上是无可替代,就是目前来看全世界大家都不生产东西的时候还得跑到中国来拉,疫情期间虽然大家都很惨,我们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但是我们依然还能站起来、还能生产出东西来,在这一点上我们优势是扩大而不是缩小了,所以我前两天还跟浙江一个上市企业的董事长请教了一下他们的情况,现在非常好,他们基本上没有受到疫情的影响,还在增长。当然每一个行业会有所不同,当然反复说一点在目前的情况下,反倒凸显了供应链的能力,短期内我倒不是太担心中国供应链上的影响,但是产业生产端会受到影响、订单也会受到影响。但是这一种能力在短期内并没有人能竞争得走,它不是说你永远失去了,只是说暂时受影响的情况下受到了抑制。问题是在当大家逐渐恢复正常的时候,这一部分的产业能力会不会被转移走?或者说会被别人超越,我觉得这个是要去考虑的事情,未来可能会出现一定的调整,但是中国很多方面的优势实际上是很难替代的。而且在这过程当中中国还有可能形成一些新的优势,但是这意味着未来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就是要你去观察它这一种变化到底怎样?会非常细致到需要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产业去研究。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到目前为止其实也还是非常粗浅,而且有高度的不确定,但是原则上来讲我仍然认为中国在供应链上的优势实际上至少在疫情期间不会失去反倒会进一步强化。因为别人受到的冲击可能会更加严重,而且他们疫情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我们其实已经在复工复产了,基本上外需受到了影响,但是我的产能方面是有保证,如果你真有需要还只能找我,其他地方都没办法生产了。但是长期的不确定性我们只能边走边观察。整理 栾伊珉
编辑 李艳蓉
责编 金天、蒋旭
监制 朱霜霜、魏唯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