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筑师在乡村做整村运营,是未来趋势?

Phoebe SMART度假产业平台 2022-04-21



作为文旅度假生活方式的升级服务商,SMART成立以来通过多年的积淀,聚合了多样的文旅内容资源。如果把SMART平台看作APP STORE,这些差异化的内容产品就是我们最具核心竞争力的APP,能为所有“硬件制造商”——文旅项目的开发者们提供更丰富的玩法。


关注“SMART优选IP”栏目,我们将定期分享平台上的优质IP产品资源。



本期优选IP:文旅+建筑

无论是在建筑圈或是乡建圈的实践者们,对于何崴老师及三文建筑团队做的乡建项目,应该都不陌生。

从2013年西河粮油博物馆的设计踏入乡建圈,到爷爷家青旅的在地改造,上坪古村复兴的节点激活,再到韩洪沟老村的整村运营,三文建筑的乡建轨迹展示了建筑师们在乡村泛设计领域的实践历程:要懂乡村的规划设计,要考虑前端的产业策划及后期的产业经营,甚至要预想到未来经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在这样的设计实践中,建筑设计的边界也在被重新定义


不想做整村运营的设计团队不是一个好的乡建者。说起三文建筑一般都会想到何崴,但这次SMART在和三文建筑合伙人陈龙,90后“老乡建”的访谈中,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到了三文建筑团队在乡建中让设计可落地、运营可持续的本质原因。

乡建始
西河粮油博物馆

与乡建结缘是顺势而为的事。

2012年是第一批乡建者涌入乡村的阶段,当时清华大学的罗德胤在参与河南新县公益设计“英雄梦,新县梦”的项目,便在大学校友群里问有谁感兴趣,在美院任教的何崴看到后觉得有意义,直接找了班里学生一块来公益参加西河粮油博物馆与村民活动中心的改造,还是美院学生的陈龙就在其中。


不同于城市建筑有明确任务,乡建从来没有任务书一说。甲方对于博物馆的改造一开始也没有头绪,两人去现场后根据现有资源做了第一轮概念方案,不料遇到了县/镇/村都没有改造预算的难题,项目也暂停搁置大半年。在,经过多番波折与协调,来自政府补贴和村民组成的合作社资金,让改造得以继续。


西河村是一个典型的留守村落,但中国的乡村从来都不缺能工巧匠,当时的施工队便由留守村民组成,自主经营。二人在参与过程中也特意把建筑师本身的设计手法压得很低,不显露建筑师的野心,将自己融入到场地里,以产业策划者的角色,结合当地的经济作物和传统工艺,来策划有机茶油、板栗等产品,帮助村民创立了“西河良油”品牌,同时引导村民一起修复即将失传的工艺,让大家相信自己手中的东西有价值,从而带动村民自发性的经营项目。 


国家政策指标、资金使用范畴、本土施工团队,这三方对于乡建的限制性要时刻综合考虑,找到其平衡点,同时与甲方、在地参与者的协作互通,设计才能更顺利落地。这是两人进入乡村以来最大的感受。


在地改造的“简单”介入
爷爷家青年旅社

浙江松阳县的爷爷家青年旅社的改造是在乡建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完成。 

村子远离城市,基础条件更不用说,清一色的“土房子”。团队改造的是当地村民曾经居住过的房子,让其具有新的使用功能,房子周边也有好几个出色的落地建筑,便和业主以及在地政府一起商讨,改造必须要形成差异,用“新”来突出“旧”,既让当地的老建筑凸显价值,也帮助投资的农民来增加大众关注度。


超前手法的方案出来就受到了争议,在他们看来这却是正常之事,只需在处理争议时注意,第一要死磕设计中的重点,设计中有亮点的东西就必须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同时注意绝对不能踩的地方;第二跟业主、施工团队、村民之间,以平等的角色去为他们解决事情,心平气和的与当地人合作,相互学习,成为“合作者”,甚至是“学生”。


陈龙说:施工队或者村民本身很愿意把好的想法分享,有些表面上刁难设计师的问题,其实他们都想好了答案,只要设计师能够尊重他们的建议,就可以化解这些看起来无法解决的难题。
 

拿爷爷家项目来说,设计师无法解决的“房中房”表皮——阳光板的衔接问题,就是当地木匠用一个小技巧解决的。 


节点激活——文化复兴的一条龙服务
上坪古村

建筑师进入乡村,是要带来一些村子原本没有的东西。但作为建筑师能影响的内容不多,所以要在擅长的区域去最大程度的影响它。

山水、老建筑、古董、旧房屋等在地资源是养在深闺人未知,建筑师要做的是把这些东西激活,让它能够受到别人的关注、思考、讨论,后续才会有整个经济的带动。


接手的上坪古村,位置独特、文化名村、景观条件也好,但缺少休憩、餐饮等旅游配套设施,由于后期的服务跟不上,直接影响到了村庄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团队没有强势介入到村里的所有房子或是每一栋房子的全部改造,而是寻找到村子几个节点设计的趣味点、差异化和故事点,以代表性的概念,去驱动整个村子的提升。


