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怡见:长期阅读就是最好的“因”

怡叔 百闻不如怡见 2022-09-23

每隔1、2年我都会写“阅读”主题的文章。

这篇文章,前半部分是我2020年阅读体会的一个总结,后半部分是过程中所作的部分读书笔记、读书摘录的汇总。以后尽量每年都做一个这样的简单总结,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其出发点是 —— “尽量对自己透明、对别人透明”。


1.第一部分 
2020年阅读汇报及总结

不算小说等虚构类书籍,今年目前已读了14本书,分别是《穷爸爸富爸爸》、《超级符号原理》、《文化战略》、《商业模式新生代》、《被讨厌的勇气》、《游戏改变世界》、《2小时品牌素养》、《激荡三十年(上)》、《战略品牌管理》、《升级定位》、《品类杀手》、《朋友圈的尖子生》、《远见》、《能力陷阱》。

重读了一遍《华衫详解孙子兵法》,预计剩下几天会读完《价值》和《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可能读不完的是《品类管理实战》与《把自己作为方法》。

我是这么分类的:

除了因为偶然原因比如出版社送书,我当前阶段的固定阅读主题是“品牌策略”、“商业管理”,这毕竟是核心能力和领域主轴。每年可能必然要读基本的是“人物传记”or“历史类”书籍,这是兴趣领域。

今年突然加入购物车的两类书籍,一类是品类策略书籍,也属于品牌策略主题领域,还有一类是年底开始阅读的基本“职业生涯管理”书籍,原因是我遇到了一些职业机会和困惑。

我统计时也有点惊讶,今年算是我近7年来阅读数量最多的一次。主要原因是①疫情的时间 ②突发的需求 ③手机阅读器。如果你也想读的多,碎片时间+移动阅读不要错过。

但是我一直都认为,阅读的数量是最不重要的事情,这点我在老文《兄台,怎样读书比较合适?》文章里讲清楚了。

今年阅读里个人评分最高的大概是这么几本:

《文化战略》
《孙子兵法》
《被讨厌的勇气》
《激荡三十年》
《战略品牌管理》
《升级定位》
《远见》

其实其他基本也都很不错:

比如本来不打算跟风读的项彪《把自己作为方法》,出奇的喜欢社会学家的坦诚交流、佩服其知识深度;《价值》虽然有点着急出版的样子,但也算是能“把战略大词说的特别合理”的一本书,还是功力深厚,不愧是偶像人物;小马宋的《朋友圈尖子生》,因为就在办公区域书架,我决定拿来看看做调剂,没想到其实也有不少启发 —— 很多共同的朋友,共同的朋友圈,85-95一代的共同成长轨迹。

可见阅读的收获在己,不全在。对方的头脑全盘用文字表达了,你的头脑也要伸过去,贡献你的信息量。

我几乎没有觉得哪本不太好、是凑数的。如果是这样,我要么不读,要么读一半放下了。可见,其实我的阅读量还是不算大,对好坏的判断标准还在建立中、吸收中。不过我不着急。


还有几个点分享:

1.集中阅读、主题阅读挺重要的。虽然我也很早知道“主题阅读”概念,但其实集中的主题阅读去年才开始。到今年,在品牌领域集中阅读下来,会觉得的确有一定的贯通感,这些是记忆资产、沉淀,应该还会继续发挥价值。

另外,主题阅读未必要是集中在一年内。我的长线主题就是营销和品牌类,持续了7年,只要定时复盘也有不错的效果。

2.偶尔有调剂,看看信息量未必那么大的。如前面所述,项彪和小马宋的两本我是作为调剂,其实还抽空看了《了不起的盖茨比》。小说、访谈类的我一直看的不多,主要受到“非虚构”阅读的思想,不过有富余时间,我会想多看看。

3.好书、经典要重复读。这话我是听华杉老师经常说,处于一种“内心认可但没有实践”的状态。

究竟哪些书?哪种经典值得重读呢?我今年觉得重读的书,是那种让自己读了文字会很舒适的书籍。

每个人的舒适点不一样,第一本让我感受到舒适的是《穷查理宝典》,今年偶尔也会读几页。《孙子兵法》这样空前绝后的经典,也是如此。还有心理学书籍以及几本人物传记也让我有此感受 —— 归纳一下,个人的G点大概是道而非术、规律总结、聚焦于认知的书籍。

