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让中国原创设计产品走向国际?这件作品给出了答案

高凤麟/张振颖 装饰杂志 2021-09-22

大设计    深阅读

《装饰》杂志2017年度

“优秀投稿论文”

编辑推荐与全文分享

2018首届装饰学术年会

期待您的到来!


你还在通宵写作

苦苦修改论文吗?

你还在为自己的设计实践无法

组织成有深度的学术论文而苦恼吗?

你还在恐惧被编辑秒退文稿后,

让你茫然不知所措吗?


如果真是这样

那么恭喜你

今天的文章对你太重要了

看完今天的文章大概需要10分钟

但看完之后

说不定能让你对设计实践类论文的

写作思路豁然开朗^^

      

2014年,《装饰》杂志进行了首次“年度优秀投稿论文”的评选暨交流活动,并从此作为年度常设活动举办。今年举办的该项活动已是第五届。

 

本次评选以2017年《装饰》杂志发表的投稿论文为对象,主要集中在“教学档案”“史论空间”“个案点击”“设计实践”“民俗民艺”五个栏目。

点击以下链接可查看:

《装饰》杂志2017年度“优秀投稿论文”获奖名单


一直以来,《装饰》杂志都强调文献性与记录性,在实务研究中融入理论研究是杂志的一个努力方向。通过这样的评选活动,本刊旨在弘扬扎实严谨的学术风气,也意在向广大作者进一步明确《装饰》杂志的学术标准和投稿要求。我们将陆续在微信公众平台把2017年评选出的14篇优秀论文做全文的推送,还会附上每个栏目编辑的推荐语。

 


今天我们要推荐的是一篇

“设计实践”栏目的文章

设计实践
栏目主持:田君

  【编辑推荐】

2017年第7期发表的高凤麟、张振颖老师撰写的《冥想坐具:一件基于中国文化与西方技术的家具》以作者屡获国际奖项的一件家具设计——冥想坐具为例,论述中国文化与西方技术相结合的创作思考过程,以此分析中国产品原创设计的方向。冥想坐具是作者花费近五年时间研究并最终实现量产的一件盘腿坐姿的家具。作者从创作起因及文化基因入手,细致地分析了案例的研究难点、推进过程,包括基本造型界面的产生、人机试验及方案的确定等内容。冥想座具的创作过程较为复杂,它既体现了东方式的文化思考,又兼有西方的人机工程学研究方法。这件产品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式创新的一种理解:只有基于生活方式的本质探讨并生发的突破创新,才能代表当代中国的原创力。中国若想成为创新大国,必然需要对于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有更加深层的探索,以西方的技术为手段对器物进行丰富体验的综合性研究。希望冥想座具的创作过程能够形成中国产品原创思维的方法论补充。文章案例集中,设计思路清晰,研究方法和实践过程阐释完整,设计效果突出,是近年来在实践案例研究上具有一定开拓性的佳作,体现了作者对产品设计的文化价值的深入思考和扎实的实践功力,特别是作者立足于从中国人智慧理解生活方式的角度进行创新设计,这一思路对当代中国的原创设计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田君)

 

原文:

设计思考


究竟是文化促生创新?

还是创新促生文化?

中国原创设计产品

又该如何走向国际?

中国要成为创新大国,

必须要对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有更深层的探索,

只有基于生活方式的本质

探讨并生发的突破创新,

才能代表当代中国的原创力。

正文
冥想坐具
冥想坐具
一件基于中国文化
与西方技术的家具


对于中国原创产品设计的理解


许多人认为中国设计需要具有自己在国际设计领域中的形式特征,笔者认为这种理解较为狭隘。原因主要是:从创新的本质上讲,并不是地域性元素的运用使得产品更具有意义,而是人类需求的满足使产品更具意义。全球化使得异域文化不再具有神秘感,人类的本能感官正在趋同。既然人们基本很难只从产品的外观上准确判断出它们出自哪个国家,那便说明各国的创新从本质上说很难划定风格特征。许多人希望借由带有中国元素的外部形态让使用者产生关于中国文化的解读,而这从本质上讲还是基于视觉感官功能的满足,并非从其他层面有所突破。而笔者关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是:当代中国的原创设计应是能够从中国人智慧理解生活方式的角度生发的创新设计。



冥想坐具的创作起因及其文化基因



 

1

坐姿变化及坐具的历史



中国古代对坐姿有明确的区分并冠以具体的名称。比如我们通常所说的“坐”只是古人形容双腿分开坐姿的一种,其他还有跪、踞、跽等多种。[1](图1)古人称盘腿而坐为“居”,此为尊者的坐姿,基本分为下盘、单盘、双盘三种,在印度瑜伽修炼中亦有更为细分的盘姿及具体的称谓。这种坐姿的好处在于能将身体团成一个有机整体,且身体的血液集中于人体上半身,使得脏腑与脑部供血充足,便于集中精力,古人常借这种姿势以打坐冥想,思考自然万物存在与关联的哲理。

