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福冈中国书店访书记 | 谷曙光

谷曙光 文汇笔会 2019-12-26

福冈中国书店外景


2018和2019年夏,我两赴日本九州的福冈,两度到访了那里的中国书店。

    

我每到日本一地,就喜欢逛那里的旧书店。东京、大阪、京都、名古屋等地的众多旧书店都曾逛过。在去福冈之前,我在网上查了当地的旧书店信息,可惜的是,福冈的文化氛围似乎稍弱,书店数量远不及东京、大阪,好在我查到了一家叫“中国书店”的,于是很高兴,谅必是专营中国书的店面,那就更难得了。


2018年夏的福冈之行,是去九州大学查资料,九大的中里见敬教授热情地接待了我。我在福冈的时间匆促,在查资料之余,提出最后一天的上午,想去逛逛中国书店。中里见敬教授帮我查了书店的营业时间,不巧的是,那天正好是周六,书店休息。我表示遗憾,但也可以理解。没想到第二天上午,中里见敬教授突然告诉我,他跟书店电话联系了,说明了我远道而来的情况,书店愿意周末破例为我一个人开门,已经约好了上午的十点。我听闻消息,感到格外暖心,一是感谢中里见敬教授的热情联系,二是感动于书店为我一个人在周末营业。

    

到了7月28日那天,我上午九点多从旅馆出发,按照手机地图的指示,走了不很远,就来到博多区吴服町的中国书店。这是一栋二层的独立小楼,中国书店的招牌,遒劲有力,我怀疑出自某个中国名家的手笔。上面还有一行字“图书输入贩壳·出版·古书·映像”,可知书店乃是多种经营,包括进口图书、出版新书和音像制品等,并非只卖旧书一途。

   

书店一层并未开放,左边有楼梯直接上二楼。上去后右转,就是一个较大的空间了,四面皆书,中间还有两排书架,格局与一般书店无二。这个规模与面积,如在东京、大阪,算很宽敞了。书店里没有顾客,仔细寻觅,看到在右边里侧的柜台后面,有一个老者坐在电脑前。因我不通日语,就没有上前打招呼,而是径直走到书架前看书。粗粗浏览之下,这家店售卖的,皆是与中国有关的书,有中国内地出版的,也有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出版的,还有日本、韩国出版的,性质有点像东京的内山书店。我翻了不久,那个老者知道来了客人,走到我跟前,用不很流利的中文问我是不是谷先生,并递给我名片。接过名片,才知道老者的名字叫原笃。我们寒暄了一下,他又指着店中间的矮沙发,上面有一杯茶,那显然是为我准备的。外面的天气炎热,这杯绿茶带给我一阵清凉的感受。

    

店内有新书,也有旧书。我本想着这里会有些和刻本汉籍,可惜细细翻看,只看到最普通的《十八史略》和《文章轨范》的零本。不过,令人欣喜的是,朝南的两架,居然以中国的线装书为主。这或许算是没有和刻本的补偿吧,我的心里舒服了许多。

    

于是重点翻看线装书架。架上的书以1949年之后中国内地的新线装为主,最新的如中华再造善本有很多,定价也还合适。明清刻本是没有的,民国时期的略有一些。我翻来翻去,略觉失望,寻寻觅觅,终于在书架的右下角看到一套两函的《暖红室汇刻西厢记》,打开一看,是扬州的广陵古籍刻印社在“文革”后据旧版重刷的,品相上佳。这书应该是用的玉扣纸,算来也有四十年历史了,几乎没被翻过,打开后,还能闻到一股纸墨的清香。书中有不少版画,刻工尤其精细,颇堪把玩。这套书“文革”后被重刷过多次了,可以说是每况愈下,最近一次的刷本已经是惨不忍睹了,标价还甚昂。不客气说,广陵社拿暖红室的板木,真是赚足了钱!暖红室最好的自然是晚清民国的印本,如果退而求其次,这个“文革”后最早的重刷本也算是不错的选择吧。可是,我翻来翻去,找不到版权信息,也找不到定价,心想等到最后再说吧。


《暖红室汇刻西厢记》函套

    

