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PET-CT:好技术,但别拿来搞不靠谱的全身癌症筛查
出于好奇心,就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全身癌症筛查,发现不仅有人分享实际体验,甚至有”热心“人士提供专门到日本癌症筛查的中介服务。但仔细看那些介绍,整个筛查的核心就是PET-CT。
在此先泼盆冷水,这种方式的癌症筛查纯粹是浪费时间、浪费钱。
大家可能对CT更熟悉,简单说来就是各个角度拍摄取得的X光片,通过合成处理,得到一个三维立体的影像。
比如历史上第一个X光片,我们可以看到X射线发明人伦琴的夫人的手掌骨骼平面图。
而通过CT,如今我们可以还原一个人的大脑从底部到顶部的每一个层面。
左边是历史上第一个X光片,为X射线发明人伦琴的夫人的手掌骨骼平面图。
右边是一个人体大脑CT的结果,可以看到从颅底到颅顶的每一个横截面。图片来源wikimedia
在癌症领域,癌细胞一般都是代谢更活跃。例如下面这个PET图像里,乳腺癌组织由于代谢活跃,就成了“高亮”地区,而有转移癌细胞的淋巴结也是一样“醒目”。
一个晚期乳腺癌的PET成像,癌细胞所在的左侧乳腺组织与存在癌细胞转移淋巴因为代谢活跃而成为高亮区域。改编来源: aboutcancer.com
比如,在癌症诊断时,可以利用PET-CT结果中肿瘤组织与健康组织的区别来协助确诊。
而在癌症治疗时,可以比较病人开始治疗后与治疗前的PET-CT影像,来了解肿瘤是否有变化,治疗是否起了作用。
PET-CT不是万能的
从功能上说,虽然PET-CT的图像精度在不断提高,理论上确实可能拍出所谓的毫米级别肿瘤图像,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肿瘤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并不是像网上一些人说得那样“百发百中”。
成像过程中的瑕疵、并无危害的组织增生、甚至人体组织的个体差异,都可能在PET-CT上看着像肿瘤(比如很常见但大部分没有癌变风险的甲状腺结节就容易在PET-CT上看着像肿瘤)。
有些肿瘤由于自身特征,对PET-CT并不“感冒“——发病率很高的前列腺癌摄入葡萄糖不多,就容易逃过PET检查。
而用在健康人群里用PET-CT做筛查,相当于“不知道有没有针,就下海去捞了”,只能说纯属坑人。
全身PET-CT辐射剂量不小
医学成像里涉及到接触辐射的情况很多,比如拍X光片就会有。
大家应该也能理解,接触的辐射剂量越高,对我们身体的潜在危害也越大——癌症标准疗法之一放疗就是利用高剂量辐射的伤害作用来直接杀死癌细胞。
当然,医学成像里的辐射不会到放疗那种直接杀伤细胞的程度,但其潜在风险(比如辐射的致癌性)依然是在具体医疗实践里必须权衡的。
不同成像技术,受试者最后接受到的剂量不尽相同。在所有医学成像方法里,PET-CT是辐射量最高的检查之一,一般认为做一次全身PET-CT成像,接受的辐射量在25毫西弗左右。
这个量是什么概念呢?我们处在自然环境下,有背景辐射,正常人一年下来接受到的大概是3毫西弗。
如果拍个X光胸片,大概是0.1毫西弗,差不多是10天的自然辐射量,相对来说对身体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即便如此,也没有人提倡大家没事做个X光玩的,只是风险比较小,如果需要使用的话不必太顾忌。
PET-CT一次25毫西弗,相当于一下就接受了正常人7、8年的背景辐射量,完全不是可以忽视的情况。实际上,真有不少研究在探讨PET-CT这样的“高辐射”成像技术对受试者的潜在致癌作用。
2009年的一个研究中,中国香港研究人员测量了PET-CT在病人里使用的实际辐射量,根据换算,这些辐射剂量对于一个20岁的亚裔女性,可能增加其一生患癌的概率0.5%,同龄男性是0.3%。注意这还只是一次PET-CT成像的结果。
也正因为辐射剂量大带来的潜在危害,PET-CT绝不是一个想做就做的医疗选择,而要根据病人的实际需要,权衡利弊后决定。
鉴于网上的“推销”似乎都在说日本,那我们也来看看日本在这方面的总结。
作为少数尝试用PET-CT做癌症筛查的国家,2013年日本发表了一项2006年~2009年的PET-CT筛查统计,发现虽然有用PET-CT筛出的肿瘤,但筛成功的大多是建立在多次成像的基础上,而大部分通过PET-CT发现的早期肿瘤是没有癌变危险的类型,属于不发现也无所谓、发现了也没下文那种。
得出结论:
如果想得到可能有用的癌症筛查结果,PET-CT必须与多种其它方法合用、不能只依靠一次影像;
这意味着会增加更多辐射剂量,又带出了应该隔多少时间重做影像的“无底洞问题”,并且只适用于部分癌症(等于把所谓全身筛查的牌子砸了)。
做PET-CT既不便宜也不容易
从成本上来说,这些仪器本身价格就是在上千万的级别,每次使用下来的机器折旧,以及操作仪器、分析检测结果的医务人员的劳动付出,做一次PET-CT的经济成本可达上万元人民币。
当然,有些人经济条件比较好,觉得钱不是问题。即便如此,也要考虑到PET-CT这样的医学成像,并不是背个单反甚至拿起手机就能玩的业余摄影。
根据一项调查估计,2015年全中国只有240台PET-CT机器。从社会角度看,这些有限的仪器资源应当留给有确切需要的病人,健康人即使有钱也不应该来随意凑热闹。
肿瘤筛查以及其它任何疾病的筛查,不同于有明显疾病症状的病人来做诊断或寻求确诊,两者方法并不一定能通用。我们要考虑到很多时候,筛查面向的群体里大部分人其实是完全健康、并没有疾病。
在这种情况下,对筛查本身的安全性就更需慎重。所谓的全身癌症筛查,不少是把用于肿瘤确诊的方法当成筛查方法来用(PET-CT就是典型)。
殊不知,一些肿瘤确诊时用的方法由于本身的风险性不适合推广到普通人群,另一些如果用在普通人群时会非常低效。而PET-CT实际上把这两个问题都给占了,所以并不适用于在健康人群里做肿瘤筛查。
那些把全身PET-CT鼓吹为“癌症早筛神器”的人,实际上是忽悠别人白白接受辐射,面临更高的癌症风险。
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作为具体医疗方案指导。
大家都在看: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