很舒适的话,你就可以一而再再而三的用它们的智慧来慰藉自己。

其实,今年我也看了很多抖音、B站、YouTube视频,电影、电视剧、动漫等,经典总结的、娱乐的、情绪化的,都很好,参差多态。

不过阅读总归是最能激发自己与书中大脑对话的那种方式,并且能扩散出更多可能性。

数量不重要,甚至一天、一个月的阅读质量也不是很重要,长期坚持下来,信息量是累加的,即使我这样记忆力很差的人。

话说在体重管理领域,最权威的理论指出,其实减肥的底层逻辑是改变生活方式,说白了就是改变摄入产出的习惯;在个人的认知管理上,道理是一样的,底层逻辑就是改变输入的生活方式

所以说,长期阅读是自己给自己最好的礼物,是我们可以种下的最好的“因”。







2.第二部分 
2020年读书笔记&摘录

下面是从今年年中开始的“短记录”,一些没打算写成长文章的笔记摘录和思考。我觉得不乏优质的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0610 读书是在创造价值么?论人的消费、产出与准备

可以这么定义我们的24小时分配:

1.消费。除了购物这类消费行为外,我们各种物质、精神娱乐等kill time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用金钱或时间“消费”别人的“产出”。

2.产出。反之,我们工作、努力,是在“产出”,即创造价值,获得价格回报。相应也是来自别人对你的“消费”

如果希望拥有一个高质量的人生,我们就尽可能的多创造产出,减少消费。


但这并不是那么现实,事实上还得引入第三个变量“准备”:人的智力、创造力活动也需要积蓄,厚积才能薄发,所以有的时候你的输入、休息、社交,甚至游戏、娱乐,只要是符合自己“补充能量,为个人产出做准备”的定义,就可以看做是良性的“准备”,促进更多优质产出。

比如读书、运动这些消耗能量,但输入实质上远大于输出的活动,就属于准备这个变量。

当然,也需警惕“准备”时间是否过多,已经演变成自己不进行产出的借口。事实上,本人在写作方面的懈怠,正于此有关。读书也是一样,虽然不嫌多,但读多了却不在工作、表达中进行产出,读书这种准备工作也会容易变成一种逃避空间。

当然,新时代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把自己最热爱的“消费”变成自己的“产出”,比如旅游博主之类的,这也需要付出很多努力。



0702 营销人该读教科书么?

继续看战略品牌管理过程中,能够很明显感觉到这类书籍的一个小缺点和大优点。

小缺点是:与科特勒《营销管理》《市场营销原理》等大部头类似,作为教材,作者自己原发的知识占比可以说较小,总体而言是作为一个“主编”的角色将其出版时市场上经典的理论、研究、论述、案例编纂一遍,根据自己的理解合并到一起。这种情况往往造成的问题是内容杂糅、阅读难度高。

大优点其实也是基于这个小缺点。因此,这样的教材类书籍,往往蕴含了极大的信息量(比如每一章的学术论文、研究引用都有大几十个),其中翘楚可以说是该领域的集大成者,你很难找到超出其书中涵盖范围的新鲜观点,这些观点往往是MECE的多角度思考(因为编辑要尽量平衡嘛),还帮你查缺补漏。因此,可以说学习教材/教科书的确是系统掌握某领域基础知识的最好办法,如果有所实践,对照着来思考对应,收获更大。经典的确是经典。

但这样的书,其实被动的遇到了一个很尴尬的问题 —— 没有被需要的人读到。究其原因,可能是 ①学生读了没用。市场营销学科的学生可能会阅读,但对没有实践的他们,除了考试意义其实并不大 ②白领不想读。实践了3-5年的营销人需要读,但他们大多却不太会读。在广告圈,过去很多年还一直流传着一些大佬提到的非常“正确”的话 —— “广告人不要看太多营销类的书籍,要广为涉猎各种题材,更重要的是体验生活”。

这样的观点,我认为后半部分还算好建议,如果可以当然多多益善;但前半部分就不一定了。要分人,尤其许多营销工作,并非是围绕纯粹的“创意产出”职能时,系统的去学习前人已经梳理好的拟合规律,可以说真的是稳赚不赔。

