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三章防御机制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14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2018-01-17 许又新著王利群编 优才成长

许 又 新教授



(接前)

第三章防御机制

引论

G.E.Vaillant(1992)认为,防御机制是S.弗洛伊德对人类心理学最具有创造性的贡献。他还写道,当精神病学进入21世纪时,弗洛伊德学说的许多部分可能会被抛弃,但关于防御机制的阐述却不会。

遗憾的是,亲受S.弗洛伊德教诲的弟子们及再传弟子们对防御机制的重要性似乎都认识不足,也较少注意,只有他的女儿A·弗洛伊德(1936)是唯一的例外。

在40年的长时间里,S.弗洛伊德辨认出并阐述了我们现在知道的几乎所有的防御机制,但他本人在著作中使用的术语及其含义随着时间而常有变动。他本人也从未对防御机制作过系统的或前后一贯的总结性的论述,这就给他去世后的研究和应用带来了分歧和困难。

早在1894年,S.弗洛伊德就写道,情感可以与观念“脱节”,并“转移,’而与另外的观念“再附着”在一起。此时,他强调了“阻抑,,(repression)的作用,这可以视为防御机制最原初的表述。此后,各种防御机制陆续出现在他的著作中,终于成为理解和解释人类心理(包括常态和病态)的一套有效的构想。

45

S.弗洛伊德确认,防御机制有五种性质:

1.防御机制是处理本能和情感的主要手段或措施。

2.防御机制是无意识的(unconscious)。

3.各种防御机制是彼此离散的(discrete)。

4.尽管防御机制是精神科综合症的特征性标志,但它们是动

力的和可逆的。

5.防御机制可以是适应性的,但也可以是病理的。

对于上述第二点,即“防御机制是无意识的"这个理论构想,人们不可避免地存在尖锐的分歧。S.弗洛伊德本人也承认,他的理论性学说属于“超验心理学”(metapsychology)的领域,即具有非实证性和非经验性。这大概就是DSM—Ⅲ(1980)将心理分析完全排斥在外的缘故,因为DSM一ⅡI力图将诊断和分类建立在现象和症状之描述的基础之上。1985年,在达拉斯市举行的美国精神病学协会的年会上,对防御机制之经验的评估以相当规模的形式正式公之于世。在这次会议上,S.,r.Hausel‘、J.C.Perry、L.McCullough、M.Bond和G.E.Vaillant五位学者各提出了一篇报告。1986年,这五篇报告由美国精神病学出版公司(APPl)以C1inicalInsights为名的专著形式出版了(编者为G.E.VaILLant)。从此,对防御机制的临床评估在美国开展起来,这就导致DSM一Ⅲ一R(1987)的编撰工作中设有专门的“防御机制顾问委员会”(AdvisoryComnlitteeonDefenseMech,dnisms)。此委员会的工作以建议和词汇表的形式载于I)SM—Ⅲ—R之中.而在DSM是没有这方面的内容的。值得注意的是,在DSM一Ⅲ一R(pp.393~395)中,对防御机制下定义时完全放弃了“无意识的”这个术语,而只说防御机制是“相对地不随意的”(relatiVelyinvoluntary),这就使不同意弗洛伊德的基本理论的人也可以接受了。

46

上述第三点说,“各种防御机制是彼此离散的”,这是大有争议的。就本书作者所涉猎的心理分析文献而言,分析家们所使用的防御机制的名称(术语)不下50个之多,它们的含义有些很近似,有些实为同义词,有些概念之内涵部分相重叠,事实上不能把它们一个一个地剥离分开,使彼此独立。因此,可以说,就防御机制的术语及定义而言,要大家取得一致意见,即建立一套共同接受和使用的术语系统,还有待于将来。

下面举几个例子.便不难看出术语及定义在使用上的分歧和混乱。

A.弗洛伊德(1936)确认了10种防御机制:

1.阻抑(repression)

2.退行(regression)

3.反相结构(reactivealterationoftheegoorreactionform~

tion)

4.孤立(isolation)

5.取消(undoing)

6.内射(introjection)

7.投射(projection)

8.转向反对自己(turningagainsttheself)

9.逆转(reversal)

10.升华(sublimation)或转移(displacement)

