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罗仕鉴:设计产业网构成与创新模式

罗仕鉴、田馨等 装饰杂志 2023-03-12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加速了设计的变革。从设计活动的演进过程出发,提出设计产业网概念,分析了产业网构成主体、结构及特点,提出了“需求引导+平台汇聚+多元协同+设计产业网驱动”的群智创新模式,对推动产业升级、增强创新优势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设计产业、设计产业网、群智创新、创新模式

 



世界已经进入信息—物理—机器—人类(Cyber-Physics-Machine-Human,CPMH)四元空间。[1]四元空间让共创汇聚的大数据成为无限分享、无限增值的创新资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造就设计制造、经营服务、消费应用新格局。[2]中国迈入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引领发展的数字经济时代,设计作为中国提升国家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推手,自诞生以来历经变迁,从农耕时代的“点对点”服务过渡到工业时代的“链”式服务,再到数字经济时代的“产业网”服务,设计的环境、对象、方式均发生了深刻变革。

 

1

设计活动的演进



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的变化促进了设计活动的变化,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到智能社会,设计在不断进化。(图1)


1. 设计活动演进脉络


1.点对点服务:设计1.0时代 


农业社会,人类依靠自然资源,利用天然材料设计制作满足生存、生活需求的产品,产品大多如陶瓷、铜器等,与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在生产力有限的传统设计时代(设计1.0),设计活动的开展由需求方与供给方点对点连结,呈离散、独立的形式。此时,设计产业尚未形成。

 

2.链式服务:设计2.0时代、设计3.0时代


随着工业革命发展,现代设计时代(设计2.0)来临,设计活动中利益相关者增多,设计行业产生,服务供应链形成,消费者的选择日趋多元化,消费者、设计者和供应商呈线性链接。


信息社会,互联网的发展加剧了消费选择的多元化,设计从行业迈入产业,迎来创新设计时代(设计3.0)。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更加丰富,供应链趋于成熟。线上虚拟供应链应运而生,设计服务中的消费者、设计企业、供应商和利益相关方等通过互联网进行多线链接,形成设计资源、产品、服务的有形和虚拟无形关联。

 

3.产业网服务:设计4.0时代


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发展推动设计进入4.0时代,网络化资源及知识成为设计的重要来源。设计对象从传统的“产品”转向了“人”[3],设计活动强调解决人与产品、环境、服务、系统、场景等社会性、产业性问题。对设计师的知识要求不断拔高。设计方式由设计师设计向蕴含群体智能[4]的群智设计[5]转变。智能设计、网络交互设计、全球协同设计等成为设计新方式。[6]

 

设计变革使设计过程中的价值创造不再专属于设计师或设计企业,而是升级为多企业网络的合作融合。不同类别的企业通过创意、知识、信息、产品、服务等的交换利用形成产业网,提高设计产业的经济、社会效益。[7]设计活动从链式服务进化到产业网服务。


 

2

设计产业网及构成


1.设计产业网概念


中国设计迈入产业时代是以《设计产业统计分类标准(试行)》(2017)的出台为标志的。中国学术界达成了“设计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其本质是设计价值的认同和提升”的共识。从形成原理上看,设计产业体现为社会文化体系引导工业生产机制进行创新的全过程,是社会经济形态变迁、文化消费增加、产品引导性日益增强的产物。[8]从产业视角上看,高家骥[9](2020年)认为设计产业是利用科学技术使设计活动规模化、产业化,实现生产、消费等环节的增值,从而满足市场需求,并产生相应社会经济效益,为经济发展助力的产业。

 

产业网属经济学概念,指由互相衔接、有内在联系的纵横交错的产业链构成的产业链群。产业网通过提高品牌效益、规模效益和智能化、数据化、系统化管理,最大限度提高资源、产品、企业、产业附加值。本质上,产业网是产业链的升级,是产业创新的发展方向。


“设计产业网”是在数字智能经济环境下,以协同创新设计为触发活动,将各产业链网状链接的新产业形态。其内核是设计价值共创、共享,辐射了从创意形成、产品定位、设计开发、生产制造、运输物流、销售推广、IP塑造、产品迭代、知识确权到产权管理整个互联网设计创新的相关组织及组织间的关系网络。

 

