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形式的转译——苏州园林传统花格元素在室内设计课程中的转换与应用

丁俊 、过伟敏 装饰杂志 2021-09-22

大设计    深阅读

《装饰》杂志2017年度

“优秀投稿论文”

编辑推荐与全文分享

2018首届装饰学术年会

期待您的到来!


你还在通宵写作

苦苦修改论文吗?

你还在为自己的设计实践无法

组织成有深度的学术论文而苦恼吗?

你还在恐惧被编辑秒退文稿后,

让你茫然不知所措吗?


如果真是这样

那么恭喜你

今天的文章对你太重要了

看完今天的文章大概需要10分钟

但看完之后

说不定能让你对设计教学类论文的

写作思路豁然开朗^^

      

2014年,《装饰》杂志进行了首次“年度优秀投稿论文”的评选暨交流活动,并从此作为年度常设活动举办。今年举办的该项活动已是第五届。

 

本次评选以2017年《装饰》杂志发表的投稿论文为对象,主要集中在“教学档案”“史论空间”“个案点击”“设计实践”“民俗民艺”五个栏目。

点击以下链接可查看:

《装饰》杂志2017年度“优秀投稿论文”获奖名单


一直以来,《装饰》杂志都强调文献性与记录性,在实务研究中融入理论研究是杂志的一个努力方向。通过这样的评选活动,本刊旨在弘扬扎实严谨的学术风气,也意在向广大作者进一步明确《装饰》杂志的学术标准和投稿要求。我们将陆续在微信公众平台把2017年评选出的14篇优秀论文做全文的推送,还会附上每个栏目编辑的推荐语。

 


今天我们要推荐的是一篇

“教学档案”栏目的文章

教学档案
栏目主持:王小茉

  【编辑推荐】

2016年,丁俊老师曾在《装饰》发表教学论文《室内设计专题的实验课程——从“折叠”手法开始的形态探索》。论文内容源于他对国外相关课程的借鉴,并在国内教学中尝试实践。一年后,他将在国外学习到的知识落地转化,独立开发出一门新的课程。这是我们特别希望看到的教学探索。

课程以苏州园林花格为切入点,以“模件→变体→转换”的设计路径呈现,分为三个教学阶段、六个教学环节。既完成了设计中必要的形态推演训练,又让学生根据设定主题,进行场地分析、发现场地问题、寻找设计策略,探索地域化的室内空间设计。没有让室内空间与地域文化教学内容流于元素、图案的表面堆叠。论文的写作结构清晰,课程内容展示全面而不烦琐,语言简练,是一篇具有示范性的教学研究文章。(王小茉

 
形式的转译
形式的转译——苏州园林传统花格元素在室内设计课程中的转换与应用


原文:


探讨室内空间和地域文化的关系,成为近年来室内设计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之一。2015年 3 月,美国室内设计教育者委员会(IDEC)召开的室内设计年会就以此为主题。地域文化之于室内空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化一直是室内设计教育与实践探讨的核心议题之一。不同的文化背景带来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产生不同的室内环境”


有关“室内空间和地域文化”课程的

现状分析



将地域文化融入室内设计课程,国内外许多专业院校都有探索。其中,美国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研讨课程“室内与社会”(Interiors&Society)[2] 强调对场地的尊重、当地材料的选用等,从而保留历史记忆,体现了人文式的关怀;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的专题课程“地域和设计” [3] 强调了商业空间和地域文化的关系;中国美院的建筑空间专题课程“纸上造园”和“摹画筑屋”呈现了一种探索地域化空间的路径,即从反映地域特色的中国传统山水画意境中寻找灵感,通过维度(从绘画的二维到空间的三维)和尺度的转换,建造具有文化意味的空间。上述探索为地域化室内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缺乏对地域元素具体如何转换应用的探讨。

 

课程的对象与主题



 

1

课程对象



课程适合于室内设计专业二年级的学生。课程以明确的主题作为情景预设,规定大致的设计方向,以任务分解控制设计进度和教学质量。学生根据设定的主题,即“江南花格”进行形态推演和场地分析、发现场地问题、寻找设计策略,探索地域化的室内空间设计。如此,学生既完成了由基础课向专业课的过渡,也探索出一条简单方便的地域化设计路径


