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央行数字货币「暂时」无关区块链

加密笔记 DeFi进化论 2023-04-19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央妈叫停了加密货币ICO之后要开发自己的数字货币。甚至问央行数字货币是否属于加密货币?是否是区块链的典型用例?这个问题,央行一早曾公开表态过:法定数字货币与区块链技术无关。为什么无关?未来会有关吗?有些同学没看懂,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讨论。

以目前的技术来看,用区块链发行一种新的代币完全没问题。但是,如果要用区块链发行法定数字货币,那就不只是技术问题,如何管理才是重点。区块链目前无法满足政府对货币的基本管理要求,例如价格稳定、效率、治理、隐私。

我们先援引之前的媒体报导,看看政府对于加密货币及区块链的观点: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目前,我们不会将比特币和其他数字货币视为类似纸币、硬币和支付信用卡等工具。银行系统不会接受比特币。”


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研发部负责人蒋国庆指出,数字货币必须在法定数字货币的框架下,法定数字货币是电子货币加现金的综合体,目的是逐步取代现金注意。法定数字货币系统同区块链技术并无直接关系,区块链技术仅能算是法定数字货币将来流通的可选手段之一。


上述新闻的第一个重点,从央行的角度来看,央行没有把目前已经发行的2000多种加密货币,当成「货币」来看待。


既然目前市面上的加密货币都不是「货币」(不是在绕口令喔),那么,这些加密货币背后的区块链技术,怎么能用来发行数字人民币这种货币?


上述新闻的第二个重点,央行数字货币是要受央行这个中心化机构控制的。央行数字货币和所谓的“加密货币”之间有很大的不同——加密货币是区块链资产,无需任何一个人承担责任;而央行数字货币则是基于债务和准备金银行金融体系的,简单来说,央行数字货币属于国家中央银行的负债。


从央行角度,不难看到加密货币目前存在重大弊端,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姚前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一次演讲中做过深入分析。这里我们结合其他专家的分析做个综合梳理,基于区块链发行代币有7个瓶颈:


  1. 供应量无法调整:供应量依循事先协定(protocol)决定,无法依市场的需求有弹性的调整供给。

  2. 价格波动大:价格不稳定,以至于不能作为广泛被接受的支付工具,也容易成为投机炒作标的。

  3. 交易效率低:虚拟通货在双方交易后,需要经过特定时间被包入区块,且系统每秒能处理的交易笔数有限。

  4. 手续费波动大:如果市场交易量大时,将造成壅塞并可能导致交易手续费暴增。

  5. 耗能:虚拟通货挖矿所耗费的能量,已经相当于瑞士全国用电量。

  6. 硬分叉导致贬值:开发者复制比特币程序代码后加入一些新的特性或调整参数,再以新名称和型式释出即可获益。

  7. 无求偿管道:加密货币采去中心化发行,如果系统瘫痪,持有者将求偿无门。


有的人看到这里会说,央行的态度过于保守!不应该只看到问题,应该多看看机会。


有一定道理,央行其实也没将这条路完全堵死,也认可区块链是一种可能成为未来金融基础设施的新兴技术,只是在技术层面仍需大量改进工作。


而从技术开发者的角度来看,上面总结的7个瓶颈正好也都是目前区块链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我们简要看一下。


首先,供应量无法调整和价格波动大,是两个重叠性很高的问题。这正好能对应目前研发人员正在尝试的「价格稳定币」(stable coin)这个研究领域,目前有人为调整供应量的USDTPetro,也有仰赖价格稳定机制的MakerDAO。


其次,交易效率低和手续费波动大,也是两个重叠性很高的问题。这正好可以对应目前的规模化(scalability)解决方案,例如ShardingPlasma  和闪电网络(lightning network)。


接着,耗能则是对应许多区块链由工作量证明(Proof of Work)转向权益证明(Proof of Stake)的共识机制,例如以太坊的Casper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至于硬分叉,其实就是开源(open source)程序代码的常态,未必会造成原本的加密货币贬值。例如后面出现的比特钻石(Bitcoin Diamond)、比特白金(Bitcoin Platinum)也都是从比特币硬分叉出来的币,但大家已经逐渐习惯这种套路,他们的价值也仅限于炒作。


并且最近比较有趣的一个趋势是,代币持有者投票的链上治理机制成为防止硬分叉、解决争端的有效方式。代币持有者的投票有时会用来决定运行网络的超级节点由谁操作;有时用来对协议参数进行表决;有时用来进行表决或直接实行批量协议升级。在这些例子,投票都是自动进行的。


