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 | 张文春:《税收与国际资本流动:全球化的国际税收》
税收与国际资本流动:全球化的国际税收问题
张文春 著
作者简介
张文春,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财税研究所研究员。1990年和1993年获得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9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曾经在香港城市大学、日本关西学院大学进修和访问,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安德鲁杨政策研究学院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财税理论、国际税收。
专著简介
《税收与国际资本流动:全球化的国际税收问题》一书已经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发行。本书分析了全球化下的国际税收的一些新特征:全球公司所得税税率的持续下降;发达国家的公司所得税的属地化转型;国际税收竞争与全球税收特区的演进,不断进展的国际税收协调和合作等。
以下为书籍前言:
税收是国家筹集收入的主要方式,也是资源配置、调节收入分配等重要财政工具。过去的税收问题一般都是围绕一个封闭的经济体展开的,研究的是税收政策对个人(家庭)和企业的影响。当今社会是开放的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度日益增强。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代,贸易自由化和对资本的放松管制,生产要素的跨境(国)流动性都前所未有的大大增强了,跨境(国)所得和跨国纳税人造成了所得税的国际税收问题的日益突出。从全球第一家跨国公司东印度公司到现在的财富500强,跨国公司具有很强的纵向和横向溢出效应,在技术转让、价值创造、创造就业和国际收支效应等重要性日益增强。跨国公司的购并、绿地投资、分立以及转让定价、商业模式等行为改变了国际资本全球分布的格局。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企业的营业收入达到33万亿美元,接近中美两国GDP的总和。进入排行榜的门槛(最低销售收入)提高到254亿美元。由于数量少、收入贡献度和集中度高,巨额且复杂的、常常涉及跨境关联方的交易,涉税范围广和可能在国内外的税务中介支持下的税收规划能力及高的游说能力等其独特的特征,跨国公司成为各国税务当局重点“照顾”的对象。近期,某些高度数字化的跨国公司,如苹果、谷歌、脸书和亚马逊(GAFA)相继被曝光在美国及相关国家避税或缴税不足,跨国公司的涉税问题成为了媒体的头条新闻。
一般来说,二战后的国际贸易的规则都是基于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及后来的世界贸易组织(WTO)所确立的原则,而国际投资的规则是依据的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UNCTC)及后来的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确立的规则,所涉及的范围也是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到直接投资。国际税收的现行规则最初是近100年前由1920年代的国际联盟确定的,以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联合国、欧盟、7国集团和20国集团等都在国际税收规则和秩序的形成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随着发展,对跨国公司征收的国际税收规则在不断颠覆中。从居民(公民)税收管辖权、国际双重征税及其减轻和消除、税收饶让、国际避税和逃税的一般反避税规则和特定反避税规则,再到国际税收协定等都是传统的国际税收规则,表现的都是收入来源国(国际投资的东道国)税收政策和纳税人的居住国(国际投资的来源国)之间的税收政策的互动关系。各国的税收政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非严格意义的排他性。国际税收政策会产生外溢效应,即一国的税收政策会对另外一个国家的税收政策产生正的或负的外部效应。现行国际税收制度是与传统的工业化社会相适应的,而和如今的信息化和数字化为特征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占据显著地位的当代社会出现了“不适”。目前,处于公平竞争环境和财政收入等因素的考量,很多国家对大型数字巨头相继开征了数字服务税。这些单边措施势必会造成新的国际双重征税等问题。以20国集团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为代表的国际组织试图实现多边主义,达成基于国际共识的解决方案。
税收是影响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重要因素。各国通过实行围绕减免税和低税率等手段保留和吸引流动性的国际生产要素而展开了激烈的国际税收竞争。从1980年代以后,全球公司所得税税率呈现出持续下降趋势。1980年代初的20世纪第一次全球税制改革就是由英国首相撒切尔和美国总统里根的英美减税带动的,以拉弗曲线效应为指导,以“低税率、宽税基”为主要特征,影响很远。最新的一次全球税制改革则是由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减税与就业法案》的大规模降税引发的。这次减税导致了全球资本流动的格局和美国跨国公司的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别国跟进的“羊群效应”。但现在,受到新冠病毒疫情的冲击,国内外的环境巨变,美国、英国、法国等主要发达国家都提出了提高公司所得税税率的提案,全球减税的趋势可能被加税取代。
税收不仅影响了跨国公司的区位决策,而且还影响了跨国公司的融资策略,进而影响了公司的资本结构以及股利支付行为。税收更是影响跨国公司转让定价政策的关键因素,跨国公司可以利用自身的垄断优势,通过操纵价格,即转让定价的方式将跨国公司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利润转移到另外一个国家。常见的是跨国公司利用两个不同税收管辖区之间的高低税率之间的差异,将其在高税辖区获得的利润转移到那些低税率,甚至没有税收的辖区,特别是那些著名的国际避税地。
