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受争议的《大秦赋》,它的道具靠谱吗?
古装大戏《大秦赋》年底登陆央视,近日剧集饱受争议、登上热搜,它是否能够延续“大秦系列”作品的高口碑,观众的反应似乎并没有那么乐观。
抛开角色和情节不谈,让我们把目光转移到剧中的细节,不知道聪明的读者们能否把这些道具与博物馆里“古早”时代的文物对上号呢?
1
韘
《大秦赋》中涉及到的很多器物,流行于商周秦汉时期,这些器物由于时代较早,普及度不是特别高,部分器物名称还非常冷僻,是需要注音的那种哦。
我们首先从大家比较熟悉的器物入手,清代历史剧中常见的“扳指”是道具中的“熟脸”。
清翠扳指,现藏故宫博物院
早期的扳指称“韘”,这个字的读音同“射”,这种套在手指上的圆形管状物,最早出现在商代,原本是用于射箭勾弦的护具,后来逐渐演变为装饰物,象牙、翡翠、玉石、玛瑙等材质均可见。
清皮质嵌骨扳指,现藏故宫博物院
清乾隆御题白玉透雕人物图扳指,现藏故宫博物院
清乾隆御题青玉扳指,现藏故宫博物院
《说文》曰“韘,射也”,说明此器为骑射之具。穿孔可用来系绳,缚于腕部,用时套于拇指上,张弓时,将弓弦嵌入背面的深槽,以防勒伤拇指。
《大秦赋》中少年嬴政马上射箭时,手指上就佩戴一枚韘。
剧照
《诗·卫风》有“芄兰之叶,童子佩韘”之句,其传曰:“韘,玦也,能射御则带韘。”也就是说,佩韘是表示具有射御的能力。
古人还认为佩韘表示佩带者有决断事物的能力,所以战汉时期王公贵族将军大多佩韘。
商玉兽面纹韘,现藏故宫博物院
战国中晚期韘形佩,九连墩2号墓出土,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魏晋玉螭凤纹韘,现藏故宫博物院
2
耳
杯
《大秦赋》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器物当属耳杯,在剧中它一般是用来饮酒的。
耳杯的口沿与现在我们使用的杯子不大一样,一般均呈椭圆形,弧壁,平底,少数有假圈足。由于在器身两侧设有便于双手端取的部分,形如两耳,所以称之为耳杯。
剧照
耳杯最早少量出现于春秋晚期墓葬中,及至战国早期则大量出现。它流行于战国到魏晋时期,以漆木质或铜质比较多,陶质耳杯一般用于陪葬。
耳杯,又名羽觞、耳桮,羽觞之名,最早见于楚辞《招魂》:“瑶浆密酌,实羽觞些。”
汉晋唐人的辞赋中都见羽觞之称,《汉书·外戚列传·下》有“酌羽觞兮消忧”之句。
西汉称桮和耳桮,《史记·项羽本纪》“幸分我一桮羹”。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漆耳杯上有漆书“君幸酒”和“君幸食”等字样,故可肯定耳杯为古代盛酒、羹或其它食物的器具。
所以剧中是使用耳杯来喝酒,是有历史依据的。
西汉“君幸酒”“四升”云纹漆耳杯
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战国彩绘漆鱼纹耳杯,现藏故宫博物院
战国彩绘漆涡纹方耳杯,现藏故宫博物院
汉白玉耳杯,现藏故宫博物院
唐鎏金蔓草纹银羽觞,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3
卮
除了耳杯,剧中还经常出现另外一种盛酒器,它的外形更接近我们今天的杯子,它就是“卮”,读音同“之”。
剧照
卮本是周秦汉晋之际广泛使用的一种饮器,产生于战国后期,流行于汉代。
卮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圆筒形器身,直壁,深腹,有环形鋬耳或半环耳,有些有盖,有些无盖。
铜卮、漆卮在汉代较为常见,以玉为卮则属罕见。《大秦赋》中就多次出现漆卮和玉卮。
剧照
《汉书•高帝纪下》:“上奉玉卮为太上皇寿。”《史记•项羽本纪》:“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表明玉卮为饮酒器,但不同于普通酒器,一般用于隆重的场合或酒宴。
秦彩绘变形凤鸟纹漆卮
1975年云梦睡虎地11号墓出土
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西汉彩漆卮,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西汉“君幸酒”云纹小漆卮
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宋青玉兽足兽柄卮,现藏故宫博物院
4
漆
案
在王公贵族的日常生活中,卮常与盘、耳杯等一同置于案上,组成一套日常的饮食器皿。这套组合在剧中也出现过,案用来放置杯盘等食具,类似餐桌。
剧中出现的是用漆木做成的食案,漆案主要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多为长方形,平底,有足。
剧照
马王堆一号汉墓共出二件形制、花纹相似的漆案,其中一件出土于椁室的北边箱,出土时,案上完好地放有五件小漆盘,盘内盛有炭化或腐烂后的牛排等食物及一套竹串,另外,还放了二件饮酒的漆卮和一件漆耳杯,耳杯上放有一双箸。
剧照
先秦时期,人们进餐时大部分用手取。到秦汉时开始使用竹筷,东汉饮食时使用筷子就更加普遍。
这种轻便的小型食案在汉代墓葬中出土颇多,这种摆设也反映了二千多年前贵族宴饮进餐时分餐制的情景。
考古学家们在距今约4500年以前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就发现了一些用于饮食的木案,说明当时就已经出现了分餐制。而真正意义上的会食制是从宋代以后才开始,距今也只有一千多年,而分餐制的历史有三千多年。
西汉云纹漆案
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5
酒
樽
《大秦赋》中多次出现酒器,剧中李斯在一次宴请中,地上放置一个圆筒形器物,它是古代盛酒用的樽。
剧照
酒樽是战国至汉代常见的生活用具,广泛流行于上流社会和普通百姓之间。
战国时期,战乱纷起、群雄割据、礼崩乐坏,礼器地位较以前大为下降,代之以更为实用的生活器皿,酒樽就出现在这种背景之下,其造型构思可能借鉴当时的三足鼎,或加盖或无盖。
