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I宏观月报 | 海外经济修复步伐持续,国内大宗商品价格推动PPI上行(2021年5月)
以下为报告节选:
1
海外宏观
2
国内宏观
图1:M1、M2增速均明显回落
数据来源:Wind,IMI3
商业银行
数据来源:iFinD
图3:不同类型银行2021年一季度净利润增速
数据来源:iFinD
表1:4月M2增量的结构
4
资本市场
(1)基本面更新国内方面,经济仍保持平稳恢复态势。5月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0,略低于上月0.1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在荣枯线以上,表明制造业平稳扩张持续。分项看,新订单指数为51.3,较上个月回落0.7个百分点,市场需求增长有所放缓;小型企业PMI指数(48.8)明显低于大、中型企业(51.8、51.1),且位于荣枯线以下,反映经济恢复的全面性、整体性仍然不够。5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2%,较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非制造业扩张步伐有所加快。通胀方面,4月CPI同比上涨0.9%(前值0.4%),略低于市场预期的1%,主要系国内生猪供给基本恢复,猪肉价格大幅下降。4月份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7%,涨幅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上升。4月PPI同比上涨6.8%,超出市场预期,涨幅比上个月扩大2.4个百分点,为近40多个月份的高点,主要系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动各国工业品价格增速回升。货币与信用方面,4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8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1.25万亿元,主要受新增人民币贷款和企业债券融资以及信托监管高压延续的影响。4月新增人民币信贷1.47万亿元,同比少增2300亿元。其中,对实体新增信贷1.28万亿元,同比少增3399亿元,贷款余额增速回落至12.3%。反映广义流动性的M2在4月同比增速大幅回落至8.10%、环比下降1.30个百分点(创2016年7月以来单月最大降幅),主要系去年同期增加了流动性投放——造成较高基数。再加上今年4月财政支出力度恢复疫情前常态,明显低于去年,导致M2增速超预期下滑。尽管4月金融数据全面低于预期,但是市场普遍认为这是政策回归常态化的进一步印证。伴随着一季度宏观经济较快修复,“紧信用”过程或有所加快,广义货币供应量正在延续去年下半年以来的总体下行势头,符合稳定宏观杠杆率的政策方向。国外方面,在经济修复和宽松政策的支撑下,美国的服务业、制造业持续扩张,双双创下历史新高。5月美国Markit综合PMI初值从上月的63.5飙升至68.1,为2009年有纪录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制造业PMI初值为61.5,高于市场预期的60.2,前值60.5;服务业PMI初值70.1,远高于市场预期的64.5,前值64.7。利好经济数据同时也带来了通胀担忧,4月美国整体CPI同比大增4.2%,超出市场预期的3.6%,增速创2008年9月以来新高。4月美国核心CPI未季调年率录得3%,同样远高于预期值2.30%和前值1.60%,创1996年1月以来最大增长。4月美国耐用品订单初值-1.3%(预期值0.8%),是自2020年4月以来的首次下跌。低抵押贷款利率刺激房地产市场需求,房源短缺持续推高住房价格,4月美国新屋、成屋销售虽然在低基数效应下同比增长均显著(分别增48.3%、33%),但环比下跌5.9%、2.66%。此外,新屋价格中位数同比大增20.1%,成屋价格中位数同比上升19.1%——创下历史最高记录。由于财政刺激支持力度减弱,4月美国零售季调环比零增长,低于预期的1%,密歇根大学最新公布的5月消费者信心指数也出现回落。4月美国失业率环比上升0.1个百分点至6.1%,非农业部门新增就业人数26.6万,远低于上月的77万人和市场普遍预期的100万人。预期随着经济缓步回升至疫情爆发前的水平,高通胀和高失业率仍未美国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美联储最新公布的4月27至28日FOMC会议纪要中,多次强调美国经济距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两大目标取得进一步的实质性进展仍有距离。联储官员将通胀上升的原因归结于经济重新开放、需求上升以及供应链紧张等,并认为上述因素的暂时影响消退后,通胀压力将“有所缓解”。尽管有“调整货币政策”的议论声存在,但美联储内部主流观点依然是经济需要刺激政策的支持,在复苏更加稳固之前,预期货币政策支持将持续。(2)股指上涨方向不改但斜率平缓,而股市题材涌现强化结构市特征近日股市题材涌现,板块轮动此起彼伏。公募REITs、三胎政策、印花税猜想、华为鸿蒙等题材基本主导了上周股市的板块表现。但股指却在高点附近保持震荡,未能实现更进一步突破。