既然前人栽树,我们后人乘凉,我们就尽量找最大的树。营销行业的树/书,级别可以大概这么看:

1.教材类。经典教材 vs 当然也有垃圾教材,国内作者为主。经典营销教材,往往是被认可的观点、研究合集。
2.独立观点类。学院派研究总结、公司的方法论类、工作经验总结类,这里的各种内容往往也会良莠不齐,最常见的是以偏概全。相比于主编教材类,少了一些客观公平性,容易铁锤人。
3.野生大众读物。杂书、杂谈、总结类很多,往往没有形成系统方法。
4.逸闻趣事。与正经的解决问题,关系不大。

培养兴趣,可以从下面看起。

深刻的学习和辅助工作,可以找到前面两类书籍,从比较经典的看起。



0724  读书应该单线程还是多线程?

看到曾国藩的读书方法两条,很有意思。第一条大致说:日拱一卒,每天不管读多少,至少都要读一点书,这样读书是最快的。这条道理简单,难做。

第二条是讨论核心,说“一本未读完,不要动下一本。这样不会很多书都半途而废”。

这点相信有很多人会持反对意见。反对的观点通常有几类:

1.“书有好有坏,看到一半觉得不好,干嘛还要浪费时间?”  
2.“读自己不喜欢的书,还不如不读”。
3.“同时读几本不同类型的书籍,可以取长补短,换换脑子”

这其实多线程 vs 单线程,这两种阅读方式我都尝试过。一方面,读书方式与个体经历相关,这很正常。另外一方面,多线程 vs 单线程有点类似一种看上去聪明、高效的读书观 vs “低效、笨拙”的读书观。

多线程,就我个人而言,会自然产生“同时学很多”的膨胀感,同时我会容易摸不清重点、迷失主次,不适合我。但我身边又的确存在“多线程同时学问极高的人”,在我眼里他们是真正的聪明人,的读书效率之高令人惊叹。我曾经采访过一个朋友,他的说法是“看了大概就懂了,触类旁通了”,这与诸葛亮所说“观其大略”类似。事实上,我也经常有触类旁通、醍醐灌顶的感觉,大抵是几本书的概念一下子贯通了。但即使如此,我还是更偏向看完一本的“完结感”。

回头来看看曾国藩本人吧。曾国藩其实承认自己不是个聪明人,晚晴的其他要员重臣也曾评价他“迂缓”。他自己的人生策略也是“结硬寨、打呆仗”,这或许也造就了他的读书观。我倾向于,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天才手法其实我们学不来,而曾国藩的“迂缓”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学。这种“迂缓”反映在读书上,就是看似木讷的“日拱一卒”与“同时只读一本书”的能力。

所以对于大家的结论是,都可以尝试,如果自己无法“多线程并高效率”,完完全全可以“只读一本”,长此以往,也可称最为高效。


0726,第二遍完整《华杉孙子兵法》已毕。

核心思想回忆(只挑对人生和商业有价值的):

1.五事七计,懂得计算基本面,先胜后战。实际上是要以强胜弱,而不能反过来逆行倒施。
2.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战的代价很大,所以要尽量胜而后战,至少不打无准备之战。
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更重要,也更容易。至少要做到知己。
4.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知己,尤其要知道自己什么地方是长板,然后聚焦长板。
5.明君贤将,先知也。肯在先知上下血本、花大价钱,实际上是省钱。不求于主观,而求客观。
6.正合奇胜,虚实变化。懂得正和奇的变化,留有后手,出其不意。(更偏战争)懂得永远以自己的实,对阵对方的虚,这样就能赢。
7.管人的系列道理:懂得分利益,懂得威严,懂得不求于人求于势能。把人放到合适的位置、势能里,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用处。就像用滚石一样。
8.不要费留。打赢了战术,但没有赢得战略。战争是服务政治目的,做项目盈利也应该服务于长期的公司目的。
9.战略是不作为。等待、不做多余动作、放弃、甚至是接受失败,等到正确的时机出现再一战而定。


0830  或许我该下载一个微信读书?

