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视点 | 王剑:宽信用——寻找消失的借款人

王剑的角度 IMI财经观察 2022-05-04

我国宽信用下仍存在中小企业借款难,贷款需求与借款人要求不匹配的问题。对此,IMI特约研究员、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剑提出了要提升制造业的能力,提升银行服务业的能力以及基建和投资开正道等建议。

以下为文章内容:

近期市场都在关注贷款“开门红”情况。贷款是市场人士所谓的“宽信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之下,如果信用(主要是贷款)能宽起来,那么意味着银行将资金投放给市场,润滑其他经济活动,带动经济增长。

但现代金融体系(特别是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一直有个问题,就是借钱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事,这事得先有想借钱的借款人,而且还得符合银行的放贷标准。也就是,所谓的有效信贷需求,借款人必须符合以下两点:

  • 想借钱

  • 能借钱(符合放贷标准)

然而,在经济的微观主体预期转弱的背景下,残酷的现实就是想借钱的人变少了。日本、欧洲甚至是危机后的美国,都遇到过这一问题:借款人消失,没有人借钱。都没有人借钱了,银行的贷款“卖”不出去,宽信用自然宽不起来。

于是,说好的宽松,就会变成这个样子:

我国会遇上这一问题吗?

我们先看下我国过去贷款的投向。2022年,全年贷款净投放约20万亿元,其结构为(这结构和以往年份差异不是特别大):


占比最大的是对公中长期贷款,其次是个人中长期贷款,两者分别占46.3%、30.5%,合计76.8%,是绝对的主力。因此,想要信用宽起来,这两类贷款仍然是主力。而其中主要包含的内容是:对公中长期贷款:主要用于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而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是基建、地产、制造业三分天下,借款人分别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或基建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制造业企业。可以观察的数据是三者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近期好像增速都很一般(图:国信证券宏观团队)。
个人中长期贷款:主要是个人住房贷款。也就是老百姓买房,可以观察的数据是房子销量或销售额。
所以,这些人还会加大借钱力度吗?上述数据上看,好像都不是特别乐观。综上,借款人确实少了。同时,还要牵扯到有效信贷需求的另一方面:放贷标准。2017年金融业严监管之后,银行的放贷标准是被大幅提高的。比如,以前城投公司借钱,用于基建投资,虽然很多城投企业自身财务状况不佳,其实是靠政府隐性担保,也能借到钱,但现在不允许了。房地产企业则是因为前几年业务模式异化,加杠杆过猛,也是被施以严监管,最终于2021年集中暴发风险,如今银行不敢放贷了。另外,有些贷款过去以不太合规的方式投放,比如监管不让做房地产,那么将借款企业包装成别的行业,或者借款给房企的下游建筑公司(其实是由房企隐性担保)。方法很多,后来这些做法也被监管部门逐一杜绝了。所以,消失的借款人,一部分是因为现在讲规矩了。如今的宽信用,必须是守规矩的宽信用。不像过去,为了宽信用,大家就敞开放房地产和城投,规矩先放一边。这无疑是金融体系一个巨大的进步。所以也别指望为了宽信用,大家可先不用守去规矩,不要有这种幻想。制造业企业方面,则是经济下行后企业家们对未来的预期走弱,不想借钱了。这一成因和西方消失的借款人类似。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信用如何宽起来呢?无非几条路:(一)提升制造业的能力我国传统制造业企业产业低端,产品过剩,挣不到钱,于是也就不太会再继续借款去生产。所以国家在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谋求更高质量的发展。技术和产品升级后,销路还是很好的,这样的企业我们在调研时见了很多。(二)提升银行服务制造业的能力很多银行做习惯了城投地产,弱化了风险定价能力,一谈制造业就说“制造业风险高”。所以对制造业贷款望而却步。其实制造业企业里面有好有坏,银行的责任就是从中甄别出合格借款人。风险定价能力首先是风险甄别能力,“制造业风险高”这句话的言下之意就是我不负责从这个群体中甄别风险,我只做整体上风险低的群体,比如城投、地产、个人住房贷款等。归根结底是因为已丧失了风险甄别能力和其他服务能力。监管部门也意识到,服务制造业这事不是喊喊口号就行的,得切实提升能力。所以近两年,监管部门都在花力气提升银行业的制造业金融能力,是卓有成效的。

但是,以上两点是重在能力提升,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眼下经济弱,远水解不了近渴,怎么办?所以第(3)点是:(三)基建和地产投资开正道制造业投资不可能突然飙升,过去稳增长时,主要靠基建、地产。这是两个永远会有信贷需求的行业,也是我国打破西方式的“借款人消失”困局的法宝。但是,前文也提了,2017年之后的新情况是,严监管,城投公司和房企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借钱了。严监管是“堵偏门,开正门”,因此可以关注符合规矩的基建、地产融资方式。比如,基建可能更多靠地方政府债券(不再是政府隐性负债,政府债务显性化、规范化),地产则可能依靠经营情况良好的房企,或者负责建造公租房的企业。但是,这一转变过程中,借款人群体发生明显变化。比如房地产投资,过去一些不守规矩的房企被踢出市场,龙头房企优势凸显。而借款人格局的变化会导致银行格局变化,原来一些风险偏好较高、主做瑕疵房企的银行,也会丢失市场,甚至暴露风险。政府债券替代了城投,也是同理,城投优势银行也可能被削弱。我们从来不怀疑政府稳增长的决心和能力,因此,终归能找到合格借款人,完成各种投资的。但是,在“守规矩”的背景下,我们不能再将往年宽信用的做法来套用今年,借款人的格局会变,那么银行的格局也随之一变。所以,我们更应考虑的是,哪些银行更能站上新时代的浪尖。

来源  王剑的角度

编辑  张紫祥

责编  李锦璇、蒋旭

监制  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刘珺:直面2022年经济的西西弗斯巨石
专访|盛松成:降息不是大水漫灌,有利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视点丨王忠民:在新经济周期中,LP和GP要做好风险配置、风险识别和风险补偿
焦瑾璞:历史地、辩证地理解“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视点 | 伍戈:政策此岸,到经济彼岸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