设计产业网形成前,设计企业独立运行或基于市场行为的供应链合作,产品需要经过产业链上下游多个环节才能到达用户,应对变化反应速度慢且定制化服务周期长。进入智能社会,跨界合作普遍,数据将驱动更多企业由原来相对稳定的供应链体系,走向范围更大、更灵活、更多向的社会化产业网,实现设计产业由有核心企业主导的线性链状模式向需求主导的多链交互网状连接模式发展。

 

2.设计产业网构成


(1)设计产业网构成主体

设计产业网由以下主体构成:需求方、生产方、供给方、利益相关方、营销方、监管方、设计产业创新平台。(图2)


2. 设计产业网构成主体


需求方:指设计产品、服务使用和消费的主体。用户价值需求引发产业网络中设计开发、生产加工、IP塑造、销售推广等一系列价值活动。不同于传统产业链,产业网把顾客作为价值的共同创造者,认为需求方既是服务对象又是服务内容创造者。Waze开发的基于社区的交通导航便采用“众包+用户贡献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模式,由用户提供行车路况分享,以帮助其他用户选择最优行驶路线。[10]

 

生产方:是设计方案、产品和服务生产的主体,即发布设计任务、推进设计进程并最终形成设计方案的个人、团体、机构、企业等。与传统产业链中设计由专业人员来主导不同,在产业网中,用户成为主导,只要创意想法利用生产要素或信息技术资源能变成现实产品或服务,并被用户接受即可,参与创造产品、服务附加价值的企业、机构、个人均是生产方。亚马逊的Amazon Mechanical Turk(AMT)平台能跨越时空汇聚成千上万的工人来帮助企业解决问题。[11]InnoCentive汇聚了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36万的用户参与,破解了2000多项创新难题。[12]国内“浪尖”公司的设计创新平台上聚集了设计、科研、工程、制造、营销、品牌相关服务人员、子公司及控股公司、分支机构,为华为、腾讯、宝马、宾利、微软等国内外不同行业提供品牌服务。亚马逊、InnoCentive、浪尖公司均属于设计产业网的生产方。

 

供给方:指与设计企业协同创新的节点企业,即供应商、竞争者、第三方服务企业等,设计产业网中的生产方将组织与协调节点企业(即供应方)完成产业网的供应服务。和传统产业链供给方提供有形供给为主的服务形式不同,设计产业网供给方的服务更多是无形虚拟云端服务。例如阿里巴巴、华为作为供给方,会向设计公司提供云端技术服务接口。

 

利益相关方:主要由各类中介机构组成,包括工会、金融机构、公益机构、投资者等。中介机构为设计开发提供完善的相关服务,如技术交易、咨询、融资等中介服务,改善设计产业的原有创新环境,并且将协同创新过程中反馈的信息与人才、知识、资金配置到对应的合作节点。设计产品或服务投放市场过程中,需要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协同作用才能实现顾客价值。例如,微软的Windows桌面程序、服务器和Office软件需要设备制造商的PC才能运行,谷歌的搜索引擎功能也需要数以百万计的网站及文档支持。[13]

 

营销方:主要指广告商、发行商、运营网站等。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在设计过程的普遍应用,发行商、广告商可针对用户消费数据的充分挖掘,实现个性化精准推送。

 

监管方:主要由政府部门与行业协会组成。监管方通过政策支持、法律保护等方式推动设计产业网协同设计创新活动的开展。与传统产业链不同,设计产业网的营销和监管更依赖智能精准营销和数据智能管理。

 

设计产业创新平台:平台通常以发布设计任务、形成设计方案为触发事件,整合生产和使用产品过程中需要的各类资源,提升设计产品整体价值。平台接入的参与者越多,平台就越有价值。2018年4月投入使用的阿里巴巴全新智能设计平台,立足于消费者需求,将设计平台作为链接千万设计产业伙伴、消费者、设计领域的桥梁,通过设计产业网中的设计数据,形成平台的设计资源库,能快速响应消费者个性化设计需求。

 

综上需求方是设计价值发现的出发点,生产方是设计价值创造的支柱,供给方是设计价值传递的引擎,营销方和利益相关方是设计价值共创的资源保障,监管方是价值共创的制度支撑。借助设计产业创新平台,各构成主体汇聚设计产业网,合力实现“树设计品牌”“扩设计场景”“兴设计产业”的使命。

