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月秋:坚持以改革促进经济金融发展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金融杂志 Author 周月秋

近日,IMI学术委员、中国工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周月秋撰文,深入分析了当前全球面临的金融脆弱的共同挑战,总结了我国金融业发展改革的成就和现状,并对未来如何持续推动商业银行改革赋能提出了建议。

以下为文章全文:

9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改委第十五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总结了改革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中的历史作用,系统阐述了改革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意义。在国际形势纷繁复杂的时期,继续深入推进改革,打通实体经济供给体系、需求体系与金融体系之间的良性循环,是商业银行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1

全球面临金融脆弱性的共同挑战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部分国家出现史无前例的负增长,全球经济衰退程度超过上世纪大萧条。经济低增长、贸易低周期、工业低景气、市场低利率“四低”趋势延续,尽管国际金融市场已从第一季度急剧动荡中有所恢复,但由于缺乏实体经济支撑,预计未来金融系统稳定性仍面临较大挑战。


羊群式量化宽松挤压货币政策的作用空间。为对抗疫情冲击,美国率先实施超常规的总量刺激政策,带动各主要经济体货币和财政双宽松。2020 上半年全球各央行降息总计逾200 次, 已超过2019 年全年总和。全球降息潮透支货币政策调控空间, 美国10 年期国债收益率处于历史低位,德国、瑞士、丹麦、芬兰和荷兰等国的所有期限国债收益率均已为负,法国、日本短期和中期国债收益率为负。低利率环境虽然有助于刺激经济活跃度,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助推资产泡沫,导致债务水平被动上涨,增加金融风险隐患。


政府高杠杆削弱财政调控能力。疫情导致社会生产活动停摆,企业与居民收入下降,政府应对疫情的救助措施推升政府赤字率,主要发达经济体财政杠杆率已达到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最高水平。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金融周期高度相关, 外债和杠杆率同样处于历史高位。IMF 数据显示,2020 年上半年全球债务占GDP 的比重升至101.5%,预计2021 年将进一步升至103.2%。高杠杆叠加经济下行,企业和家庭偿债能力减弱, 外贸和政府“双赤字”,使得新兴市场债务风险可能成为未来的“灰犀牛”。


后疫情时代加剧长期分化格局。20 世纪80 年代,新自由主义接棒凯恩斯主义,占据西方国家政策体系支配地位,绝对自由化、完全私有化、彻底市场化的主张同步渗透至金融领域, 金融资源配置的“马太效应”不断强化,金融服务的普惠性、便捷性不增反降。后疫情时代,发达国家普遍施行扩张性政策和低利率组合,财富加速向富人集中,叠加老龄化进程,社会储蓄率下降,资金供求失衡,流动性风险累积,不但难以对冲经济周期,反会加剧结构性矛盾。


经济问题面临意识形态挑战。疫情发生后,全球化遭遇逆风和回头浪,经贸和投资活动收缩,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不稳定风险上升。IMF 预测,2020 年全球海外直接投资(FDI)流量将创2014 年以来最低水平。受制于人流、资金流、信息流跨时跨区配置效率降低,国际政策协同合力受限,竞争性宽松及其风险外溢,将进一步增加金融系统的脆弱性。


 2

中国金融业发展得益于改革的持续推动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金融业已经从微不足道到确立起崭新的局面,正在走向健全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40 多年来,经济改革与金融改革协同推进,金融逐渐取代财政拨款成为社会融资的主渠道,在撬动实体经济增长的同时,发挥价格发现、风险分担、预期管理等作用,增强实体经济运行的效率和稳定性。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进入“深水区”,构建契合新经济、新动能、新业态的现代金融体系,助推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9 年末,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0 年位居全球第一,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较2016 年提高3.3 个百分点;高技术投资增长17.3%。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落地,创新型和成长型企业获得更大发展动力,我国独角兽公司位居全球第二,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聚集效应明显。


