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一木一春秋(二)山西芮城广仁王庙(第二稿)
《一木一春秋》的第二辑,聊一聊山西芮城的广仁王庙
二、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地址:芮城县北三公里龙泉村中
芮城县在山西省最南端,北有中条山,南有黄河,交通不便。县北两公里有龙泉村,广仁王庙在村北高台上,台下有一池塘名“龙泉”,这里因泉而生,然而现在已干涸。
【高台上的广仁王庙】
全庙仅存两座建筑,唐代建造的正殿坐北朝南,清代建造的戏台坐南朝北,与正殿相对。山西有许多传统神仙的庙宇中建有戏台,基本上都是与正殿相对,称为“倒座戏台”,其功能是敬献戏曲给正殿的神仙听。
相关阅读: 唐代木结构古建筑新考(八座)(第二稿)>>>
【广仁王庙正殿和戏台】
广仁王庙正殿单檐九脊顶,面阔五间,进深四椽,梁架结构采用四椽檐栿通搭,没有内柱,不施普拍方,也没有补间铺作。
【广仁王庙正殿】
柱头铺作为双抄,第一跳里外转都是华栱,第二跳华栱为四椽栿梁头伸出,前后檐皆如此。现存的八座唐代建筑中有六座采用了同类型的梁栱结构。
最外跳的跳头不用令栱,通过短替木托橑风槫。
相关阅读:木结构古建筑扫盲图>>>
【广仁王庙枓栱】
不仅枓栱外形与开元寺钟楼一样,连梁头伸出为第二跳华栱的结构也一样。
相隔一千余里,结构相同。
相关阅读:爱塔传奇:用“抄”?还是用“杪”?(第二稿)>>>
正殿梁架是非常标准的早期建筑范例,四椽栿之上两只驼峰托着平梁,平梁之上以叉手、蜀柱、捧节令栱等托脊槫,平梁两侧各有一只托脚,整个梁架构成了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屋盖的重量可以尽多地分散到柱子上。
【正殿梁架】
唐代的工匠就已经懂得三角形稳定的原理了吗?我看未必,从金元开始托脚被逐渐省略,元以后完全不用,屋顶重量垂直压在大梁上,只能用更粗的梁来承托。
没有理论基础,即便出现合理的应用,也只能理解为工匠的偶然所为。
广仁王庙正殿建于唐大和六年(832年),这个年号来自寺内一块唐碑。
其实广仁王庙内有两块唐代碑刻,更早的《广仁王龙泉记》碑刊刻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这块碑高约1.5米,宽约0.5米,上施赑屃盘龙,碑文中有“旁建祠宇,亦既增饰”,可知那时这里即已有供奉广仁王的庙宇。
【元和三年《广仁王龙泉记》碑】
山西是少雨的地区,而农业生产又得靠天吃饭,龙王在我国的传统神话中统领水族,掌管行云布雨,建龙王庙祈求风调雨顺成为许多地方的选择,山西至今仍遗留下来大量龙王庙,广仁王庙是其中最早的一座,选择在这里建庙与高台下的龙泉有关,泉被认为是神仙的化身。
广仁王是龙王的封号之一,据说在唐代时就有祭五龙的说法,东方青龙王为广仁王,南方赤龙王为嘉泽王,西方白龙王为义济王,北方黑龙王灵泽王,中央黄龙王为孚应王,显然这里祭祀的是东方青龙王。
主祀其中一位龙王的庙宇不仅这里有,在山西长治市的襄垣县的太平村,有一座金代建造的灵泽王庙,供奉的是北方黑龙王。
【山西襄垣县灵泽王庙】
