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IMI锐评 | 全国碳交易市场正式启动,如何助力绿色转型?

国际货币研究所 IMI财经观察 2022-05-03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7月16日启动上线交易,我国碳市场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市场;启动首日开盘价为48元/吨,首笔全国碳交易价格为每吨52.78元,总共成交16万吨,交易额为790万元。发电行业成为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纳入重点排放单位超过2000家;其他行业的基础建设也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包括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等高排放行业。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有何意义?目前碳交易市场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未来如何促进碳市场健康发展?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结合各方观点及IMI成员观点整理如下。
以下为文章全文:

 1

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有何意义?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首批纳入碳市场覆盖的企业碳排放量超过 40 亿吨二氧化碳,意味着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一经启动,就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IMI学术委员、中国金融出版社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建伟认为,全国碳市场的建成可以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一是建立了我国碳排放权的定价机制,过去由于二氧化碳排放具有很强的外部性,造成的温室效应留给社会治理而与排碳企业内部成本核算没有建立约束关系。全国碳市场首日成交价51.23元/吨,标志价格发现机制建立;此价格高于前一阶段试点期间价格,证明碳定价机制健全。二是建立了绿色发展的风险管理机制,这将极大地便利于金融机构甄别真正的绿色发展需求,避免贴绿、飘绿、洗绿等绿色金融风险,同样绿色金融资产也可以交易获得碳汇收入或抵押融资。三是我国统一的碳市场有利于国际合作扩大开放。一方面通过国际合作的信息共享获得国际共识,为今后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碳边境调节机制的合作奠定基础,为我国排碳产品出口创造条件,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通过扩大我国碳市场对外开放,吸引国际碳汇投资者投资我国碳市场产品。
IMI学术委员、中国工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工商银行现代金融研究院院长周月秋认为,建立全国碳市场,对实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碳市场的本质是通过价格方式,以交易行为促进碳排放成本的内部化,进而达到减排目的的机制,助力碳中和,其作用机理在于:一是有利于对排放水平进行总量控制,并逐年压缩,最终实现“净零”目标;二是以市场方式确定碳价,增加高排放企业成本,推动全社会的节能转型;三是通过碳市场建设为碳金融产品打开创新空间。
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董事长曾庆祝表示,目前,有关部门已连续多年开展了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等高排放行业的数据核算、报送和核查工作。下一步,在发电行业碳市场健康运行以后,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引导气候投融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环境学院教授蓝虹认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构建,是以总量控制下的碳配额分配制度为基础的,是将双碳目标分解成阶段性的减排目标,并根据这些阶段性减排目标,核算和设计发放碳排放配额的总量,并以此为基础向下逐级进行配额分配。所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其碳排放权稀缺程度,本身就是由双碳目标转化而来,是直接与双碳目标精准对接,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行业对分配配额的不同反应,形成供给与需求方,从而形成碳排放权交易的均衡价格。
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志青认为,全国碳市场开启最大的好处是我们以后拥有碳排放定价机制了,用市场和价格机制来调节排放权的使用。以碳交易市场为主的碳定价是一种可以将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并协同起来的有效工具,可以同步解决资源环境、经济增长、绿色发展等层面上的失衡问题。

 2

目前碳交易市场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一是合理碳定价机制的形成。碳交易市场首日成交均价51.23元/吨,从微观和近期来看,碳价主要由配额供需情况决定。从宏观和长远看,碳价由经济运行和行业发展总体状况和趋势决定。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碳价过高和过低都不好。碳价过低,将挫伤企业减排的积极性;碳价过高,也将导致一些高碳企业负担过重。合理的碳价,既可以彰显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的决心和力度,又能够为碳减排企业提供有效的价格激励信号。
IMI学术委员、如是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认为,在七大碳交易试点取得初步成功的同时,各市场价格不统一、交易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逐渐暴露,且愈发严重。这也使得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的出现成为应有之义。
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志青则说,全国碳市场刚刚起步,价格可能不会出现太大波动。考虑到当前国内的碳交易成交量及价格显著低于国际水平的情况,从中长期来看,碳价大概率会上涨。
二是碳排放市场整体的建设。
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周小川表示,配额类市场大体上属于拍卖型市场,如果搞错了,容易走弯路。如果设计的市场基础框架不好,简陋、有毛病,也不稳定,衍生的更高级的功能,可能根本就没有办法去搭建。所以,当前建立合格的碳市场的基础框架是非常重要的。此外,还要防止碳市场的钱被用于别的方面,导致更大的气变融资缺口。
IMI学术委员、深圳海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王永利表示,碳交易市场起步不容易,要发展好更不容易。首先,各地各相关企业单位都会全力争取最大的排放量配额,这对碳排放量配额核定主管机构能否做到公平合理是很大考验。其次,核定碳排放配额后,还需要严格准确核查企业单位真实的排放量,否则,配额就可能失去实际效果。再次,如果对碳排放超标的企业单位一律关停并转,对碳排放配额节省的企业单位没有激励或完全由政府给予补贴,或者基本上所有企业单位都没有超额排放,也就没有碳排放交易的空间了。
周月秋表示,现阶段,我国建立碳市场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方面,一是全球已有一百多个国家宣布碳中和目标,碳市场作为促进碳减排的重要机制被寄予厚望。二是作为世界最大工业国,我国碳交易两端高碳与低碳行业的市场交易潜力都很大。三是我国已开展多年地方碳市场试点工作,积累了大量经验,欧盟碳市场也可以为我国提供借鉴。挑战方面,一是我国与碳交易相关的上位法尚待完善。二是碳市场中的金融主体与金融产品尚待进一步多元化发展。三是各地区、各机构的配套能力还需要在实践中完善,以不断提升市场的成熟度。
蓝虹认为,因为二氧化碳是全球传输,所以,碳市场需要全球覆盖,否则,就会产生碳泄露,形成碳减排的全球外部性。京都议定书结束后,全球碳市场逐渐萎缩和结束,目前,主要是欧盟和各国的碳交易市场。但无论如何,因为二氧化碳的全球传输和弥漫特性,碳交易市场越大,减排的外部性就越小,所以,我国全国性碳减排市场的建立,促进了碳减排市场的发展,减少了低碳绿色企业碳减排的外部性,给低碳绿色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契机。
但是,碳市场的深化需要市场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才能产生市场活力。目前进入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只有电力行业,而我国电力行业的企业同质性特征较强,所采用技术和工艺流程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差异化程度不强,这给碳市场深化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3

