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② | 严格、严谨、严密!哈军工“严师”出“高徒”!
哈军工创建初期
一大批知名专家教授与部队干部
从全国各地集聚而来
积极开展筹建教学
秉承“两老办院”的治学理念
“从严治校”成为哈军工办学首要原则
严格、严谨、严密的“三严作风”
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为新中国培养出一大批杰出人才
明年,哈工程将迎来建校70周年
哈工程工学青年讲师团、档案馆
以音画形式
挖掘、讲述哈军工的重要历史
让我们重温“红色记忆”
赓续红色血脉
以更加突出的业绩
喜迎党的二十大
走好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
严格、严谨、严密的“三严”教风
哈军工是为了弥补新中国国防装备发展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需求而诞生的,全院上下将科研工作中的实干精神融入到这片英雄的土地中,无论是刚从五湖四海汇聚于此的教员,还是放下钢枪拿起纸笔的学员,都用自己的一腔热血书写下“严谨求真,敢为人先”的英雄诗篇。
学员们在黑板上答题
学员们在上测图课
哈军工教师和学员们在沙盘作业
学员们在阅览室自习
教员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基础较差的学员大多享受了“军工小灶”,课堂上将知识与实际有机结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课后不忘给学员补习基础知识,系统地帮助他们理解所学。同时,也不忘有的放矢,针对不同院系教学目标的不同建立特色教学大纲,努力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诲人不倦。学员们治学严谨,为人清正。在哈军工时期“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全院上下拿出同敌人较量的精神,刻苦钻研书本,同时将其付诸实际,无论是实验室还是科研项目,军工学子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精神都为科研工作添砖加瓦。此外,“比学赶帮超”亦在哈军工校园里蔚然成风,三人行则必有师者也,同学之间互通有无,共襄盛举,书写军工圣殿“大工至善、大学至真”之基因。
《军人姓“军” 熔炉最红》
陈赓院长在干部会议上指出:“我们学院是培养现代化军事工程师的,他们在学习科学技术和将来到军队运用科学技术,必须具备的条件就是要有严肃的工作态度,严密的学习方法,严谨的科学作风,严格的纪律观念,严整的生活秩序。不具备这些条件,就难以完成一个军事工程师所担负的任务,特别在现代化战争的艰苦环境里去执行任务,所以必须建设优良的正规化校风和学风,以保证能培养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军事技术骨干和优秀人才。”在日常点滴的养成教育和管理之中,哈军工对学员在军人作风养成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
“左笔杆、右枪杆”的培养标准,为学员镌刻上深深的“军”字烙印,熔铸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仰,锻造了烈火丹心铸忠诚的政治品格,激发了越是艰险越向前的使命担当,为他们种下在祖国建设的各条战线上勇担当、善作为、创佳绩的重要基因。
《又红又专 涵育青苗 》
哈军工第二任院长刘居英曾将作风比作土壤和气候,学员比作青苗,指出“有什么样的土壤和气候,就长什么样的庄稼”。从年级倒数第一到正数第一,模范典型班级空军工程系59-111班的事迹充分体现了良好班风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哈军工在人才培养工作中注重将学员思想道德与专业知识技能相统一,坚持严格要求,又红又专涵育青苗,将哈军工学子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忠诚报国、出类拔萃的群体。
《口试考试 真刀真枪》
从1953年到1962年,口试是哈军工考试的重要形式,口试考试客观严谨地检验学生所学,培养其沉着冷静、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口试考试考场安静而庄严,面对一丝不苟的考官,在经过40分钟后的考试后,学员们通常都是汗浸衣衫。当时哈军工的考试模式为以全优成绩毕业的哈军工一期学员、制导系统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山,在看到自己当时的口试考试照片的时候,仍然感到记忆犹新。哈军工还曾创新考试模式,采取让学员自己出题,经教授审定题目后,自己答题的考试模式。会提问才会学习,创新的考试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哈军工的“三严”教风不仅是一句口号,而是真正体现在了实处,真正作为了哈军工的一种传承。也正因为这种对待教学的严谨,哈军工的毕业生们才成为了当时国家的中流砥柱,在当时的国家重大项目中做出了一项又一项的突出贡献。
