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装饰》杂志2019年第6期介绍

装饰编辑部 装饰杂志 2021-09-22


 艺术设计月刊 

--

2019年第6期

1958年创刊/总第314期

清华大学主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


【主编方晓风“写在前面”】


近30 年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我们不知不觉就进入到了信息时代,信息化社会已经不是一个纸上的概念,而是活生生的现实。这既是一个令人振奋的事实,也带来很多的冲突与挑战,人们既感受到便利,也体味着困惑和威胁。信息思维化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在某些领域甚至引发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与设计密切相关的经济领域,颠覆式创新造成的行业格局变化,常让人生出茫然无措的感觉。感慨归感慨,人们更多地还是要思考因应之道,希望把握住新生事物的规律和属性,争取在大变局中占据主动位置。


作为与社会生活同步发展的学科,设计学在这个大变局中面对的挑战无疑是非常直接的。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设计在社会发展中能发挥的作用,对设计寄予更高的期望,设计的定义和内涵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被改写,由此带来对设计教育的反思也益发紧迫。今年是包豪斯建校的100 周年。当时包豪斯面对工业化社会对艺术和设计教育的挑战,催生了现代设计教育的新范式,100 年后的今天我们能做出什么样的变革去适应并引领时代的发展呢?


每年的毕业季,本刊都组织一个关于毕业设计的专题策划,以一个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成果为样本和切入点,讨论设计教育的观念变化和教学方法的演进,每次策划都汇集国内在本领域占据领先位置的院校成果。这样的讨论方式既促进了交流,也能相对全面地反映一个学科方向的面貌。今年选择的专业是信息设计,这是所有设计学专业里最年轻的一个方向,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今年我们邀请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同济大学创意与设计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湖南大学设计学院五所学院的相关专业负责教师,除优秀毕业设计作品的展示之外,也充分交流了各学院在专业教育构架和具体教学措施的情况。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信息设计的教学在不同的院校呈现出非常多元的发展状态,在交流中,最大的一个体会是,这个专业相较于成熟学科不太有体系。信息设计无论是在课程安排,还是设计课题的选择上,都没有可取法的明确对象,这样的开放性或许也是新兴学科的优势之一。体系可以是值得领带的参照,也可以束缚想象的羁绊,在面对快速多变的现实环境时,已有不少教师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即如何设定一个具有可变性、灵活性的教学体系,在传授必要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可以由学生自主构造具有个性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系统。体系化的教育可能适于培养批量化的人才;而弱于体系的教育,可能适于培养更具个性的人才。正是由于设“标准”有体系,不同学院在应用信息技术,具体设定教育方向和策略时,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一方面是结合自身的传统优势,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对未来方向的不同判断。


在呈现的这批各学院优秀毕业设计作品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开放性所带来的多元化,作品之间所涉领域的跨度非常大,而思路和成果形式也是各有所长,这是值得欣喜的地方。正如讨论中提及的,早期的电脑艺术是以电脑逻辑去生成艺术作品,而后期则倾向于艺术家使用电脑作为工具生成作品,表面的相似性背后的实质是有重大分歧的。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在生发新路径的同时,不断的反思和归约也是必需的程序。我们热切地期待,信息设计这门新学科能有力地促进整个设计学的变革。



特别策划:毕业设计·信息设计

栏目主持:王小茉


今年毕业设计特别策划的主题是“信息设计”。为配合专题,我们邀请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和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共同组稿,呈现优秀毕业作品,与专业负责人和一线教师交流研讨。


“信息设计”(information design)一词在我国始于20 世纪90 年代,它因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影响而生,其教育教学发展不足20 年。从前几年较为热门的多媒体设计,再到数字媒体、信息设计、艺术与科技,专业方向称谓的变化反映出学界对其核心的反思、它广泛的研究对象,以及快速迭代的技术与现实环境。针对这一特征,各院校都在摸索新的教学模式,以一种更为灵活、更强调自主的教育态度,或进行专业整合、或以实验室制替代传统的系室、或在本科阶段即让学生自主建立课程计划、或通过研究生毕业时的不同出口(设计学、计算机学、传播学)实现交叉学科培养。相信这种在现阶段看似非自发式的更新,将会在未来深刻地影响整个设计学的教育发展和行业观念。(王小茉)




