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鄂志寰:后疫情时代以人民币国际化推动中国经济对外循环

鄂志寰 IMI财经观察 2022-05-03

导读

7月25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承办的“2020国际货币论坛·平行论坛二:上海全球金融中心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通过线上直播形式进行。IMI学术委员、银香港首席经济学家鄂志寰出席论坛并演讲,其表示,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并急速演变,推动全球经济金融发展进入后疫情时代,短期无法回到疫情前的正常状态。中国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日趋严峻,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大变局中开拓人民币国际化新局,并为中国经济对外循环提供更多动能,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寻找新的重点方向。

 

中银香港首席经济学家鄂志寰

以下为演讲全文:

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并急速演变,推动全球经济金融发展进入后疫情时代,其重要特征是:主要经济体持续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经济增长无法摆脱宏观政策依赖,低增长长期持续;全球产业链加速重组,国际贸易和投资在受到疫情和防疫措施双重冲击的同时,亦面临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短期无法回到疫情前的正常状态。以上变化意味着中国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日趋严峻,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大变局中开拓人民币国际化新局,并为中国经济对外循环提供更多动能,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寻找新的重点方向。

 1

稳步扩大人民币国际使用范畴,拓展中国经济对外循环的空间

纵观国际货币发展史,货币是一国经济对外及对内循环相互交织的关键环节。一方面,货币通过利率决定及调整机制,有效配置资本,为实体经济内部循环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货币通过汇率的动态调整,在一定程度上过滤外部冲击,为内部经济循环提供相对稳定的运行环境,并通过商品和资本管道连接对内循环和对外循环。此外,如果该货币能够在国际市场承担一定的角色,其国际货币的定位和属性有助于拓展该国对外循环的辐射空间。

人民币国际化最初发轫于国际金融危机环境下中国参与国际循环的重大实践探索。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市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美元荒,单极国际货币体系制度性缺陷引起了广泛关注,迫切需要找到新的公共产品和解决方案。一些国家尝试性地提出使用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补充的设想,开启了政策驱动与市场牵引人民币走向国际舞台的漫长征程。经过10余年的发展,人民币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为国际储备资产提供来自新兴市场的多样性选择和新的公共产品,初步奠定了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但是,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仍然滞后于中国经济及贸易投资所决定的水平,具有巨大的提升空间。疫情冲击导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再度发酵,引发新一轮科技战、金融战,客观上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但是,面对后疫情时代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调整,更加需要人民币提升国际使用范畴,以应对可能到来的金融博弈和围堵。

 2

完善人民币的国际货币属性,提升中国金融资产的国际认受度

2016年人民币列入SDR篮子组成货币后,境外央行持有人民币外汇储备的意愿逐渐增强,继早期香港、新加坡、俄罗斯等地区和国家率先配置人民币储备资产后,欧洲央行、德国央行、法国央行等陆续透露其外汇储备在向人民币等为数有限的国际货币多元化。目前,全球有超过60家中央银行和货币管理当局把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的提升。2017年3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了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COFER)报告,首次单独列出人民币外汇储备的持有情况。截至当年第三季度,人民币外汇储备规模为1079.4亿美元,占整体已分配外汇储备的1.1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7月2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各经济体央行所持有的外汇储备中,人民币资产为2,214.8亿美元,占全球官方外汇储备资产的2.02%,占比高于2019年第四季的1.96%,创下IMF自2016年10月报告人民币储备资产以来的新高点。人民币在全球央行外汇储备资产中的占比提升,反映境外投资者对持有人民币资产的兴趣持续增加,亦意味着中国金融资产的国际认受度有所提升。提升人民币国际货币属性是人民币国际化长远发展的重要内涵。近年来,中国抓住时机提出扩大人民币在石油定价及交易中的使用,提升其对大宗商品交易定价的影响力,以“石油人民币”将能源等相关产业和金融行业有机融合,应对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大幅度波动的挑战,提高自然资源的可获得性和安全性。2018年3月,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INE)正式挂牌交易原油期货, 以人民币计价,实行净价交易、保税交割。上海原油期货交易量占全球原油交易量跻身世界前三,仅次于美国纽约WTI和Brent原油期货。随着国际多边原油贸易中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使用人民币结算,人民币的需求和使用规模将大幅增加,同时将推动央行间货币互换使用量的提升,促进人民币在海外政府间和民间机构多层次的使用。