严格、严谨、严密的“三严”教风是哈军工用求真务实的科研和春风化雨的教学为一代代军工学子传达的神圣使命,是祖祖辈辈的军工人忠诚为国、坚韧奉献、勤勤恳恳、艰苦奋斗的最好诠释。
卢庆骏与“三严”教风
1936年从浙江大学数学系毕业之后,卢庆骏受到其老师,中国数学界、教育界泰斗苏步青教授的举荐,留校任教。1952年哈军工成立的时候,在浙江大学有十几年任教经验,在国内的数学教学界已经很有名气的卢庆骏便奉调来到哈军工任教。
受到在法学界工作一生的父亲影响,卢庆骏自小便时刻把“认真读书,实诚做人”的家训放在心头。他来到哈军工之后,任数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在这一阶段,他不仅坚持自己严于律己的习惯,还将中国人民解放军严格治军的准则带进学校,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学生,并且对学院的各个老师也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他所提出的“严谨、严密、严格”的“三严”作风,一度成为当时哈军工教风的标志。
卢庆骏教授在授课
为了让拔尖的青年教师进一步深造,卢庆骏决定办数学讨论班,按苏联副博士的标准,引导他们攻读高层次的数学著作。他先让大家自学,认真阅读,独立钻研,然后一个月轮流作一次读书报告,在讨论班上当众报告论文。卢庆骏对报告要求甚严,常常边听边问,讲到定理会要求证明,讲到基本概念,也会问很多个为什么。老师回答对了继续讲,回答错了,他轻声说:“不讲了,回去重新准备。”所以青年教师们丝毫不敢怠慢。这个讨论班办到1957年才结束,坚持到最后的只有四位:戴遗山、汪浩、张金槐、吴洪鳌。卢庆骏教授一手培养出来的这些青年教师,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都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科学研究上也成绩斐然。
我国应用数学家、曾任国防科大政委的汪浩少将回忆道,一次自己因为板书中的“的”字没有写右边的“勺”字而被卢教授当面指出,这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后再也不敢马虎;后留教哈军工的戴遗山教授在回忆卢教授的严格时也说到:“有一次,卢教授去外地开会,行前指定我们读一篇重要论文,这是一篇很长而且难读的论文。几天后,他返回学院,见面就问大家读得怎样?我们说,工作太忙还没读完。他便批评说,我是在火车上读完的,你们不抓紧时间。大家听了都很惭愧,我从卢老师那儿学到的东西是够我一辈子受用的。”严谨、严密、严格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需要丰富的积累和沉淀,需要有大家风范和气度,需要有坚持的态度和职业操守。
卢庆骏教授提出的“三严”作风是对教学的严谨要求,是对学生的无边大爱,也是对哈军工优良传统的最佳诠释。正是在这种从对 “传道授业”的教师开始的严格要求,哈军工从严治校,老师们把“三严”教风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学生,就这样,培养出了一代代学有所成、研有所就的哈军工传人,铸就了哈军工的传奇。
选编结合保证教材质量
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所高等军事技术学校,哈军工建校初期,整个国内极缺军事工程技术的通用教材,加上新专业的不断增加,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大纲频繁变动,哈军工编写教材的任务十分繁重。哈军工的教材绝大多数都是教员自己编写而成的。通过自编教材,既满足了严格、严谨、严密教学的需要,又锻炼和培养了大批教师,为学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哈军工时期所用的教材讲义
哈军工时期学员们的笔记
