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邓拓:不求甚解|大阅读No.283

2016-03-21 邓拓 优才成长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书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读,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选自《语文读本》



读而思

duersi


著名史学家,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原名邓子建,笔名马南屯阝、邓云特、何阳生等,1912年2月6日生。福建省闽侯(今福州市)人,父亲邓欧予系前清举人,曾在广西担任过知县。




邓拓在家中最小,深厚长辈的喜爱。家乡是历史名城,家庭是书香门第,这给邓拓幼年一个很好的成长环境。其家教甚严,甚至5岁时,他就能背诵上百首古诗词。重要著作和学术论文有《中国救荒史》、《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毛泽东思想开辟了历史科学的发展道路》、《论〈红楼梦〉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从万历到乾隆》、《燕山夜话》等,并与挚友吴晗、廖沫沙合写《三家村札记》杂文集。




请加群互动



优才精英读者互动群二维码有效期:3月27日


扩展阅读(点击下方链接可直接阅读)

大城市与精神生活(德国)|大阅读No.282

杨绛: 写《围城》的钱钟书(有点长,但值得看完)|大阅读No.281

孩子的梦(瑞士)|大阅读No.280

有着天鹅绒般的手和鹰的眼的摄影家(法国)|大阅读No.279

扫烟囱的雅什(美国 · 小说)|大阅读No.278

马尔克斯作品中的40条经典语录|大阅读No.277

都德:磨坊主戈里叶的秘密(法国)|大阅读No.276

周作人:北京的茶食|大阅读No.275

博弈论先驱:纳什的青少年时代(美国)|大阅读No.274

让罗素来告诉有点烦躁的你如何变得快乐:厌烦与刺激|大阅读No.273

二月二,龙抬头|大阅读No.272

亚里士多德论友谊|大阅读No.271


长按,识别二维码

自动获取每日资讯



魔绘亲子故事

0-8岁孩子绘本故事

检索延伸阅读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