《广仁王龙泉记》碑在记录行文时间时,用了很特殊的表述方式:“尔时,顺宗传位之明年”,这里面还有个唐代的故事,唐顺宗做了26年太子才继位,只做了几个月皇上就挂冠而去。顺宗在做太子时,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如何执政,继位后马上启用亲信王叔文、王伾等开始改革,但触及了旧势力的利益,不久宦官俱文珍为首的反对派逼迫顺宗禅位给太子李纯,是为唐宪宗,改革失败,第二年正月顺宗突然死去,死因成谜,参与改革的官员被放逐,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二王”指王叔文和王伾,“八司马”指的是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这八个人全部被贬为偏远州的司马。
这次不成功的改革只持续了一百多天,因两位大文豪柳宗元、刘禹锡的参与而引人注目。
相关阅读:锦瑟华年 - 寻访唐代帝王陵及遗迹>>>
广仁王庙中还有另一块唐碑,唐大和六年(832年)《龙泉记》碑,正殿的建造年号来源于这块碑,撰写者是芮城县令郑泽,方形,碑文中记录此地干旱已久,“历四甲子无雨”,有神人托梦给陕虢群牧使袁孝和告知解除旱灾之道,袁经过验证觉得可信,发愿建立新祠。
【唐大和六年《龙泉记》碑】
碑文中说“已制小屋”,大约就是元和三年碑中提到的早先建的祠宇;“神屋坏漏,墙壁颓毁”,至大和六年时原来的庙宇已经损毁;“刬除旧屋,创立新祠,素捏真形,丹青四壁”,把原来的旧房子推到重建,并重新制作塑像和壁画。
这块碑记录了建设过程,也为我们提供了广仁王庙准确的建造时间,这座庙已在此享受香火一千余年。
有创建碑刻,现存房屋的结构也符合唐代特征,这块大和六年碑可以说是广仁王庙正殿的“身份证”。
现存的八座唐代建筑中,六座可查到创建年号,两座是无年号的推断唐构,在可查到年号的六座唐代建筑中,广仁王庙的建造年代排第三位,比最早的五台县南禅寺大殿晚五十年。
一千多年后的2014年,这块碑被人从墙上撬下来偷走了,半个月后破案,嫌疑人被抓获,石碑也追了回来,据报道只卖了三千元,为了蝇头小利就铤而走险破坏千年遗产,既令人愤怒又让人叹息,追逐小利的人太多,以至于野外的乡村古迹被盗成风,在这块石碑被盗两年前,戏台上的一块雕花阑额也失踪了。
碑上言“素捏真形”,说明庙内有塑像,当地老乡称广仁王庙为五龙庙,大概和庙里的塑像有关,主祀广仁王,其他四位龙王也会陪祀,过去庙里应有五尊龙王像,这大概是五龙庙名称的由来。
然而现在殿内既无塑像也无壁画,生产队时期这里做为村里的学校使用,房子才得以保留下来,塑像壁画都已毁掉。
前面提到龙王有许多封号,其实还不止这些,有些地方官员也会给辖区内灵验的泉源等加以封号,古人留下的碑刻中会使用这些正式名称,文保单位也会根据碑刻以正式名称定名,但在村子里普遍称为龙王庙,在龙泉村也是这样,早年去寻访的时候打听广仁王庙没什么人知道,改为打听五龙庙尽人皆知。
大和六年碑中记录祠庙的建设使得求雨成功:“大降甘雨,势如盆倾”,同时碑文中还对“无神论”做了纠正,“众之所睹,诚曰有神,岂曰无神”,“有山有川,即有灵有祇”,从这些词句看,那时似乎对有神无神存有争议,郑县令以求雨灵验的事实支持有神。
在唐代之前,北方经历了长时间鲜卑族统治时期,也就是历史上的北朝,我们现在仍能从一些史籍中看到鲜卑统治者对中原地区的神仙是持怀疑态度的:
《魏书》中说:“(元)桢又以旱祈雨于群神,邺城有石虎庙,人奉祀之,桢告虎神像云:‘三日不雨,当加鞭罚’,请雨不验,遂鞭像一百”。元桢是北魏皇族,安南王相州刺史。
【西安碑林元桢墓志】