过去,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关注的跨国公司的国际避税和逃税以及管辖权的重叠造成的国际双重征税问题。而如今,在跨国公司国际化和全球化(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而税制则表现为国家财税主权(national taxes)的情况下,势必就产生了两者的错配,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也从双重征税变成了双重不征税。尤其是在2008年危机后各国财源不足的情况下,各国政府将开源的焦点放在了对跨国公司的逃避税造成的税收流失方面。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2013年启动了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项目,该项目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得到20国集团的背书。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就是跨国公司利用国与国之间的税制的差异和错配,人为地将其利润转移到那些不征税或少征税的国家或地区的税收筹划行为。这种行为大多数情况是合法的,除了造成了巨额的收入流失,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贬低了各国税制的完整性,损害了人们对政府的信任并造成了税负的在纳税人之间不合理配置等。由于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公司所得税在其全部税收收入的占比最高,因此,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对这些发展国家影响最大。2015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了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项目的15项行动计划的最终成果。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2021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全球税收格局正在转型,不仅对国际投资母国和东道国的税收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全球投资模式、投资促进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目标融资产生重大影响。”
经合组织目前正在进行的围绕对大型跨国公司征税的谈判包括两个部分:第一,从大型跨国公司向其总部和经营所在地缴税到向其销售所在地缴税的部分转变(“支柱 1”);第二,实行一种全球最低税(“支柱 2”)。
这两种变化,尤其是全球最低税,都会影响全球 FDI 流动,因为它会——按其设计——增加许多跨境投资的税收成本。此外,由于这些提案的复杂性,跨国公司的纳税遵从负担以及税务机关的行政负担预计会相对较高,并带来额外的不确定性。
近期,国际税收格局正在发生巨变。2021年6月5日,7国集团围绕经济数字化下对跨国公司的课税达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对特定跨国公司征税不低于15%的税率的全球最低税税收协议。目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国集团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包容性框架(BEPS-IF)的139个成员中包括中国、印度等在内的130个辖区已经对15%的全球最低税率协议进行了背书。只有匈牙利、爱尔兰、爱沙尼亚等9个国家表示了反对。2021年7月5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秘书长已经向20国财政部长提交了包括该协议声明在内的国际税收更新。该国际税收协议可在7月10日意大利尼斯举行的20国集团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得到了批准。世界 20 个最大经济体的财政部长同意继续推进设计对跨国公司征税最低税的全球税收体系的计划。20国集团达成了“更稳定、更公平的国际税收架构的历史性协议”,将结束跨国公司将利润转移到世界各地的避税天堂的情况。但许多规则的细节仍需敲定,各国(地区)将不得不制定新的法律、采用新的税收协定语言,并废除一些与政策冲突的政策,要在2023年落实新的国际税收协议可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正如联合国报告所强调的那样,国际公司税改革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国际投资者的不确定性,而这些政策可能对跨国公司的全球投资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鉴于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现状,因此,世界各地的政策制定者仔细设计这些新的国际税收规则——并在此过程中提供尽可能多的确定性将变得更加重要。
中国的国际税收从无到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日臻完善。现在我们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也已经从一单纯吸引外资为主的发展中国家逐步成为了利用外资和对外输出平衡发展的重要的新兴力量,经济增长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2020年中国是全球第二大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国,同时也是全球第一大外国直接投资流出国,投资总额达1330亿美元。中国的跨国公司在世界500强的占比越来越高,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中中国大陆(含香港)公司数量达到124家,历史上第一次超过美国(121家)。加上台湾地区企业,中国共有133家公司上榜。国际税收协议的签署对中国既是机遇更是挑战。中国对跨国公司征税的国际税收政策要与时俱进,在维护国家税收主权的同时,在国际税收治理中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方案。
本书试图分析经济全球化下税收对跨国公司行为的影响,内容分成了5章内容。第一章介绍了发达国家税收管辖权属地化的发展趋势、数字税收问题和国际税收秩序的变动;第二章分析税收对跨国公司的外国直接投资行为的影响;第三章研究的是税收优惠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影响;第四章是税收特区的政策设计问题,分析了区域性税收政策的有效性问题;第五章分析了国际税收合作和国际税收协调问题。本书的附录摘录了世界银行集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及联合国四大国际组织有关发展中国家如何设计和使用吸引外资的税收优惠政策的指南。
编辑 薛舒宁
责编 李锦璇、蒋旭
监制 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杨再平:银行业生存的基本逻辑和当下面临的挑战——大金融思想沙龙第169期干货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