2

课程主题



苏州园林种类繁多的花格窗,为探索体现江南地域文化的室内空间提供了丰富而又方便的素材。一方面,花格图案形式多样,且历经变化,呈现不同面貌。明代,柳条式是苏州地区最为雅致的图案。清朝乾隆,开始重视棂格的组合图案等更为复杂形式。清朝晚期则由于玻璃的出现,棂格图案更加自由,且窗扇效果又出现简洁的趋势。[4] 尤其是平棂构成式样的花格图案,基本都可以在苏州园林建筑和民居建筑中找到实例。另一方面,苏州花格窗的整体构成又是程式化的,即由板、棂、边或棂、边构成。其丰富的视觉形象核心就在于千变万化的格心。本课程研究其构成方式的基本来源,以此为基础进行形态演变,按照循序渐进的任务路径将其融入具体空间。

 

以往探讨地域文化特色的室内设计教学往往以项目作先导,过早地让学生陷入项目具体的业态类型、受众需要和空间类型的调研和分析之中。学生对于地域文化的感知被淡化,导致学生在项目功能梳理后才开始为了体现地域文化而采取符号拼贴的方式做装饰处理。因此,如何将地域文化元素以符合形态逻辑的、理性的、避免后现代拼贴的方式融入室内空间,是一个挑战。这也是本课程需要探讨的核心议题。

 

任务路径



确定“江南花格”的主题之后,设计任务路径,主要细分为“三大阶段、六大任务”。(表 1)课时上,由于学院一年级基础课仍然停留在注重绘画的传统教学模式上,对于形态设计、制图规范、空间建模、设计方法等缺乏足够训练,因此课程中根据任务设定有意识地穿插一些相关练习。

 


其中,主题的选择是可以变换的,过程任务的设定则是相对固定的。然而,由于本次课程是学生的第一个设计项目,需要规定主题以控制设计方向,而后续课程的主题选定是弹性的,能够反映地域特征的素材比较多元,只要能够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脉,具有一定的逻辑说服力,都可以成为主题选项。任务设定则按照一般的设计流程来操作,反映了设计过程的基本规律,应该予以遵循。同时,这一套设计流程也是学生以后设计生涯所需要掌握的基本方面。


1. 第一阶段:

理解模件原理(Modular)


(1)基本理论

花格窗具有比较强烈的模件特征。德国学者雷德侯(Lothar Ledderose)在其著作《万物》一书中提出“模件”(modular)的概念,并对中国的汉字系统、青铜器铸造、陶瓷生产、木构体系等进行了模件化的分析。模件化方式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中国传统的木构系统,无论是大木作还是小木作,都采用这种方式。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的施工方便、迅速。作为小木作体系的花格窗,同样是模件化生产制作的产物。不同类型的花格窗都具有一个明显的单元体,然后按照特定的网格关系排列形成花格样式。苏州传统木作技艺极其发达,尤其是苏州的香山帮传承悠久、技术超群。工匠们并不需要记住每一种花格窗的制作样式,但是基本的模件骨架是必须要掌握的。

 

(2)任务分析一——前期调研(16 课时)

选取一个代表性的传统苏式木作花格窗,进行调研,了解其文化寓意、类型特征并分析其组合方式。对其进行实地测绘记录,进而绘制 CAD 图纸和分析图,包括测绘图(标注基本尺寸)、分解图(基本图形、网格线、组合方式)。这里要求学生把握好尺度,了解尺寸在实际测量和电脑虚拟之间如何转换,并且掌握基本的绘图技巧和规范。(图 1)

 

1.前期调研 :花格窗测绘,仲闯,指导 :丁俊 


2. 第二阶段:

研究原型和变体的概念(Morph)


(1)基本理论

原型和变体的概念是图案设计的基本方法。花格窗格心图案千变万化,但是也存在基本的原型。只需要介入不同的变量就可以诞生不同的变体。这个概念在国外,有众多学者都对此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论述。其中 19 世纪生物进化论为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生物形体的变化主要来自于生物结构的变化,而转变是有一定的规则的,每一次生物系统自身的变化都是前一次生物形态变化的结果。19 世纪末期的生物学家主要关注变异是如何产生的。德国著名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ErnstHaeckel)认为,生物体的特征来自于与环境的互动,生物个体发育反映了种系的发育情况。鱼的变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各种不同的鱼从拓扑角度上来说都是很类似的,它们都有相互类似的部分,并按照类似的方式组合在一起,但是在尺度上却是不一样的,有一些短而胖,另一些长而瘦。这些尺度上的不同是由于其生活环境的多种因素影响引起的。[5]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每一种形态的产生都不是随意现象,它们都必然有一定规则的介入。那么,从花格窗提取出来的基本形态也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对原型产生影响,从而生成符合特定逻辑的新形态。而每一次不同规则的介入都会产生不同的变体(morph)