原因可能是:1)国内外通胀仍有制约、6-7月解禁潮来临,只是担忧缓解但流动性整体还难言有利;2)指数又积累了一定短期涨幅,部分投资者趁势兑现收益,尤其是大宗涨价驱动的顺周期板块,钢铁、有色等最明显;3)技术面不算友好,短期动量达到高点、RSI指标出现背离,MACD偏小等,因此弱题材品种大幅回调,如钠电池等。当然,外资流入等趋势仍在,股指中期大概率继续保持低斜率上行趋势。(3)股市研判:行情尚在“鱼身”,六月仍有望再现多强格局我们认为本轮行情尚在“鱼身”。理由是:1)6-7月是传统上题材最丰富的时间窗口,历史上虽然多受资金面波动压制但板块表现并不差,常现“多强”格局;2)目前增量资金以长线、配置性资金为主(外资+公募),两融、量化盘等碍于技术面因素参与度反而一般,预计市场波动不会太大、主流板块表现可能更稳;3)前期利空多数已被消化、市场情绪也未达到极端,加上宏观环境整体友好,指数很难出现突然走弱或大幅回调的情景。后市看,六月很可能再现多强格局,寻找投资者偏好重叠与共振或是最佳选择。例如长线资金最看重优质赛道,中线资金更追求行业高景气,短线则重于强势题材。(4)行业配置:把握赛道+景气+题材三个抓手板块方面,我们建议重点关注:1、社交经济,关注民族消费品牌、大众消费等;2、估值回调后,与正股盈利能力匹配度显著修复的主流赛道。如军工(自主可控与进口替代、新型武器装备放量周期、军工信息化和新材料成长)、电气设备(新能源车、风光设备、硅片);3、盈利修复较强的方向,如交运(航空)、医药生物(龙头药企的估值修复机会、疫苗及产业链供应商二季度起业绩有望逐渐兑现、医疗器械海外需求回升以及高景气的CXO龙头);4、大金融,重点关注银行;5、低估值成长股,关注计算机和通信。2.债市:资金面的“另类机理”与中性回归(1)核心观点我们提出本轮资金面宽松的机理:非银“钱多”+杠杆不高+对银行指标消耗降低。后续央行需要主动投放,届时资金边际成本会有所上行,非银作为更低层次的流动性解决不了超储率低导致的不稳定性,资金面中性回归和收敛正在出现。下半年存单供需矛盾加大,MLF仍是重要的定价锚。我们延续中期策略看法,债市仍在区间震荡当中,十年期国债3.0%是偏下限的水平,不建议在该位置更激进,但欠配压力决定了短期调整空间应不大。欠配资金正填平各个洼地,尝试挖掘过剩产能短端、中部区域城投、ABS等机会。本周关注PMI、疫情、大宗价格等,中期变数仍在于地方债供给节奏等。(2)资金面宽松的“新机理”本轮资金面宽松和央行投放几乎没有关系,超储率也并不高。而贸易高顺差可能带来结汇增加,从而形成基础货币投放的逻辑也未得到数据验证。我们认为资金面宽松的内在机理在于:第一是财政资金超季节性投放,去年财政资金的大量结余在今年上半年集中支出。第二是利率债发行节奏偏慢导致银行配债和预防性资金需求下降。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非银“钱多”+杠杆不高,非银规模扩张较快但合意资产持续萎缩,低杠杆意味着资金需求较弱,对银行融出资金的依赖度降低,银行流动性指标摩擦减弱。(3)资金面常态收敛可能正在出现首先,目前超储水平下,央行快则在6月份就需要主动投放资金,届时流动性边际成本会有所上行。其次,非银“钱多”的局面难以持续,作为更低层次的流动性解决不了超储率低导致的不稳定性。决定资金面的根本是资金供求,超储率偏低自然就面临不稳定性。最后,地方债和MLF到期影响增大,资金面波动大概率增加,地方债发行节奏是关键。(4)如何看待同业存单的供求关系?3月以来存单利率持续下行,呈现“供需两旺”格局。供给端方面,银行尤其是大行的流动性缺口和负债端压力较大。而需求端旺盛主要源于:1)今年二季度之后,机构面临小型资产荒,银行自营和理财大量通过货基过渡,存单需求力量短期被放大;2)上半年机构对债市预期较一致,心态上普遍偏谨慎,操作上久期较短,偏好存单等资产的配置;3)货基膨胀,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监管正式稿待出台,银行整改压力下,对存单需求阶段性上升。展望未来,银行缺存款、超储率偏低的格局下存单供给压力持续存在,需求环境则更为复杂。随着8月到期量增加,MLF仍是同业存单重要的定价锚。(5)策略观点机构欠配压力之下,各类价值洼地已被迅速填平。而目前欠配压力仍没有根本逆转,意味着:虽然面临资金面收敛等扰动,但利率短期调整空间还不会太大;未来关注的结构性机会主要在过剩产能产业债短端、中部区域城投债、ABS和REITs等。我们延续中期策略看法,十年期国债3.0%是主流运行区间偏下限的水平,资金面大概率中性回归,不建议在该位置更为激进,杠杆较高的投资者考虑降低部分杠杆水平,并尝试挖掘上述结构性机会。本周关注PMI数据和螺纹钢可能上涨这一风险点,中期变数仍在于地方债供给节奏,同业存单围绕着MLF波动是大概率事件,决定债市仍在区间震荡当中。
免责声明
编委名录
贲圣林 曹 彤 管清友 瞿 强 涂永红 魏本华 张之骧 赵锡军
主 编:宋 科
执行主编:彭俞超
编 委(按姓氏音序排列):
黄 楠 芦 哲 彭俞超 宋 科 孙 超 王 剑 虞思燕 张 斌 张 瑜 朱霜霜
《IMI 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简介
IMI宏观经济研究室出品《IMI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2021年5月),后台回复“月报20210611”获取PDF全文,感谢各位老师关注!
编辑 吴桐雪、池依倩
责编 李锦璇、蒋旭
监制 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IMI锐评|5月PPI涨幅创新高,详解大宗商品成因、趋势与监管目的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