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智援战“疫” | 成为“群岛”的连接者: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

编者按: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上外学者发挥区域国别研究优势,积极在海内外发声、制作发布疫情简报,为公众提供了获取全球防疫信息的可靠渠道,激发战“疫”正能量,助力构筑疫情防控国际共同体。学校近期刊发系列文章,介绍背后的师生故事


 环球“交叉点”与媒体“素材源” 

3月中旬,正在英国访学的上外英国研究中心研究员赵璧,收到了来自学生的微信:“赵老师,你知道吗?最近我父母一直在追你最近发表的疫情观察文章诶!我现在在英国读博,这里疫情暴发以后,我和同学的父母在国内非常担心,甚至以泪洗面,我把你写的文章发给他们看了以后,父母们更客观了解了我们的处境,不再盲目地焦虑了!”

自己的文章成了海外学子家长的“安抚剂”,赵璧感到很意外,但又觉格外欣慰。疫情暴发以来,她在东方网东方智库先后发表评论文章《英国为何还不“封城”?约翰逊在等什么?》《英国会重蹈意大利的“覆辙”吗?》《约翰逊因病“缺席”,拉布能抵挡多久?》,浏览量超195万次,正希望自己的一线观察能提供更多客观参考。

而瑞典面对疫情来袭时的不检测、不隔离、不收治的“三不”消极抗疫举措让不少人震惊,上外研究员沈赟璐的《“三不”消极抗疫 或置瑞典于险地》《瑞典“群体免疫”的神话还能延续多久?》在东方网发布,让更多人得以了解瑞典和欧洲疫情,获113万次点击量。

疫情期间,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为青年学者与媒体积极畅通发声渠道,发表评论文章作为参与国家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阵地

仅从2020年3月至5月,上外向东方网东方智库频道推荐提供的全球疫情深度评论文章就达50篇,如《英国抗疫为什么会出现战略性失误?》《英国政府为何进退维谷?防疫报告泄露天机》《疫情致百万民工返乡,莫迪政府面临大考》《中巴合作抗疫前景可期》《平静之下难掩波澜:日本防疫的“喜”与“忧”》等,总浏览量近700万次

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探讨世界疫情发展的趋势,围绕区域国别特点分析其间文化差异,引发学界和社会关注,接连“刷屏”朋友圈。而对于赵璧、沈赟璐等不同专业背景的青年学者来说,即便以往与媒体打交道不多,却也可以及时获得发声渠道,这有赖于一个共同的学术交叉点——上外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

实际上,疫情暴发以来,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为青年学者与媒体积极畅通发声渠道,对接东方智库等媒体的评论焦点需求,将发表评论文章作为参与国家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阵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除评论文章外,上外英国研究中心研究员高健撰写的《抹黑中国,不该是西方媒体的主旋律》在东方网喜马拉雅端收听量达到117000次,不同学者撰写的《“新冠民族主义”折叠欧盟》《东京“封城”?!》《比病毒更毒:正在席卷的“反华阴谋论”》等10余篇文章总播放量达45万余次,在满足媒体和社会信息需求的同时,也有效传达了上外学者声音。

在东方网喜马拉雅“东方听天下”节目中,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学者们的文章获得广泛关注


 中外“高架桥”与育人“蓄水池” 

2018年9月,上海外国语大学在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支持下,发挥在区域国别研究领域的综合优势,组建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旨在聚焦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开展对外交流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服务上海卓越全球城市、“五个中心”和“四大品牌”建设战略与实际需求。


2018年9月28日,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成立

疫情期间,上外多个研究机构或院系积极编发全球疫情动态,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不仅原创编撰《美国疫情智库观点摘编》《美国疫情动态》《东南亚疫情动态》和《东亚疫情动态》(后整合为——《东亚媒体智库观点摘编》《东南亚媒体智库观点摘编》)等报告近90期,还作为整合协同平台,将欧洲协同研究、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和欧亚班、东方语学院等简报汇总发布,阅读量达25000+次,有效汇聚校内优质资源,为了解全球疫情动态打开了一道窗。