 

 

就世界坐具的历史来讲,全球最早的座椅并非出现在中国,而是出现在古代埃及。依据考古发掘,现存最早的椅子是在古埃及第四王朝王后赫特菲尔斯(Hetepheres,公元前2600 年)陵墓中发现的黄金扶手椅。[2] 但就中国坐具的历史看,相应坐姿大致经历了从席地而坐到臀部逐渐抬高的变化。汉魏时期由北方少数民族传入中国的胡椅(又称“胡床”“交杌”)基本可以被认为是最接近现代人双腿下垂坐姿的坐具,之前的蓆、榻之类坐具都需要人们将双腿放置在与臀部等高的位置,而依据古代的人体工程学研究水平,尚不具备做出完美符合这一坐姿家具的能力。自包豪斯之后,现代家具主要是将双腿下垂坐姿作为坐具设计的主要方向。人们虽仍旧保留盘腿坐姿的习惯,却始终未有适合此种坐姿的坐具出现。(图2)



2

冥想坐具的创作起因



冥想坐具是作者花费近五年时间研究并最终实现量产的一件盘腿坐姿的家具。(图3)它的创作起因乃是“需求”,而非“文化”。许多人认为它的概念生成一定基于对中国文化的反思,其实真正的概念点来源于一个小问题:

如何能让盘腿坐姿变得轻松,

进而帮助冥想活动的完成?

因此不难发现,

帮助完成“冥想”活动

是设计这件坐具的目的。

 

 

那何为“冥想”?作为一种解压训练,冥想已被大量研究证明对脑部有巨大益处。2009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学家对44 名有丰富冥想经验的人进行了试验,研究者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来观察冥想者的大脑灰质,从而分析其脑部结构特点。他们发现,相较于普通人,常进行冥想的人在右眶额皮质、右丘脑和左下颞叶部位的灰质更多。从而证明,冥想者的脑部结构与普通人有明显的区别。另一项由美国麻省综合医院和麻省理工学院完成的对受测者进行8 周冥想训练的前后比对研究显示,他们在完成一个注意力任务时的脑电波调节速度明显不同。而在脑电波图像中可以明显发现的变化是:冥想后人脑清醒与半清醒意识下的作用波β波与α 波显著减少(图4、5),这证明冥想有助于大脑的深度休息与功能修复。[3]

 

 

冥想坐具正是因此触发了创作者的思考,希望借此坐具帮助人们顺利完成冥想活动,从而留存人体内部的能量,增强大脑功能。

 

冥想坐具的研究难点及推进过程



1

基本造型界面的产生



没有人机工程学基本界面是这件产品设计的最大难点。笔者起初想了许多办法,诸如可否用一整块雕塑泥,通过人体坐上去后留下的痕迹确定基本界面,或者用聚氨酯泡沫锉出一个和人体吻合的造型界面,也尝试着做了大量的海绵包皮革的小模型,用以帮助确定基本形态。(图6)

 

 

但在将小模型放大成1 ∶ 1 的人机模型后,由于缺乏内部承重性,人机试验无法完成,即无法从人体真实的坐感上得到反馈,因此也无法继续修改造型。由于坐具最终极有可能用软性的表面材料,聚氨酯泡沫或诸如泥巴一类的硬质材料无法准确再现坐具的最终造型,于是笔者开始思考用骨架作为海绵内部的支撑。但木质骨架难以弯曲,造型灵活性太小,若用金属骨架,则需要用较细的钢筋进行弯曲与焊接,难度较大。在走访了大量铁艺师傅的工坊后,终于找到了一位能够完成此项工作的资深匠人。笔者将三维骨架通过建模的方式在电脑中生成,并将整个骨架拆分成7 根不同的形状,打印成1 ∶ 1 的三视图(图7,其中上面4 个是两条骨架的两个视图,由于只有这两条是三维曲线,故需要至少两个面的视图),供师傅进行金属拗弯与比对,最后焊接。由于考虑到每根骨架对应的位置难以辨识,笔者将整体三维骨架以七种不同的颜色加以区分。(图8) 这样完成了二十几件金属骨架。(图9)之后需要在金属骨架外进行海绵的包裹。为了不让海绵从镂空的骨架中塌陷,在骨架外先包裹了一层金属网,再附以海绵,最后手工进行海绵切削,以形成基本可以用于人机试验的模型。(图10)


