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颖励:推动银行间市场稳健前行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金融杂志 Author 霍颖励
导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了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了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开启了波澜壮阔的伟大奋斗历程,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也是新时代党领导下的金融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十年。这十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金融业实现了新的跨越式发展。这十年,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以我为主的货币政策稳健实施,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逐步形成,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取得重要成果,银行业保险业改革开放呈现新局面,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要突破,金融开放稳步扩大,跨境贸易和投融资更加便利。为巡礼式、全景式、全方位反映“非凡十年”的金融成就,本刊特别开设“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专栏,全面展示新时代党领导下金融业的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充分展现我国金融业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精神风貌,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作者丨霍颖励(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党委书记)
以下为文章全文:
银行间市场是我国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映照着我国金融业改革开放的不懈奋斗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以下简称“交易中心”)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工作安排,紧密围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金融双向开放、高效服务央行履职等重点任务,持续推动产品、服务和机制创新,科学统筹系统发展与安全,做好金融基础设施服务,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坚定前行。十年间,我国银行间市场成交规模从2012年的305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1729万亿元(见图1),市场服务对象从境内5000余个跃升至遍布全球六大洲42000多个,成为国际金融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
01
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架桥铺路”
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十年来,交易中心引入多元化合格机构投资者,深化产品和服务创新,不断提高柜台市场交易在银行间市场平盘的可得性和便利性,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避险成本。
搭建实体企业融资“桥梁”。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公司信用类债券余额从2012年末的5.7万亿元上升至2021年末15.5万亿元。在融资总量明显增长的同时,债券持有者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类资管产品取代银行成为主要持有者,持仓占比从33.7%上升至66.3%,表明债券融资“真正”实现了向直接融资回归。十年间,我国银行间市场参与主体数量增长了7倍,涵盖境内外银行、券商、保险、资管产品等各类合格机构投资者。投资者差异化的风险偏好和多元化的投资需求与层次化的实体企业债券融资需求高效对接,促进了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对实体经济的精准支持。
丰富实体企业避险工具。提供管理风险的金融产品,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手段。随着汇率、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化,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套期保值和风险管理需求不断上升。在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指导下,交易中心优化交易机制,逐步增加外汇期权组合、美式期权、亚式期权等交易工具,提高柜台市场衍生品交易在银行间市场平盘的便利性。2014年,银行间外汇衍生品市场交易量开始超过即期市场交易量,2021年达到即期市场交易量的2.2倍。2019年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改革后,交易中心上线挂钩LPR的利率互换、利率期权产品。截至2021年末,银行间市场挂钩LPR的衍生品共成交6564亿元人民币。
