妮可基德曼、卷福获英国观众最喜欢女男主角奖
点击上方青年电影手册关注我们!
本文来自公众号“爱丁堡前沿剧展”
ID:EFShowcase
“卷福”、妮可·基德曼分获最佳男女主角
英国最“民心所向”戏剧奖颁发
文汇报/ 姜方
第16届戏台之上奖于英国时间2月21日晚在威尔士王子剧院举行颁奖典礼。相比大家熟知的学院派劳伦斯·奥利弗奖和伦敦标准晚报戏剧奖,一年一度颁发的戏台之上奖被称为英国最“民心所向”的戏剧类奖项,因为该奖颁出的所有奖项全部由观众投票产生。
大热门“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众望所归,凭借《哈姆雷特》荣获最佳话剧男主角奖。这出“卷福”版《哈姆雷特》由琳德西·透纳执导,去年在英国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上演。演出尚未开排时,就已提前一年卖完了10万余张票。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以强势、精到的表演,塑造出了一个颇具精英范儿的哈姆雷特。除此之外,《哈姆雷特》还一举斩获最佳复排话剧、最佳舞台设计、最佳灯光设计三项大奖,可谓本次戏台之上奖的最大赢家。
妮可·基德曼《照片51号》剧照
剧中扮演女物理化学家与晶体学家罗莎琳德·埃尔西·富兰克林
奥斯卡影后妮可·基德曼捧回最佳话剧女主角奖。她在《照片51号》中饰演英国物理化学家与晶体学家罗莎琳德·埃尔西·富兰克林,展现科学家们在竞争激烈的尖端领域中为事业所做出的巨大牺牲,以及他们之间不为人知的复杂关系。因炉火纯青的演技而被授予大英帝国女爵士的英国国宝级女演员朱迪·丹奇,在莎士比亚浪漫传奇剧《冬天的故事》中饰演西西里贵妇保利娜,荣膺最佳话剧女配角奖。
“卷福”版《哈姆雷特》剧照
唱歌和演戏的天分都很高的艾美达·斯丹顿,问鼎最佳音乐剧女主角奖。《玫瑰舞后》中,她活灵活现地重现了美国著名脱衣舞演员吉普赛·罗丝·李的绰约风姿,极具张力的表现广受好评。舞台剧领域,《哈姆雷特》独领风骚,《玫瑰舞后》在音乐剧领域也不甘示弱,狂揽四项大奖。与艾美达·斯丹顿相得益彰,劳拉·普沃摘取最佳音乐剧女主角奖。此外,最佳复排音乐剧、最佳导演也是对这部去年席卷英国的作品的极佳肯定。
初出茅庐的音乐剧《长靴》的表现可圈可点,抱走最佳全新音乐剧、最佳音乐剧男主角两个奖项。音乐剧《悲惨世界》则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荣获最佳西区演出奖。
2014年,“哈利·波特”饰演者丹尼尔·拉德克利夫凭借舞台剧《伊尼什曼岛的瘸子》被评为该奖最佳话剧男主角;2015年,该奖项由“抖森”汤姆·希德勒斯顿出演的罗马历史悲剧《科利奥兰纳斯》摘得。
如何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评卷福版《哈姆雷特》
水 晶(作者为爱丁堡前沿剧展、西溪国际艺术节策展人)
一直被不断追问不同版本《哈姆雷特》的观感比较,我个人觉得,巴比肯这版《哈姆雷特》,无论是对于初级观众还是资深戏剧狂人而言,都是颇值一观的佳作。对于新观众,你不至于看得一头雾水,对于挑剔的专业人士,这一版本也颇有嚼头、可见新意。
提前一年就卖完10万张票的伦敦巴比肯“卷福版”《哈姆雷特》现场评论,来啦!爱丁堡前沿剧展策展人水晶博士为您带来的亲身感受与新鲜评论,不同版本《哈姆雷特》的分析和比较,尽在本文中!
