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IMI研究动态 | (2020年7月总第二十二期)

IMI IMI财经观察 2022-05-03

1



七月会议动态一览

2020国际货币论坛“新发展格局下的全球金融中心建设”隆重举行

2020年7月2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研究院、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承办的“2020国际货币论坛”首次采用演播室直播的形式线上隆重举行。论坛主题为“新发展格局下的全球金融中心建设”,与会嘉宾围绕“财政货币政策合力,稳定市场主体发展”、“上海全球金融中心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硬核抗疫,金融科技站上新风口”三大主题进行了研讨。


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第五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孔丹,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吴清,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交通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刘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原主席肖钢,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原副主席、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研究院顾问王兆星,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研究院顾问刘克崮,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秘书长许红海,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研究院副院长金卫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原副局长、东盟与中日韩(10+3)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AMRO)原主任魏本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昌文,上海黄金交易所理事长焦瑾璞,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诚君,上海银行董事长金煜,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国刚,国家外汇管理局外汇研究中心主任丁志杰,中国金融学会金融科技专委会秘书长、央行科技司原巡视员杨竑等来自国内外金融管理部门、科研院所和金融实业界的著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展开研讨。

2



七月精彩观点回顾




点击标题查看具体内容




李扬:要素市场化改革释放资本力量 带动实体经济更好发展

李扬指出,“要素市场化改革是当今我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最重要的一个部分,也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效率的提高依靠生产要素的转移。通过要素市场化改革,特别是资本要素市场化改革,有利于进一步释放资本的力量,从而更好地带动实体经济发展。

王忠民:新冠疫情与数字货币的新姿态

王忠民表示,疫情促成了线上、链上的活动交易,也推动了全球数字货币的竞争。对我国而言,需要思考问题的是如何基于抗疫过程中产生的新的数字货币需求,进一步催生、拉升中国数字货币的应用和场景。

吴清:全面强化上海全球金融资源配置功能,建设更具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

吴清指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上海将从四个方面提升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全面强化上海配置全球金融资源的功能:第一,打造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第二,强化基于全球资源配置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第三,依托自贸试验区及新片区打造统筹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的枢纽;第四,营造全球领先的金融科技创新体系和国际一流的金融生态。

刘元春:对当前宏观经济问题的几个认识

刘元春针对当前六大宏观经济问题分析指出,当前各类参数的反弹是行政性复工复产的产物,是我国制度显著优势的又一体现。当前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对经济启动充足,但未来财政政策调整空间并没有想象大。下半年经济要快速从行政性复工复产阶段进入市场型全面复苏阶段,关键是把握好中小企业的救助与中小企业的市场复苏和发展之间的平衡、使民营企业投资增速能够快速得到回升、快速缩小日益扩大的供需缺口、确保财政直达和货币直达的效率、进一步强化底线管理以有效对冲3、4季度的外部冲击。

刘元春:推动金融在进一步开放体系下服务于民族崛起、大国复兴和高质量发展

刘元春指出,在经济激荡和大国博弈交织的窗口期,在中美冲突升级的环境下,探讨如何布局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为基础的新格局、新秩序,使金融能够进一步在开放体系下服务于民族崛起、大国复兴和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时代问题。

吴晓求:深刻认识中国金融的结构性变革,推进金融监管改革

吴晓求表示,中国金融的结构性变革非常强烈,不仅仅表现为金融机构的多样性,深层次是来自于金融功能的变化和金融产品结构的多样性。金融脱媒是大势所趋,必须顺势而为。在金融风险结构改变的情况下金融监管的改革也要进一步推进。

张杰:金融的文化视角

张杰认为,任何对中国文化内涵及制度结构的误读和误解,都会在整体经济发展模式及相应制度结构的选择方面导致无可估量的长期后果。基于此,我们还是坚持依靠既有文献的支持就儒家伦理的演进,特别是“家庭内”市场的结构及其金融逻辑做些力所能及的梳理和澄清。

