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号见·十月】垂直越秀:镜头在城市上空(绝对震撼的高清美图)
鸟瞰大地的高位视角
10层/20层/30层/40层/50层
XS/S/M/L/XL的三维游移
窥屋/探街/观桥/望江/揽城
爬楼党
拍出一个新越秀
【壹号见·十月】
全球原创首发
爬楼党·垂直越秀
爬楼党——人们眼中犹如“城市特工”般的存在,他们游走于楼宇之巅,在高空乐园中观察城市、定义自己。当追逐顶点的爬楼党遇上丰富温润的越秀,高度不再是唯一目标:10层/20层/30层/40层/50层的垂直攀登+XS/S/M/L/XL的三维游移=窥屋/探街/观桥/望江/揽城的城市感官。
(“爬楼党”是指一群在城市中寻找建筑高点拍摄城市风光的摄影师。图为本期特约摄影师静言在越秀的高楼上俯瞰广州。)
窥屋-XS-10层-30米+
鲁迅纪念馆/基督教东山堂/石室圣心大教堂
城市的细胞
30米的高空,是一个适合静静窥探建筑的高度。这个观察视角中出现了屋顶——建筑的“第五立面”,这种近“上帝视角”营造了一种不真实的真实感:建筑不再是孤立的雕塑,它们精于形式、富于秩序、沉着舒展、扎根大地,成为了城市的细胞。
(文明路“钟楼”。供图/何小胖)
文明路215号——广州人喜欢称之为文明路“钟楼”,而在爬楼党的镜头下却先见树、后见山、再见楼:南国古树群错落有致、苍翠欲滴;山字型的建筑主体如山般沉稳硬气、面向大地;窈窕的钟楼如箭般挺拔锐利、伸向天空。平视图我们看到的只是简单的一个立面和塔楼,而这个视角的所见更容易理解它为何能在不同时代肩负不同使命:它是明清时期的广东贡院、清末废除科举后的两广优级师范学堂、1912年的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1924年的国民党“一大”会址,1926年的国立中山大学,以及1957年的鲁迅纪念馆。
(基督教东山堂。)
镜头拉远,定格在寺贝通津9号——被寻常百姓家所簇拥的基督教东山堂。东山堂始建于宣统元年,已经历百余年风雨洗礼。十字型屋顶红光四射、神秘可畏,体现了这座小小的建筑的入世之心和安一方水土的斩钉截铁。也很好地诠释了基督教“身在物质世界、心向精神世界”的教理。
(平安夜的石室圣心大教堂。供图/二中兄)
镜头再次拉远,捕捉到一德路56号——矗立在城市夜色中的石室圣心大教堂。石室始建于1863年,是我国最大的哥特教堂和全球四座全石结构的哥特式教堂之一。每年,伴随着平安夜灯光和圣诞节钟声,沧桑古堡温暖着南国的冬夜。站在大厦顶端静静观赏,这座流光四溢的“远东巴黎圣母院”,平凡得像万家灯火的一分子,又壮丽得像万家灯火的大燎原。
探街-S-20层-60米+
万福路/中山六路/靖海路/长堤大马路
城市的血管
(文德路与万福路十字路口。)
60米的高空,是一个悄悄探索街巷的标高。说到广州街巷就不得不提骑楼街。广州骑楼宜商宜居,中西合璧,将邻里情怀融合在建筑艺术之中。骑楼在街边并肩矗立、一字排开,便是骑楼街,而骑楼街下这条低调的廊道,宛如城市的血管,成为了广州世代相传的街巷生活精髓:亚热带的风穿廊而过、烧腊店的味弥漫飘香。
(长堤大马路的骑楼。)
在这个狭长的空间里,几乎可以找到所有和生活相关的物件:自行车、垃圾桶、空调、沙发、桌、碗……杂而不乱,没有一丝矫揉造作抑或脏污不堪。
与北京的胡同、上海的里弄相比,广州的骑楼街向川流的道路打开,又消失在道路尽头,在相似的生活气息的掩映下,显得更为通达、开放。
(中山六路骑楼街。)
(靖海路骑楼街。)
1912年《广东省警察厅现行取缔建筑章程及施行细则》第14条规定:“凡堤岸及各马路建造铺屋,均应在自置私地内留宽八(英)尺建造有脚骑楼,以利交通。”有脚、以利交通指向步行长廊,铺屋则指向上宅下店的格局。骑楼为楼顶、楼身、楼底的三段式结构,从空中视角观察一目了然:楼底步廊射出五光十色的店铺灯光,迷朦灯光之上的楼身住宅仿佛空中楼阁,楼阁的顶端往往有山花和女儿墙为装饰。原为商贸交通而建的骑楼,最终承载了生活理想。
(川流不息的长堤大马路。)
(爱群大厦。)
北京路、中山路周边的骑楼多为二至三层,形制传统而完整;而长堤大马路周边的骑楼将楼底步廊嵌入高耸的建筑物中,并融合了更多西方建筑元素,如哥特式条窗、古罗马券廊、巴洛克装饰。
观桥-M-30层-90米+
东濠涌高架路/区庄立交
城市大动脉
(东濠涌高架路。)