 2019“毕业设计·信息设计”主题研讨会纪要

王小茉、李 拓



编者按:从2015 年开始,本刊毕业设计专题的组稿增加小型研讨会环节,邀请参与专题的院校专业负责人及一线教师就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定位、毕业设计的教学理念、组织形式、评价方式,以及专业学科发展方向等问题做探讨。座谈会分为各院校介绍和自由讨论两部分,面对面的深入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们延续这一形式,今年的“毕业设计·信息设计”主题座谈会于2019 年6 月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行,由《装饰》杂志主编方晓风主持。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优秀毕业设计作品


孙羽茜的《微观尽头》尝试用交互装置作品探讨“尺度”问题,用显微镜装置结合精心设计的影像内容,让观众体验“微观尽头是另一个世界”的感觉。



龚子仪的《灰岛——触觉感知增强现实交互装置》是一个基于增强现实的交互装置设计。装置利用舵机控制真实道具的运动,巧妙形成虚拟与真实物体之间的深度互动。



胡佳雄的《情感语音聊天机器人“护甲熊”》基于Emojilization 系统,参考“情感化语音交互的设计框架EmoVUI”,在传统的语音交互设计框架中加入处理情感信息的通道。



王濛的《模块化足式机器人》是一种面向未来教育领域的模块化实物用户界面系统,以设计结合嵌入式系统以及机器人领域的前沿技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积木形式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优秀毕业设计作品


刘桂羽的《身体书写》是对未来身体数据应用的探索:以身体书写的方式将人体数据诗意化。身体无意识的动作好似诗语中排列组合的字符,在数字编码下赋予肢体行为一定的可读性。



白羽的《贪欢报 蠹鱼的一生》以一只书虫的视角介入古典文学《贪欢报》,模拟完成进食、消化和繁衍,分别扮演阅读者、接受者和传播者。



陈娱的《浮痕》尝试诗化物质,材料都选自最日常的物体,用数字技术让它们产生不经意的美感。



王可鑫的《后鬼怪》是运用中国传统鬼怪造像的方法与逻辑,结合数字影像科技,为今天极端异化的平常人造“鬼”像或“怪”像。



于婧的《我们在一起,一起一百岁》将与多位癌症病患的亲密接触的经历创作成一组具有纪念性和祈福性的艺术作品,从患者那里收集来的各种物品被碾压成颗粒,再灌注成一张张能发出独特抽象声音的黑胶唱片。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优秀毕业设计作品


张一格的《非线性阅读纸媒设计——以“摸象”项目为例着眼于开发新的纸媒阅读结构,来承载非线性的阅读体验,能使读者对于艺术物象及其社会背景产生非单线程的理解与体验。



张何辛的《高维数据的交互式沉浸可视化——以城市生活质量数据为例》以城市生活质量数据为例,以利用虚拟现实空间为用户带来沉浸式的数据探索体验为目标,展开了一步步的研究和探索。



陶宇琪的《基于动作捕捉的舞蹈教学交互应用》将自身对舞蹈的热爱与数字媒体交互手法有机结合,试图通过交互式体验宣传普及街舞文化及其动作范式。



梅心怡的《拷贝的加害者》根据作者从寻亲网上收集了两个月中失踪的人们的肖像,并用平均脸代码生成出“梅心怡”的样貌。





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学院优秀毕业设计作品


谢 斌、梁渺骊的《圈子》利用手势动作转化言语行为,通过机械装置与人之间的视听互动关系诉说深受网络舆论暴力的处境。



湛 磊、沈 柔、邝浩彦、李秋池的《现代银河》用3487 个楼体模型与led 灯还原了城市中的光污染,并把建筑群按照银河3478 颗星星33 星座的位置分布,比喻现代人的星空。