书店内还有一些画册、碑帖,也是特色。我重点看了日本和我国台湾、香港地区出版的画册,觉得种类繁多,琳琅满架,可惜远道而来,画册又重,不便多带。思量多时,挑了两种。一种是台湾版的《溥心畬画集》(台北历史博物馆1981年再版),还带着外面的函套。这是溥心畬研究的重要资料,也是可靠文献。另一种是《说葫芦》,是大玩家王世襄的养性怡情之作,可谓宝葫芦里蕴藏着妙学问。此书中国流传极夥,但架上卖的却是不甚多见的1993年香港版,铜版纸精印,装帧设计之佳,令人爱不释手。


1993年香港出版的《说葫芦》封面 


不知不觉中,已在店中待了超过两小时,茶水也喝了好几回。每次喝水之后,原笃都在不知不觉中帮我续上了水。一想到这个周末的上午原本休息,书店是为我专门而开的,就觉得必须买、买、买呀,不然情何以堪?

    

斟酌再三,我把中意的《暖红室汇刻西厢记》和两种画册,拿到柜台,交给原笃,表示要结账。还特别说明,《暖红室汇刻西厢记》找不到定价。趁着他算账之际,我回头仍去翻书,又过了好一会儿,当我再次走近柜台,瞥见原笃居然在电脑上查中国的孔夫子旧书网!我突然明白了,他也搞不清《暖红室汇刻西厢记》的价格,于是现查中国旧书网,怪不得这么久。我不禁感叹,孔夫子旧书网真是厉害呀,已经名扬海外了,连日本书店定价都要以它为参照。这些年来,孔夫子旧书网在旧书领域当然厥功甚伟,我也时常上该网买书,受惠不少;不过有些旧书,此网动辄标出令人咋舌的天价,却也是很不合理的。我当下心中打鼓,原笃如果按照上面的最高定价让我付款,而我囊中羞涩,钱根本不够支付,那时多尴尬!

    

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又等了一会儿,原笃终于算出了价格写给我,还另外打印了两张纸一并递过来。我接过一看,心中的疑虑一扫而光,对日本书店店员的素养钦佩不已。原来,原笃在孔夫子旧书网查的,不是正在售卖的此书的标价,而是已售出的价格,这就极合情理了。而且他还在已售价格中,选择了一个中等偏上的价格,再换算成日元告诉我。这种定价方式,完全没有漫天要价。我心情愉快地结完账,告辞退出。


《暖红室汇刻西厢记》内页

    

对这次在福冈中国书店的购书经历,我颇为满意。回国后跟朋友谈起,他们也觉得是难得的购书体验,特别是最后的定价环节,令人叹佩。


转眼到了2019年的夏天,因为到九州大学开会,我又一次来到福冈,还是好客的中里见敬教授来机场接我。到了酒店,离吃晚饭还有点时间,我迫不及待地提出,去逛中国书店吧!上网一查,路是很近,可惜又是周末,书店不营业。好在这次会在福冈待上数日,总能抽空再去的。

    

第二天开会时,中里见敬教授热情地告诉我,他又跟中国书店联系了,在我离开福冈的那天上午十点,书店会来人接我过去看书,然后再把我送到机场。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中国书店太好客了!当天晚上,我思来想去,觉得书店又接又送,实在于心不安。于是第二天,我告知中里见敬教授,不好意思让书店来接送,我要自己过去。中里见敬教授也没有坚持。

    

8月29日上午,我第二次来到中国书店。这次因为是营业日,楼上楼下都有店员,不过顾客还是只有我一人。一楼也开放了,是仓储式书架,但书的质量不如二楼。二楼有三四个店员,各自都在忙碌。又一次见到原笃,他仍很客气。另一个年轻点儿的店员主动过来跟我打招呼,名片上印着“中村英总”的名字。他表示待会儿还是要送我去机场,我推辞了一下,就开始看书了。因为拖着个拉杆箱,走路过来,天又还比较热,登二楼后,我的汗涔涔而下。中村不但给我准备了茶水,还递给我一条带有香味的毛巾擦汗,令我顿觉清爽许多,很快可以静心翻书了。

    

这次,我细看了书店的装饰,很朴素,跟东京、京都那种雅致、个性化的书店不同。店内有两幅中国书法的条幅,一幅是郭沫若的七律,诗云:“战后频传友谊歌,北京声浪倒银河。海山云雾崇朝集,市井霓虹入夜多。怀旧幸坚交似石,逢人但见哽生窝。此来收获将何似,永不重操室内戈。”这是郭沫若1955年访问日本,归国前在福冈所作,书写条幅则是1974年矣。不知郭沫若是否光临过这家书店呢?


