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曾刚:银行市值的提高有助于打破资本补充困局——大金融思想沙龙第169期干货

曾刚 IMI财经观察 2022-04-30
11月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联合主办的大金融思想沙龙——“学习两会精神,金融助力十四五新开局”系列沙龙第12期(总第169期)线上研讨会成功举办。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出席会议并参与研讨,对新书《王剑讲银行业:基本逻辑与分析方法》进行了简短评价,指出改善银行业估值有助于解决银行资本金补充的困局,并且提出了中国银行业下一步面临调整的三个方面。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

以下为会议纪要:

 1

对本书的评价

无论是当下现有的教材还是其他的著作,内容都和中国银行业的实践相去甚远,故作者在这本书中所作的尝试我深有体会,通过这本书传达出作者在市场一线多年的感悟,并且以著作的形式反映出来,我也有类似的想法,但是可能和作者的视角不太一样。这本书非常好地填补了现在的一些空白,对于对分析师行业比较感兴趣的同学或者是爱好者,本书是比较好的刻画现实中银行运行体系的读物,它起了很好的介绍的作用。

另一方面,本书的分析师视角也给银行一些启发,因为银行确实现在越来越重视分析师对自己的看法,主要原因是从估值的角度去看,现在中国银行业的估值水平整体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因为银行并不熟悉资本市场的语言和逻辑,如果能以分析师更关注的视角去披露信息或者是组织战略,对银行的市值管理会起到一定帮助。

总体上,本书的整体框架比较完整,但从理论到实践层面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在基础理论方面,关于银行的基础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已经非常完整。国内学者习惯于用货币银行学的框架下去看银行,但是在国际上,银行经济学的研究实际上已经比较系统和完备。艾伦伯格主编的《牛津银行手册》,实际上是一个银行经济学手册,把银行所涉及到的经济学的话题和与银行相关的经济学前沿研究都作出了梳理,并且按照不同的维度,对于银行的起源、银行的作用、银行为什么被监管以及监管的主要方向都有非常深入的研究。中国银行有中国银行的特色,怎么样把经济学的发展和实践结合起来、融会贯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一领域已经有非常多的理论研究成果,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2

改善银行业估值有助于解决银行资本金补充的困局

关于银行估值的问题有两个点,首先是银行业估值和其他行业估值有没有可比性。第二,估值本身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且并不一定是财务数据的影响。对其他行业来说也是如此,今天中国股市上股价最高的股票,其实财务上不见得都是成功的,很多盈利能力较差的公司反而会有高估值,说明影响估值有很多财务状况以外的因素。应该怎样对银行业进行一个合理、合适的估值,确实是困扰当下银行业长期发展的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现在资本监管日趋强化,银行要发展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资本,而且,银行要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也需要有持续的资本补充来源。作者的书中也提到银行业的资本渴求症,银行可以通过增强盈利水平,通过利润留存下来持续补充资本,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但在金融让利实体经济的大背景下,银行业盈利能力的提升面临一定的瓶颈。而外部的资本补充来源,特别是核心一级资本的补充,又面临着银行估值偏低的难题。在估值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引入新的投资者或者增发股票等外部募资方式并不顺畅。

要打破这个循环,提高银行的估值是个很好的解决方法,我国的银行从财务上讲都很成功,但低估值的原因何在?以及在实践中应当以怎样的具体操作来改善银行估值?具体到国内的银行来看,银行之间的估值分化日趋明显,以市净率来比较,最高和最低的估值相差有7-8倍。在现有的估值框架中并不能找到解释此现象的原因,估值高的银行在哪些方面(除财务指标外)取得了突破,并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本书还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也是我们下一步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只有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银行低估值的困境才有可能得到根本的解决,银行发展与资本补充之间才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在实现银行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更好地服务支持实体经济。

 3

我国银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展望未来,中国银行业下一步面临的调整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业务结构的调整。从表内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向表外业务转型。从估值角度和资本损耗的角度来讲,表外业务是必然发展的方向,银行业现在有追加资本要求,再加上全球的金融监管趋紧,增加了资本补充的成本,对银行表内的传统业务形成越来越强的制约。所以,往资本方向的转型恐怕已经是必然的。这些对银行的估值模型,都会产生影响。这是业务结构的调整。

二是资产结构的调整。银行表内的资产结构也在调整,原来的对公业务渐渐转向零售业务。随着“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提出,国民经济面临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就意味着风险。陈雨露行长在上海进博会上讲要把气候变化风险纳入到宏观审慎框架当中,意思就是银行原来面对的传统客户在双碳转型过程当中,有些产业是会面临着比较大的风险。这个风险会传递到银行,这就会使银行面临着资产结构的调整。

三是数字化的转型。目前,国内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数字经济加速发展,客户线上化趋势日益明显的背景下,银行亟需突破传统业务模式,改变思维方式,加大科技创新,以期待用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需求,努力实现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总体来看,银行数字化转型过程是基于新兴科技基础,围绕数字营销、数字运营、数字风控等领域展开,通过重塑组织与人的关系、构建数据驱动的能力来由内而外地进行变革,由内部管理运营向外部客户服务进行延伸,拓展营销渠道,提高客户体验,实现与经济数字化相适应的业务增长的过程。目前,国内银行业数字化能力的分化越来越大,中小银行在资源投入、人才储备等方面,仍面临较多的瓶颈,亟需探索符合自身特色和需要的数字化转型路径。

银行业有许多方面处于非常大的变化当中,并且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和挑战本书并没有完全概括。在变化的过程中,意味着现有的一些结论,包括基于财务报表的分析框架等必然也要动态变化。我希望本书能不断地修订下去,能够真正地伴随整个银行业发展转型。

观点整理  张必佳

编辑  杜欣泽

责编  李锦璇、蒋旭

监制  朱霜霜、安然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商业银行的基本逻辑与分析方法——大金融思想沙龙169期主题报告

视点 | 鄂志寰:Taper启动,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路途漫长

推荐 | 盛松成:为什么各国央行都越来越偏爱数量调控——兼论货币政策调控模式的转变

IMI锐评 | Taper落地,看美国通货膨胀困局及我国的政策应对

周末读史丨何平:货币形态演进的中国经验与未来走向(二)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