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究宏观审慎政策实施是否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产生影响,以及货币政策在此影响中的作用机制,本文构建实证模型如下所示:其中,ROEit为银行在 t 期的权益回报率,CARit为资本充足率。模型中也进一步控制了银行个体层面的固定效应和年份固定效应。若式中的回归系数小于0,即表明宏观审慎政策实施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会产生负向影响,反之则表示正相关。
3
实证分析与结果
稳健性与内生性检验
为进验证宏观审慎政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的稳健性,本文还采用双重差分方法(Difference-in-Differences,DID)以评估政策效应。政策冲击时点选择在《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实施的 2013 年。考虑到 2011 年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对宏观审慎资本要求做出了分步达标规定,而在 2012 年 12 月银监会出台的补充通知中,又进一步明确了资本管理办法实施的过渡期安排,并区分资本达标与非达标银行,提出了差异化的监管要求。上述事实意味着政策并非采取“一刀切”和全面推开的实施方式,为通过双重差分模型对比检验宏观审慎政策制定实施对不同组别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效应提供了前提条件。参考 Beck et al.(2010)对于双重差分模型的设定方式,本文构建如下回归模型:回归(2)中,未控制银行个体固定效应与年份固定效应,而是采用标准 DID 的方式将 Post 与 Treat变量纳入方程,结果显示 Post 与 Treat 的交乘项回归系数为-0.014,且在 1%的水平上显著;回归(3)中,则同时控制了银行个体固定效应与年份固定效应,Post 与 Treat 的交乘项回归系数仍显著为负。实证结果再次表明,宏观审慎政策实施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会产生负向影响。
宏观审慎政策对异质性银行盈利的影响
两类银行盈利与宏观审慎资本要求间均显著负相关,但大型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一组的 CAR 的回归系数更大,表明宏观审慎政策对前一组银行盈利的影响程度相对更大。(3)、(4)两列分别为上市与非上市银行的分组回归结果,说明宏观审慎政策对上市银行盈利的影响程度较高。导致上述差异的原因可能包括两方面:一是与银行市场地位和治理完备程度有关。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总体资产规模较大,系统重要性程度较高,始终是监管重点;上市银行需要按现代公司治理要求建立较为规范的内部治理体系和流程,并更充分披露信息。上述银行面对更严格的外部监督约束,执行宏观审慎政策的力度更强。二是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和《关于实施<资本办法>过渡期安排相关事项的通知》相关规定,过渡期内对非系统重要性银行设定了相对较低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同时对未达标银行(主要为部分中小银行)允许分年度达标,因此宏观审慎资本要求对 这部分银行的影响效果存在一定滞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