刘珺:人民币国际化的数字维度

刘珺指出:首先,主权货币国际化之锚是综合国力。不管如何设计国际货币格局,主要锚货币的话语权取决于主权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其次,货币国际化经典理论遭遇实践挑战。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不只是主权货币的组合,而且是数字货币与主权货币共生和相互交织的新格局,人民币国际化2.0版必将是注入数字元素的体系竞争。最后,人民币国际化需兼顾数字货币的发展和变化。

陈卫东 : 建立更紧密的产融协作关系

陈卫东指出,我国产融结合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微观和宏观问题,应该建立更加合理的企业、金融机构的合作关系。

鄂志寰:“债券通”提升港金融业国际辐射能力

鄂志寰撰文分析了“债券通”对香港金融业的影响并指出,“债券通”将继续推动机制创新,进一步提高国际投资者入市便利度,扩大香港金融枢纽对全球金融市场的辐射能力,提高香港金融中心的国际影响力。

魏革军:金融治理若干问题的思考

魏革军撰文表示,金融业应以这次疫情应对为契机,未雨绸缪深入思考新时期金融治理面临的挑战和短板,不断增强治理体系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优化金融治理中的微观治理和宏观治理、完善中央治理与地方治理、健全重大金融突发事件的应对与治理机制等。

王永利:新形势下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与挑战

王永利撰文分析新形势下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与挑战并认为,本质上,一国货币的国际化是整个国家国际化的一个部分、一种表现,离开国家的货币国际化不切实际。它至少需要具备“国际影响力、国际收支逆差、高效安全的国际收付清算体系及金融市场”等三大重要条件。新形势下,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切忌盲目冲动,不能急于挑战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不妨少说多做,宜以强化内功,深化金融体制(特别是金融监管体系)改革为重。

赵昌文:认识和把握新一轮信息革命浪潮

赵昌文指出,当今世界处于以信息化全面引领创新、以信息化为基础重构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新阶段,正迎来新一轮信息革命浪潮。新一轮信息革命带来产业技术路线革命性变化和商业模式突破性创新,使社会生产呈现出生产方式智能化、产业形态数字化、产业组织平台化的新特征。后发国家抓住信息化发展历史机遇,主动顺应和引领新一轮信息革命浪潮,就可以成功实现追赶甚至超越。

张明 :国际收支双逆差短期内持续可能性不大

对于中国季度国际收支出现了数十年来第一次双逆差,张明认为,货物贸易顺差的显著缩水和证券投资余额的由正转负分别是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出现经常账户逆差和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逆差的最重要原因,并预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双逆差格局进一步持续的可能性较低。

3



七月报告&论文推荐

扫描二维码查看具体内容

【IMI Report No.2006】IMI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第三十八期)

报告对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进行了研判,从海外宏观、国内宏观、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的角度展开分析。并从宏观角度分析内生不确定性、货币政策与中国经济波动的关系。最后展示了主要经济数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方面:1)6月全球经济继续修复,但各地疫情反复为经济前景带来担忧。美元短期面临下跌风险,人民币跨境资本流动基本向好。2)国内经济数据持续改善,但幅度放缓;通胀继续下行,PPI或已筑底;宽信用加速,社融信贷持续改善。3)多政策鼓励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缓解银行经营压力。4)股市的赚钱效应增强,海外波动不改中期方向;债市波动剧烈,预期管理很有必要。宏观经济专题方面:探讨不确定性的内生性以及货币政策对于不确定性的影响,认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与“去杠杆”并不矛盾,是应对不确定性的有效措施,对理解中国经济不确定性成因、缓解不确定性的负面影响有重要意义。

【IMI Working Paper No. 2012 [EN]】Measuring the Importance of Renminbi in the Exchange Rate

Using an innovative network approach, this study constructs new indices of Renminbi (RMB) internationalisation and presents strong evidence of RMB’s growing influence globally and regionally. We identify networks of exchange rate spillovers and examine time-varying spillover intensities among RMB and world major currencies of G20 members as well as currencies related to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RI). Shocks from RMB generate intensifying spillovers across currency networks. The role of RMB in the networks has increased steadily over time. Our findings highlight that RMB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since China has initiated the marketisation reform of its currency and proposed to build the modern Belt and Road.

