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哪些人更容易猝死?怎么防?多张图告诉你生与死的距离

2017-12-11 王婧 健康有约

有约君说

说到心脏性猝死,时下热火的“朋克养生”一族首先躺枪:蹦迪时戴上护膝、啤酒里放上枸杞,摇滚时旁边再配上个保温杯……


不少人吐槽:一边养生,一边作死,这样的画面太美简直不敢看。这话有约君就不爱听了,这明明是作死的同时还不忘养生啊!


吐槽归吐槽,广州日报健康有约(微信号gzrbjkgj)想告诉你,这猝死呀,真的是能预防的


然而,日前公布的《2017心脏性猝死全国认知调研》显示,近四成(39%)参与网友竟然不知道心脏性猝死是可以预防的,超过94%的网友不知道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预防心脏性猝死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更让有约君惊讶的是,一向重视养生的大广州面对心脏性猝死的危机感居然是最高的。


究竟有多少“没想到”?走起!有约君多图告诉你生与死的距离!


超四成网友觉得离猝死很近

所谓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


据悉,目前每年我国心脏性猝死发病人数超过54万,相当于每天约1500人因心脏性猝死离世,而广州每年有8000-10000人死于心脏性猝死


健康有约(gzrbjkgj)了解到,本次网络调查是首次针对国内互联网用户关于心脏性猝死的危害和防治等认知态度所进行的在线调查,共收集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58个城市,共计12,247份有效电子问卷。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大部分受访网友而言,心脏性猝死不是陌生的词汇,多数表示曾经浏览过相关新闻报道,并能从自己的理解给出一些对于心脏性猝死的认知观念。


超四成网友认为自己在生活或工作中有过无法缓解的极度压力或疲惫感,自我判断应该被列为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

 

网友眼中的猝死职业

VS

真实的心脏性猝死高危人群

针对参与调查的网民所属地域来源区分“面对心脏性猝死的危机感”排名中,广州、深圳比例最高,北京、上海紧随其后。

对于工作强度大、连续工作时长较长,自述经常熬夜的被调查者,其职业分类多集中在广告媒体、市场营销及互联网周边产业等细分行业。


从此次调研结果发现,很多网民会认为加班熬夜是导致猝死高发的直接原因,但对于心脏性猝死的高危因素知晓率极低。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澍教授介绍,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包括

冠心病、曾经发生过心肌梗死者、心脏射血分数过低者、心力衰竭(心脏泵出血液的能力不能满足人体的需要)者、有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史者、曾经发生过心脏性猝死者以及有心脏性猝死家族史者。

心脏骤停是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搏动突然停止,瞬间心脏的泵血功能丧失,导致以脑为首的所有组织器官血供完全中断,进入临床死亡。


很多发生过心脏骤停被抢救回来或者自行恢复的人对此不以为意。张澍表示,对于发生过骤停被抢救回来的患者而言,超过一半的人可能在一年内再次发生心脏骤停。“第二次可能就救不回来了。”他提醒,这部分人群一定要提高警惕,早预防,早治疗。


请记住

那些易被忽视的生死信息

调查显示,54%的参与者不了解心脏骤停后黄金抢救时间是4分钟内。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博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王景峰教授告诉健康有约(gzrbjkgj),对于心脏骤停患者的救治有“黄金四分钟”的说法。


当患者出现心脏骤停,大脑皮层耐受缺氧时间仅为4分钟,随后脑部等重要脏器就会因缺氧而发生坏死,心脏骤停大于4-6分钟,脑组织会发生不可逆的损害,心脏骤停大于10分钟将发生脑死亡。


国外数据显示,如果病人发生室颤(心脏骤停的一种),每延迟一分钟除颤,病人生存的几率下降10%。据悉,欧美国家心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一般为3%-5%,有些甚至可达10%,而在我国这一数据仅为1%

发现有人晕倒时,人们通常采取两种做法:打电话叫120或背起病人往医院跑。“好心办坏事儿,这无异于把病人又往死亡线上推了一把!”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前任主任委员、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介绍说,此时最有效的方法是就地对倒地患者做有效规范的心肺复苏。他建议,要全民学习心肺复苏知识,争取做到“每一个人都会心脏复苏”。


近四成网友不知

心脏性猝死可以预防

猝死的发生具有突发、迅速、无法预测和死亡率高等特点,当猝死发生时患者会失去意识,无法自救也不能求救,因此预防显得至关重要。调查结果发现,大众对于心脏性猝死的防治知识了解远远不够,近四成(39%)的网友不知道猝死可以有效预防,绝大多数认为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可以预防心脏性猝死。


王景峰提醒,除了熟知急救常识,对于心脏性猝死,预防非常重要,筛查高危患者,并给予有效措施是预防心脏性猝死的首要环节,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也将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王景峰表示,预防心脏性猝死,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最后一道关卡。然而调查显示超过94%的调研参与者不知道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以预防心脏性猝死。 

“猝死高危患者安装ICD相当于在身体内安置了一台除颤仪。”据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侯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华伟教授介绍,ICD大小如火柴盒,埋于患者左胸皮下,可以实时感知患者的心跳。如果发现患者心脏骤停,ICD一般在20秒以内就可完成除颤,成功率高达99%。


国家卫计委数据显示,我国每年ICD植入仅有3000多例,广东每年不足300例。“与我国每年54万的猝死人数相比,相差甚远。”华伟感慨说。


华伟建议,高危患者都应植入ICD以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发生,尤其是已经发生过心脏骤停的患者。黄从新笑言,等到75岁,无论有没有心脏问题,他和太太都会选择植入ICD。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婧

编辑:李津

广州日报健康有约工作室出品


了解更多近期热点文章


坑了无数老人的白内障“第一神药”被拉下神坛!如何预防白内障,眼科专家支招

网红疫苗真的那么“神”?结婚生娃了还能打吗?疾控专家揭秘宫颈癌疫苗

老跑厕所、眼肿腰酸,原来是肾不好?这样吃就对了——

天冷了,这六种水果可以“趁热吃”,18款美味食方送给你

人参、鹿茸、燕窝……贵价药材长霉被蛀还变色?只因做错两件事

吃“自制食品”竟然进了重症监护室?家中自制这9类食品,这样做才安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