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观新闻 | 上外学者姜锋:疫情加剧,德国还能再淡定吗

姜锋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2-05-19
●●●●

刚过去的周末,欧洲新冠肺炎人数过万,成为全球新增病例最集中和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其中,意大利成为当前新增新冠肺炎病例和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德国和法国的病例也双双超过千人。与其他国家不同,德国本土直到上周末尚无死亡病例,有专家因此就认为,德国防疫有条不紊,措施得当,也有读者称赞德国防疫模式好,民众素质好,处疫不慌很淡定。其实,如何防疫抗疫各国有各国的策略,甚至各地也有各地的差异,德国防疫情况如何,首要的是健康和生命,关键看结果,笔者在此基于媒体信息和交流梳理以下几点观察。


防“恐慌病毒”胜过防“新冠病毒”

至今为止,德国政府确定的目标是,努力放慢疫情到来的速度,给医疗系统有足够的应对时间,政府和专业部门充满信心。联邦卫生部长多次强调,德国医疗体系是最好的体系之一,已经做好防疫准备。专家们也反复强调,新冠病毒就是严重的流感,死亡率甚至低于流感,而且新的病毒可以无病症传播,一定程度上是防不胜防,迟早会来。也和流感一样,新冠来了总要死人,没有什么可怕,若因此惊慌失措而影响了正常生活和工作,损失会比新冠病毒带来的还要大。因此要防止“恐慌病毒”和“信息病毒”。在凯撒斯劳滕市,有好事的青年上网捏造本市某公司进口中国的商品携带有新冠病毒的假消息,立刻被当局按《秩序违犯法》立案调查。但假消息还是引起对中国商品的恐惧,对此,联邦风险评估局出面澄清:中国商品不可能携带新冠病毒。哈勒大学的病毒专家也在电视热播节目中根据病毒学原理解释,为什么中国商品不可能把病毒带到德国。及时的法治和专业“主流信息”供给,可能是德国疫情假信息比较少的原因。

看得出来,来自德国政府和专业方面的信息给人的印象是,疫情面前,淡定不仅仅是心态,也是品德和修养。


戴不戴口罩几乎成了东西方差异的符号

没人想到口罩在这次全球疫情中被赋予了那么多的象征意义,甚至被当做亚洲和欧洲,东方和西方文化差异的符号。

法兰克福大街上华人戴口罩遭白眼,甚至语言暴力,一位中国留学生在朋友圈里写道:“在崇尚自由的国家,为什么就没有戴口罩的自由呢!”上海南京路上的欧洲人不戴口罩遭安保人员询问:不戴口罩自己不安全,对别人不负责,自己传染和传染别人是对社会不负责。口罩的文化和专业意义,在疫情下欧亚大陆的两端被拧巴了。德国和欧洲社会流行的观点是,有病的人才戴口罩,而且,口罩应该留给医务人员戴,健康人戴就挤占了医用,有不负责任之嫌。于是,有观点认为,欧洲人不戴口罩的原因是文化素质高,遇事不慌,经这么一分析,戴不戴口罩就不仅仅是防疫问题,而是标志着文化差异和品格素质的问题了,似乎华人戴口罩就应该被歧视。不仅被歧视,还发生有人在欧洲大街上冒充警察对戴口罩的华人罚款行骗,以致于中国使领馆出面提醒国人不要上当。

事情似乎不是这么简单。德国媒体报道,有人在利用疫情贩卖口罩,牟取暴利。一位叫Timo的网店店主称预感欧洲起疫情,一月开始从中国购入各类型号的口罩,均价约每件60欧分,前几日则以20欧元卖出,大赚一笔。有生意行家称,他不是卖口罩,而是“卖恐惧”。在柏林大街上,也有人贴出广告推销口罩,价格是每件15欧元,每包10件130欧元,即便是天价,晚了还抢不到。有人就索性到医院去偷。柏林的一家儿童医院就遭窃,大量口罩、消毒液和防护服被盗,影响了医院的正常工作。不仅民间发生“口罩战”,口罩交易还在欧洲国家之间引发了外交事件:有媒体报道称,因德国政府禁止出口口罩等防疫物资,德海关截留原拟出口到瑞士的24万件口罩,招致瑞士政府紧急召见德驻瑞大使交涉,要求德方为这批口罩放行。

看来,口罩不仅仅承载着符号意义,还有现实和物质意义,其中就包含供货是否充足这简单的道理。


万人球赛,让人狂欢让人忧

3月7日,德国官方统计的新增病例239例,创新冠疫情以来的新高,确诊总人数逼近千人,也是在这一天,德国在染病人数最多的北威州举办了有5万人观战的足球赛,民众的日常生活还是一如既往,淡定而热烈。据说,组织方根据专业机构的建议告诫人们聚集有染病的危险,可以原价退票,但最终也只有500多人退票。戏剧性的是,在赛事体育场的附近就是海因斯贝格县,那里是德国目前疫情多发的中心,很多人还处于隔离之中,而且本周出现的德国疫情以来最早的两个死亡病例就发生在周围,其中一位老人曾经参加过前不久举行的狂欢节,医方尚不清楚他参加狂欢节的具体地点,不清楚他接触了多少人!