降低实体企业交易成本。交易中心于2020年推出银企外汇交易平台服务,帮助企业实现电子化多银行询价、交易和全流程管理并获取最优交易价格。为降低企业避险成本、助力企业纾困稳增长,2022年交易中心加大中小微企业外汇衍生品交易相关的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手续费优惠力度,从2021年的减半收取调整为全额免除,预计全年对中小微企业约2.3万亿元外汇套保相关交易免收1100多万元手续费。2022年全额减免民营企业债券交易费用,预计全年免收550多万元手续费。
02
强化服务央行履职责任担当
金融基础设施是中央银行实现四大任务的重要支撑。为此,交易中心在人民银行指导下扎实做好银行间市场的产品和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不断完善系统功能,在高质量服务央行履职任务中主动担当作为。
做实利率定价自律、倡导“汇率风险中性”。履行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秘书处职能,促进发挥利率自律机制作用,持续深化LPR改革,加强存款利率自律管理,推动落实明示贷款年化利率,引导金融机构主动让利实体经济。深化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秘书处工作,持续引导金融机构和企业树立“汇率风险中性”理念,组织开展落实贸易便利化政策展业规范修订、培训宣导工作,解决成员机构“看不懂、不会做、做不好”问题,推动各项便利化政策落到实处。
助力培育汇率、利率基准体系。基准性的汇率、利率指标能够为市场主体与政策制定者提供价格参考,是市场的“指向灯”和“晴雨表”。交易中心以价格发现为核心持续优化交易功能,为构建基准体系打下坚实市场基础。在外汇基准指标培育方面,交易中心先后推出了人民币参考汇率、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境内美元同业拆放参考利率等基准指标。在利率基准指标培育方面,交易中心于2014年推出的银行间市场存款类机构以利率债为质押的7天期回购加权平均利率(DR007),目前已成为反映货币市场流动性松紧程度最直观、准确、及时的基准利率指标。随着债券市场流动性提高,10年期国债收益率基准性提升,与DR007的相关系数达到0.6,与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的相关系数达到0.76,债券市场在利率传导机制中的重要性凸显(见图2)。
持续提高货币政策工具操作效率。从2015年起,交易中心不断改进常备借贷便利(SLF)系统功能,2021年实现SLF操作全流程电子化和“一键成交”,操作效率得到极大提升。地方存款类金融机构在质押式回购市场超出SLF利率的交易金额逐年下降,2021年较2016年降低近80%,占其融入金额的比重降至0.05%,累计节约资金成本达到4.5亿元,SLF利率作为利率走廊上限很好地发挥着作用。
稳妥支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2018年以来,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取得阶段性成果,金融风险总体收敛。作为银行间市场的一线观察者,交易中心一方面积极发挥金融基础设施和数据中心的平台优势,协助监管机构摸清底数、界定影响边界、隔断风险传染链条;另一方面,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创新推出匿名拍卖机制开展回购违约、债券违约处置业务,做好市场运行实时监测,完善金融风险预警与处置机制,较好地做到了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
03
创新交易机制提升市场价格发现功能
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活跃的市场交易发现价格、调整价格。为更好地发挥银行间市场价格发现功能,交易中心针对不同产品、不同流动性特征持续优化交易机制,实现了机制创新与市场流动性提升的良性互动。
推出匿名匹配交易机制。2014年,交易中心在利率互换市场创新推出基于双边授信的匿名点击成交交易机制并于2015年在外汇市场扩大运用。该机制有效集中了银行间市场流动性,降低了市场成员搜寻成本。2021年,交易中心创新的该交易模式相关市场份额达60%以上。十年间,银行间市场交易机制不断演进,已形成竞价、撮合、询价、请求报价、点击成交、匿名拍卖、匿名智能化询价等适用于不同交易品种、不同市场主体的各类交易方式,极大地满足了市场多元化交易需求,促进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持续提升。
落实做市商制度改革。为更好地发挥银行间市场做市商流动性提供作用,交易中心积极推进做市商制度改革,组织做市商通过交易系统报出更好价格,平抑价格波动、增强市场韧性。2021年,银行间人民币外汇即期交易中做市成交占比为81.8%,现券交易中做市成交占比达到62.4%。2018~2021年,银行间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最优报价点差从8.5个点缩窄至3.6个点,最活跃10年期国债最优做市报价点差从5.7个基点缩窄至1.3个基点。十年间,我国国债换手率从1.3倍提升至2倍,交易属性更强的国开债换手率从2.5倍提升至6.5倍,与美国国债换手率的差距在不断缩小。
提高市场价格透明度。交易中心不断完善交易系统功能,持续推动线上交易、数据集中,提高全市场价格公开性和透明度。此举既能够为各类金融产品定价、实体企业汇兑融资提供价格“指南”,也有利于降低违规操作空间、防控金融风险。一个典型场景是,通过观察公开、透明、统一的债券市场定价,一级市场债券发行人能够理性选择随行就市或议价择时。以3年期AAA级债务融资工具为例,其一级市场发行利率与二级市场到期收益率之差从2015年102个基点缩窄至2021年44个基点。据估算,债券到期收益率每下降10个基点,企业债券融资量将上升约100亿元。
04
提升产品与服务体系水平
交易中心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满足金融机构全生命周期的投资交易管理需求。