 3

逐步打造人民币避险货币新功能,为国际储备资产提供更多选择

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渐加大,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保持基本稳定,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则出现双向预期、双向波动的新特征,外汇市场逐渐摆脱人民币汇率保“7”或破“7”的心理障碍,人民币汇率决定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全球市场对于人民币资产的信心随之不断改善。

2020年上半年,受到新冠肺炎及中美贸易战进程影响,人民币汇率继续呈现双向波动的基本形态。年初,中美达成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市场对两国展开第二阶段谈判抱有乐观预期,对人民币汇率产生了一定的支持,离岸人民币汇率曾经升至6.9水平。此后,新冠肺炎疫情开始冲击全球。3月份,疫情持续导致金融市场震荡,国际市场避险情绪升温带动美元需求,美元指数在3月中抽升到近年高位103水平,对人民币汇率持续构成压力,CNH在3月份之后维持稳中偏软。进入第二季度,中美两国摩擦博弈升级,人民币汇率一度走弱,并在低位整固回升。截至6月30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7.0795,较年初贬值1.7%;离岸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收报7.0686,较年初贬值1.5%;在岸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收报7.0655,较年初贬值1.5%。总体而言,在全球金融市场下行阶段,人民币汇率较其他货币表现更为稳健,在短暂下跌后往往出现明显反弹,表明人民币在保持汇率弹性的同时,其汇率波动具有一定的韧性。因此,在后疫情时代,应逐步建立人民币汇率的避险功能,为人民币的国际使用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4

推动重点区域本币结算体系建设,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的经济合作

在中美贸易摩擦的持续影响下,中国对外贸易结构进入重构期,东盟与中国经贸关系日趋紧密。今年一季度,东盟与中国双边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欧盟,东盟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

在后疫情时代,东盟经济有能力继续较快增长,2012-2018东盟十国GDP年均增长率为5.2%,高于全球3.6%的平均增幅。东盟十国作为单一经济体,GDP规模排在全球第五位。此外,东盟不断提升内部经济金融一体化水平,提升其系统重要性。疫情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剧烈调整,出来新的美元荒,在东南亚国家引发又一轮市场动荡。一些国家开始探讨更多地使用本币的可行性,加快推动区域内双边本币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使用。2016年12月,印度尼西亚央行(BI)、马来西亚国家银行(BNM)及泰国银行(BOT)互相签署了双边本币结算(LCS)框架协议,于2018年2月正式推出服务。根据印度尼西亚央行及马来西亚国家银行共同发布的《ACCD印度尼西亚盾(IDR)-林吉特(MYR)本币结算框架指引》,为两国贸易的双边本币结算提供了综合解决方案,包括账户设立、资金划拨、本币兑换、贸易融资、风险对冲及跨境投资等,鼓励贸易商灵活选择两种本币进行结算及支付,两国央行则通过帐户管理及报表呈交,对LCS机制进行严格监管,保证本币结算及兑换安全、畅顺运行。东南亚作为“一带一路”沿线的重点区域,也是中国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目标市场,迫切需要国际银行提供人民币和区域货币等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因此,人民币国际化应从锦上添花转向雪中送炭,在重点区域内满足多种多样的需求,发挥积极作用。

 5

筑本强基,强化国际清算结算网络,加快人民币国际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清算收付系统是货币跨境及国际使用的金融基础设施,国际收付清算包括信息流的传递和处理以及资金流的结算和清算两个重要环节。SWIFT主要负责信息流的传递,过程不涉及清算亦不影响资金流。资金清算由各主要经济体建立国际清算系统,中国建立了CIPS系统,依托国内清算CNAPS系统进行最终资金结算。两大系统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缺一不可。2016年和2018年,SWIFT和CIPS两次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双方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提高人民币跨境支付服务的效率,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后疫情时代,应该继续优化CIPS的配套设施建设,完善CIPS系统有效运作,提升跨境资金汇划效率,为人民币外汇交易和石油等大宗商品期货交易提供配套的流动性安排机制。鼓励更多海外国家地区建立本国、本地的人民币支付清算系统,并建立与CIPS之间的系统连接。促进境外投资者更广泛地参与人民币投融资和金融产品交易,便利外资流入,强化人民币业务优势,为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编辑  李锦璇

责编  金天、蒋旭

监制  安然、商倩、贾翔夫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IMI锐评 | 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仍要坚定转型步伐
何德旭:后疫情时代财政货币政策必须把握三大着力点
刘青松:中国资本市场三十而立
曹彤:解决小微企业融资的几个核心问题
杨竑:金融科技已经成为金融服务与发展的基础支撑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