虽然联邦卫生部长在上周末强烈呼吁联邦各州要重视疫情,建议取消千人以上规模的大型活动。不过,按照联邦制的规定,他的呼吁需要经过各州政府认可,形成各州的决定后才能生效。有的传染病专家很着急,“病毒传播是不在乎联邦制的”,还有的专家要求全德学校和公共机构放两周的“新冠假”——防疫的关键时刻还念念不忘中德之间的制度差异,宁可叫“新冠假期”,也不能称“隔离”。


疫情“从天而降”,防控体系出现不适

刚过去的周末可视为德国防疫的一个转折点:确诊人数过千,与月初相比增幅高达8倍,且随后首次出现本土死亡病例。淡定的状态出现了明显的紧张,联邦卫生部长告诫,发病高峰将在两周左右出现,各方要高度重视,要取消规模在千人以上的聚会,人人都应为减慢病毒传播速度努力。此时,离中国暴发疫情已过月余,借用权威病毒学家特罗斯腾教授的话说,中国以“流行病学上英雄般的行动”为其他国家防疫赢得了几个星期的时间。他是本月初在柏林举行的行业研讨会上讲这番话的,相信他不是在专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对中国的客套话。尽管德国有充分的时间准备,特罗斯腾还是提醒,新冠病毒是人类未曾面对过的挑战,至今专家们对它知之甚少,抗疫就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战争,需要各方“临场发挥”。

德国媒体也在不断报道——病例越来越多,很多诊所已不堪重负,有的索性贴出通知,拒绝接受疑似病人前来。《德国电信网》3月8日透露,柏林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私人诊所医生说:尽管科赫研究所建议各诊所要有足够的防疫物资储备,但“我们没有象科赫研究所建议的那样得到防护服或口罩。眼下,柏林没有一家诊所得到防疫物资供应”。他直言,“本来有几个星期的时间窗口,但没有充分利用来做准备,好像新冠病毒还是从天而降似的”。这位诊所主人表示,缺乏防疫物品,一旦员工被传染遭隔离,所有停业付薪需要支出的费用都要他来想办法解决,这样的风险他很难承受。按理,拒绝接受病人要承担法律责任,但大疫来临之际,也很难周全,柏林在全市临时开设了6个新冠肺炎门诊应急,不过,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本来为避免人多传染规定了电话预约,但三分之二的人还是不约而来。柏林斯潘道区医院负责人对媒体表示,候诊室挤满了人,而且不戴口罩,这会加大交叉感染的危险,可要是给候诊者提供口罩,诊所无能为力。让人无奈的是,这家门诊还刚刚发生口罩和防疫品被盗案件。与柏林不同,德国北部的石荷州政府卫生部门和医生协会密切合作,集中采购防疫物品,及时供给诊所,确保防治有条不紊进行,州长的原则很清晰:不能惊慌,但要十分重视,充分准备。

上述的梳理肯定是一个侧面,严峻的疫情挑战可能今后几天在德国出现,中国刚刚经历过危难的时刻,深知国家和社会面对着何等艰巨的挑战与考验,祝愿德国能够平安度过难关。

作者姜锋系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员


来源 | 上观新闻



 相关阅读 

光明日报》| 上外学者晋继勇:携手抗击疫情 进一步提升金砖国家公共卫生合作 

□ 环球时报 | 上外学者晋继勇:首次大规模疫情,欧盟协调受考验

 上外学者章玉贵参加凤凰卫视“万众一心 抗疫阻击战”特别节目,分析疫情对中国三大经济圈的影响

 《文汇报》专访上外学者汤蓓:前5起PHEIC始末,看中国疫情防控的国际合作

 中新社专访上外学者汤蓓:勿让全球防疫出现“双输”

 战疫@慕安会丨上外学者汤蓓: “上医医国”,经济链条畅通才能保障全球抗疫

 上外学者汤蓓@文汇讲堂:新冠肺炎的PHEIC警报4月底能否解除?中国带头支持世卫,全球抗疫会否减少弯路?

 新民晚报 | 上外学者陈越洋:阿拉伯国家智库为中国抗疫点赞

 广州日报 | 上外学者王会花 王玲宁:共同抗击疫情,推动中国—中东欧17+1卫生合作更上层楼

 上外学者俞祖成:疫情防控 需要健康“守门人”

 上外学者俞祖成:尽快构建城乡基层社区公共危机管理机制

 团结报 | 上外学者俞祖成:加强基层社区疫情防控能力建设

 上外学者金锋:病毒肆虐,全球化意外“躺枪”

 上观新闻 | 上外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赵婧:阿拉伯兄弟这样诠释“患难见真情”




●●●●


阅读上外多语种资讯,欢迎访问

http://global.shisu.edu.cn


我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