当时解决教材的重要途径是:一选二编,以编为主,随编随印;基础课、专业课的教材在苏联有关军事工程技术院校教材的基础上,由教研室自编讲义,然后逐步整理为正式教材。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教学内容的相对固定,各门课程的教材则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编写,力求反映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充分利用科学研究工作的新成果。在编写的组织上,选编结合、严格审查,保证教材的质量。
《碧海丹心 德高为范》
机械工艺教授会主任张凤岗教授不满足于讲好自己所开的课程,还考虑与各有关教授会协作、配合,共同培养学员。开课之前,他主动到其他教授会交流,对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介绍机械工艺学教学大纲的内容,和他们探讨各门课程之间协调配合问题,避免教学内容的脱节或相互重复;海道测量教授会主任刘恩兰教授,以极其负责的态度从事教学工作,把培养高质量的军事工程师视为最神圣的事业。她从不以名教授自居,相反地认为自己缺乏军事、战术知识,于是老老实实跟着学员去听战术课,认真学习战术知识,根据海军战术的要求改写自己的讲义。为哈军工技术与战术结合教育特色的形成提供了借鉴。她带着学生上山下海,在日常教学科研中传递热爱科学、热爱海洋的不倦精神。学院科学教育部受到她的行动启发,指示各系为专业教师开设军兵种战术知识讲座。
刘恩兰为学生讲解
如今,在哈军工纪念馆中的书架里陈列着军工时期的教材,还有参照我校著名水声专家杨士莪院士家中书架梯的样子仿制的梯子,被军工学子亲切称为“甘为人梯”,象征哈军工教员为学员的成长成才甘为人梯,也体现了办学初期我校专家创业艰难、筚路蓝缕的开拓求知精神。
“成功在我,不在我之外”
的哈军工生活
哈军工的历史上,曾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就是学员中高干子女比较多。1961年7月,周恩来总理在总政治部关于干部子弟在军工学习的表现汇报材料上做出重要批示:“所有入校学生必须经过严格考试,毫无例外。”
1962年,学院从全国招收高中毕业生600多名,录取成绩与北京大学相同,仅比清华大学低0.3分。军工在招生过程中,真正做到了一视同仁。有十多位中央和军委高级领导干部子女,成绩只差几分甚至半分,都没有被学院录取。
学员中的高干子女主要有:朱德的两个孙子、林彪的大女儿林晓霖、陈毅之子陈丹淮、罗荣桓之子罗东进、刘伯承之子、叶剑英之子叶选宁、粟裕之子粟戎生、陈赓之子陈知建、罗瑞卿之子罗健、肖劲光之子肖光明、张云逸之子张光中、许光达之子许燕兵、董必武之子董良玉;林伯渠之子林东山、邓小平之妹邓先群、谢富治的孩子、张鼎臣的女儿。中国四大烈士,有三位烈士的后裔入哈军工,即王若飞、叶挺、左权的子女。上将一级有苏振华、陈再道、张爱萍、杨成武的子女入哈军工等等。
这些高干子女在毛泽东时代,完全是凭考分,凭自己的真本事考入哈军工的,绝大多数学业优秀。
为了教育他们学有所成,不负父母期望,陈赓在世时,曾经专门对院负责人有过交代。陈赓曾说,这些孩子父母都为国家为党忙于工作,顾及不上教育他们的子女,我们要担起责任。当系里具体干工作的同志表示难管理时,陈赓大将说:“我教你们两条原则,保证可以管好。第一,是一视同仁,对他们都一个样,不准搞特殊照顾。第二,是这些孩子很敏感,发现问题要注意方法,采用个别谈话帮助他们克服毛病。”
导弹工程系是干部子女集中的系,系里特别注意了这个问题,规定不准带零用钱到校,只准使用学院发放学员的津贴;规定不准学员从家里带零食到院内。但是,又根据具体情况对特别的事巧妙处理。
学员廖晖是廖承志的儿子。父亲严厉,不会溺爱他。但何香凝这位奶奶却十分疼爱孙子,她给孙子送点零食,人之常情。廖晖依然严守学院规定不收奶奶的东西。系里听说了,立即制止廖晖,告诉他奶奶送的东西不准拒绝,但是收下后,应和同寝室的同学一起分享。这些教育对廖晖的影响是深远的。再比如王若飞夫人送给孩子的东西,系里也要求孩子收下,并与廖晖的处理方式一样。
1961年,陈毅的二儿子陈丹淮高中毕业,考入哈军工。陈毅来学院视察前特意写给刘居英的信,要求对儿子陈丹淮和青年学员严加管教。
人生的事业,父母多高的位置也替代不了自己的创造,或许因为父母的帮助或影响力,干部子女比别人多一些机遇,然而成功在我,不在我之外。
红色记忆① | 毛主席点将,陈赓大将高起点创建哈军工
志在精英!
哈军工,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
干货满满!
快来pick自哈军工以来的学霸笔记!
哈军工纪念馆入选首批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哈尔滨工程大学
— heu19530901 —
策划 | 李宏 王春晖
朗读 | 李宇婷 赵宁 刘东平 纪宇琦
音频制作 | 杨上锋 陈佳昊
供图 | 吴韶刚
信息来源 | 工学青年讲师团 档案馆
排版 | 柳力豪
编辑 | 谷雪 胡莹洁
责编 | 霍萍
审核 | 吕冬诗 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