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民网 ┆ 向上向外向前 推进有组织的区域国别研究——上外构建“跨”“通”“融”区域国别育人体系

SISU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4-03-07

●●●●

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家需要大批会外语、通国别、精领域,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和战略传播的区域国别人才和区域国别知识体系。围绕国家需求办学治校,是大学的历史使命。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区域国别学纳入第14类交叉学科一级学科目录。
“只有努力培养出卓越的区域国别学人才,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愈加完善,才能够为党和国家对外工作与人类和平事业提供坚强的人力支撑和智力支持。”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表示。作为国内首个将国别区域研究作为学校发展战略的高校,上外近年来围绕理念创新、实践创新、话语创新,不断推进有组织区域国别研究,深耕区域国别学课程建设,构建区域国别人才培养体系。紧紧抓住“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卓越区域国别人才特征,以培养学生的“政治定力、语言能力、学科能力、话语能力”为目标,以“跨”“通”“融”为保障机制,凸显向“上”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向“外”瞄准国际竞争主战场、向“前”盯紧时代前沿和战略全局的区域国别人才培养的“上外方案”。
【“地基打得牢,大厦才建得高”】
在上外松江校区中央区域,毗邻校内人流量最高的图文信息中心与师生活动中心,一栋地上7层、地下1层,总建筑面积达1.8万平方米的新地标建筑即将拔地而起。
大约一年后,中外师生就将汇聚于此,围绕区域国别研究与教学,开展丰富的智慧教学探索与深入的研讨交流——这一熠熠发光的建筑新名片,正是师生期待已久的上外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大楼。
上外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大楼效果图
地基打得牢,大厦才建得高事实上,与这栋新大楼显而易见的中心位置相呼应的,是近年来“区域国别研究”在上外办学发展中的核心地位——2014年,上外在全国高校范围内率先明确提出,在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上重视区域国别课程建设和学术研究。
2016年,上外第14次党代会正式将“建设成在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确立为办学愿景,成为国内首个将国别区域研究作为学校发展战略的高校。2018年由教育部、上海市共同支持建立的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落户上外。2019年,教育部发函批复上外同意新建松江校区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大楼项目,旨在为学校开展区域国别研究与教学提供重要支撑。2020年,上外在两年建设区域国别研究特色研究生班基础上成功备案“国别与区域研究交叉”学科,探索“多语种+”和以人类学、历史学、地理学为基础的“多学科+”叠合式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转型。
2021年,学校第15次党代会再次强调了“建设成在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的学校奋斗目标,进一步提出区域国别知识体系构建和国际传播在学校发展中的战略意义,全面推进上外区域国别研究和教学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行列稳步迈进2022年,上外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大楼正式开工。2023年,总建筑面积达31000平米的上海外国语大学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大楼项目即将开工。
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大楼效果图
近十年来,上外坚持这一办学愿景不断探索,围绕理念创新、实践创新、话语创新,在国别区域全球知识供给、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和外语教育改革发展等领域先行先试,率先突破,在构建多语种、广覆盖的国别区域研究布局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方面,学校区域国别学科内涵建设成效显现。学校立足外语学科深厚学术积淀,将语言作为认识世界和构建知识的工具,不断拓展学科内涵,创新学科转型路径,推进并加强与政治学等其他多学科协同交叉及融合,开启外语学科发展新模式,开创区域国别学发展新空间。另一方面,区域国别科研成果增长显著。学校突破传统理念,积极回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新一轮科技革命新机遇,建立区域国别语料库及区域国别数据科学文科实验室,开展数据科学和区域国别学的交叉融合等前沿研究。对接国家和地方发展的重大需求,着力推进中东研究、欧亚研究和欧洲研究三大核心研究区域与各国语言政策、教育政策及国别传播等重点领域。
【“绿巴扎”里的课堂与贫民窟里的研究】
“研究一个国家或区域,时间、空间和人是绕不开的最本质要素,人类学对应人,历史学对应时间,地理学对应空间。因此我们认为在掌握多语的前提下,人类学、历史学和地理学应该被视为区域国别学最基础的支撑学科。”上外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杨成表示,“多语种+”和以人类学、历史学和地理学为中心的“多学科+”(AHG+)相叠合的方法,极有可能催生新的问题意识,成为区域国别知识生产的新方式。
与此同时,上外大力夯实区域国别学课程建设的中国立场,率先推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开设《共产党宣言》外文版导读课,提供33个国家级战略语种和梵语、苏美尔语等10余种冷门绝学语言课程,推出“区域国别研究课程体系”,涵盖区域国别类、专业领域类、国际组织类课程共790门供全校学生选修,为党和国家所需涉外人才提供语言支持和智力支撑。《区域与国别研究导论》等多门课程建成国家一流课程并入选首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19年起陆续出版首套区域国别研究与全球治理系列专业教材。
上外以区域国别、专业领域、国际组织三大类系统化特色课程为第一课堂,以海外研修、国际田野调查、国际组织实习三大域外田野实践项目为第二课堂,以83家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核心重点智库的科研实践为第三课堂,构建“三位一体”的区域国别课程体系。
师生们在“绿巴扎”零售批发市场调研
2022年末,上外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哈萨克斯坦田野调查团一行师生9人赴哈萨克斯坦,在当地开展了为期14天的学术交流和田野调查。在阿拉木图的知名零售批发市场“绿巴扎”,调查团师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现场课”。大家就当地消费习惯和偏好、产品质量与价格、居民收支等问题询问市场商户和顾客,观察农产品、手工品、衣物等产品销售情况。