研究院落地上外,在当好中外交流“高架桥”的同时,更聚焦立德树人,发挥育人“蓄水池”作用。日常工作中,研究院就注重对具备基础研究能力的各专业的优秀学子的关注与培养,疫情期间,来自国际政治专业、区域国别研究专业、日语专业、翻译专业、新闻专业等15位本硕学生与研究院老师共同协作,及时追踪发布疫情动态,成为了研究院重要的储备力量。

国际政治专业本科生俞朵儿主要负责美国疫情动态中的内容摘编和排版,她感言在这两个多月的工作中,“通过一手资料的收集,一方面锻炼了自己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更加了解了这次疫情对于美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方面的影响。”

陈楠楠是国际政治专业研二的学生,加入到研究院的团队工作一年来,她坦诚自己在搜集资料能力、英文阅读能力、分工协作能力方面受益良多。“更重要的是,我很开心能在学校里有这样的一个机会去锻炼自己。”而区域国别研究专业研一的何丹春则认为,每当大家合力出新的一期报告时,“会有一种满满的成就感。”

国际政治专业大四的陈艺心同学自2018年开始就参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的部分实习研究工作,疫情期间主要追踪编译韩国抗疫举措、社会动态、舆论评析,她表示,“疫情当前,人人尽责,虽然我不能像医生、志愿者一样深入疫区,但我非常开心能用这样一种方式参与到抗疫中来!我很高兴能用专业知识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大家了解国外疫情发展现状、国外舆论与智库相关观点。研究院提供了一个平台给我们不断打磨自己学术能力,立足本土,放眼全球。”

俞朵儿

陈楠楠

杨雨霏

何丹春

张佳琳

赵悦宁

研究院参与原创疫情动态编撰的部分学生

 建言践行 搭桥筑路:

一座研究院的“群岛效应” 

“立足本土,放眼全球”(Global at Home)——这正是研究院一直以来的建设理念。

成立以来,研究院充分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情、社情和民情研究,开展区域国别研究专项课题,撰写《世界智库观点摘编》《区域国别动态周报》《国际焦点问题专报》等研究报告,积极接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智库专家和代表团,多名专家先后在中东、非洲、南亚、中亚等开展田野调查,打造学术文库成果,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上海城市发展战略建言献策。2019年第二届进博会期间,研究院不仅举办了"联通世界与未来"第二届进口博览会配套学术会议,还与东方网东方智库及合作“主宾国一席谈”专栏,介绍参展主宾国与中国的双边经贸合作关系近二十次,获得广泛关注与好评。

研究院举办“一带一路”倡议与中欧战略合作国际研讨会
研究院定期举办世界智库论坛系列讲座

2019年11月8日,由上海市教委指导、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和上海外国语大学举办的2019第二届“联通世界与未来”国际研讨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召开

研究院开展区域国别研究专项课题,撰写《世界智库观点摘编》《区域国别动态周报》《国际焦点问题专报》等研究报告

言践行,搭桥筑路。无论是疫情前后,研究院的一系列举措,不仅仅是为了将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不同专业的优秀学子汇聚到一起,还期待将国内外伙伴高校、研究院所的区域国别研究资源协同在一起,致力于建成有鲜明特色的高端智库、高端人才培养储备基地、国际舆情研究高端平台和信息数据中心,积极构筑集“资政、咨商、启民、育人”功能于一体的国内、国际学术共同体。

在上外人看来,为治国理政服务是高校的核心使命,协同共进是发挥整体实力的有效路径,不断为开展区域国别研究的各个“岛屿”协作成为“群岛”提供支撑,这是他们不变的初心,也是一份特别的使命。

“联通世界与未来”,重新品味研究院已连续举办两年的高端国际学术会议的这一主题,也许你能更深刻地感知他们正如何筑梦未来,扬帆征途。



 相关阅读 

 智援战“疫” | 上外欧亚班与他们的70份简报

□ 智援战“疫” | 中阿中心传递的国际声援“正能量”

智援战“疫” | “万花筒”里的“试验田”:上外欧洲协同研究




采写 | 钱俊妮

编辑 | 李磊  钱俊妮


●●●●

阅读上外多语种资讯,欢迎访问

http://global.shisu.edu.cn


© 上海外国语大学微信公众平台

服务号:SISUers / 订阅号:sisu194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