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拿下戛纳金摄影机奖的华人,他改写了新加坡电影的历史
点击上方青年电影手册关注我们!
程青松:为什么选择这个故事作为你的导演处女作?
陈哲艺:《爸妈不在家》的灵感来自我自己小时候的成长回忆,总觉得不是我选择要拍它,而是它来找上我。我们家三兄弟跟很多新加坡小孩一样,双薪家庭,白天父母都忙着工作,家里请了外籍女佣,小时候都是给菲佣照顾,她足足在我们家待了8年之久。
2010年毕业于英国国家电影电视学院导演硕士班后,就开始计划自己的首部长片电影。毕竟上了两次电影学校,也拍了很多部短片了,觉得也该是时候了。当时,也不知为何,很多儿时的记忆、人、事、物都涌现在梦里,也想起从4岁到12岁时照顾我的菲律宾保姆。全家去机场送她走的情况我记得非常清楚,当时我哭得很惨,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离别的痛楚。就觉得这个情感里面有个故事,应该把它拍成电影。
我当时常常在想,在新加坡我们几乎有一整代的小孩是给帮佣带大的,但这样的机制也很残酷,小孩一开始独立,或家里条件有变化,就能毫无人情地将帮佣送回国,其中小孩与佣人之间的情感又是多么微妙复杂。
电影也设在很特殊的时刻——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虽然那时我才13岁,那年我爸惨遭裁退,所以我对那时候印象还很深刻。
我想很多处女作都源于自身。
程青松:您在这部处女作品中你想表达什么?
陈哲艺:我觉得我每部作品(不管是之前的短片或剧情长片)都不是为了表达什么,反而我把它看成一种摸索,一种寻找,把不明白的事情弄明白,但矛盾的是我总觉得人生很多事情其实最后也没有那么简单直白,也不可能完全搞清楚。我很怕会讲大道理爱说教的电影,对那种电影我有一种不信任。我不觉得电影能够给你任何的答案,反而觉得电影是个最适合提出问号的媒介,让人反思深省。
我把自己视为一个观察者,《爸妈不在家》里头通过一个小家庭看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大家看到的是我对一户家庭,一个年代的观察。他们的互动,决定,纠结反映出了各种问题-成长,教育,经济,家庭,婚姻,外劳,不等。但我不希望电影反射出的不单单是我对这些议题的看法与观点,反而是让观众重新去看待自己对这些事情的角度。
我的电影通常采自于生活,从平凡的生活中找出一些隐喻,找出一种诗意。
程青松:拍摄的资金来自哪里?
陈哲艺:片子的总预算真的不高,大约美金50万。一半的拍摄资金来自政府,由新加坡电影委员会拨款投资,还有另一大笔投资是我非常厚脸皮跟母校求回来的(我之前就读三年电影课程的义安理工学院。这也是新加坡第一次有个院校参与电影投资项目。剩下的钱通过我好友黄文鸿(也是我现在新设立的长景路电影工作室的合伙人)的人脉找来的三位个人投资者,。
程青松:当初是自己编剧的还是找专人编剧?
陈哲艺:自己编剧,我一直以来都自己创作,之前的短片都是。
但现在在英国所发展的一些项目,剧本就有跟英国的编剧合作。
程青松:拍摄电影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陈哲艺:最大的困难是新加坡电影工业还在萌芽当中,所以很多从业者,包括制片组,服装,美术等都是从电视圈出来的,不管是技术或感观上跟我在英国合作的团队是有
落差的。很多时候,他们不明白或达不到电影的质感和氛围。我们又是在拍90年代,新加坡变得太快了,城市很现代,旧的建筑和事物我们都不习惯保留,丢的丢,拆的拆,所以要捕捉那个年代的味道,拍出消失的色调与情怀,特别困难。
整个过程很艰辛,我自己又是编剧、又是导演、又是制片要去筹钱,很多时候在片场拍了十二小时之後,我还要自己去买道具、买服装,很多东西要亲力亲为。
程青松:您的第一部作品的命运如何?有没有上映?上映情况如何?