村子里废弃的杂物间、牛棚、猪圈、谷仓,“大夫第”的宅子等等,这些毫不起眼的地方,成了团队结合在地性、乡土性、趣味性,来改造乡村、植入新业态、留住人流的载体。


在空间改造之外,团队还利用上坪古村原有的文化历史传说、传统进行乡村文创,打造了系列专属于上坪古村的乡村文创产品和旅游纪念品以及相关的宣传推广,做到了从产业规划到空间营造,再到旅游产品和宣传推广的一条龙服务。


每一个乡村,都有其特色及短板,大家也都在提一村一品,但在项目实操中很多项目的拉动点都是直接定位乡村旅游,导致村子特色差异不明显,其实不是所有的村子都适合做旅游,有些适合做产业,而有些却适合做景观。


因此,建筑师的乡建,一定要根据每个村子适合的发展路径、以产业思路来进行规划设计,不只限于空间的改变,从而带来区别于周边环境的附加值,如:关注度、特征性、影响力等。


整村运营的初步实践
韩洪沟老村

韩洪沟老村和绝大多数村子一样,房屋闲置、人口的外迁,缺乏产业支撑,逐渐没落。在保留村庄传统面貌的同时植入新产业,拉动村庄经济,改善环境和村民生活质量,增强村庄活力,最终完成乡村振兴,成为团队这次需要解决的核心难题。


村民聚集在村里大槐树下,互通有无,互相交流的场景给了建筑师们新的灵感:一期团队先重新建构乡村公共空间,希望可以重新塑造场所精神。一开始业主不能理解为什么要在村里做这样格格不入的红色构筑物,但设计团队的一再坚持,巧用人情世故、美誉影响的小技巧,才将设计落成。


乡建需要柔和、变通的去做,调整太自主的观念,把尊重放在第一位,同时在美学认可的前提下,将有特征性、具有价值的东西放大,再根据现有问题顺势而为,进行巧妙调整,不足点也会变成亮点。 


在项目没有开始正式运营前就有在地村民在这里组织入党宣誓,可见主题空间的塑造确实影响、联系了使用者。 

纵观三文建筑的作品,故意留下一点差异化或故事点,有碰撞、有争议,以此针对项目里的每一栋房子进行不同的思考和延伸,成为团队操盘所有项目的必备做法。


韩洪沟村是团队第一次对整村进行规划和运营的尝试,规划设计出身,经验丰富,但对于整村运营他们有经验吗?在陈龙看来这是工作室做乡建多年自然而然的事。一是运营更多会借助到媒体与推荐平台资源,工作室在北京相对于地方来说本身就具备这两个优势;二是对于具体运营部分,工作室会安排专业的在地小组深入运营,完成细化服务的内容,所以整村运营对于三文建筑来说不是难事。
 
那乡村需要什么样的建筑师?

一个好的乡建项目,第一个层面是让默默无名的小村庄获得大众关注度;第二个层面是让村里的闲置资产盘活、重新利用,同时使村民对于自己家乡的价值有新认识;第三个层面是村里的人思路、心态产生转变,村外的人愿意回来到这里工作,当地居民学会自己运营村庄,才是长久的可持续发展。


任何乡建项目的投入都想要有回报,回归到核心是拉动当地经济发展。

那么从上述政策和甲方的角度来看,乡村需要什么样的建筑师? 
 
城市有一套完整的产业链,但乡村不是,做乡建首先要在美学的范畴下进行工作,再结合当地特色、自身能链接到的资源来完成规划设计,其次需要创新带给乡村更多的附加值,最后要关注传播增加影响力和关注度,考验的是建筑师设计能力的广度。

换个角度来说这是好事,每一个项目侧重点不一样,链接的资源也不同,这些不同的点成就了每一个项目的多元性和非重复性。也正是因为这些乡村才真实,才是乡建的最大魅力所在,不同于中国近几十年速生城市的千城一面。


整个乡建行业上来看,建筑师一般起到点火者的作用,但未来建筑师们会更深入做建设的运营商,从一个点火的人,成为做一个烧饭请客的人。把乡村建筑从一小点火星,变成一桌的佳肴,这桌佳肴最终呈现的方式会是度假、旅游、研学类等产品。


三文建筑未来也会越来越偏向于整村规划、建设和运营,不盲目扩张而是更加精耕细作。只有深度跟运营捆绑,让更多村子留下来、活的好,才是对于中国乡村建设新模式的有益探讨。

采访及撰文:Phoebe
文中图片均来自三文建筑


SMART优选IP
往期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图片
对SMART了解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