 

(2)任务分析二——形态推演(16 课时)

 

以测绘为基础进行图形的分析和推演,制作一个花格分析的图版。图版内容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花格名称、使用于何种地方、花格寓意、组织方式(点阵分布、放射状分布、线状分布、中心式构图等)。

 

形态转化可以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比如,分析二维图形的各种关系——轮廓、图底关系、线性关系、图形边界关系、尺度关系、色彩关系等,并对其进行一定的转换;以此为基础进行三维演化。三维图形可以犀牛建模表达。这里主要要求学生做好形态的分析,从历史元素中发掘形态来源并进行分析推演。(图 2)

 

2. 形态推演,陈颖,指导 :丁伟


(3)任务分析三——表皮分析(48 课时)


掌握构成艺术设计的基本规律,剖析、借鉴建筑表皮类型设计,对室内设计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重点是建筑表皮的构成表现规律,掌握构成形态的分类形式与设计方法。建筑表皮网状肌理粗细交错、虚实相间,形成丰富的层次感,在不同的光影中产生千变万化的视觉效果。有的建筑表皮设计借鉴一定的仿生学原理,打造会呼吸的表皮,同时具有很好的功能效果。

 

任务三需要学生完成不少于两个建筑表皮案例的具体分析,制作一个文本和展板,反映以下基本信息:项目名称、项目地点、建造时间、设计师、基本尺度、所用材质、设计说明、建造方式、建造效果、图示分析等。另外还需要学生根据收集整理出来的图纸 , 按比例制作实体模型,通过制作模型具体感受该建筑表皮的生成手法。对于文献调研而言,需要掌握科学合理的资料调研方法。为了更全面和准确地进行该案例的分析,对于同一个案例分析的调研,建议应该不少于三个文献出处。可以倾向于选择一个偏向于表皮的案例,而不用过多考虑结构问题。(图 3)

 

3. 案例分析 :建筑表皮,周颖,指导:丁俊


3. 第三阶段:

训练阶段性转换的手法(Transform)


(1)基本理论

花格窗本身具有其特定的空间环境,在新的空间环境的运用需要完成一定的转换。只有通过转换才能避免前文提到的以简单符号拼贴的方式进行地域化的室内设计。转换的概念,在杰西·雷泽(JesseReiser)和梅本七子(Nanako Umemoto)合著的《新兴建构图集》(Atalas of Novel Tectonics)中“图示的运用”(Diagram Deployment)到了很好的印证。文章首先呈现出一幅经典图像,两个人被布帘包裹。在一系列的图示中,布帘被单独显示,转换 90 度,以不同的尺度放大、拼贴成装饰图案。在最小的尺度上,它被穿插进一个房间,然后被放在一个靠近建筑物的场地上,最后融入景观之中,布帘的褶皱和山地景观融为一体。这个装饰图案意图证明:当布帘覆盖在人体身上时是缺乏趣味的,因为这个尺度所获得的期待感是有限的,但是当放大尺度并将其放在室内或者建筑旁边,人们失去熟悉的语境,则会产生更多的形态趣味。

 

在这个课题中需要完成三种转换。首先是维度的转换,研究如何将调研过程中选取的花格窗提取出基本形态,并且对其按照特定的语法规则进行推演,这个过程涉及空间维度上从二维到三维形态的转换。其次是尺度的转换,需要明白花格图案、推演的形态和在新空间中进行运用的建构之间进行转换需要对尺度进行关注。最后是媒介的转换,探索如何在不同阶段进行不同媒介的转换,完成从数字(digital)到虚拟(analogue)到建造(tectonic),以及循环反复的探索。

 

(2)任务分析四——墙纸设计(16 课时)

根据花格调研和图形分析的推演,将图形设计成墙纸(甚至可以是依附于墙面的一个立体装置),可以适当考虑结合材质和肌理进行三维处理。图版中体现的每一步图形推演和分析都需要按照明确的手法,结合材质、肌理的方式可以借鉴一年级综合基础课程中所学习到的内容。

 

