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肯《中关村笔记》荣获“2017中国好书”
中关村,被誉为“中国硅谷”,它的崛起背后有哪些精彩的创业故事?作家宁肯这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以充满活力与温度的文字,带领读者一起解读中关村动人的神话与传奇,在透视中关村的历史进程中,展示了中国大国崛起的未来命运。
——“2017中国好书”《中关村笔记》颁奖词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624x58bhq&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中关村笔记》作者宁肯访谈
宁 肯
《中关村笔记》
作 者
作者有话说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其实两年前写这本书时就想到改革开放快40年了,应该为改革开放写点什么。
中关村无疑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涌现出许多改革开放的代表人物。这一系列人物书写下来,实际上也在某种意义上写出了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改革开放史,也希望借此书让历史告诉未来。
中关村,这不是一个与你无关的地方,也不是一段与你无关的历史。
《中关村笔记》 序
作家 宁肯
“为什么要登山?”“因为山在那儿。”这是著名的马诺里的回答,一个登山家的回答,所以著名是因为听上去像句废话,什么也没回答。为什么要写中关村?想来想去,我发现我的回答也类似,因为它在那儿。
很多年了,中关村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当我不思考的时候我觉得非常熟悉它,一旦思考又是那么陌生。它存在于北京的西北部,天气好时,特别是在一场大风之后,当我看到中关村或上地,也会同时看到西山。看到落日,火烧云,云蒸霞蔚的下面远山与建筑峰起,玻璃幕墙反光,自身也在发光,有种科幻性质。远看如此,走近更是如此。
2015年我开始频繁走近它,穿越它。这之前,我清楚地记得那个日子,我在一本书的边上写道:“再次走出文学,像又上一次大学,在飞往武夷山的飞机上开始了。”
那是2015年4月21日,我在飞机上读黛博拉·佩里·皮肖内一本写硅谷的书。这本书的名字叫《这里改变世界——硅谷成功创新之谜》,这样的书从来不会出现在我的书单上,特别是对于长年阅读现代主义小说的我,这样的阅读简直如天壤之别。卡夫卡或卡尔维诺与硅谷有什么关系?(其实或许真的有些关系。)
但是,2015年,我突然想改变自己。一个人在某种尽头待的时间久了,就想在另一种尽头解脱。快20年了我一直浸润在文学里,浸润得太深了,都浸透了,浑身都是敏感。我需要另外一种东西,一种类似岩石的东西。20世纪90年代初我曾经走出文学,由一个诗人变成了广告人。
五年之后返回文坛我曾写下《一个传统文人的消失》一文,谈及“跳出文学,从外部看文学,让我获益匪浅”。此后我连续写了五部长篇小说,又变成了一个传统的文人。
我在飞机上写道:“当你进入一个新的世界,如硅谷世界,你再次发现文学的边界,你站在界外看文学,又仿佛看到当年的自己。”因为山在那儿,中关村在那儿,像山对登山家一样,对我构成了挑战。如果我要改变自己,跳出文学,中关村再合适不过。连带着我也必然先要了解硅谷,了解硅谷的雅虎、谷歌、思科、苹果、甲骨文,从更远的地方看文学,看小说,看文学和世界的关系。
同时或交叉读一些文学之外的书,读黛博拉·佩里·皮肖内的《这里改变世界》,读凌志军的《中国的新革命——1980—2006年,从中关村到中国社会》,还有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它们让我找回了文学之外的感觉。
非虚构是一种条件写作,面对的全部是已知条件,穿行于中关村的高楼大厦,见各种各样的人,每天每时每刻你都知道该干什么;更像一种劳动,很少有未知的,想入非非的,漂浮的,自由翱翔的时候,因此很累。但这累是值得的,甚至是必须的,因为收获太丰,不但完成了改变,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字,也仿佛在未来虚构的袋子里装了满满的东西。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4月
《中关村笔记》成绩单
● 年 榜
2017年度中国好书(主办机构:中国图书评论学会)
2017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