同样是《魏书》中还有这样一则故事:奚康生任相州刺史时“以天旱令人鞭石虎画像,复就西门豹祠祈雨,不获,令吏取豹舌”,这次不仅把石虎打了一顿,还把西门豹的舌头挖去了。
【奚康生开凿的甘肃泾川南石窟寺】
相关阅读:甘肃泾川南石窟寺>>> 甘肃庆阳北石窟寺及北魏晚期诸迹(第二稿)>>>
这两则故事发生在广仁王庙建立三百多年前,可见鲜卑统治者对中原神仙并不信任,要以效果检验其真实性,而结果令人失望。
《魏书·释老志》后半部分是讲道家的,与前面皇帝对佛家“每引高德沙门,与共谈论”相比,字里行间能看出对道家的不信任,寇谦之给皇帝献书,“时朝野闻之,若存若亡,未全信也”,只有大臣崔浩相信,周围人却是“人或讥之”;在邺城南郊设道坛,后因“诸道士罕能精至,又无才术可高”,以至后来遣散了;遣韦文秀王屋山炼丹“竟不能就”;道士罗崇之虚言不实没通过验证,“有司以崇诬罔不道”欲治罪,太武帝说“今治之,是伤朕待贤之意”,可见北魏统治者对中原神仙敬而未必信。
北魏之后的北齐仍然延续了不信任,《北齐书》中还有一则故事,文宣帝高洋天保九年(558年)“是夏,大旱,帝以祈雨不应,毁西门豹祠,掘其冢”,官二代高洋更厉害,把西门豹的坟也掘了,这个故事发生在广仁王庙建立二百多年前。
【河北磁县湾漳村疑似高洋墓前留下的石翁仲】
重新恢复对神仙的信任需要很长时间,所以县令郑泽才会在《龙泉记》碑中讨论有神还是无神。
不知这种“有神”思想对周边民众产生多少影响,可能影响会很大,因为广仁王庙西南二十公里的地方同时期出了一位活神仙,这个人就是吕洞宾。
相传吕洞宾确有其人,且是唐代人,世居之地在永乐镇招贤里,今属芮城县。
在为纪念吕洞宾而建造的永乐宫中有一块元中统三年(1262年)《大朝重建大纯阳万寿宫之碑》,大纯阳万寿宫就是永乐宫,根据这块碑上记载,吕洞宾生于唐贞元十二年(796年),如果真有其事,重建广仁王庙并讨论有神无神的时候吕洞宾36岁,正是仕途不顺重新考虑人生规划之时。
【中统三年《大朝重建大纯阳万寿宫之碑》】
广仁王庙的建造是否影响到吕洞宾的人生决定不好说,但吕洞宾确实影响到了另一位年轻人,这个人就是因金庸的小说而为世人所熟知的王重阳。
金庸小说中全真派的主要人物王重阳、丘处机、尹志平等都确有其人。
金代的某一天,陕西人王重阳梦遇吕洞宾传其道法,因而创立全真教,尊吕洞宾为祖师,后来王重阳到山东传教,收获众多弟子,丘处机等全真七子都是山东人,丘处机74岁高龄时觐见成吉思汗,被称为“神仙”,数年后诏请丘处机掌管天下道教,全真教在元代得以大发展。
丘处机去世后,尹志平、李志常相继掌教,尹志平执教时期开始在吕洞宾的故乡永乐镇招贤村大举营建永乐宫。
相关阅读:永乐宫壁画《朝元图》的100个高清细节,作者至今成谜>>>
尹志平建的永乐宫,很多人没想到吧。
全真教的总部在北京的长春观,尹志平在长春观旁边建了座白云观,后来长春观毁于火,白云观留存到了今天。
白云观也是尹志平建的。
【北京白云观】
永乐宫最初由宋德方倡议修建,尹志平、李志常任掌教时期完成建设,潘德冲具体负责工程的实施,这些人都是山东人,永乐宫是山东人留在山西的一项伟大工程。
相关阅读:寻找永乐宫故基 - 一群山东人在山西营造的伟大工程>>>
永乐宫建成将近七百年后,到了六十年代,因修建三门峡水库,处于淹没线内的永乐宫被整体搬迁到芮城县城旁的龙泉村,与广仁王庙为伴。
县令郑泽因修建广仁王庙而总结出的“有神论”或许影响到了年轻的吕洞宾,千年后供奉吕洞宾的庙宇搬回广仁王庙旁边,大概是有缘。