(首发于北京青年报2015年9月8日,发表时标题有修改并略有删节。)
年初在天津看德国绍宾纳剧院版《哈姆雷特》,8月初在上海看英国环球莎士比亚剧院全球巡演版《哈姆雷特》,再到8月15号在伦敦巴比肯剧院(Barbican Theatre)看炙手可热的卷福版《哈姆雷特》……光今年,就已经看了三个不同版本的《哈姆雷特》了。加上前些年“集攒”的各种版本,大概有十四、五部,其中包括濮存昕版本和日本四季剧团与北京人艺合作的版本。
于我而言,每一次看《哈姆雷特》,都是一次艰难的决定。
这个故事已经太熟,就算是用阿拉伯语演出不带字幕,也基本知道台上的人物都在说些什么。每一次都要为自己找到足够份量的理由,才能鼓足勇气走进剧场,花3个小时,去再看一部新的《哈姆雷特》。
而对于任何一个有追求和自我挑战意识的优秀演员而言,要演好“哈姆雷特”,都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更何况这世界的舞台上,已经有千万个哈姆雷特存在过。无论你再怎么演,也很难符合每一个人心中对这个角色的预期,很难真正超越前辈的路标。
可我还是要说,巴比肯这版尚未开排就已经提前一年卖完了10万余张票的《哈姆雷特》,还是让我有新的收获。导演琳德西·透纳(Lyndsey Turner)出手不凡,让我见证了史上“下半场”最好看的一部《哈姆雷特》;主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Benedict Cumberbatch)以强势、精到的表演,塑造出了一个很有精英范儿的哈姆雷特;而英国观众的矜持与礼貌,也再次显现了这个戏剧大国的观众见怪不怪、对传统尊重维护有加的内在秩序。
而这一切,恰恰是中国类似明星戏剧或经典戏剧最缺少的脊梁。
上半场中规中矩,下半场气势如虹
我是在《中美共同体》(Chimercian)里初识琳德西·透纳这位导演的,当时在品特剧院看到那部精湛之作时,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它在舞台上一直转动的小立方体布景,每一次转动,一个新的刻面被呈现出来,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新的场景。全场大概有四十多个场景,在这个不断转动的“魔方”中次弟出现、神出鬼没,人物与剧情在其中穿梭往来、无比流畅,是我2013年最喜欢的戏之一。
隔年,这个戏拿下奥利弗最佳新戏剧奖和最佳导演奖,琳德西·透纳也成为史上第三位荣获奥利弗奖的女导演。
她的导演风格,比较集中体现在对空间的创造性利用和整体表演节奏的控制上,无论是在《中美共同体》还是这版《哈姆雷特》中,都能感受到众多人物以一种均衡、稳定的节奏在整体移动,人物的上下场和场景的切换流畅无滞,基本上没有幕间和暗场的处理,非常连贯。
很多特殊空间和设计的运用,独具匠心。比如在哈姆雷特与父亲的鬼魂相遇那场戏里,当哈姆雷特与父亲相向而行、试图拥抱对方时,父亲却在即将接近他时,走下了舞台中央的一个小暗梯,一步一步消失于哈姆雷特伸开的双臂前。这个向下的暗道,同样的位置,在奥菲莉亚下葬时,被再用了一次。节制,而又有喻意。
同样,在舞台上,左侧上方从二楼跨墙而下的楼梯,既成为视觉上舞台立体空间的重要构成与装饰,也成为很多场景中人物上下场的重要通道,哈姆雷特和两位士兵在二楼的栏杆旁张望过父亲的鬼魂;在离这不远的楼梯转角处,哈姆雷特也抽下过墙上的利剑,试图冲向正在祈祷的叔父;而奥菲莉亚在疯了之后,拖着一口巨大的皮箱,从某个房间里出来,下楼梯,皮箱咔嗒咔嗒地摔打在一阶又一阶楼梯上,那是她心中父亲的棺木,也是她精神出走的行囊。
这些对于舞台空间、细微情节和小物件的重复利用,构成了全剧绵绵密密的针脚。整个上半场,为全剧打下了严谨工整的基础,并在这基础上,激荡起情感的波澜。
中场休息时,我就跟同去的朋友说:你等着瞧,下半场肯定会特别好看。
果然,15分钟后,大幕再度拉起时,上半场华美优雅的宝石绿色宫庭内景,已经被数砘的废石和渣滓从三个方向上铺满了舞台。对我来说一直觉得相当boring的《哈姆雷特》下半场,在这里有了非同一般的神采。哈姆雷特被遣送去英国、路中遇到交战休憩的部队、掘墓人的欢歌、奥菲莉亚的疯歌泣语、哈姆雷特与雷欧提斯的决斗,以及最后的残局,所有的戏都在这几片废墟上展现,而这废墟又赋予了这些戏份完全精准的气氛与场景载体。
背后的宫墙美景,已成梦境,国在山河破。
这个下半场,是我看过的所有《哈姆雷特》版本中,最好看的下半场。其中最精彩的一段戏,又属奥菲莉亚疯后,徘徊在钢琴前,闻父死迅赶回来的哥哥,见到已疯且根本不认识他了的妹妹。他在废墟边的钢琴上,试图用旧旋律唤起她的记忆。而就在不久前,他还曾和她一起欢快地弹起四手联弹,为自己践行,那个时候,父亲还在,哈姆雷特还正热恋着她。