 

(2)设计产业网全连接的构成结构

设计产业网全连接的五层网络结构见图3。


3. 设计产业网全连接的构成结构


输入层:以用户的适时需求数据为输入层,以用户实时的精准需求驱动设计产业网业务。


连接层:设计产业网创新平台为连接层,以及时连接各方需求为目标,破除时空、专业、产业领域界限,实现业务响应。

 

技术层:将数字创意技术和创新设计作为设计产业网的技术支持,为实现设计产品和服务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内容层:设计产业网精准对接多元消费需求,供给消费端设计产品、服务及文化创意内容,并利用区块链技术形成知识产权。

 

应用层:以设计产业网需要渗透的行业为应用层,涵盖工业互联网、智慧农业、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文化旅游、体育健康等多个领域,借助数字创意技术和创新设计的赋能,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融合激活新业态和消费点。

 

设计产业网根据需求数据在产业网创新平台中发起设计活动、任务、事件等,依托数字创意技术和创新设计实现产品创新、服务激活、文化复兴、创意迭代、内容更新、知识产权保护,建立知识、信息、人员跨界融合的设计产业体系,提升产品与服务的国际竞争力[14],最终实现赋能其他产业。

 

 (3)设计产业网构成的特点

智能技术的发展和消费升级的到来,促使设计服务方式由链状向网状发展,设计产业链与设计产业网的对比见表1。


表 1. 设计产业链与设计产业网的对比


与设计产业链相比,设计产业网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调动群智协作,降低定制复杂性。


用户对产品个性化需求激增,定制化已成为设计产业趋势,传统设计产业链的制造系统复杂性增高,工作任务难度和生产管理成本均会增高。


美国Local Motors汽车设计公司主营创新汽车和飞行器设计研发,公司特色是“让顾客自己设计生产”[15],其精准满足用户多元个性需求的协作方式可看作设计产业网群智协作的典型实践。通过需求用户在网络社区的资源分享,在线上实现设计师召集、图纸绘制、厂商集结和产品展出等全部生产流程,不仅成功展示了群智创新社区的能力和潜力,也降低了传统产业链的定制复杂性,精准对应需求进行高效生产。以RallyFighter赛车的生产为例,该车全部设计均以众包给社区的方式完成,当确定有一定数额的购买意向后,公司建立微型工厂投产,大多数零部件是市场上成品,装配由用户在装配中心完成,两周后用户便能拥有按自己的需求设计并用数字方式制造的3D打印汽车。按传统产业链方式设计生产,从设计开发到汽车推向市场需要几年,而RallyFighter赛车原型车只用了两个月,缩短生产周期的同时也提升了设计生产的灵活性。

 

第二,推动群智创新,实现价值共塑。


任何机构都无法拥有创新所需的所有知识,而这些知识广泛地分布在人群中。[16]通过设计产业网,跨界联系增强,各界人士汇聚到群智创新社区平等交互地进行设计。英特尔公司以跨界创新和多方参与为主要手段,搭建智慧社区创新平台。平台以为社区居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为目的,以居民为主体,利用各利益相关方力量吸引社会大众参与社会创新。极创48小时源于英特尔全球创客马拉松项目,在规定的48小时内完成既定任务,帮助公益从业者对接专业资源,同时引导技术创新者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探索。戴尔公司的IdeaStorm众包平台上聚集了全球软件设计爱好者,采取全程线上交互模式为其IT产品提供优秀的设计和创意方案,其创意产生、产品研发、产品制造、产品优化人员皆来自网络社区,共同挖掘产品价值。


第三,联动知识共享,创新激励机制。


在设计产业网中,利用区块链技术,通过智能合同、数字水印技术可实现设计知识产权确权、侵权鉴定,提高产权保护。例如,腾讯的“至信链”能快速版权登记及数字版权内容防伪追溯,还能证据固化,既预防侵权,又能在侵权发生时提高举证效率。


