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I微课堂 | 郭彪:政府和金融科技共同助推绿色金融发展
编者按
新冠疫情爆发至今,已从经济和环境两大层面给国际社会带来了危机。作为化解双重危机的重要方式,“绿色复苏”逐渐成为推动经济恢复的重要议题。去年9月,习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 “30·60”碳中和目标,为我国下一阶段的能源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指明了方向。2021年1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加快补齐认知水平、政策工具、手段措施、基础能力等方面短板,以促进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修复等协同增效,为实现碳达峰及碳中和的目标提供有效支撑。我国碳中和的承诺及相关绿色措施的实施将进一步促进疫情后的经济复苏,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我国能源结构朝清洁、可再生能源的转变,促进产业的绿色、可持续转型。
为深入讨论相关主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与西瓜视频合作,推出短视频栏目“大金融前沿”微课堂第二季,邀请业内专家学者围绕“绿色金融创新支持低碳转型发展”这一主题畅谈热点话题。
本期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是IMI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应用金融系副系主任郭彪,将分为2节为您讲述。
1
第一节 | 金融科技助力绿色金融产品,帮助企业实现低碳转型
“绿色建筑项目通常而言具有一次性投入资金巨大,融资风险高,期限错配等融资困难。用灵活创新的抵押担保机制,对于降低绿色建筑项目的融资风险,解决期限错配问题具有复制推广价值。”
|点击播放视频
当下金融科技迅速发展,Fintech可以为绿色金融产品提供以下几方面的助力。
一、绿色信贷等商业银行相关绿色金融产品
1、绿色住房抵押贷款。对于购买新型节能环保房屋、以及改造绿色节能环保电力等设备的客户,绿色住房抵押贷款可以为客户提供远远低于市场水平的贷款利率,从而减少的贷款利息可以覆盖将传统房屋改造为绿色电力等设备房屋所需要的成本。创新的绿色住房抵押贷款方案与碳减抵相挂钩,从而可以更好的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
2、绿色商业建筑贷款。例如,在北美地区曾经推出过针对绿色商业建筑的贷款方案,绿色商业建筑通常比传统建筑的能耗要低15%-25%,同时废弃物及污染相对更少,性能改善且使用寿命延长。
3、绿色汽车及运输贷款。绿色汽车贷款通常通过提供低于市场水平的利率,鼓励用户使用温室气体排放量低以及节油级别高的汽车。
4、绿色信用卡。当用户在使用绿色信用卡购买环保产品和服务时,可以享受相对较低的借款利率以及优惠,银行信用卡也可以与碳排放减抵计划挂钩,对生产和使用产品及服务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减抵。
5、绿色租赁。这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中的一种,当然它有多种形式,比如很多银行推出了绿色环保技术租赁,以较为优惠的价格,为其商业客户提供绿色环保技术租赁服务。
二、绿色投资银行产品
我们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绿色资产证券化,指的是使用与环保基础设施及项目相关的资产支持证券为其融资。比如巴拿马曾经推出过为巴拿马运河流域重建融资的森林债券,使用者可以购买森林债券,支付较低的损失险保费。这些绿色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可以获得更高评级,相对而言价值更高,更加方便,使得绿色项目投资者获得资金。同时,国际金融公司还推出了一些生态证券化项目,将自然基础设施的可持续管理与融资能力和资产证券化挂钩,将可持续自然资产作为证券,包括常见的一些水资源、电力资源等等。
另一种指绿色证券。主要是公司在上市融资及再融资过程中,要经由环保部门进行环保审核。同时在对绿色证券市场进行研究与试点的基础上,制定一套针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证券市场环保准入审核标准与绩效评估方法,最终构建以绿色市场准入制度与环境绩效评估制度为核心的绿色证券市场,从而遏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无序扩张。
三、绿色基金
这主要是指针对节能减排、低碳清洁、环境保护等绿色项目而建立的投资机构,包括我们常见的绿色产业基金,绿色股权基金以及绿色创新投资基金等等。
这些基金重点投资全球新能源市场,水资源管理、清洁及废物处理技术和碳市场。当然,在欧洲主要由政府力量支持推动社会资本介入,而在美国主要是通过一些市场力量主动介入。
四、绿色保险
包含绿色建筑保险、碳保险等。绿色建筑保险作为绿色保险的一个细分险种,可以为绿色建筑行业相关的建筑物、产品、装备、工作人员的职业责任等提供风险保障,这是支持绿色建筑不可或缺的市场化手段。具体来讲,比如开发商可以在建造前购买一份绿色建筑保险,以确保建成后的绿色和节能性能。银行根据此保险单,给开发商进行绿色授信,建造完成后进行性能评定。如果没有实现最初的绿色或节能性能承诺,保险公司将依据合同进行赔付。
碳保险为低碳项目评估及开发活动中存在的风险进行担保。比如瑞士再保险公司推出的碳保险产品,可以管理碳信用价格波动,并和澳大利亚保险公司合作,根据碳减排购买协议为基础开发相关保险产品进行担保(比如美国国际集团与达信保险经纪公司合作推出的碳排放信贷,以及与新能源相关的保险产品等),促进私营公司参与碳排放交易与减抵。