张卓玲的《手语光书法》试图运用长时间曝光、多角度记录、后期图像处理的手法,将非固定的肢体语言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视觉语汇,创作出以“聋哑人的梦想”为主题的“手语光书法”。



高睿明、朱淑华、吴 桐的《鸡斤鸡两》是一个新媒体交互装置,让观众与屏幕内的鸡仔进行激烈的现实与虚拟、淳朴与新奇的体重大比拼,带来超次元的跷跷板体验。



刘学致、黄丹蕾的《字迹勘察计划》,以“写字”这一动作作为交互的方式,在现场捕获人留下字迹的路径轨迹,进行视觉生成可视化设计,并做出在现场实时演算生成的交互装置。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优秀毕业设计作品


郭 靖的《“设计云”——设计团队的知识创作与分享工具》是一款针对设计团队的云端知识管理系统。主要有两个特色功能,分别是知识库和创作集。



李冠斌的《时钟产品设计与包装》是一款智能家居钟表,为在家办公的SOHO 人群所设计,旨在帮助SOHO 人群更好地在家办公,打破居家与办公的界限。



罗鹏日的《花瑶奇缘》是一个针对期待一次体验不同生活方式和独特民俗文化的年轻人所设计的花瑶地区游戏化旅游辅助App。



朱海霞的《基于“地域色彩原型探源与活化”的可视化设计》是一次关于传统文化的色彩信息可视化的尝试。通过对侗锦进行色彩数据的处理和可视化尝试,探索不同的视角下侗锦特征的解读可能。



余子薇的《智能产品主动交流实验平台设计》是一个辅助非工程专业背景的学生、设计者和研究者开展智能体与人主动交流行为研究的原型工具,来自于湖南大学与国内某顶级人工智能与互联网公司的产学研合作项目。






特别关注

栏目主持:萧 冯


设计研究新范式:方法、工具、路径——2019 第二届《装饰》学术年会综述

周 志



自2014年起,《装饰》每年都要举行年度优秀投稿论文的评选暨优秀作者交流活动,在探索设计研究范式、打造学术交流平台方面进行了努力尝试。2018年,该活动正式升格为常规化、制度化的主题型学术年会,并在广州市成功举办。首届年会以“设计研究新范式”为主题,在设计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2019年6月15日上午,“设计研究新范式:方法、工具、路径”——2019第二届《装饰》学术年会在上海理工大学图文信息中心报告厅拉开了帷幕。本届学术年会由中国装饰杂志社与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共同主办,上海唐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来自全国近百所院校机构的两百余名专家、学者、师生与媒体代表参加了此次盛会。




海外动向


栏目主持:李拓


“德国制造”——德意志制造联盟:20世纪早期的德国工业设计、建筑设计与艺术院校改革


[ 德] 伊娃- 玛利亚·森 

翻译:韦昊昱 


内容摘要:在19 世纪末期,“德国制造”这个词是带有贬义的,指的是德国生产的大量低质量的工业产品。当时的改革派人士提出,德国工业应该通过质量和工艺来应对全球市场竞争所带来的挑战。在产品文化、建筑、广告、产品展示、企业形象的发展、质量意识,以及对应用艺术院校开展培训的根本性改革方面,这些变革努力可能达到了顶峰,并合并在了一起,这就是“德意志制造联盟”的出现。其成功影响深远,并促使了奥地利、瑞士、捷克、匈牙利、瑞典和英国采取类似的行动。作者通过八个方面讨论了德国在整个设计领域的改革,以及德意志制造联盟的影响。







装饰杂志往期精彩回顾


《装饰》2019年第1期“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

《装饰》2019年第2期“延展动画”

《装饰》杂志2019年第3期“非遗新一代”

《装饰》杂志2019年第4期介绍“文化·旅游”

《装饰》杂志2019年第5期介绍“中国设计教育”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即可获得投稿须知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