【IMI Working Papers No.2012】中国金融形势的动态特征与演变机理分析1996-2016

本文分析了1996-2016 年中国金融形势的变化趋势及影响金融形势的主导变量的动态特征,探究不同金融市场发展状况对中国金融整体形势及金融风险的影响力变迁。我们首次运用动态模型选择的时变因子增广向量自回归模型(DMS-TVP-FAVAR)测算了中国月度金融形势指数,考察了货币政策、外汇市场、货币市场、信贷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非传统金融市场和国外金融市场对中国金融形势的差别化影响。研究发现,样本期内货币供应量一直是影响中国金融形势最主要的因素,非传统金融市场、外汇市场的影响程度日益加深;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国外金融市场对中国金融形势表现出主导性的影响。对中国金融形势的动态特征与演变机理分析有助于及时识别潜在金融风险。

【IMI Working Papers No.2013】中央银行与宏观审慎政策有效性——来自121家央行的经验证据

本文基于2002—2017 年121 个国家(或地区)数据分析了中央银行作为宏观审慎政策主体对政策有效性的影响以及主体选择的决定因素。结果表明:中央银行作为宏观审慎政策主体能够显著提升审慎政策的有效性,并对不同类型工具产生异质性影响。中央银行能够加强缓冲型工具、借款人工具以及资产负债工具抑制信贷扩张的作用;改善缓冲型工具和借款人工具降低金融机构杠杆水平的效果;提高借款人工具和资产负债工具缓解跨境资本流动的效力。但对于资产负债工具调整金融机构杠杆水平以及缓冲型工具调控跨境资本流动并未产生显著影响。本文还发现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制度背景以及中央银行自身特征等因素均会影响各国家(或地区)对宏观审慎政策主体的选择。本文结论对于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IMI Working Papers No.2014】大数据信贷的“第三条道路”

目前,我国开展大数据信贷创新业务的主体主要有两大类:互联网公司和传统商业银行。互联网公司主要依赖自身电商平台或社交平台所积累的海量数据来获取用户信息。传统商业银行则利用自有账户或政府平台开放的数据信息自行搭建大数据平台,或通过与现有电商平台进行合作获取数据。但两种模式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可推广性较差。本文基于对中国最大的三家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网商银行和新网银行的一手调研资料分析,探索适用于大量中小型商业银行的,既不依靠自有互联网商业生态系统的数据,又不完全依赖自有账户或政府平台数据的大数据信贷“第三条道路”。

【IMI Working Papers No.2015】产业结构升级的创新驱动效应研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基于2008-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驱动效应进行了面板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与产业结构合理化均呈负相关关系,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而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分别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均呈正相关关系,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对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有积极促进作用;同时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交互项对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的影响显著为负,即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匹配程度较低,对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生了阻碍作用。

【IMI Working Papers No.2016】基于宏观因子的仿射模型实证研究

为扩大利率期限结构模型中宏观因子的信息含量,本文从122组宏观数据中提取宏观因子,通过未被覆盖的宏观动态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实证研究了宏观因子和国债风险溢价。本文结果发现模型中宏观因子的风险溢价主要是通过水平因子和斜率因子得到补偿。而进一步对收益率进行分解后,发现交易所市场上国债期限溢价波动受货币政策影响。

【IMI working Papers No.2017】以创新驱动上海迈入全球金融中心前列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将上海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发挥其优化配置全球资源的强大功能,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的必由之路。上海拥有改革开放 40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和独特优势,应该以市场、体制创新为动力,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提升金融市场化、国际化水平;打造“上海价格”、建立鼓励创新的“沙盒监管”制度;构建适应人民币国际化、满足“一带一路”建设需求的金融基础设施。阔步迈入全球金融中心前列,为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编辑  查王皓天

文字整理 查王皓天 褚菁菁 栾伊珉

监制  魏唯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中国财富管理报告》《金融科技二十讲》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和政策影响力的产品。


2016年,研究所入围《中国智库大数据报告》影响力榜单列高校智库第4位,并在“中国经济类研究机构市场价值排行榜(2016)”中名列第32位。


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