产品序列日趋完善。为满足市场主体的投资交易和风险管理需求,2012年后交易中心相继推出标准利率衍生品、外币拆借、外币回购、利率期权等交易品种,推动人民币对多种货币开展直接交易,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对若干种货币开展区域交易,研究探索开展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试点。截至2022年上半年,银行间市场产品体系已涵盖利率、汇率、信用三大类30余种现货及衍生产品。
完善全生命周期交易服务。2021年,交易中心推出CFETS债券发行全流程服务,进一步增强一、二级市场联动,提高发行效率和透明度。建成有助于交易主体加强风险防范的交易后服务和标准体系。完善同步交收服务,稳步提升实施交易结算直通处理效率。深入挖掘数据价值,推动数据信息服务创新,辅助金融机构制定交易策略、洞察市场机会。
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供给。为了响应绿色经济发展战略,交易中心在绿色金融、碳产品、ESG产品等方面探索突破,编制绿色债券指数、碳中和债券指数及推出相关衍生品,深度参与绿色债券标准规则制定,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定价参考和风险管理手段。2021年,银行间绿色债券交易量为7891亿元,换手率1.1倍;其中碳中和债券换手率达2.4倍,高于债券市场平均水平。
05
深化银行间市场双向开放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银行等主管部门采取多种措施放宽市场准入、简化入市流程、取消投资额度限制,境外机构投资银行间市场的深度、广度以及便利化程度不断提高,银行间市场双向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
多措并举提升境外投资者服务水平。在人民银行统一部署下,交易中心持续提升境外机构投资便利,延长服务时间,完善汇兑机制安排,降低投资成本,助力我国债券纳入全球三大债券指数。2017年7月,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债券通”成功上线。2021年“债券通”模式交易量占境外机构交易量的比重达56.4%。2022年7月,交易中心系统与“新债易”(ePrime)系统对接,便利境外机构参与境内债券一级市场发行认购。在“债券通”的基础上,2022年7月“互换通”合作框架落地,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境外投资者利率风险管理需求。
服务境内机构“走出去”。2021年9月,债券“南向通”正式启动,为境内机构开展全球债券投资提供了多币种、多机制、一站式的高效便捷通道。通过“新债易”系统,中资金融机构或企业可以更加高效地开展境外债券发行。2021年12月,交易中心获香港证监会批准成为自动化交易服务(ATS)提供商,从而为境内金融基础设施和相关机构参与国际金融市场业务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积极参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交易中心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021年银行间市场交易量在上海金融要素市场中的份额达68%。2021年末,全球百强资管机构中有78家参与银行间市场,为上海打造全球资产管理中心贡献力量。2021年银行间衍生品市场成交167.2万亿元,较2012年增长7.5倍,为上海建设人民币金融资产风险管理中心提供了坚实的市场基础。
06
持续提升系统建设运行效能
自1994年成立以来,交易中心立足国情,开拓创新,在国际上率先建设以电子交易平台为载体、有组织的场外市场。这一发展路径不仅经受住了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两轮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而且与本世纪国际金融市场模式演进趋向不谋而合,充分彰显了我国银行间市场发展的“道路自信”。
系统处理能力大幅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交易中心实现交易平台一系列重大升级:2012年交易后处理服务平台上线;2018年新一代外汇交易平台CFETS FX2017全面上线;2021年新一代本币交易平台整体上线。通过这些措施,交易系统的功能和性能大幅提升,核心交易技术实现了自主可控。
发挥金融科技引领作用。银行间市场拥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海量数据资源,从而为金融科技提供了用武之地。交易中心建立起高效的交易接口体系,支持金融机构内部系统通过接口实现与交易系统对接,助力金融机构提升交易、交易后处理和风险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交易中心研发的即时通讯工具iDeal,嵌入了智能机器人报价与交易功能,有助于构建银行间市场安全、合规、高效、开放的技术生态。近年来,交易中心稳步推进区块链技术在交易后领域的应用,研究数字货币与金融市场业务的融合,积极探索前沿技术与银行间市场的有机结合。
科学统筹系统发展与安全。交易中心不断夯实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推进业务连续性建设。2020年2月武汉疫情、2022年3月上海疫情期间,交易中心提前布局开发的交易平台互联网接入、虚拟专线网络(VPDN)等新业态以及历经多轮技术创新打造的远程运维能力发挥了关键作用,助力金融机构短时间内实现高安全等级的远程接入,实现银行间市场交易不断、服务不停。
未来,交易中心将继续夯实交易平台核心竞争力,在改革中守正出新,在开放中博采众长,推动我国银行间市场发展迈向更高能级。
来源丨《中国金融》
版面编辑|林靖澄
责任编辑|李锦璇、蒋旭
总监制|魏唯
近期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