《中华读书报》“2017年十大好书”
中国出版协会:2017年度中国30本好书/文学类)
2017收获排行榜长篇非虚构榜(专家榜)
● 月 榜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2017年5月“中国好书”
新浪好书榜-2017年5月(总榜)
新浪好书榜-2017年5月文学榜
我眼中的宁肯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 韩敬群
最早知道中关村,还是在徐迟先生那部著名的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好像是神奇的契合,其实是作家独特的理解力与穿透力--宁肯的中关村也是从一位数学家开笔。由此宁肯也给中关村,给他这部“向太史公致敬”的力作奠定了“沉默的基石”。
中关村不能忘记中科院,不能忘记科学家。太阳底下无新事,但在别具会心的人看来寻常习见的事情中也多的是奇趣与新意。很多人写过中关村,宁肯的这一本不是又一本的数量叠加,而是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存在,就像他在小说家中,也是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那一个。
2006年,我编辑出版了理查德·艾尔曼的《乔伊斯传》,在多位得到我赠书的作家中,宁肯是少数几位,甚至可能是唯一一位认真读完了全书,并且有很多心得的作家。不但如此,他还因此激发了重读《尤利西斯》的兴趣。这个阅读与重读的过程,也成为他后来一部重要作品——《天·藏》的写作前奏。
这个插曲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宁肯在中国会被认为是一位极具独特性甚至是唯一性的作家:他不是一个简单的讲故事人(story-teller),相对于“写什么”,他对“怎么写”有更浓厚的兴趣,在这个方面,他想得很多,也做了不少勇敢的尝试,由于《天·藏》的成功,他的尝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好评。
他在小说结构与叙述方式上的突破性尝试,他对小说中哲学意味与诗性智慧的追寻,让我们自然而然地把他与卡尔维诺、波拉尼奥等这些大师的名字,这些“作家中的作家”连在一起。
宁肯的独特性,首先表现在他的不甘乡愿、不肯妥协。这种不乡愿、不妥协,在文学表现生活的层面上,是对日常平庸生活与甜俗套路的逃逸、拒绝与反抗。
出版时间:2013年10月
出版时间:2014年10月
他的《三个三重奏》,处理了目前在中国是头等热门的贪官题材,但他对讲述贪官的故事没有兴趣,他感兴趣的是权力演进的历史、权力在日常生活领域如性的领域中对两性关系的影响,以及权力对人的异化,“对权力而言,所有人都是它的猎物”。
他的不乡愿,不妥协,在小说形式与技巧上,表现为他拒绝做容易的事,拒绝走大多数人拥挤而过并且显然会得到很多好处的路。他的小说,不是那种heartthrob(万人迷),但是更需要用心阅读,耐心阅读,如果读者足够用心,足够耐心,会从他文字的密度与挑战性中得到不一样的满足。
宁肯,1959年生于北京,198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二分院中文系,八十年代写诗,大学期间在《萌芽》发表诗歌处女作《积雪之梦》。1984年至1986年在西藏生活工作,“新散文”代表作家,代表作为西藏题材长篇散文《沉默的彼岸》。1998年开始长篇小说写作,现已出版《蒙面之城》《沉默之门》《环形山》《天·藏》《三个三重奏》。另有中短篇小说集《词与物》《维格拉姆》,散文集《说吧,西藏》《思想的烟斗》,非虚构作品《中关村笔记》。
获第二届、第四届老舍文学奖长篇小说奖、首届施耐庵文学奖,第四届《人民文学》长篇小说双年奖,第七届北京文学艺术奖,首届香港“红楼梦奖”推荐奖,《当代》2001年文学拉力赛总冠军,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提名,首届美国纽曼文学奖提名。现任《十月》杂志常务副主编。
留言写下《中关村笔记》中你最喜欢的人物和故事。
或者,写下发生在你身边的、令你记忆犹新的中关村故事。
宁肯老师亲笔签名版《中关村笔记》,
期待与留言中三位最幸运的朋友相遇哦……
2
0
1
7
中
国
好
书
【往期内容回顾】
“一部抒写中关村新史诗的非虚构力作”丨著名作家宁肯《中关村笔记》研讨会在京举行
- 完 -
十月文艺
点击“阅读原文”,欣赏作家宁肯文学分享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