从考古发掘实物来看,战国酒樽形制几同于汉代酒樽。
秦彩绘云龙纹漆樽
云梦睡虎地47、48号墓出土
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西汉狩猎纹漆樽
1952年湖南长沙颜家岭35号楚墓出土
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古代饮酒最基本的组合就是樽、杓和耳杯。樽用来盛酒或温酒,杓为舀酒器,耳杯为饮酒器。
这种身如圆筒,下有三足,或带有盖的酒樽可起保温的作用,为温酒樽。它一般被置于宴饮场合,下面或有一方(圆)座,樽内置一长勺,樽旁则置酒杯等物,饮用时用勺盛酒置于杯中供宾主享用。
汉乐府诗歌《陇西行》描述一位家庭主妇招待客人彬彬有礼、落落大方的情形,其中就提到以樽酌酒来侍奉客人:“青白各异樽,酒上正华梳,酌酒持与客,客言主人持,却略再拜跪,然后持一杯。”表现了宾主宴饮时的礼节与优雅。
战国中晚期漆木勺
九连墩2号墓出土,挹水器
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西汉漆绘龙纹勺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说到勺,古代舀水、舀汤、舀酒都用勺。
早期的勺都带柄。勺柄有长短、宽窄之别;勺有圆、椭圆之分;材质有竹、木、铜、铁的不同。
一般说来舀水的勺柄短,斗大,舀汤和酒的勺柄长、斗小。
6
盉
除了漆器,《大秦赋》还使用了大量的青铜器道具,这件高频率出镜、像壶的青铜器,叫盉,音和,《说文解字》:“盉,调味也。”王国维《说盉》:“盉之为用,在受尊中之酒与玄酒和之而注之于爵。”玄酒即水。
剧照
盉是一种盛酒器或调和酒水的器具,盉的形状比较多,一般来说深腹、圆口,有盖,前有流、后有鋬,有三足或四足。
这种器物从商代到战国都有,尤其盛行于商和西周。
西周阝爰 伯铜盉,灵台县白草坡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春秋晚期吴王夫差盉,现藏上海博物馆
战国蟠龙纹提梁铜盉,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7
觥
《大秦赋》中大约有两次出现另一种酒器,名为“觥”,音同“公”。这种酒器常用来盛酒,最早见于商代晚期,流行至西周早期。
剧照
《诗经•国风•周南•卷耳》中说:“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意思是说“我要喝下那杯中的美酒,来忘掉心中那无尽的忧伤”。
最早的觥是用兕牛角制成的,这是天然的酒杯。觥一般为铜质,器身常见复杂纹饰,它也是前有流、后有鋬,流一般比较短且上翘,圈足或者四足,有盖。
剧中出现的觥与文物本尊可以说非常相近了。
商代晚期兽形觥
1976年灵石县旌介村出土
现藏山西博物院
商后期兽面纹兕觥,现藏故宫博物院
8
盨
剧中还多次出现过这种带盖的器具,通常用来盛水或酒。
剧照
其实这种器物是盛食器,用来盛黍、稷、稻、粟等,形状似簋而椭圆, 它的名字叫“盨”,音同“须”,但是在《周礼》《礼记》《仪礼》等古籍中无此字记载,宋代之后将盨成为“簋”清末容庚在《商周彝器通考》一书中才把盨和簋分开。
盨在西周中期出现,到春秋后期就逐渐消失了。
盨在铜器组合中往往成偶数出现,地位较高的贵族才能享用。
西周杜伯盨,现藏故宫博物院
西周应伯铜盨
1990年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M95出土
现藏河南博物院
9
觯
剧照
《大秦赋》中的酒器还有一闪而过的“觯”,它在剧中的形状像觚,它的读音同“至”。
觯是一种酒器,为饮酒之杯。《礼记·礼器》:“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青铜觯盛行于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逐渐消失。
商代的觯多为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有盖。
西周时有方柱形而四角圆的觯。
春秋时期演化成敞口,束颈,鼓腹,圈足,器体瘦高,口足均呈喇叭状,形状像觚,也就是剧中道具所呈现的觯的样子。
商代晚期山妇觯,现藏故宫博物院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凤鸟纹觯
1981年湘潭县青山桥窖藏出土
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西周父庚觯,现藏上海博物院
除了以上几种道具现出了“原形”,剧中还有哪些道具找到了两千年之前的“伙伴”呢?
觚
商代后期兽面纹觚,现藏故宫博物院
漆鼎
西汉云纹漆鼎
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虎符
秦杜虎符,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轺车
铜骑吏
汉代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
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人形灯
战国跽坐人漆绘铜灯
1975年河南三门峡上村岭战国墓出土
现藏河南博物院
玉杯
秦玉高足杯
西安市西郊车张村阿房宫遗址内出土
现藏西安博物院
亲爱的读者,最后留下两个小题目,你能认出这两张剧照画圈中的器物叫什么名字吗?
凭几
甗
相关阅读:
往期珍赏 · 珍品目录
多棱镜游学:长按识别左图二维码关注,收获最全面的文化游学信息与最有趣的历史、文化知识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
后台回复关键词“投稿”可查看约稿函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微信群: 扫下方二维码即可
(扫码即可加入交流群,打广告勿入)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