90米的高空,是观察立交桥姿态的绝佳高度。广州是个立交桥之城,立交桥——冰冷巨大的形态、三维盘转的路径打破了原始感知:看得到却到不了,拐错弯就回不去。然而,一旦站在高空视角,它的忍辱负重却能一目了然——立交桥从来就不是为走家串巷而生,它只为川流不息而生。在19世纪的西方,无论是建筑师的未来城市模型还是电影中的未来城市幻想,都少不了立交桥的身影——在结构上彰显出未来感的工程智慧,而在姿态中流露出迷宫般的逶迤美丽。
(东风路与东濠涌高架立交桥。)
越秀的高架立交桥各具特色,1983年建成通车的区庄立交,是全国第一座四层双环互通式立交桥,首次实现各向“全互通”。1994年全线通车的东濠涌高架路,上下双层架设于东濠涌之上,大概是全国少有的蜿蜒穿梭于楼层楼叠榭中的老城高架。
(夜幕下的区庄立交。)
每当夜幕降临,立交桥也开启了惊艳模式,提醒人们它城市大动脉般的存在。长曝光下呈现的魔幻感更是让人联想到电影里一镜到底的疯狂叙事,二者的区别在于电影长镜表征着真实的时间,高架桥则表征着压缩的时间——距离和时间的比值被重新定义。立交桥所承载的城市速度,仿佛在提醒着我们,流动是城市的本质,或许也是生活的本质——从这一秒到下一秒,从这座城到那座城。
望江-L-40层-120米+
珠江
城市的脊梁
(珠江与越秀。)
120米的高空,拥有极佳的望江视野和浮想思绪:这条并不算宽阔的水流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为这座城打开世界之门?珠江是华夏大地最早对外通商的地方,也将广州推上了世界舞台——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端到世界闻名的东方港都。珠江发源于云贵高原乌蒙山系,一路曲折东奔。进入广州,她变得开阔、坦荡,向每一个时代开放、向每一个远方流淌。
(波光雾影,江天一色。)
码头是珠江两岸发展的标记和见证,维系着江和城,也连接着过去和现在。从天字码头或大沙头码头坐船夜游珠江,别有一番情趣。沿途灯光交错,颇为迷离。
今日的珠江在繁华都市的映衬下,无时无刻不传达着一种原始的安宁的力量,波光雾影,江天一色,时而像盛夏的草原、时而像寒冬的森林。这个视角的珠江平静而自由,高楼大厦变得抽象、退向后方、变得模糊。
揽城-XL-50层-150米+
天际线
城市的模样
(越秀的美,还在于它的天际线。)
150米的高空,可以尽揽蓬勃的城市天际线,还原城市自身的模样。
眼前的城市,是空间的交错。我们的生活被装载在天际线之下的城市空间之中——一个没有尽头的迷宫。迷宫中时刻进行着生活的典礼,低调、务实、包容、开放。越秀在城市空间上是有机演化的,一种难以名状的,在混杂、叠加、翻涌、融合中抽出的密度、高度、速度、强度。
(“冲上云霄”,越秀的高楼广东电信大厦。)
心中的城市,是时间的绵延。南国的城市精神基于一种生命的韧劲,因而给予了生命无限可能。这座城市可以令素不相识的人们因当下而彼此靠近,也可以令相熟多年的人们因未来而渐行渐远。
人不老,城永在;如云翻卷,存我心间。
从这个意义上讲,爬楼党也是城市的探索者、发现者、叙说者、阐释者,而这些身份的终极奥义是一种抵抗麻木、僵化、模糊、混沌的城市感官创造。
(越秀全景。)
(以下画面请将手机横过来)
(越秀全景长卷。)
越秀爬楼的魅力,在于与城市的“若即若离”——镜头在城市上空,“我”在城市之中,而这座城,大抵就在“我”与镜头之间吧。在垂直越秀的每一次眺望和浮想都能让“我”更明白,为什么能深陷并满足于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幸福。
更多详细内容敬请关注《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2017年10月刊。
本期加盟文化专家和摄影师
李晅 主笔
建筑师、设计师,不走寻常路的建筑学在读博士、痴迷城市文化的理想主义者,《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城市价值研究构建战略合作专家。曾访学英国、德国、西班牙,足迹遍布欧洲十多国百余城市。
静言 摄影师
独立摄影师,读行摄合作摄影师,华盖创意,海洛创意,图虫创意,东方IC签约摄影师,广东省青年摄影家协会会员。热爱和擅长风光、人文、人像摄影,广州资深爬楼党。
版权声明:【壹号见】专栏图文版权归“广州越秀发布”及《中国国家地理》(繁体版)杂志共同所有,如需转载,请与“广州越秀发布”联系。
[壹号见]往期精彩:
把脉广州气质,寻找城市记忆,你不能错过的这条“线”
更多“壹号见”相关资讯,请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