 

2

人机试验及方案确定



在完成二十几个海绵包裹金属骨架的人机模型后,展开人机测试。我们找来各种年龄与身材的受测者,记录使用反馈,根据反馈选出最佳造型,继续修改模型。从人机工程学的角度讲,好的产品至少需要符合第95 百分位的适用性,也就是说至少要求95% 的人在使用的人机尺度上没有问题,这尤其考验两脚放置的凹陷部位。非常有趣的地方在于,最终选定的模型连身高为1.9 米的使用者都能适用。形态的修改亦需要根据人机试验进行调整。比如海绵表面与人体需要尽可能贴合,而海绵的厚度及缓冲弹性与人体着力的部位有关。坐骨结节点、膝盖腿靠部位的海绵需要适当增厚,以防止渐渐压扁。臀部尾椎骨处的骨架有所抬高,目的是对背部有部分依托。从最终的形态上看并不明显,但坐上去后可以明显感觉到腰背省力并帮助形成脊柱笔直的姿态。经过多轮修改,我们最终完成了内胆的研发。

 

 


3

表面材料试验及选定



对于表面材料的最初思考是竹编,这是真正基于中国文化的考量。为此,笔者与工作室的成员特地来到安缦法云酒店实地感受东方文化的空间氛围及器物形态。而竹编制作工艺又成为研发的更大难题。在跑了多家安吉竹编工艺厂后得到的反馈是产品曲面太大,竹编无法实现。于是我们购买了竹席,回到工作室自己手工制作竹编表面,但未达到理想状态。最后,我们在东阳找到了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竹编团队,他们以高超的竹编工艺与我们展开研发。团队在竹篾的宽度上进行了4 毫米、3 毫米、2.5毫米的多种尝试,并根据坐具大幅的曲面形体进行了编织顺序及编织纹样的试验,最终确定从中间分别向四周辐射编织(图11),并在底部收尾,这样能将大量的收口放在视线看不见的地方,最终成型产品如图12 所示。



产品量产及获得的社会反响



冥想坐具的量产过程也经历了一番周折。首先,与家具企业配合,对做好的模型样品进行三维扫描,之后建模并制作海绵模具。然后我们把经过简化的金属骨架放在模具中间,材料选择了发泡海绵。(图13)脱模时虽然遭遇有机形体,但由于海绵略大于骨架,故通过强行脱模即可。因竹编成本过高,我们最终选用了皮革以及棉麻布料作为坐具的表面材料。皮革的表面褟线有不同的走向,因而既要考虑造型的优美,又需考虑皮革的使用率。两脚的凹陷部位处于凹面,故需要使用少量胶水进行皮革与海绵的固定。底部有拉链开口,用于脱卸表皮。最终量产形态如图14 所示。


冥想坐具从2013 年首次推出概念形态到今天,收获了众多奖项及荣誉,先后获得2013 年德国红点设计概念奖、2016 年德国iF设计量产奖、2016年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银奖、2016 年中国好设计金奖、2016年成功设计奖等8 项国内外大奖,并获得加拿大YankoDesign设计网评出的2014 年度置顶30 原创设计殊荣。此外,该设计还受邀参展2016 年米兰设计周、伦敦设计周及东京设计周三大国际展览,产品目前已成功进入北美市场。(图15)

 

 

总    结



冥想坐具的创作过程较为复杂,它既体现了东方式的文化思考,又兼有西方的人机工程学研究方法。这件产品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式创新的一种理解:只有基于生活方式的本质探讨并生发的突破创新,才能代表当代中国的原创力。不是文化促生创新,而是创新促生文化。中国要成为创新大国,必须要对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层的探索,以西方的技术为手段对器物进行丰富体验与综合性研究。希望冥想坐具的创作能够形成中国产品原创思维的方法论补充。


原文标题:《冥想坐具:一件基于中国文化与西方技术的家具》

来源:《装饰》杂志2017年第7期介绍

作者:高凤麟/张振颖 中国美术学院


相关阅读:2017年度优秀论文请点击

这把中国的“铁壶”惊艳了美国工业设计协会

传统工艺能通过集体教育传承吗?

为什么女性受到的批判总比男性多?

信息可视化课程教什么?怎么教?

项目式教学:虾米音乐与浙工大的界面设计教学合作

比征收拥堵费更管用的,是伦敦步行设计策略

清代江华瑶族神像画中大小海幡的图像研究

欲知2018装饰学术年会参与方式

Hello,伙伴们    长按二维码进入2018装饰年会报名通道!

点击可查看

《装饰》杂志2017年度“优秀投稿论文”获奖名单



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可进入报名通道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即可获得投稿须知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