最后,缺乏求偿管道的问题,我认为应该用市场教育来填补这个认知鸿沟,目前我确实没看到其他的解决办法。


总而言之,如果我们由上而下俯瞰全局的话,你会发现区块链技术的采用方(央行)和技术的供应方(区块链研发人员)看到的问题高度重叠。虽然目前两边都说,我们之间还没有交集,但按照目前发展的方向,可以预见两边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在同一条路上碰面了。


大家都才刚从各自的起点出发而已,所以我会说,法定数字货币只是「暂时」和区块链无关


我们进一步来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曼(Paul Krugman)的观点。他最近在纽约时报的专栏,发表一篇名为「身为加密货币质疑者的两个论点」内文深入探讨加密货币的两大问题,分别是交易成本过高(transaction costs)、缺乏政府背书(the absence of tethering)。这也是央行担心的。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见解


克鲁曼说的「交易成本」指的是货币一路从古代需要耗费大量资源开采及生产的金币,逐渐演化成纸钞,甚至现在只是帐本上的一行交易纪录。随着时间演化,这些交易媒介所需要耗费的资源会越来越少。然而,比特币这类加密货币的生产、记录,现在要耗费的运算、电力资源极高,因此他认为加密货币在这部分是逆潮流发展,甚至是回到了300 年前的情况。


我们只要加入区块链研发人员的视角,就可以理解克鲁曼完全没说错,只是他低估了技术的进展(转移至权益证明)终将解决这个问题。而且,这次可能不需要再花下一个300 年慢慢演进,或许只需要3 年就能追上。


其次,加密货币没有稳定货币所需要的「信任」要素。言下之意,加密货币的价值目前是靠大家的信心或信仰支撑起来的,而这并不可靠。万一哪天大家信心崩溃,那价格就会暴跌。


这说的一点也没错,但是为什么大家会忽然都不信任比特币了呢?肯定是比特币的程序代码出现问题,或是人为恶意操纵。


前者已经经历过一枚比特币20,000美金的考验,如果程序代码有问题,黑客选在那时候钻漏洞最划算。但是,事实是没有发生。其次,人为恶意操纵就是我们之前讨论过的51%攻击。这确实可能发生,尤其是比特大陆(Bitmain)目前掌握了BTC.com和AntPool两大矿场,如果再联合其他大型的矿场,就足以对比特币(Bitcoin)发动51%攻击。只不过他们目前没有这么做,原因之一是这和他们目前的业务相冲突,而且成本也很高

比特币区块链的运算能力分布图


政府的法币有政治和武力的支持,而加密货币有科技的支持,各自都有其信心基础,也都有其弱点。例如有的国家的政权会受军方左右,因为武力是掌握在军方手上。同样道理,区块链的治理也可能受大型矿场左右,因为算力是掌握在矿场主手上。


所以,说大家会忽然都不信任比特币当然可能,但类似的情况也可能发生在由政府所支持的法币上。如果撇除刚刚说的风险,两者的本质差别还是在于,我们使用法币是信任政府,使用加密货币是信任科技(或程序代码)。并非用加密货币之后,大家就不需要信任了,而只是信任转移而已。


这有点像是在跟300年前的人说,以后大家都不需要拿金币到市场上买东西,而是用手机条码刷一下就能完成买卖。这并不是买卖双方不需要进行价值交换了,而只是交换的东西从实体的钱币,转移成虚拟的帐目登录而已。


那为什么克鲁曼可以理解交易媒介从金币、纸钞到记帐的演变流程,却看不见货币背后的信心基础正在从政府转向科技呢?


我目前认为合理的解释,是前者的演变是温和且循序渐进的,而后者的演变更显得鲁莽、杂乱无章,而且发展速度非常快。反直觉的事,人人都需要一些时间来适应。


· END ·



推荐阅读:


大神预言:ICO退场,STO登场

第一所区块链大学将诞生!

被政府盯上的ICO,罪在何处?

加密货币的三个基本假设

美元是一场骗局、比特币才是人民的货币

无区块的区块链,正在成为未来

区块链的终极猜想

代币经济:日本微信LINE所预见的未来

区块链技术将颠覆原有商业模式



————

「加密笔记」坚持从普通人的角度将区块链内容化繁为简,为你把关真正值得注意的趋势,加深你对区块链的理解,减轻知识焦虑,跟上未来。

想要深入了解区块链和加密经济,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加密笔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