如何促进未来碳市场建设?

王永利认为,碳交易,是实际碳排放量低于配额的企业单位通过市场交易将节省的额度转让给配额不足的企业单位,使其能够满足监管要求的行为,是碳排放总量控制的一种市场化举措,受到碳排放配额的核定、实际排放量的核查、实际排放量超出配额的处罚、实际排放量少于配额的奖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从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实际情况看,碳交易非常复杂,从实际排放量申报核实到完成余缺交易的周期往往很长,碳交易市场运行的基本投入也比较大,要运作好发展好碳交易市场存在很大挑战,不少碳交易市场很不活跃,对此也要有充分认识和准备。周月秋提出,未来碳市场必然走向与国际接轨、兼容。在国际合作中要把握价格协调和能力建设两个重点,持续提升碳交易市场规模与管理水平。蓝虹认为,因为碳减排是全球公共物品,因此,尽快与全球其他碳交易市场对接,逐渐采取与国际接轨的碳核算标准和方法,是减少碳泄露的必须措施,也可以给我国低碳绿色企业带来国际发展机遇。国际碳价一体化,是全球在碳减排问题上采取集体行动的基础。但是,也必须考虑到,发达国家排放二氧化的历史总量远远大于发展中国家,如何在全球国际合作和定价机制中,通过生态补偿等方法,支持发展中国家融入到全球碳价一体化行动,非常重要,否则,全球碳价一体化不可能实现,碳泄露和减排的全球外部性问题无法解决。高瓴产业与创新研究院认为,碳市场健康发展,需要确保碳价稳定性和有效性。碳价需要保持一定水平,才能产生足够的经济激励,同时碳价演进也要有较为稳定的预期,才能对长期投资、科技创新起到引导作用。为此一要引导合理碳价形成的机制设计,包括拍卖市场的底价制度、履约市场的最低价格机制、创新机制和丰富碳金融产品等;二要打造全球合作框架,建立跨区域碳市场,通过价格传导机制把不同市场的碳价联系起来,同时开展国家间的转移支付和援助,帮助减排难度较高的国家推进碳定价。北京绿色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表示,我国要形成更加有效的、流动的、稳定的而且具备广度、深度与弹性的碳市场,需要三个条件,简单总结为三个关键词——立法、量化、定价。立法代表了全社会的意志,通过严格的立法确定减排总量和配额分配方法,建立严格的配套政策体系,是发现真实碳价的第一步。其次,严谨量化和披露是实现社会成本的保障,也是开展透明和包容监管的前提。最后,定价方面,要吸纳更加多元化(具有不同风险偏好、不同预期、不同信息来源)、规模化的参与主体,只有主体多元化,才能形成公允的均衡价格。同时要推出更加市场化与金融化的产品,还有更加透明化和包容性的监管以促进严肃定价。广期所总经理朱丽红撰文表示,可以加强碳排放权期货市场的建设。碳排放权期货可从发现价格、提供风险管理工具、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市场边界和容量等方面促进减排。为此,完善的法规制度、良好的市场参与度和严格的监管机制是上市碳排放权期货需具备的基本条件,同时要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提升碳市场参与者对金融工具的认知、理解与运用。注:本文综合IMI专家观点、央广网、新华网等媒体报道及“北大金融评论杂志”、“清友会”、“高瓴时间”、“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等公众号的内容

编辑  郭瑞华

观点整理  邹明芝

责编  李锦璇、蒋旭

监制  崔甜甜、虞思燕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魏革军:回顾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有何启示?

视点 | 伍戈:政策发力受限,还是预留空间?

IMI研究动态 | (2021年6月总第三十三期)

IMI锐评 | 上半年金融数据分析: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加强,下半年货币政策如何布局?

报名入口 | 2021国际货币论坛”详细议程揭晓!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