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改革开放的中国,破除非政府即市场的“两分法”原则,逐步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改革实践。金融体系同样经历了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历程,金融主体由财政出纳成长为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的市场化主体。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改革进入快车道,最具代表性的是利率汇率等定价机制改革。2013 ~ 2015 年, 我国逐渐放开存贷款利率上下限,2019 年推出LPR 改革,利率“锚定”效应显著,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效应明显提高。2015 年“8·11”汇改后,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不断健全, 汇率弹性和韧性显著增强,成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金融调控从“数量型”进入价格引导和“双支柱”协同监管的新阶段, 呈现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良好局面。


金融对外开放对内联通水平不断提高。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到党的十九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正在建立。2018 年全球新增跨国投资跌至金融危机后的低点,我国推出精简监管环节、压缩通关时间、减少收费项目等改革举措。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条目由48 条缩减至40 条,全面取消在华外资银行、券商、基金公司业务范围限制,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和企业数量稳定增长。与此同时,随着内需体系不断完善,都市圈和城市群成为主要增长极,区域一体化纵深推进,重点区域引领优势互补、交错互融的高质量发展。金融政策区域统筹、金融机构跨省(市)协作、金融信息和资源跨区共享,推动加快形成金融和产业、金融和创新的叠合优势,提升重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


金融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是改造传统生产力,引领经济社会变革的关键要素。金融具有高频和高关联特性,往往是科技进步的先导,我国依托制度和市场优势,正在跃居全球金融科技的“第一赛道”。从信息科技到互联网金融,再到智慧金融,金融科技在提升金融服务效率的同时,也在不断丰富社会信用来源和数据基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数据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凸显金融业作为数据密集型行业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金融业利用前期积累的科技成果和数据优势,在短时间内迅速将交易场景和服务渠道转移至线上,显著缩短服务路径,提升服务质效。深挖科技、数据等新型要素潜能,有助于拓展金融业在智慧政务、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民生领域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服务创新能力, 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金融风险协同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周期性、结构性矛盾,“黑天鹅”和“灰犀牛”风险,党中央前瞻布局、主动变革,及时消除风险隐患。企业部门杠杆率稳中有降,居民和政府部门杠杆率增速放缓。银行业逾期90 天以上贷款和不良贷款之比由2016 年128% 的峰值下降至2019 年末的82%。同业理财、同业投资和券商资管等影子银行规模分别较峰值缩减87%、26% 和42%,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各类交叉金融投资产品持续收缩,为应对内外部复杂局面争取了时间,为更好地发展经济建设提供了回旋余地。


 3

商业银行改革赋能的几点思考

后疫情时代,商业银行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有必要推动改革赋能,努力适应经济规律、监管要求、客户需求和技术变革,以期高效服务实体经济,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稳步提升自身价值。


把握好资金投放的量、质、面。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内容,金融精准直达服务实体经济,需要在量、质、面三方面发力。“量”是通过存量优化和增量引导, 增加资金的有效供给。存量方面,可尝试移位再贷,逐步退出泡沫化资产、“僵尸企业”、杠杆率较高的地方融资平台等领域, 盘活资金利用效能。增量方面,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安排, 积极支持新旧动能转换,加强对技术先导型产业和新型基础设施领域的资金支持。“质”是通过一体化的投融资服务,积极服务新经济、新行业、新业态。如围绕新经济轻资产、低能耗、重研发等特点,创新投融资服务、产品、流程、风控体系,构建“股+ 债”“贷+ 投”的金融服务。“面”是通过发挥政策、资金、技术、客户的叠合优势,推动金融服务供给普惠化和均衡化。重点是秉承“快、简、准、新”思维,创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将定向降准、税费优惠、定价倾斜等改革红利, 精准滴灌到民营小微、欠发达地区等薄弱环节。