书店墙上的郭沫若诗

    

因为要赶午后的飞机,时光匆匆,就没有像第一次那样细翻。记得去年看到台湾版的《张大千书画集》之类,因重而未买,今年架上已无踪影。可见碰到好书,就不能犹豫!临了买了两本书,也值得一说。一本是中国书店最新出版的《北平日记》,这是日本著名汉学家目加田诚1930年代在北平的留学日记,其中颇多中日学者间的过从记载。日记由九州大学的静永健教授做了详细注释,体例精善。书的装帧印刷亦佳,颇具品位。书后还附了高清复制的三十年代北平市街详图,足见作为出版社的中国书店,设计也是很有创意的。另一本《故宫藏画解题》(台北故宫博物院1968年版),文字出自渡海名家江兆申之手,也是极好的中国古代书画资料。


目加田诚《北平日记》封面

    

书店离机场不远,无论是坐地铁还是出租车,都还方便,但是,中村却执意要送我到机场。一路上,我们用简单的英语聊天,他应该是店里最年轻的店员吧,略带时髦的黄色眼镜片背后,流露出诚恳的眼神。7月,他刚去过中国的西安,参加今年的图书博览交易会。很快到了机场,我们愉快地道别。


回国后,我在网上查有关书店的资料,得知福冈的中国书店竟是1969年创业,迄今已经五十年矣。两次购书后,我都跟中里见敬教授分享了快意经历,还向他咨询书店的具体情况,得到了一些更详细的信息。书店位于靠近中国的福冈,以推销有关中国的书为主,宗旨是促进中日两国的互相理解。现在的老板是川端幸夫先生。值得一提的是,招牌是创业的第一代老板上田先生从周恩来的书法中集字而来。1969年,中日尚未建交,而书店已经创立,这真是极有魄力的举动!他们的图书事业,致力于中日友好,一如大名鼎鼎的东京内山书店,然知者却罕,更应表而出之。


福冈中国书店内景

    

遗憾的是,近几十年来,有关中国研究的趋势是人文学科日渐式微,图书生意不好做,书店的经营更不容易。于是福冈中国书店多方努力经营,开拓业务,不但推销新书,兼售卖旧书,还从事出版。中国书店出版的书,分别为“中国书店”和“集广舍”两家出版社刊行,后者出书着眼于现代中国的社会和政治方面,这在日本的出版社中可算得独一无二。这些信息,期待中国的读者知晓。我突发奇想,中国近年大力倡导“学术走出去”,如果书店能开拓中国当代学术著作的日本翻译出版,应是前景美好的事业吧。

    

2018和2019年的夏天,我两赴福冈,又两度幸会了那里的中国书店,真是难得的人生缘分。这家店,比起东京、大阪的书店来,客人少了许多,店内装潢也普通,但是却让你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友好的环境,暖心的服务,清茶一杯,慢时光翻书,外加热情接送……我在中国淘书数十年,从未有过这种贴心的感受。

    

这些年,写日本访书的文章不少,多谈东京、京都的书店,而这家远在福冈且有特色的中国书店,却少有人问津,是为憾事。期待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有缘去福冈时,顺道逛一逛这家书店吧,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人生到处,雪泥鸿爪。美好的事情,总萦绕心头,更值得回味。福冈的中国书店,期待再见!


本文照片均由作者提供

2018笔会文粹《那“通关密语”》已经出版,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可在文汇出版社微店购买,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至当当购买

【笔会近期作品推荐】

张宪光:我想看冯至和沈从文的昆明

汪家明:冷冰川的《七札》是闪电

刘心武:我的老朋友孙毓敏

何频:棉花沧桑

杨位俭:弗兰德斯的虞美人

史宁:窄巷里的老舍故居

邢小群:牟宜之的雕像与石碑

徐慧芬:穷日子,富日子

张蛰:1982年的高一历史课

李宏昀:论耍帅的分寸以及自我定位

沈轶伦:千言万语,都没有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