五、绿色金融指数产品
用于投资者交易与风险管理,通常指跟踪碳指数、气候变化指数等能源环境相关指数的基金产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可以吸引绿色投资者,引导资本流向支持绿色发展的经济领域、产业、技术和项目,从而产生正向的环境效益,进而推动企业转型和经济的绿色发展。
六、绿色科技孵化器
指专门为绿色科技公司提供聚合服务以及相关资源的一系列软硬件安排,可以提升初创绿色企业的竞争力。欧洲在绿色科技孵化器建设中具有丰富经验,比如欧盟推出Climate-KIC平台,以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科技创新。相关机构可以通过加入这个平台来共享研究成果,并最后使其商业化。在德国、法国以及英国均设立了本国的绿色科技孵化器。
七、绿色金融担保
绿色金融担保通常可以通过减少信息不对称,信用增级和保障绿色债券等手段,实现降低金融机构对绿色技术项目风险厌恶程度的目标,以降低其融资成本并提升可获得性。绿色建筑项目通常而言具有一次性投入资金巨大,融资风险高,期限错配等融资困难。通过这种灵活创新的抵押担保机制,我们可以有效解决合格抵押品问题,对于降低绿色建筑项目的融资风险,解决期限错配问题,具有复制的推广价值。
八、碳交易
它指的是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一般而言分为以英国为代表的基线和信用额度模式,和以欧盟为代表的总量管制和交易模式。在基线和信用额度模式下,低标准排放公司获得信用额度,而超标准排放公司提交信用额度。在总量管制和交易模式下,企业允许的碳排放配额将得到调控,得到配额的企业可以选择减少排放,从而出售多余配额或购买额外配额,增加排放。
在目前,中国正逐步构建完善的碳交易体系。比如2011年,国家发改委就印发了《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广东等7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2017年,中国启动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试运行,首批纳入的控排企业超过7000家,配额总量高达50亿吨。2021年2月1日,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正式实施,碳交易制度从试点走向全国。在2021年7月16日,发电行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首批就纳入2225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规模达到40亿吨,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首日成交量就超过410万吨,成交额超过21,000万元,均价51.23元/吨。
随着中国碳交易所正式成立,企业配额逐年收紧,我国碳市场顺利运行,将助力企业向能源低碳转型。
2
第二节 | 绿色金融发展的中国模式,需要政府大力投入
“地区或者一个城市绿色发展的好坏与否,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投入。投入加大之后,其绿色金融产出才会相对其他城市有更好的发展。”
|点击播放视频
绿色金融发展主要有两种模式。第一个就是以美英为代表的美国模式,那里的市场金融机构会主动参与绿色金融,比如去购买环保企业的股票,或者去购买环保企业发行的债券。这种模式是美国特有的一种以市场为主导的模式。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模式就是以欧洲为代表,以政府激励为主的一种模式。区别于美国的模式,欧洲模式是由政府首先激励,所以相当于是一种计划手段。
在中国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手段来激发绿色金融市场发展?对此,我们通过比较和分析美国模式和欧洲模式之后,提出了第三个模式——中国模式。这个模式是以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模式。因为我们还是一个以计划经济为主的经济体系,对于这样的一个经济体系,政府的激励就变得尤为重要。最近我们在构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指数,它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就是产出,第二个就是投入。地区或者一个城市绿色发展的好坏与否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投入,加大投入之后,绿色金融产出才会相对其他城市有更好的发展。
那么对此我们有些什么建议呢?首先需要从政策端发力,完善制度建设。政府应该更加重视对于绿色创新制度的宣传以及报道,从政府层面出台相关的通知,去引导各企业、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的重视。比如构建以资源管控、环境管控,甚至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为主要内容的绿色发展制度体系,或者以绿色循环为主的农业产业体系,政策向这些体系倾斜,加大支持力度。比如我们可以为相应的环保企业申请专项资金,申请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等等。一些政府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每年配置一定额度的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推动绿色信贷比重的逐年提高。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引导一些投资基金,通过发行绿色债券等资本市场工具,让融资规模不断的扩大,从而让资金向绿色发展建设项目和绿色发展重点扶持项目去倾斜。这是政府需要做的第一个事情,从政策层面去引领社会资金往绿色金融企业发展。