2014年春我和姜燕去寻找永乐宫故基,来到永乐镇,街道两旁满是生产队时期的老房子,这里似乎并没有感受到近几十年突飞猛进的发展,仍然静静地停留在永乐宫搬离这里的年代。
由于担心蓄水淹没,附近的村子也和永乐宫一样搬走了,后来水位长时间不能到达这里,不少人又重新开始耕种闲置的土地,但已不是原来的村民,大家都知道永乐宫原来就在附近,但多说不清具体的位置,多方打听未果,就在我们准备离开的时候,终于遇到一位世居于此的老大爷,在他的带领下终于找到的三清殿的台基,旁边举目可望的就是吕洞宾的故乡招贤村。
【永乐宫搬迁后,原址的三清殿台座】
永乐宫搬走之后,这里已是一片农田,只剩下三清殿台基还突兀在农田中,高出地面还有两米余。
【寻找永乐宫故基】
搬迁后的永乐宫已没有道士,只有文管员,不再是神仙居所而是文保单位,其实不止永乐宫,留下早期建筑的庙宇现在基本都是佛寺没有僧人,道观没有道士,我们都知道寺庙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许多民间戏曲等是因寺庙而繁荣,而今天很多有号召力的庙宇都成了“文保花瓶”,保住了驱壳却丢掉了附着于此的文化,这种保护方式在今天看来有可反思之处。
每次去永乐宫,都有个让我心情压抑的地方,两位创始人宋德方、潘德冲的墓原本在永乐宫后面的山岭上,搬迁时也一起搬了来,但宋、潘的石棺在永乐宫一个偏院内展出,每看到这些总觉得缺少了对前人的尊重。
【宋德方、潘德冲的石棺在永乐宫展览】
现在永乐宫以其恢弘的元代壁画和吕洞宾的故事为世人所熟知,很少有人知道在它旁边还有一座唐代建造的广仁王庙。
【永乐宫三清殿】
本文中广仁王庙的照片是我2011年首次到访时拍摄的,此后随“醉美古中国”的队伍多次到访,这些年庙内殿宇得以修缮,周边环境也进行了整治,美观了许多。
【2011年夏到访广仁王庙】
芮城县城很小,没有几条街道,却留下多处古迹,芮城城隍庙现在也是县博物馆所在地,大殿有宋代风格;建于宋代的寿圣寺砖塔,内部还保存下来了早期壁画;城外不远处的清凉寺大殿是非常壮观的元代大木作建筑。
【芮城清凉寺减柱造大殿】
芮城南接河南,西临陕西,有许多小吃集中在这里,有一次走进一家很小的蘸水面馆,制作方式很有趣,味道也很好,每逢庙会或赶集的时候永乐宫前面的广场上会出现许多各色小吃的制作摊点。
讲完广仁王庙的故事,我们把目光向北转六百公里,下一辑去看看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山西五台县南禅寺大殿。
欢迎投稿
关于古迹,关于历史,关于艺术
信箱:1409039620@qq.com
推荐阅读
推荐行程
2019年4月21日出发,丝绸之路第三段河西走廊 详情>>>
5月11日~13日,龙门石窟及周边早期石窟寻访 详情>>>
5月22日~26日,山西南部古建、壁画、彩塑考察 详情>>>
6月7日~9日,寻访五代北宋帝王陵 详情>>>
6月15日出发,营造法式普及班 详情>>>
7月17日~21日,辽国文化漫游5日 详情>>>
7月24日,京西胜迹考5日 详情>>>
如果您对历史古迹感兴趣,欢迎加入我们
QQ群:115112549
进微信群请先加 13354428550 为好友
抖音:91215700
查阅历史文章请点击订阅号菜单“基础知识”-“文章列表”
“醉美古中国”文旅活动排期请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