另一段好看的戏是哈姆雷特和这位愤怒中的哥哥的绝斗,大部分版本里,这段戏都不太好看,因为演员们的剑法不好。而这个版里,演员显然是下了功夫的,打斗得相当漂亮。而且穿上小立折领白衬衫的卷福,那一刻真的爆帅,我这个不是他粉丝的人,都在心里小小地惊了一下艳。
不负重望,一个强势而不完美的哈姆雷特
早在2012年,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就对外公开宣称:我已经对这个角色跃跃欲试很久了。在此之前,他已经演出了大量舞台剧作品,并多次在BBC的莎士比亚剧集中扮演主角。当他真正站上巴比肯的舞台时,39岁,演哈姆雷特,不早也不晚,年龄刚刚好。
太年轻,还没办法驾驭这个纠结、复杂的角色;再老,又有点跑不动了,距离“正在读大学”的丹麦王子形象,会有点远。
卷福版的哈姆雷特或许不会是历史上最经典的哈姆雷特,但他毫无疑问演出了自己的特色。这个哈姆雷特并没有那么多的犹疑和徘徊,相反,他甚至有点过于清醒和强势,带着一种从哈罗公学到牛津大学的精英范儿,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却又不得不屈从于命运的安排与玩弄。
在这一版本中,哈姆雷特与他的小女友奥菲莉亚,都被清晰地塑造为文艺青年的形象。比如开场前,大幕尚未拉起,哈姆雷特在旧居的箱子里翻检旧物,找出一张黑胶唱片,黑人布鲁斯的哑哑声调,悠然响起。他穿上法兰绒外套,拉开门,去赴叔父与母亲的婚宴。
婚宴之后,白衣白裙的奥菲莉亚,背着个小单反相机,独自一人在宫中游荡,对准长桌上一个孤零零没被收走的金色酒樽拍特写。而在剧终,这个酒杯被用来装毒死了母后的酒,当所有的人与景撤离后,孤零零地斜躺在一片废墟的舞台中央,闪着金光。
而雷欧提斯与妹妹奥菲莉亚的两次钢琴戏份,都不折不扣地显示出这些贵族后代们在艺术上的修为。所以当哈姆雷特那么有板有眼地指挥起戏班排戏、完全一幅导演派头的时候,就显得相当之顺理成章了。
我觉得,这些原作之外的细节铺排与实现,令这版《哈姆雷特》相当成功。而卷福的表演,也非常有效而立体的呈现了这样一个复杂人物。最重要的是,他没有把哈姆雷特演成一个“万人迷”,你几乎可以非常清楚地感受到,这个人物的缺点与弱点,也正为此,他才成为悲剧的核心人物。
还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身为一个大银幕和舞台的双料明星,你不仅可以近距离鉴赏他的演技,也可以亲证他肉身的“穿衣显瘦,脱衣有肉”,更可以看到他在体能上的惊人潜力。我们当时看的是下午场,全剧长达3个多小时,他几乎一直在舞台上跑上跑下。而演出结束后3个小时,还有另一场晚上的演出将要进行。没有良好的身体训练和专业功底,真的不行。
当然,比较起来,我觉得《弗兰肯斯坦》或许更能彰显他作为一个舞台剧演员的光彩和实力,尤其是怪兽和医生的双重角色轮换演出,几乎是100%全方位地展现了他亦正亦邪的诠释技能。对于这种演员技能来说,《哈姆雷特》的角色空间还真的不算太大。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一直被不断追问不同版本《哈姆雷特》的观感比较,我个人觉得,巴比肯这版《哈姆雷特》,无论是对于初级观众还是资深戏剧狂人而言,都是颇值一观的佳作。对于新观众,你不至于看得一头雾水,对于挑剔的专业人士,这一版本也颇有嚼头、可见新意。
就象环球莎士比亚剧院巡演版的《哈姆雷特》,纵然简陋平易,但好歹能把故事讲清楚,部分段落也有自己的亮点。反而是绍宾纳版的《哈姆雷特》,虽然上半场气势夺人,但到下半场的“戏说”、“决斗”等,就已经完全不知所云了。更遑论市面上时常会有的一些新编或实验《哈姆雷特》,和哈姆雷特到底有几毛钱关系,还真的不太清楚。
在伦敦看“明星戏”的另外一个收获是:人家的观众,还是见过世面的。
他们也知道舞台上站着的是大明星,他们也各种提前抢票,但无论是开演前、演出中,还是结束后,每一个观众都自自然然、老老实实地坐着、看着、鼓掌着,没有闪光灯此起彼伏,没有人拥到台前各种狂喊,更没有领导上台握手接见。
演员有演员的实力,观众有观众的尊严,各守着自己的本分。
大英帝国可能没落了,但他们的戏剧,他们的文化,他们这种对于传统和舞台的尊重,我们且学着呢。
(文/水晶,首发于北京青年报2015年9月8日)
* 图文辑自2016年02月23日:文汇报/姜方
爱丁堡前沿剧展
与世界同步丨In Pace with the World
扫码关注,精彩不断
近 期 热 点
点 击 标 题 进 入
长按关注手册君
欢迎购买
《青年电影手册》第六辑
100位华语导演的处女作
价格:48.00¥/本
汇款地址:
①支付宝:13631266078
②微信:422433359
加微信请注明“购书”
支付宝请备注地址电话姓名
联系人:马文放
电话:18615754810