DSM—Ⅲ—R列举了18种防御机制:

1.动作显现(actingout)

2.自闭性幻想(autisticfantasy)

3.否认(denial)

4.贬值(devaluation)

5.转移(displacement)

6.游离(dissociation)

47

7.理想化(idealization)

8.理智化(intellectuaIization)

9.孤立(isolation)

10.被动攻击(passiveaggression)

11.投射(projection)

12.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13.反相结构(reactionformation)

14.阻抑(repression)

15.躯体化(somatization)

16.割裂(splitting)

17.压抑(suppression)

18.取消(undoing)

在美国《精神病学综合教科书》第3版中,W.W.Meissner列举的防御机制计30种:

l-否认(denial)

2.歪曲(distortion).

3.投射(projection)……妄想性的

4.动作显现(actingout)

5.堵塞(blocking)

6.疑病症(hypochondriasis)

7.内射(introjection)

8.被动攻击行为(passive—aggressivebehavior)

9.投射(projection)……非妄想性的

10.退行(regression)

11.分裂样幻想(schizoidfantasy)

12.躯体化(somatization)不成熟的机制之一

13.控制(controlling)

48

14.转移(displacement)

15.游离(dissociation)

16.外在化(externalixation)

17.抑制(inhibition)

18.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

19.孤立(isolation)

20.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21.反相结构(reactionformation)

22.阻抑(repression)

23.性欲化(sexualization)

24.躯体化(somatization)神经症性的

25.利他主义(altruism)

26.期待(anticipation)

27.禁欲(asceticism)

28.幽默(humor)

29.升华(sublimation)

30.压抑(suppression)

关于防御机制的讨论,可以概括为下述四个要点:

1.防御机制是“相对地不随意的"[完全随意的活动,如从事文娱体育活动,属于个人的“应对风格”(copingstyles),本章不讨论],其目标是缓解精神痛苦,也是处理心理冲突的手段。

2.防御机制人人都有,但每个人所采用的特殊机制不尽相同。若使用恰当,它有助于适应社会生活,维持相对健康的心理,也可以促进成长甚至发挥潜力。但是,若某种或某些防御机制使用不当或过分,便会妨碍人际交往,甚至破坏人际关系,导致精神症状,因而成为病理的。

49

3.防御机制是用以理解和解释现象和行为之理论性或假设性的心理过程,故不应该将现象或行为本身(如否认、被动攻击行为)视为防御机制,不应该采用症状术语(如疑病症、分裂症,自闭症),也不应该采用生理学术语和概念(如抑制)进行描述:将对立面互相转化一类的辩证过程视为防御机制是不恰当的。_

4.涉及精神病(如精神病性歪曲、妄想性投射、精神病性否认)和促成健康或高尚行为品质发展的机制,本书不在此章讨论。

基于上述,本书讨论的防御机制主要有下述八种:

1·压抑(suppression),与某些形式的遗忘在内涵上部分重叠。

2·转移(displacement),常表现为象征化(symbolization)或替代性满足(vicariousgratification)。

3·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与合理化(rationalizarion)在概念上是内涵部分重叠的。常表现为似乎有理的怨天尤人;把一切归因于“疾病”也很常见。

4·退行(regression),表现多种多样,如寻求注意,过分的依赖、轻信,社会性退缩,用幻想代替现实,好奇和情绪反应之幼稚化,以及心情极不稳定,等。

5·投射(projection),不包括表现为妄想、幻觉等一类精神病性症状的“投射”。

6·理想化(idealization),常表现为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也可表现为对自己或别人的贬低。

7.代偿(psychicalcompensation)。

8·割裂(splitting),与孤立(isolation)、将内心世界分隔成互不相通的部分(compartreentalization)等概念是密切相联系的。





优才新媒体团队制作

(未完待续)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1 | 优才心理系列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2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3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新的人际关系有三个基本要求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4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三、建设性的人际关系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5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亲子关系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6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心理冲突 概述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7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应该之暴虐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8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被爱的渴求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9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自卑情结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10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不安全感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11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个人耻感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12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常形和变形 | 心 理 治 疗 基 础(连载)NO.13 | 经典心理著作推荐 | 优才心理系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