此外,区块链技术能为利益分配提供数字依据,提高参与者的产权创新及共享积极性。美国通用公司(GE)的众包工厂FirstBuild在网上发起设计任务,参与者创新设计想法获得较多支持后,形成小规模投产及网络试销,试销成功后就入驻电器园区,扩大生产。将销售额的1%作为知识产权费,根据区块链溯源技术确定参与者的利益分配模式。[17]

 

 

3

设计产业网驱动的群智创新模式


在智能时代,创新呈现新趋势,对数据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并且创新周期加速,创新过程更具合作性与包容性。[18]

 

1.设计产业网驱动的群智创新模式


群智创新是全域性、多层次的全民协同创新模式。[19]在设计产业网中可协同个人、机构、企业、政府、产业、科研院校等不同组织,汇聚各方协同开发创新软件、工具和平台等,建立群智网络生态;面向设计师、客户等多元角色,融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设计等不同学科,突破时空限制和技术壁垒,通过大数据促进整个网络裂变,产生巨大效应,融入群智创新力量赋能产业,提升商品和产业的转化率,推动产业协同升级。设计产业网驱动群智创新模式见图4。

 

4. 设计产业网驱动群智创新模式


通过“需求引导+平台汇聚+多元协同+设计产业网驱动”来激发设计产业网中所有参与者协同创新,即以需求数据为引导,将设计创新平台作为产业网基础,汇聚社会各界的资源、知识。例如,企业引入客户关系管理进行智能化大数据分析,以此建立更为紧密的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关系。[20]

 

“多元协同”为提升用户体验价值的通道,具体内容如下:多角色,涵盖需求方、生产方、供给方、营销、监管方等多方角色,具体有企业管理者、设计人员、客户、社会大众、销售人员等;多需求,涵盖产品功能需求、交互需求、情感需求、文化价值需求等;多学科,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设计科学等学科;多组织,涵盖政府、产业、院校、科研机构、媒体、金融等;多通道,涵盖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多通道;多媒介,涵盖电脑、手机、PAD、VR、AR等媒介。借助设计产业网的跨界资源链接实现各方价值共创。智能技术与信用体系是驱动全网群智创新系统的支持与保障。

 

当前,借助设计产业网激发的群智创新活动具有空前规模。美国亚马逊公司Mechanical Turk平台通过奖励报酬的方式让大众解决实际难题,淘宝网启动众筹平台进行创新创意者的孵化,海尔的HOPE平台嵌入线上众包定制设计环节。以上这些均是设计产业网驱动群智创新的典型例子。

 

2.设计产业网中群智创新的协同与共享


(1)设计产业网中群智创新协作的基础

群体对协作环境的感知是群体高效协作、共享的基础。通过对设计产业网的多元数据进行采集、汇聚,并对群体创意形成、设计方案生成行为的数据进行监测和获取来实现。


(2)围绕“设计任务”进行群智创新协同

群智创新让人人成为设计师,设计产业网中群智创新协同是大众化协同,其创新围绕“设计任务”开展,创新的目的在于为个人、机构、企业、政府、产业、社会共创价值。在感知、接受到设计任务后,激发个体智能创新协同需提取设计者特征度量、分解设计任务并合理匹配设计者与任务,根据个体行为检测实现任务调整。而激发群体智能创新协同则需建立群体行为模型、构建群体特征知识图谱,并对设计任务的群智适配作动态调度。[21]


(3)围绕“设计资源”进行群智创新共享

在设计产业网中实现群体间开放式资源共享能提高群体协作效率。需以“设计资源”为中心,实现设计产业网与外部环境的联通,将外部资源向群智创新平台汇聚与共享,建立群智设计知识模型,实现群智设计资源的高效管理,以及面向设计产业网的各参与主体的个性化定向推荐。


(4)建立多元反馈的群智创新协作优化

对设计产业网中设计各构成主体的行为过程数据间相互的协作状态进行刻画及分析预测,通过分析各过程主体的协同流程,利用反馈效能分析技术建立群体协作反馈优化模型,以提升群智创新协作的质量与效率。


太火鸟开发的产品创新SaaS服务平台汇集了数千家国内外顶级的专业设计公司,协同平台上各参与者为制造业企业及品牌方等提供各种设计服务。其中,2020年为浙江嘉兴平湖箱包的智能化创新设计很好地验证了设计产业网群智创新模式的有效性。

 