最近身边越来越多人在用微信读书,搞得我重新产生了这个疑问。

当然首先会自我质疑,是不是因为大家都读书了,搞的我慌了?我相信这不是重点。有一个可以下载的理由是:

想保持日拱一卒的习惯,也需要让自己读书变的尽可能容易。那么对于主要阅读纸质书的我而言,电子书是比kindle还方便的存在,可以极快速。


0830 谈投资四大名著

前天写了一个笑谈:新四大名著出炉,分别是《原则》、《我的经验与教训》、《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和张磊即将出版的新书《价值》。

这么说当然是开玩笑,但应该有些朋友有点感觉:这两年国内外投资巨擘扎堆出书,而且是总结人生经验、至理的那种。从外部看起来,好似一个多米诺骨牌,出版社也都趋之若鹜,进而大众书友们也沸腾了。

对于大佬扎堆出书,究其原因,我猜想固然大部分是因为顶级投资人们的确会热爱教育、乐于见到秉持“正确投资观念者越来越多”,也有一部分原因是顶部投资人的个人品牌和机构品牌,及其直接影响到的募资能力。

对于读者的追捧,我联想到另外一个有趣的事实是“不存在资本家,资本家只是资本的人间代言人”。资本家事实上也是为资本打工的。

我也还是建议大家看看投资书籍的。


1112 回应一下0830写的【下载微信读书】问题

事实上从10月份起我真的开始用微信读书了。从阅读体验上讲,还是 微信读书<kindle<实体书。但是架不住便利性的确很高。

读书是一个习惯成自然的事儿,但即使是这样,读书也依然是一个反人性的事儿。我从13年毕业开始开窍自己进行大量阅读,基本上保持每天阅读,或者每周4-5个小时(这个量其实算很小了),这样的习惯到现在,还是很可能因为忙着忙那,挤压阅读时间。因此微信阅读的便利性是一个补足。

另外,微信阅读应该是创造了不小的社会价值,有一定的溢出。之前我就张一鸣的文摘讨论过什么商业模式反人性、顺人性的问题。其实一样,阅读这个jobs是反人性的。但这是一个非常模糊的表达,对于有需求的人而言,阅读当时当下的需求是真实的,是顺人性的。

那么微信阅读其实创造了极大的顺人性需求,甚至能够通过其社交推荐、展示、月费机制,吸引更多国人参与到基础阅读内,或是提升国民阅读总时间。这就是巨大的贡献,是腾讯应该做的事情(比游戏有更多的社会价值)。


1112 出版业的新套路?

刚刚在路上看到一本书,叫《翔谈·左晖》,李翔采访左晖,讲贝壳的战略,是类似《把自己作为方法》的访谈类书籍,定价39一本。

这个方向突然让我觉得很有潜力,是深入对出版业的改造、迎接新中产阅读需求趋势的解决方案。具体可以这么看: 

1.书籍更小、更便携,保留书的实体感同时增强曝光机会 
2.书籍设计更好看,满足社交货币趋势。比抱着手机好看多了 
3.内容短小精悍型,一定程度上牺牲内容的智慧浓度,增大可阅读性、普及面 
4.定价保持高水位,但也就是一杯咖啡。 
5.版权费我认为有压价空间,是个高毛利的生意。内容作者可以是有自我branding需求
6.绑定内容平台去做,内容方>出版方。这样天生自带流量,起量快 
7.短小内容便于成系列,成为系列品牌 

稍微有点智商税,但可能是个好生意 哈哈




END.





号外,我知识星球上线了。打算分享一些还没有形成长文、日常的思考洞察。更新频率不是很固定,但你可以向我提问了,欢迎谨慎考虑后关注:p(建议从微信端而不是app store付款)









其他深度思考文章

怡叔策略研究:

聊聊「本土品牌策略公司」的经营逻辑
策略是什么?一位“新人”的分享adidas30亿的教训:做品牌为何如此艰难?弄懂这张图,重新理解Branding衡量品牌传播最完美的KPI是什么?战略的要义有没有一种天下无敌的策略模型?


行业案例研究:

用「传播思维」做生意,为什么会死的很惨?8000字分享丨独角兽Harrys教科书级别的成功launchNIKE就是好广告,衣二三就是差广告?


个人成长:

客观与泡沫:我们所生活的两种世界

一切皆都有规律:你可以从这两个方向开始下手

你最近半年读了什么书?

Ray Dalio又分享了什么好东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