陈哲艺:记得在创作剧本时新加坡业界都不是很看好,很多人说一部菲佣与小孩的故事,一定很沉闷,新加坡不会有市场,海外更不用说,所以对自己也有些质疑。后来片子入围
2013年戛纳电影节,让我很受鼓舞,但也担心题材太本土外国人看不懂。直到首映当天现场热烈给予的反应,我才清楚意识到片子的特殊能量,它的感染力。
《爸妈不在家》好像有一种天然的好宿命。它一直跑得好快,我仿佛就一直追在它后头。在戛纳首映后,就得知片子在市场上也获得好口碑,销售了好多地区。最后一天,还拿到了金摄影机奖(最佳处女作),这也是新加坡电影第一次在戛纳拿奖,国外的记者们还跟我说我是拿金摄影机的第一个华人导演。
戛纳之后,电影就陆续在很多影展竞赛,也继续囊获多个奖项,直到年底收到消息入围了6项金马奖,让整个团队非常兴奋。本想带着演员们参加盛典做小粉丝看明星,没想到最后成了金马50的大赢家,除了最佳女配角,最佳新导演,最佳原著剧本,大家万万也想不到我们这部小作品尽然击败了我一直崇拜的大师们拿到了最佳影片。至今,《爸妈》已拿了40多项国际奖项。
电影在票房上也有不俗的成绩,除了代表新加坡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也销售到30多个国家,片子在亚洲与欧洲上映时也取得好成绩。法国的票房特为突出,没想到在新加坡也成为那年上映最长时间的电影,最后成了年度票房第三高的本地电影。在短短的时间内,《爸妈》成了新加坡有史以来最成功的艺术片。之前还觉得这样的电影应该回不了本,后来尽然还赚了钱。
让我最讶异的是,这部电影不管在那里放映,俄罗斯,印度或美国,观众对它的反应都很一致,都有着同样的共鸣与感动。
程青松:拍摄这部电影对你最大的帮助人是谁?
陈哲艺:在拍摄期间,最关键的应该是我的法国摄影师Benoit Soler以及我们的副导演林丽娟。
Benoit是我在英国留学时的摄影系同学,我们之前合作了几部短片都是由他拍摄,我们之间建立了一种很特别的默契,他很懂我要的氛围与感觉。接下来也应该会和他继续合作。
林丽娟本身也是个导演,她是马来西亚人,在马国也常当任副导演的工作,除了帮很多马来西亚导演如何宇恒,陈翠梅当副导外,也是蔡明亮《黑眼圈》的副导演。我们是在东京的Tokyo Filmex影展举办的创投会认识,就这样结下机缘。
他们都来自国外,拍摄时住我家,所以收工后,每晚还得继续跟我讨论之后的拍摄。我想他们是在剧组里最明白我要什么的人,很多时候也因为他们的努力与共同坚持为我争取要求。我很在乎细节,也不容易妥协,所以片子能顺利完成,多半靠他们的支持与配合。
程青松:别的导演处女作里你最喜欢哪一部?为什么?
陈哲艺:法国导演特吕弗的四百击。这部应该是电影史(特别以法国新浪潮来说)的经典,我可以百看不厌,每次看都让我振奋,痛心,感动。电影的最后一幕小孩往大海的奔跑至今还深深的印在我脑海里。我想它应该是捕捉童年最深刻但也是最残酷的电影之一。
程青松:对第一次拍片的青年导演你有什么样的建议?
陈哲艺:我觉得最好是练好基本功,我自己也是通过拍摄很多短片来建立自己的功底。不要慌,也不需心急于拍摄第一部长片。
要切记,电影不是用钱拍的,是用心拍的。毕竟电影太容易拍坏了,只要态度正确,就有机会走得长远。
我觉得这是拍电影的重点。因为有很多人觉得电影是光砸钱拍的,所以电影走到这个时代,虽然我们看到很多电影拍得光鲜亮丽,但是里头其实都是虚的。
陈哲艺简介
英文名:ANTHONY CHEN
出生日期 :1984-04-18
星座 :白羊座
出生地 :新加坡
职业 :导演 / 编剧
毕业院校 :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电影传媒系
英国国家电影电视学院
导演作品
2004年《G-23》短片
2007年《阿嬷 Ah Ma》短片,获第60届戛纳影展短片竞赛-特别表扬奖
2008年《雾 Haze 》短片,入围柏林影展角逐短片项目-金熊奖。
2010年《饭店66 HOTEL 66》短片
2010年《距离 DISTANCE》短片
2010年《灯塔LIGHTHOUSE》短片
2011年《回家过年》短片
2012年《KARANG GUNI》短片
2013年《爸妈不在家》,获第6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摄影机奖(最佳处女作),第50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新导演,最佳原著剧本,青年电影手册2013年度华语十佳影片等,创下了新加坡电影在国际影坛上的新高。同年,该片代表新加坡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美国 Variety 《综艺周刊》评选他为年度十大注目导演。
监制作品
2015年《再见,在也不见》
2017年 《大笨象》
手 册 的 自 我 修 养
100 位 华 语 导 演 谈 处 女 作
. . . 持 续 更 新 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