把握好科技创新的共联、共享、共治。非接触金融服务是大势所趋,需要商业银行更加开放化、平台化、生态化,从赋能衣、食、住、行、游、医、学等各类生活场景,升级至更好地服务社会治理现代化,关键是在共联、共享、共治方面加速作为。“共联”的着力点是打通要素交互和信息传递的断点和堵点。如瞄准B 端、C 端、G 端的痛点和短板,通过内部改革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推进科技与业务深度融合,构建银企、银政合作的开放生态圈。“共享”的着力点是保证金融创新惠及利益各方。例如,通过完善手机银行主入口功能,加快推动业务架构整合、IT 架构转型和智慧运营体系建设,优化线上金融资源的统筹布局和旅程体验,进而实现科技转型与居民财富快速积累、需求高质化的同频共振。“共治”的着力点是强化管理的公开透明和协同配合。例如,通过助推政务系统规范化和“上云”进程,搭建国防、宗教、医院、教育、文化等领域云服务, 解决公共事业收费、各类保证金、交通罚没款等高频场景的痛难点,促进开放多元社会治理结构的形成。


把握好跨境金融的开放、竞争、合作。金融开放是经济开放的必然要求。扩大开放有利于汲取全球现代金融先进成果, 提升我国金融体系资源配置效率,改善金融基础设施,拓宽金融机构国际化发展路径。商业银行需要平衡好开放、竞争、合作的相互关系,积极适应开放体制下资源双向流动。“开放” 的关键点是服务自贸区自贸港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中的引领作用,要求商业银行创新制度办法,在账户开立、支付结算、投融资等方面提供金融便利。“竞争”的关键点是用好两种市场和两种力量,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深度参与“一带一路” 建设,加强区域货币合作,综合运用金融科技优势,不断提升国际市场份额。“合作”就是把国际化经营放到国家对外开放大格局中去把握和谋划,将参与全球金融治理作为重要目标, 树立全球化的经营理念和战略眼光,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金融企业。


把握好风险管理的前瞻、全面、动态。金融是社会资金配置的开关和宏观经济调控的杠杆,金融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商业银行做好前瞻、全面、动态三方面工作,持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前瞻”需要商业银行准确把握新形势下金融风险隐蔽性、交叉性、传染性、危害性强的特征,密切关注由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引致的汇率、利率和流动性风险,提前预防经营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黑天鹅”和“灰犀牛” 等风险事故。“全面”需要商业银行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全口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认真研判风险本质,科学制定化解预案, 有序压降风险融资总量。同时将稳定资产质量作为风控主战场, 加强一体化信用风险敞口管控,完善互联网融资业务不良清收处置流程,提高逾期和不良贷款清收处置效率。“动态”需要商业银行积极对接征信、高法、海关、税务、第三方平台等外部数据,形成标准统一、清晰立体、量化精准的智慧风控体系, 实现全部信息的统一展现和各类风险的动态监测预警。尤其对供应链客户可能出现的经营困难,需要主动做好主营业务结构、外汇资产组合、国别风险敞口等的动态调整和风险化解。


把握好公司治理的统一性、集团化、机动性。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我国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没有发生过金融危机的国家。最关键的原因就是有着党的领导这个最大的政治优势。国有商业银行需要通过统一性、集团化、机动性的能力建设, 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现代化样本。“统一性”的核心是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集团化”是指通过建设全球化、多元化、智能化的强有力集团总部,优化条线间、板块内、板块间的职能边界,统一经营理念和战略发展方向。“机动性”是商业银行要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探索打造创新型组织,如跨专业协同、业务科技融合、总分行联动的敏捷、扁平的柔性团队。通过集团总部的分类指导,提升各机构、各业务线的专业化水平,打造面向市场的“特种兵”和“尖刀队”。

编辑  李昂

来源 《中国金融》2020年第19-20期

责编   李锦璇、蒋旭

监制  安然、魏唯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吴晓求:中国资本市场树立了“三座丰碑” 未来需注重建设国际金融中心

视点 | 伍戈:疫情与国际变局叠加下中国经济的远虑与近忧

陈雨露:我国征信体系的四大发展与下一步规划

推荐 | 钟正生:人民币汇率是否进入了升值通道?

会议预告 | 金融科技创新论坛暨货币金融圆桌会议·专题研讨会(11月14日)

海外之声 | 危险而独特的经济危机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