除了政策倾斜之外,政府还需要去完善相应的研发投入机制。绿色发展投入除了政策层面的投入之外,还需要研发投入。这里的研发投入主要是指政府需要给相应的企业更多的研发经费,环保设施的投资、建设、运营经费等。比如市政府可以打造环保产业示范区或者生态文明建设样板区,通过这种形式,去吸引国内外一些比较先进的企业进行技术研发,给他们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打造产学合作模式等等,聚集行业龙头企业以及一些高校的毕业生,引进研发人员。
当然,不同地区有它不同的资金需求和教育能力,所以,可以通过吸引更多的海内外创新、优秀人才进行绿色技术研发,打造一个政府+监管+银行+保险+研究机构和学者专家的联合合作平台。这并非是一个市场需求主导的机制,而是一个政府主导推进的机制。
第三个就是政府应该系统性的推进新基建建设,加速数字化转型。新基建建设注定了它有几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耗时周期比较长,第二个是对资金的需求非常高,第三个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投入。所以政府可以以新基建建设为契机,建设智慧平安绿色交通,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着重推动光伏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打造清洁低碳高效的能源体系。通过推广建设新能源基础设施,鼓励龙头企业带头示范,建设充电网络等形式来进行新基建建设。
第四个就是政府应该增强相应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内生动力。政府需要去鼓励企业与机构和高校共建重点实验室,也是把前面讲到的基础设施等等转换成生产能力。这包括很多形式,比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制造业创业中心等等。通过这种形式把技术转化成绿色金融、绿色经济相应的产出。为了推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政府应做好与其对接等工作。
第五个建议就是政府需要加强绿色制造体系发展。这里就需要提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们要去构建以碳峰值、碳考核、碳评估为核心的管理体系,通过实施产业的碳转型,推进低碳发展,引导传统化工向新材料方向发展,从而引导产业发展节能环保的新兴产品,优化产业结构。我们可以汇聚一些像宁德时代这样的新兴产业代表企业,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来达到围绕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和低碳社会的“六位一体”的要求。
前面几点讲的都是投入,后面要提到生态环境,因为绿色金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生态环境。要着重推动每个城市的生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政府需要利用政策去大力构建这样的转换。居民绿色生活也应该是政府关注的重点。只有在居民实现了绿色生活,满意度提高之后,绿色可持续发展才会有更强动力。
第六点政府可以去做的是打造一个宜居的生态环境,政府可以利用当地的旅游业优势,推动当地的生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高环境治理效果等。通过共建一个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整合和优化当地的旅游资源,通过这种形式去让人们的绿色生活,青山绿水变得更为长久、可持续。
第七点绿色生活,就是要让当地居民可以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条件,做到人均医生数以及人均床位数达到相关城市的领先地位。所以,第七点我们提出的建议就是积极优化医疗卫生条件,明确以医疗服务、康复养生保健等相关支撑行业为重点,带动周边的文旅、社区等建设,从而实现服务当地、示范全国的目标定位。通过这几种形式,政府可以首先从投入,其次从产出不断的优化当地绿色金融的发展。
嘉宾简介
郭彪,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应用金融系副系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中债研究所研究员。曾在国内外对冲基金公司、金融软件公司和量化咨询公司从事期权衍生品定价、期货交易和风险管理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十余篇衍生品相关学术论文,并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北京大商所期货与期权研究中心相关课题项目。
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观点整理 薛舒宁
编辑 杨尚儒
责编 李锦璇、蒋旭
栏目策划、监制 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IMI微课堂 | 蓝虹: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政策与技术的协同演进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