任务四对作业提交要求做出了明确规定:按照之前的要求制作花格推演地图版,不少于三个形态来源,要求清晰地反映演变的过程,排在一张 A3 大小的纸张上;从其中选取一个比较完善的形态连续排列,形成墙纸纹样,打印在 A3 大小版面上。总共提交两张 A3 大小图版。该作业以个人为单位单独完成,不需要标注尺寸,只需要写明花格纹样基本信息:如纹样名称、纹样地点、基本单元、网格形式、纹样寓意。以菜单式形式简明扼要罗列基本信息,不需要堆砌文字。(图 4、5)

 

4. 墙纸设计,陈颖,指导:丁俊

5. 墙纸设计 :墙纸的三维化,陈颖,指导 :丁俊

(3)任务分析五——空间设计(48 课时

该任务要求设计一个反映环艺系视觉形象、符合目前和未来可能性要求的门厅空间。首先需要学生对门厅测绘,进行 CAD 绘图、三维建模。测绘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分析该空间的需求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反映出来

 

学生应该明确,设计的出发点是解决问题,比如西晒问题、不够保暖、人流聚集、功能复合等。由于时间限制,可以只集中关注并解决某一个问题。

 

设计的开始阶段可以采用发散思维,在前面阶段设计的图案和形态可以是一个具有江南文化感受的装置,或者是一个延展至整个空间的室内表皮(表皮不一定就只是一个简单的室内背景墙,可以像米兰世博会波兰馆那样的折叠方式、华夫板交错结构、基本模块拼贴等方式延展至整个空间)。

 

比如可以针对西晒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就像法国阿拉伯文化中心一样设计一个遮阳装置;或者为了解决晚上该空间吸引力不够的问题,设计一个结合灯光的、附着在顶面的表皮,丰富该空间的体验感,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或者为了改善该空间单调的现状,加强设计一个具有很强视觉识别性的装置;或者为了解决该门厅入口容易引起错觉,不知道从哪个入口进来的问题,进行入口的强化设计;或者只是简单地设计一个由花格窗推演出来的丰富的内部表皮。学生们可以提出各种想法和解决方案,进行课堂讨论。在最终的汇报提交过程中,需要有版面、模型,并且需要结合实际材料制作一个样品。(图 6、7、8)

 

6.  空间设计 :形态元素在空间中的运用,陈颖,指导 :丁俊

7.  空间设计 :同一元素在不同空间的转换运用,陈颖,指导 :丁俊

8.  空间设计 :形态元素在空间中的延展,陈颖,指导 :丁俊


(4)任务分析六——设计汇报(16 课时)

最后进行设计提案的制作,具体表现形式包括若干张 A1 大小的图版、一本 A3 大小的方案报告书、过程模型和最终模型等。具体内容包括:1)花格形态推演图版;2)花格推演的壁纸;3)形态探索模型(反映整个过程的所有模型,包括没有采用的);4)门厅平面图(标注尺寸);5)立面图(标注尺寸和材质);6)结构拆分图;7)空间透视效果图(不少于两个角度);8)其他分析图。(图 9、10)

9. 设计汇报 :原型制作演示,李源清,指导 : 丁俊

10.  设计汇报 :反映所有工作量的设计提案展览现场,陈颖,指导 :丁俊 



结  



如何避免简单地照搬地域文化符号,以建构的方式探索体现地域特色的室内空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本课程中,选取简单易操作的苏州花格窗作为主题,根据其推演出基本模件并进行变体演化,最后转换在特定的室内空间,完成室内空间的设计。在课程路径上,设定了“三大阶段、六大任务”,让学生掌握一套基本的室内设计流程,并且控制教学效果。希望通过这个主题教学的尝试,为相关课程教学和设计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作者:丁俊/过伟敏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来源:《装饰》杂志2017年第2期

原文标题:《形式的转译——苏州园林传统花格元素在室内设计课程中的转换与应用》


相关阅读:2017年度优秀论文请点击

这把中国的“铁壶”惊艳了美国工业设计协会

传统工艺能通过集体教育传承吗?

为什么女性受到的批判总比男性多?

信息可视化课程教什么?怎么教?

项目式教学:虾米音乐与浙工大的界面设计教学合作

比征收拥堵费更管用的,是伦敦步行设计策略

清代江华瑶族神像画中大小海幡的图像研究

如何让中国原创设计产品走向国际?这件作品给出了答案

欲知2018装饰学术年会参与方式

Hello,伙伴们    长按二维码进入2018装饰年会报名通道!

点击可查看

《装饰》杂志2017年度“优秀投稿论文”获奖名单



点击下图或最下方“阅读原文"可购买本期杂志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即可获得投稿须知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