3


结语


农耕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及智能社会技术的更迭,推动了设计从1.0时代向4.0时代进化发展,在这一进程中,设计活动完成了由点对点服务向链式服务转变再向产业网服务升级的蜕变。产业网是产业链的升级,是产业创新的发展方向。设计产业网由多方主体构成,需求方、生产方、供给方、利益方相关方、营销方、监管方及设计产业创新平台呈多链交互网状连接,以全连接的五层网络结构为架构。对比设计产业链,设计产业网是以需求方主导的社会化产业网,其创新模式为“需求引导+平台汇聚+多元协同+设计产业网驱动”的群智创新模式,该模式对增强群智创新优势、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国家产业竞争力必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注释:(向上滑动查看)
[1]吴朝晖:《交叉会推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J],《中国大学教育》,2019年第2期,第4—8页。[2]路甬祥:《设计的价值与未来》[J],《科技导报》,2017年第35卷第22期,第13—14页。[3]兰翠芹:《创新的动力——工业设计标准及其中国策略(上)》[J],《艺术设计研究》,2018年第2期,第5—9页。[4]YUNJJ,JEONGE,ZHAOX,etal.CollectiveIntelligence:anEmergingWorldinOpenInnovation[J].Sustainability,2019,11(16):44-95.[5]罗仕鉴:《群智设计新思维》[J],《机械设计》,2020年,第37卷第3期,第122—126页。[6]路甬祥:《关于创新设计竞争力的再思考》[J],《中国科技产业》,2016年第10期,第12—15页。[7]Yan Zhang, Hongmei Zheng,Bin Chen,Meirong Su,Gengyuan Liu. A Review of Industrial Symbiosis Research: Theory and Methodology[J].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2015,9(1).[8]李曜坤:《建设现代化设计产业强国:中国设计产业高质量发展基本方略》[J],《装饰》,2020年第8期,第33—36页。[9]高家骥《:基于文献计量的设计产业研究进展分析》[J]《,美术大观》,2020年第9期,第96—101页。[10]孙凌云:《智能产品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第16—17页。[11]柴成亮、李国良、赵天宇、骆昱宇、于明鹤等:《众包数据库综述》[J],《计算机学报》,2020年第43卷第5期,第948—972页。[12]孙妮妮、孟庆良、杭益、陈晓君:《众包创新平台用户间互动对其创新贡献的影响:以IdeaStorm为例》[J],《技术经济》,2020年第39卷第7期,第80—88页。[13]王欣欣:《创新生态系统构建要素及策略》[J],《中国经贸导刊》(中),2021年第2期,第160—162页。[14]黄江杰、汤永川、孙守迁:《我国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创新方向》[J]《,中国工程科学》,2020年第22卷第2期,第55—62页。[15]王磊、马龙江、彭巍、郑庆、郭伟:《群智创新社区用户创新能力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年第35卷第18期,第42—47页。[16]Vrontis D,Thrassou A,Santoro G,et al. Ambidexterity, External Knowledge and Performance in Knowledge-intensive Firms[J].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17,42(2):1-15.[17]陈劲,郑刚:《创新管理赢得持续竞争优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第334—335页。[18]PAUNOVC,PLANES-SATORRAS. How are Digital Technologies Changing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Agriculture,the Automotive Industry and Tetail[J]. OECD Science,Technology and Industry Policy Papers,2019,74:51-53.[19]同[5]。[20]刘键、刘凯威、严扬:《知识图谱与情景构建协同优化的自动驾驶用户需求挖掘》[J],《装饰》,2020年第6期,第102—105页。[21]中国人工智能2.0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编:《中国人工智能2.0发展战略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第133—134页。

来源:《装饰》2021年第6期
原文:《设计产业网构成与创新模式》
作者:罗仕鉴、田馨,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梁存收,高等教育出版社;房聪、朱媛,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


延伸阅读:

6所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

江大、南艺、川美工业设计2021优秀毕业设计作品

清美、湖大、同济工业设计2021优秀毕业设计作品

《装饰》2021年第6期“毕业设计·工业设计”

重温经典 | 童慧明谈工业设计

重温经典 | 柳冠中谈工业设计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即可获得投稿须知

投稿1.5月后可致电(010-62798878)查询初审结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