      上外2021级欧亚文明研究生班硕士研究生金在后来的调研手记中写道,“我们会随时在图书馆或咖啡厅偶遇学过汉语的友好的当地人,还有小朋友学习汉语诗歌、会用中文唱儿歌‘两只老虎’。但是也有不少人对中国不够了解,存在一些担忧和恐惧心理。这些都是通过田野带来的宝贵一手资料。

“田野育人”正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区域国别人才培养的特色模式的一环。以提升“政治定力”“多语能力”“学科能力”“话语能力”为目标,上海外国语大学首创了“课程育人”“田野育人”“智库育人”三三制、三结合的区域国别人才强化培养模式。
【“语通天下” 打造国别区域研究“上外模式”】
在“田野”里沉浸式的研修,在“三位一体”的区域国别课程体系中的积累,显著加深了上外师生对研究对象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知,明显提升了多语能力、科研能力、全球理解力、表达力和跨文化沟通力。然而“要想让田野调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准确掌握方法论尤为重要”长期在海外开展田野调查的上外学者汪段泳如是说。
2022年夏,上外举办区域国别研究方法论训练营,邀请国内外重量级学者开展了87讲系列讲座,共吸引了来自20多所国外高校和600余所国内大学、科研院所等单位共2600余人报名。每场讲座平均参与人数达600余人,国内外累计听课总人次超5万。训练营期间,专家学者们就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路径开展了思想大讨论,获得了丰富的研讨成果。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表示,上外在区域国别学科建设上主要的思路可以用“跨”、“通”、“融”三个字来概括。“跨”、“通”、“融”既是方式,也是目的,更是一种价值。“跨”、“通”、“融”在学科建设方面主要体现为“六跨、三通、三融合”。“六跨”是跨语种、跨专业、跨院系、跨学科、跨学校、跨国界;“三通”是指在时间维度上打通历史研究和现实研究的壁垒,空间维度上打通区域和国别的边界,在效用维度打通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的藩篱;“三融合”是指学科交叉融合、组织协同融合和核心能力融合,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坚持政治定力的大前提下,实现多语能力、学科能力和话语能力的融合。
上外把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和高校智库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多语种、第一手材料为基础,推进涉我重大战略利益的关键国别和区域研究,推动“讲政治的学术研究”和“有学术的政策研究”协同发展,以高水平基础研究支撑高水平应用对策研究。上外充分发挥协同上海市高校52家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及50家上海市高校智库功能,强化区域国别研究航母编队的旗舰作用,构建多层次、多向度、高水平的区域国别人才培养平台集群,释放“1+1>2”叠加效应,智库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学校以讲好中国故事为抓手,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国际发声影响不断扩大,示范引领作用稳定发挥。

【相关链接】

区域国别学@SISU | 《光明日报》:上外创新培养区域国别人才

区域国别学@SISU | 上外学者汪段泳:意外闯入田野,调查手脚并重

区域国别学@SISU | 校友马真骅:5000公里外,国际组织里的上外人

区域国别学@SISU | 首届全国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论坛召开

区域国别学@SISU | 英文时评网站Glocal Affairs上线

区域国别学@SISU | 姜锋:区域国别学需要的两种能力与三个基础

区域国别学@SISU | 杨成:国别区域全球知识的重构与中国崛起的世界知识保障

来源|人民网

编辑|柳源

●●●●

阅读上外多语种资讯,欢迎访问

http://global.shisu.edu.cn 

© 上海外国语大学微信公众平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民网 ┆ 向上向外向前 推进有组织的区域国别研究——上外构建“跨”“通”“融”区域国别育人体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